王沛人:走到另一端——崇洋病
1970年代的中国,批判“崇洋迷外”、“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卖国投降的修正主义路线”,具体到造船工业,则是批判“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论调,批判依赖购买外国专利的做法。那时崇尚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崇尚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大型机器设备,鼓励技术革新。并且主张学习外国好的经验,争取外援为辅,适当引进,洋为中用。但绝不改变独立自主的立足点,不迷信外国的东西,不依赖从外国进口,不被人家卡脖子、牵着鼻子走。可以说,那时由于受“极左思维”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有盲目排外和不尊重科学规律的倾向,但独立自主的方针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近30年来,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没有志气,丧失自信心。流行的论调是:“人家发展了那么多年,自然有成熟的经验。我们闭门造车,注定回失败。”由此,他们不愿在自有品牌的科研创新上进行投入,却盲目迷信洋技术和洋货的先进成熟,不惜血本,热衷于与跨国企业合资联姻,引进技术设备。企图以市场换技术,以为这是一条发展的捷径,可以一步登天。结果引进的却是人家过时的技术和设备。在合作中,核心技术人家根本就不给你,而自己的品牌被挤压和封杀,最后沦为利润微薄的外国品牌的加工厂。有些合资企业很成功,很风光,效益很好,实际上却是人家的高级打工仔。沾沾自喜中,忘记或不肯钻研自己的核心技术,结果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不得不购买核心技术的产品或使用权,被国外厂商赚走巨额的核心技术的垄断利润。我们的某些官员和企业领导者还抱怨:我们已经给你让出市场了,你们就应该优惠地让我们享用你们的核心技术。那口气就像是软弱撒娇的孩子!
部分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失去控股权,导致企业丧失自主创新的决策权和主动权,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甚至受到外方控股的严格约束。尝到苦头后,人们又想起了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过现在换了一种说法,叫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拥有自己的品牌。”其实这种说法实在不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响亮和切中要害,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但关乎企业的竞争力,更关乎一个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安全。
有个共识:“资本主义在微观上有效率,在宏观上没效率。”这个由最近的金融危机再次得到证实。在开发核心技术上,资本主义企业也是各自投入巨资,重复建立技术中心,这个无疑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很多资本主义企业也意识到这点,有些国家,几个垄断企业就联合建立共享技术研发平台以提高效率。
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还很幼稚的行业,却还是各自建立技术中心,造成巨大浪费。
我们忘记了我们以往成功的经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情。如果我们可以拿出当初研发原子弹氢弹的意志、决心和机制,相信,很多被外国垄断的核心技术,我们是可以掌握的。当然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利用现在一切可获得的广阔资源,包括引进人才和购买一些专利。其实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是否有志气!!!
WTO不会成为政府投入竞争性行业科技科技的障碍,因为我们自主的技术用在自己的市场上,我们可以承诺:不会用这些技术垄断国外市场。比如:如果我们可以自主开发并产业化自己的新能源车,并建立起自己的新能源车使用系统,那么不用出口,我们自己用,就是对世界环境的巨大贡献。
王沛人的博客
王沛人的主要作品:《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