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 面向未来
————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石镜 2008.12.18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总想写点文字又难以提起笔来。我是1978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大学的,亲历改革开放30年,也几乎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思虑再三还是有必要、有责任回顾30年以至60年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思考探索改革开放未来和共和国前程。个人只是大海之一滴水,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一点力量,就能汇聚成中华复兴之大潮。
一、改革开放30年和共和国初建29年成就应予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30年与共和国初建29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两个不同重要发展阶段,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继往开来的关系。要认清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道路,就必须对共和国初建29年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
共和国初建29年即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斗甩掉“东亚病夫”帽子终于站起来了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崭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初步工业化的时代;是打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战争和长期封锁,在世界赢得尊严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创业时代。
毛泽东时代是开创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在探索、改革、创新中难免不走弯路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付出沉重的甚至是带有血污的代价,如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时期“左”的急于求成、文革时期过“左”、国民经济没有及时从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移等。但纵观毛泽东时代走过的道路,是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和有别于苏联工业化道路,即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路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大道,也有弯路;有成绩,也有错误。但从总的和根本的讲,成绩和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主要的、必须加以肯定;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次要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毛泽东时代是中国人民压消费、重积累,为共和国打基础、建骨架、铸长剑的英雄时代,毛泽东时代为改革开放时代奠定了制度、发展基础和外部开放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是继续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代特征是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实现社会发展转型,客观上显现了从精神转向物质,政治转向经济,计划转向市场,公有制转向私有制,积累转向消费,国内转向国际的趋势,并还在继续变化过程中。
改革开放30年成就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经济保持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四,进入工业化中期,人民生活基本解决温饱,不同程度实现总体小康,微观经济活跃,社会自由度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一级。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三大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两极分化日趋明显;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压在人民群众头上,低收入群体尤为不胜重负;理想信念淡薄,社会道德水平整体趋降,官员腐败已成痼疾;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就业压力日益成为新的社会矛盾集中点。但纵观改革开放30年,它处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探索发展阶段,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坚持和高举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旗帜,艰辛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成就是主要的,是需要充分肯定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次要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融入世界的伟大发展年代。
总的来看,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时代主要是创业积累,改革开放年代主要是发展和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它们都较好的完成了历史阶段赋予的任务,两者的主流均应予以肯定。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时,绝不能妖魔化毛泽东时代。在肯定毛泽东时代时,也要充分看到和肯定改革开放30年的主流和成绩。
正确地评价历史,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历史。毛泽东时代一些历史问题众说纷纭,有必要深入调查给予权威科学地评价。一是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人问题;二是文革后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毛泽东时代的重要评价,中央党史办、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有责任组织联合调查组调查研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三是文革评价问题。文革是毛泽东一生所干两件大事之一,也是我党发动又否定,在党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其历史影响至今不可忽视。为正确评价毛泽东时代,应逐步开放对文革的研究,首先开放党内对文革研究。
二、必须充分重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向问题
改革开放30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1978年至1996年时期。这一时期以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到户、沿海发展经济特区、城市启动企业改革、价格双轨制、反资产阶级自由化、89年事件、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性事件,改革开放进程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基本上体现了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1997年至2002年时期。这一时期以国企改制、教改、医改、房改等为重点实行改革攻坚,几千万工人下岗和几千万农民失地,工人阶级包括农民工的相当部分已经从主人地位沦为雇佣工人地位,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事实上已经产生,两极分化加速。与此同时,党向新阶层打开大门,党员资本家和资本家党员同时涌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益活跃。改革开放进程在国内外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有右倾趋势。
——2003年至2008年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前两个阶段的反思,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逐步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自主创新、建立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被民间称为“胡温新政”,尽管也出现“物权法”从法律上确定改革导致各阶级、阶层之间新的利益格局调整等,改革开放整体呈现向左调整趋势。
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线索看,改革开放30年自始至今存在着路线方向问题,即客观存在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还是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齐,回头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这样两个方向两条路线的问题。
经济上,改革开放路线方向斗争焦点集中在所有制上。改革是坚持宪法和党章规定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或明或暗转向以私有制为主体,甚至以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当前,由于国家统计局多年未发表有关所有制状况的数据,从现有零散于报刊和民间研究的资料看,私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已占优势。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国有经济在质量和控制力上依然还有优势,加以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虽已动摇,还没有质的变化。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量变到质变,经济基础的变化或迟或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产党作为把公有制写在党名、党旗、党章上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不能不慎重考虑的。
政治上,改革开放路线方向斗争焦点集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并贯串于改革开放30年。到今天,有的利益集团公开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直面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承认当今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改革开放题中应有之意”“指鹿为鹿”“不再指鹿为马”的旗帜。最近出台的所谓“零八宪章”,公开攻击党和国家是“党天下”“现代极权主义”,公开宣言要在“在民主宪政的架构下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些言论和诉求,实质上是要分裂国家,建立以欧美资本主义为目标的买办附庸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可见,从经济到政治,改革开放的路线方向已是客观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坚定不移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地同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潮作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社会主义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提出以下看法。
1、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必须旗帜鲜明。改革开放是路径、手段,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不同,路线途径也不同。方向目标就是旗帜,旗帜必须鲜明。毛泽东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我们党坚持的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的路径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落到实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高度重视所有制问题。既要从质,也要从量上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包括外资的关系,在现有利益格局下逐步提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地位。
3、继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主要框架是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主要特点是市场化、私有化、外向化,其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对30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一体制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急剧萎缩下受到严峻挑战。个人认为,我们既搞过计划经济又搞过市场经济,应该吸取两者的优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其框架可以考虑为“一个脑袋两只手”。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既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继续坚持;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但政府宏观调控是被动型的,容易被市场经济的缺陷所左右。一个脑袋,既是科学计划,通过制定中长期计划或规划,从宏观上主动的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指导安排,并综合运用财税、货币、价格等杠杆以至行政手段保证供需总量、积累消费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应有之意,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没有必要把计划当作洪水猛兽。要真正吸取计划和市场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赶上和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4、农村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型集体经济和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不同程度的小康。但以小生产为特点的小农经济潜力几尽,发展难以为继。长久持续缠绕我们的“三农”问题,预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重要历史关头,那就是应当及时启动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战略思路的实施,即“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初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发展起步,是农村改革一项战略性措施。搞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当前中国农村现实中,搞土地流转主要存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型合作经济的道路和农业私人资本经营的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土壤,其生产方式均高于小农经济。但从中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和最终有利于农民利益出发,党和政府应当大力支持新型集体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使它们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主体,并逐步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