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场“取消中医”网络万人签名的谣传,让传承千年的中医又经受一次事关存废的口水战。几天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事件再次表态,称签名取消中医是否定历史。这一捕风捉影、数典忘祖的闹剧终于收场。
几乎与此同时,争论两年的医改新方案,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尽管目前由10多个部委组成的医疗改革小组尚未公布具体方案,但种种迹象表明,在“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一问题上已有定论,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建设全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从“中医存废”之争,到医改方向之辩,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但这两件事的核心问题可归结到一点,即政府究竟应如何定位,才真正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显然,一些人把中医称为“伪科学”,是不可理喻的。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时突现中医存废争论,或许并非偶然。中医药业眼下的状况是,在经历了千年辉煌之后,正日益萎缩,甚至举步维艰。
值得探究的是,中医何以“濒危”?根本而言,是缺乏创新与发展。但也不可否认,中医的现行管理模式,恐怕并不真正适应中医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多少年来,中医活跃于大街小巷、乡村阡陌,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繁衍发展。而如果把那些习惯于穿街走巷的郎中,都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且必须从正规医学院毕业方能合法执业,是否会使中医逐渐游离于现实的需求?
其实,这些年来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争论不断,核心是究竟如何界定政府的作用和责任?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角色,从改革前的“包打天下”,到一度“大步撤退”,至今还在摸索之中。
多年来的探索表明,我们正在重新思索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进行宏观调控,引进竞争,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医改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单地说,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恐怕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同时吸引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性机构进入,而不是由政府取代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看,“取消中医”这类荒谬言论的出现,也在提醒人们,政府包办与高度管制,或许并非弘扬与扶持中医发展的最佳途径。眼下的关键是,要寻找一个更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体制与路径,并进一步思考政府在医改中的科学定位问题。而若仅仅将“取消中医”视为一场可笑的闹剧,其实也就失去了一次反思的机会。
: 高渊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