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灾区考察记
十二月六号,受5.12大地震灾民的邀请我再次坐上了去广元的火车。这次的目的地是青川县沙州镇一个叫三堆村的村庄。经过十几个小时坐火车,转汽车,打摩的地颠簸,我终于抵达了三堆村。在我的想象中,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了,在青川县政府(青川县县长陈正永通报青川县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及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浙江各界的爱心人士及全国人民的关怀帮助下,灾民的生活肯定还过得去。但现实远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么好。
三堆村所在的青川县沙州镇原本就是一个贫困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是川、甘、陕三省结合部。在地震前,大多数家庭的房子为老式的土木结构,很少有砖混结构,基本没有框架结构的住房。在这次5.12地震中几乎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垮塌。即使没有垮塌的,现在也都成了危房。正因为是土木结构,地震时人员伤亡不是很大。灾民经过这几个月的自救,现在基本能够维持温饱的需要。其中大多数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去了,剩下老人、残疾和妇女留在家中下地干活。对于他们来说,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
首先是住房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半年来,余震不断,即使家中还有没垮塌的房子,也不敢进屋睡觉。政府提供的救灾帐篷,现在的规定要求不准继续住人,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住在自己搭建的蓬子里。
不仅如此,政府要求蓬子(自建)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固。但是加固的材料需要灾民出一半的费用。比如,政府提供的加固材料中油毡是45元/卷,6米宽的彩条布是14元/米,这样的话,如果村民需要加固,那么村民就得自己掏钱买,折合油毡是22.5元/卷,彩条布是7元/米……由于拿不出钱来加固,很多村民现在住的蓬子(自建)处处漏光豁风,难以挡风避雨,更不可能遮挡寒风冰雪(见附图)。睡一夜起来,头发上星星点点都是冰霜!
其实,大家都晓得住蓬子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方案,政府也明确了灾民房屋自建的补贴标准,也还不错。3人以下是1.6万元,4-5人是1.9万,6人以上是2.2万。可惜的是,要实际拿到这个补贴难度相当的大:需要灾民自己先把房子建好一半才能拿一部分补贴,或者是房子修完政府才开始补贴。村民们原来就贫困,只能勉强保证糊口而已。现在经过特大地震,群众的生活更加窘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们大都是穷人,也都遭了灾,除了维持自家的生活外剩不了几个钱来接济别人。唯一的希望是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指望着春节回来时能多带点钱修房子。可谁也没想到,赶上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沿海、大城市企业纷纷裁员、倒闭。打工仔带回家的钱还不知道能不能有戏唱。于是,很多灾民悲愤地说,我们这一辈子就别想住房子了。我们现在都穷的叮当响,拿什么来盖房子呢?政府的话只能是画饼充饥。苦日子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一个尽头!
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后,我12月13日又到北川县陈家坝乡走访老场村、太洪村、马鞍村等周边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陈家坝的灾民很多已经住进了安置点的板房,但是大多数群众因板房数量有限,还是住在自建蓬里。(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加固,不需要自己掏钱,政府一户补贴500元费用,发了加固材料,同青川目前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几个月前一部分群众响应政府号召,重返故地(高山上),重建家园。但是当初政府承诺的尽快修路通电,恢复通讯,保证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设施至今一样也没有兑现。因为地震的影响,加上9月23日爆发大规模泥石流,很多地方现在土地已经无法耕种。因为缺电,生活规律被打乱,再加上地震中痛失亲人却无人倾诉,无人关怀,不少村民夜里失眠,只盼天明早一点到来。很多灾民重又回到了古时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少灾民得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到山下的乡政府所在地才能购买点基本的生活用品,比如马鞍村如果要买蜡烛都得步行5小时以上,况且很多地方依然被山体滑坡所阻断,有路也是冒险一步步踏出来的小路,余震一来又小路又被滚落的山石掩埋了(附图)……
北川山上的老人
艰险的回家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