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视点] 收购悍马 一个尴尬的“文化时刻”
将于6月14日出版的《侨报周末》刊发题为《收购悍马一个尴尬的“文化时刻”》的评论员文章指,在美国被遗弃的东西,会在中国易地而生。如果每一个“美国梦”都成为“中国梦”,中国也将承继美国的许多噩梦。因此,我们不担心中国有悍马,而是担心在中国形成“悍马文化”的土壤:消费主义、个人至上,等等。
在美国这个“汽车王国”,看惯了各色各样的汽车,但每次看到悍马,都会免不了被其吸引。悍马,停在路上,就顾盼自雄,开动起来,更是舍我其谁。对一些人来说,悍马,就是美国精神,就是美国梦。
谁也不曾想到,悍马,可以跟四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腾中重工联系起来,跟中国车联系起来。“中国悍马”,使人意外、惊奇,也使人感到滑稽、别扭。在这里,我们不去分析收购行为本身,是炒作?还是“蛇吞象”, 收购结局会是光荣,还是尴尬?
美国人看着悍马将“远嫁”,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这不仅是一起企业间的交易,也不仅是简单的跨国的并购,这是一个“美国品牌”和“美国象征”花落远东,远去中国。《纽约时报》说,这是一个“文化时刻”(Cultural moment),是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挣扎的最新事件,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但也指出了这其间,有实力消长的因素,也有文化勾连的因素。
悍马,是美国社会的独特产物,一个消逝的时代的畸形儿。悍马大行其道的背景是低油价时代,是汽油比矿泉水都便宜的时代,其社会层面的意涵是特立独行的“个人主义”、在经济层面上是花钱不节制的“消费主义”,在国家层面上则是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开着军用悍马横冲直撞,已经成为一种世人侧目的现象。
中国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逐梦的过程。在其间,一个个“美国梦”,飘洋过海,幻化成为一个个“中国梦”。中国,太多地成为美国的“承梦地”。“悍马梦”也落到了中国,成为一部分人的梦中车。
2009年1月,中国汽车销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划时代的一个月份。中国不但在追赶美国的汽车社会,也在模仿美国的汽车文化。回想起中国还在“单车社会”时,民众所有的就是“永久”、“凤凰”几个牌子的自行车,谈不上个性,更谈不上奢华,而今天的中国,除了单车还在街道上踯躅前行,悍马车也不时在拥挤的车流里耀武扬威,透露着社会财富的分层,社会意识的分裂。这一画面,很难“和谐”。
“悍马梦”,甚至在美国的黄金时代,也不是人人都做得起的梦,而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噩梦:环保主义者义愤填膺地谴责,政客小心翼翼地回避,最好这一口的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为了避免给政敌口实,也忍痛卖掉了他的8部悍马。好莱坞明星即使拥有悍马,也要弄一部“混合动力车”装装门面。
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经济模式的缺陷,也宣告了悍马文化的式微。悍马销量锐减,已经成为通用汽车的“负资产”,也成为美国文化的“负资产”。令人担忧的是,在美国被遗弃的东西,会在中国易地而生。如果每一个“美国梦”都成为“中国梦”,中国也将承继美国的许多噩梦。因此,我们不担心中国有悍马,而是担心在中国形成“悍马文化”的土壤:消费主义、个人至上,等等。
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这种土壤会产生各种“泡沫”、“毒资”。它们都以“自由”之名义,以“市场”之名义,最后是严重伤害了市场,伤害了自由,还会伤害环境,伤害社会。
因此,悍马之问,已经不限于一个产品之问,经济之问,而形成一个文化之问,历史之问。《纽约时报》的古德曼(Peter S. Goodman )在发问,“毛泽东会开红色的悍马”吗?《洛杉矶时报》的青年记者皮尔森(David Pierson),也在北京发问“孔子会开悍马吗?”我们也要问,邓小平会开悍马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