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讨论提纲
教育的现状描述与归纳
一.教育乱象
应试教育僵而不死,甚至愈演愈烈。中学的快慢班依然存在,淘汰机制下的升学依然是主流;应试教育的魔爪在向幼儿园小学甚至大学延伸。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公平。省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别太过悬殊;小学、中学、大学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格局,轻视早期教育,恶补后期教育,拔苗助长而轻视培根固本已成政府、社会对教育资源配置甚而教育认识的集体潜意识;重点学校(又分省重点、市重点、县区重点)、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动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倾斜。
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各省市升学配额制度背后的大学地方保护主义,是出于多种背景而促成的,但事实上已造成不公。(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只是掩盖并暂时缓解了这一突出的社会矛盾)
教师队伍的素养复杂与参差不齐。教育界的丑闻时有发生,极大败坏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但细细查究,会发现,确有一批人是通过不合程序的渠道甚至不正常的途径跻身教师队伍行列,其中也不乏优秀人才,但还是有些人由于未经历相对系统正规的教育专业培训,加上自身素质或知识结构的缺陷做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增添了教育事故发生的风险系数。在教师选拔上,一些主管单位或领导已习惯于甚至乐于在人事安排上做手脚。
教师普遍生活得不快乐。教师是作为鲜明的教育工具在被社会消耗,甚至损耗。教师的生存环境很不容乐观,这几乎是一个被严重压抑的大聚群。虽然在经济上能衣食无忧,但也仅仅是刚脱离温饱,社会财富急剧的两极分化还是给教师队伍的激起了内心自我贬责与不平,一而再,再而三的摊派式公益捐款、政府工资拖延、克扣,不光掠夺了教师的荷包,还摧残了教师的独立自尊。在精神上,教师上受领导家长式全方位领导支配,下面对学生长期保持身正学高为人师表而又耐心温和如保姆的形象,外加面对一大堆善意恶意有意无意来自的学生调皮捣蛋甚至挑衅攻击,上班下班放假不放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永远做不完。一个称职的教师在回家早已筋疲力尽,还要扮演家庭里的各种角色。教师的累,主要还是心累。现实需要他像一头无知无觉的黄牛无选择的俯首贴耳、任劳任怨,而知识又偏让他清醒。全国成百上千万教师,居然搞不好教育,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广大个体教师的创造力在一个狭小泥潭里打滚,而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的改革深处从而得到集约式爆发。
教育产业化。庞大的高校扩建、改建很大一部分成本是转嫁在庞大的扩招学子身上,高昂的大学收费扼杀了太多的梦想,也摧折甚至扭曲了不少寒门学子本应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高昂的择校费,成了部分建立在不公平机制下的教育资源垄断学校敛财手段,大部分学校的改建、扩建、设备添置改善等资金都不是或很少来自政府拨款,基本上是来自自筹,学校自筹经费一般还是出在学生身上,其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对,是给予)的特殊政策。教育的产业化是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而学校却亟需要扩大发展的特殊境遇中必然的畸形的选择。教育的产业化使得学校类似营利企业,依靠向学生提供本为公益性质的教育机会攫取而非创造了庞大的收益。每个生命都有他生命的价值和发展完善自我的权利,教育的使命是人类群体为每个生命提供这种可能性,也进而才能为人类群体甚而人类的未来描画蓝图和梦想。教育可以也应该为产业实践服务,但教育自身不应建立在产业化营利性基础上,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一个公益事业。
二.学生乱象
“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摘自网页http://edu.qq.com/a/20061103/000066.htm)
蓄积的破坏力对内:跳楼事件等自杀自残现象、吸毒卖淫自甘堕落现象时有发生。
蓄积的破坏力对外:打架斗殴、敲诈勒索、集结团伙等危害社会暴力倾向在恶化蔓延。
三.表象背后及后遗症
人格扭曲、人性扭曲、道德迷失的极端表现在的现实的犯罪层面;我们将被现实中青少年犯罪淹没。
人格扭曲、人性扭曲、道德迷失潜在广泛的存在于的社会建设者身上;社会的民主进步和谐发展靠谁来完成?
