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美国”论?
这是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曾在多个场合坚持的观点。“‘中美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在他看来,“中美国”关系好比两个国家之间的婚姻,东方的“中美国人”储蓄,西方的“中美国人”消费。
昨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接受专访时说,包括伯克南和格林斯潘在内的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完全靠外需拉动,由于中国外汇储蓄过大,导致美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使得美国长期利率不如短期利率,因而国内投机盛行,金融衍生品泛滥。
“但在重庆,弗格森的‘中美国’被彻底颠覆。”崔之元说,曾经高调宣扬“中美国”论的弗格森,去年8月来到重庆后,被重庆一年开工修建5座跨江大桥的壮举所震撼。他感叹:这是一个可以靠内需拉动的城市,至少在中国重庆,“中美国”论的观点不复存在。
“重庆之行,让弗格森得出了一个与自己曾经的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转到内需上来。重庆一年修5座长江大桥,这完全是靠内需拉动的行为。”崔之元分析。虽然重庆现在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和建设内陆保税港区为重点,但重庆的对外开放属于一头在外,总体上还是靠内需拉动。由此,弗格森对“重庆经验”相当推崇。
崔之元认为,重庆八大投模式的“重庆经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某种意义上“重庆经验”的探索已具有普遍性。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重庆如何更好地拉动内需?崔之元建议:“充分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推动城市化建设。鼓励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重庆经验”应该如何深化?崔之元认为,“重庆经验”是在国有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也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完善。他说,重庆正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通过“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携手并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将极大地丰富“重庆经验”的内容。在“五个重庆”建设中,“重庆经验”也将大显身手。他解释说,“五个重庆”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建设“五个重庆”需要大量资金投资,“重庆经验”必将发挥作用。
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可以兼顾 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认为“重庆模式”值得美国借鉴 廖雪梅 | |
|
本报讯 (记者 廖雪梅)国企改革的“重庆经验”,不仅可以在全国推广,对国外也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昨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在君豪大酒店举行的第九期国资大讲坛上,诠释了国企改革“重庆模式”的涵义,他认为“重庆模式是对中国市场经济的重大探索,甚至对美国也有借鉴意义”。
基于对重庆国企发展的详尽调研,崔之元提出了国企改革的“重庆经验”———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得以携手并进。“重庆经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国有资产的增值—经营性收益上交—政府有能力减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崔之元认为,“重庆经验”有四大借鉴之处———
一是市场经济的信奉者格林斯潘主张的国有化理论,与解决企业坏账的“渝富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坏账(即“有毒资产”)剥离太慢,因而银行不愿进行新的投资,别人也不敢和银行交易。如果银行本身能够国有化,那么“有毒资产”的处置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或许,2004年重庆渝富收购中国工商银行在渝120家国企资产坏账的事例可以印证格林斯潘的国有化理论。渝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是国企,国企处置资产的效率较高,能较快剥离坏账,使企业尽快重整旗鼓。
二是重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八大投”模式,改变了哈佛教授弗格森的“中美国”论。弗格森把美国视作消费国,靠内需拉动;把中国视作储蓄国,靠外需拉动。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导致了美国长期利率偏低,因而国内金融衍生品泛滥,投机盛行,中国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所谓“元凶”。但去年,弗格森来到重庆,看到重庆一年开工修建5座跨江大桥,得出了“中国经济完全可以靠内需拉动”的结论。在弗格森看来,“至少在来到重庆后,‘中美国’论的概念将不复存在。”
三是诺贝尔奖得主米德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与重庆国资形成市政府“第三财政”的情况不谋而合。米德认为,公有资产的市场收益可以降低对税收和国债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崔之元解释,如果没有国资收益,政府只有靠征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必将降低创业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2007年,我市市属国有企业、中央和外地在渝企业入库税金和基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2%。“没让财政拿钱就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崔之元强调,如果没有地产集团负责大剧院建设,如果没有“八大投”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必然要动用财政资金,如果让财政拿钱,必然挤占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八大投”成立以来,市政府债务并没有增加。国企改革的“重庆经验”赋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性内涵,即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可以兼顾,并不矛盾。
四是抗战时期来过重庆的美国原阿拉斯加州州长哈蒙德,他曾在该州推行社会分红。虽然重庆没有实施个人分红,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没有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得以修建,广大市民因此受益,事实上,这也算是一种社会分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