智慧缺乏、创造力匮乏,顶尖人才依旧匮乏,我们的民族崛起振兴任务怎样完成让人忧虑。我们不光是输了现在还会输了未来。
应试教育的根源在哪里?
一. 背景原因
1教育理念的落后,甚至说没有什么规范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随着权利意志(表现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上)的摇摆,甚至反复。
对教育的性质、终极任务并不清楚或认识存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判断,不能只局限在政府文件、专家解释上,更应该问问基层教育工,特别是县区级教育主管领导和广大校长。
我很怀疑一些中小学校长有没有真正的深入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太多的校长思维意识里,办教育的全部就是升学甚至就是听命上司,一些主管教育的当事官员即使会做些表面文章,其实真正算得上教育专家的又有多少?不要把眼睛只盯着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中国压根就缺教育思想家(尤其是大家)!还没有谁能为中国从根子上透彻研究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然后为之走向现代与未来指出教育的出路。即使也有有识之士,也是居象牙之塔,处江湖之远,终究奄无声息。纵使深沐欧风美雨的教育博士学成归国,居庙堂之高,指手划脚,无奈对牛弹琴,应者云集,却画虎成猫,被人诟病。
对于培养怎样的人,这个教育的终极任务,我们的教育工(包括一线教师)明显普遍缺乏思想;而具体怎样地培养人,我们又普遍缺乏来自实践操作的科学探索与验证。
教育是引领人奔赴未来与梦想的神圣事业,可是我们要领着孩子们到哪里去???
夺取高分,全民族的孩子们?
关于教育由谁来办的问题。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德国篇中有这样一个史实,约一百八十年前,普鲁士国王接受了大学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见《大国崛起-帝国春秋》电视字幕)。反复思衬这个措施,耐人寻味。
教育应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一定距离而不应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教育是人类作为个体或群体对于走向未来的梦想,是全社会的教育,是人类的教育,教育不应成为政府机构的一个部门,同时教育熏陶人独立地去选择,而不是强行灌输或改造。
2.如何办教育的操作上(即“管理上”,笔者不愿意称之为“管理”)存在问题
自上而下的大一统管理在规范也在僵化教育,压制也挫伤了来自基层特别是一线的创造力(大一统自上而下忽视无视个体的思维模式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以来被奴化的结果,也许是我们的民主难以推进的思维的也是体制的毒瘤)
曾经,自上而下的令行禁止是一定程度上行事效率的保证,也是国人行事思维的习惯。但是时代之舟把我们载入到现代文明面前,自上而下的令行禁止不再是效率的保证,而是智慧的瓶颈,效率的桎梏,浮夸风和伪君子的温床。它只让人仰视来自上面的智慧或智昏,甚而彻底放弃来自对象的真实和创造。
当自上而下成为一种体制和思维习惯是可怕的。
(二)现实原因(完备的绩效考核体制与急功近利及教育研究的缺失)
1.只对上级负责的运作方式
教育单位不再具备相对独立性,一个个学校就是政府垂直领导的机构,学校就是置身官场权利结构的低端听命于权利而不一定是真理的地位。学校本身也官场化了,学校内部就是权利结构表明了它存在的属性与运作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与管理模式使得教育的基层有且只有听命于权利即上级机构,别无选择,集权、大一统,这至少增添了教育失误的风险。来自一线的教师更是只有处在随时待命的境地,该向哪里走,怎么走,说实在的他只能作出很有限也只能是很有限的创造性努力。更多的时候他只能茫然观望,甚至彻底迷失走向平庸怠惰及落伍。
陷入官场和官场化了的教育,教育主管者对于即时的政绩无比热衷甚至疯狂,教育的一线从业者对于即时绩效也不得不摸爬滚打,但,他们,这时,都远离了事业。请问一问,当今的教育工,还有多少人敢叩问事业?
少数人的自私的利益就这样把我们的教育交给了畸形的应试操作。孩子们都不明真相的充当了政绩的牺牲品,广大一线教师则充当了尴尬的帮凶。
2.简单粗略而不触及本质的绩效管理模式 (懒汉、缺乏智慧、丢掉本质 急功近利)更关键的问题是绩效考核与管理的标准、手段。数字作为一个客观的代名词这时成为万能的法宝,比如,以考取重点大学人数来衡量一所高中几乎是天经地义的标准,几乎任何人也都无话可说,衡量初中就看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也就顺理成章。以学生考试分数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也让将人置于无可辩驳的境地。(看来,国人对于数学的普及只停止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上,它背后的思维逻辑我们却懒得去深入。我们这个民族有时真的窘于智慧。因为智慧只能来自上面。)
数据是科学、客观的标志。但,是否科学客观,重要的不是使用了数据这个工具,而是看拿这把标尺去衡量什么,是怎样衡量。教育是一个对生命发生影响的过程。教育如此神圣和专业,无论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还是一个民族。我们把她交给宥于书本知识和畸形强调个别智能的以偏概全的分数,遮蔽并失却了教育更多更美好的部分。
应试教育,归根结蒂是一种落后的肤浅的缺乏专业、科学、深入研究的教育。而且疏离学术、陷入且官场化了的教育运作机制,使得主管教育很容易停留在非专业甚至肤浅表面化的层面上。分数、升学率、优秀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自然成了教育主管者方便操作的衡量尺度,并且还贴上了客观科学的标签。
教育被操控于政府机构,而政府机构对于教育过于具体却又浮于事务有失专业、学术化的粗浅管理使得教育一头迷失在应试的泥淖里。
3教育的责任消解在臃肿的官僚机构
现在的教育,几乎处于一个人人喊打的境地。专家说,不能搞应试教育;家长坚决反对搞应试教育,帮孩子做家庭作业,应付老师的检查,有钱的款儿都把孩子送到国外了;政府主管单位三令五申发文件,减负,搞素质教育;学校也是有苦难言,到头来,家长看的还是学校的升学率,上级看的办学水平归根结底还是升学率、优秀率,什么素质、人文素养能变成分数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也竞争激烈呀,为了学生的升学,老师牺牲的可不少呵。
这简直是一个死结,家长、学校、政府全不愿意搞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让人想起一些类似的历史怪圈。现在的家长莫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龙是怎样凤是怎样,其实很多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无论是观念还是手段都显得较茫然的,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是高知,教育是一门太神圣太专业的学问,高知也不一定就明了。但有一点,整个社会竟然在如何评价一个孩子的问题上,竟然默契的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看孩子的考试分数。一些家长也会心疼孩子,这是些早就醒过来的比较明智家长,但到头来还是无可选择的将孩子交给应试教育去修理折腾。个体的力量是无助的。
校长以去年以考取重点大学人数为评判标准来考核本年度高三的教学(这时候的教育当然的只剩下了教学,而且是只针对高考的教学,否则谁也不会答应)在现实的升学压力面前,谁的压力都不小。考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评价、聘任、奖金,要命还是在竞争机制面前的能力大小成就感与脸面问题,所以教师没有不拼命苦干加倍付出的。考的好坏与否,更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政绩与前途问题相关,甚至也与教育局的主管领导的政绩与前途相关。干得好,都是领导的,干得不好也可以是领导的,更是一线的责任。也许这就是多少年来的中国特色。“一将功成万骨枯”说在应试教育身上很贴切。
现在的网络,一出了问题,,很多人就条条道路直奔教育,痛感中国教育然后大骂一番。但谁来为教育负责?教育的责任到底谁来承担?
4.利益的驱动污染了部分教师的心灵
cf
5.全社会的急功近利只瞄准考试
6.考试---是个欲说还休的多方博弈权衡后的无奈选择,缺乏更有效的评价机制成了一个天大的借口。
(滞留了很长时间,思路尽失,主要是思考能力有限,加上心力交瘁)
7. 生存压力之下无奈的选择
三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我还在痛苦的思索,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一起来思索,我们要相信网络时代的力量,我们要发挥来自草根的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力量、意愿和希望,为改变我们的教育出一分力!为民族的未来出一份力!--------
本文原址:http://blog.sina.com.cn/xishuicanglang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