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2010-1-2)

文摘 · 2010-01-02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网络时政文摘(2010-1-2)  

   

   

千亿豪购公车 纾贫助困几何  

白高敦推迟访华 不列颠力不从心  

“韬光养晦”还是少提为妙  

世界需要一个均衡发展的中国  

太阳报:大萧条经济学终章在2010  

东方日报:二○一○见证贸易纠纷全面升级  

2010年出现首批30岁“80后” 近半无房无车  

揭秘:美国公务员可以收什么样的礼?  

笑骂由我:官僚世袭潜规则  

   

 ................................................. 

   

千亿豪购公车 纾贫助困几何  

太阳报  

   

内地公款消费惊人,去年中国政府採购公务用车金额已攀升至八百亿元,今年的预算将达一千亿元。当局豪掷千亿元为公僕,但为百姓纾贫助困又有几何呢?  

   

公车消费作为系统消费,包括车辆购买、人力、维修保养、燃料等多方面的开销。一年仅车辆购买就耗费八百亿元,如果加上油料支出、维修和司机工资,全国公车消费超过三千多亿元,这相当于全国教育和医疗开支的总和。这是多麽惊人的浪费,而且至今仍然以每年一百亿元的速度不断上涨,涨幅之惊人,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  

   

在很多地方,公车配备几乎到了人手一辆的地步,陝西有个厅级单位,总共一百多人,但公车便有一百多辆,每年油钱就达六、七百万元,佔了行政开支的一大半。公车浪费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公车腐败,很多地方购车不是为了公务,而是为了官员出风头拚场面,有些官员奢侈到一年换一部车,宝马、平治,应有尽有。有老百姓戏言,官员屁股底下一幢楼,实在是名副其实。  

   

公车腐败已是千夫所指,当局近年来开展公车改革,有些地方将公车公开拍卖,美其名曰节约开支,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一方面公车继续买,一方面又给公僕发放高额的补贴,这其实是双重腐败。  

   

公僕奢侈 民生艰辛  

   

除了公车浪费之外,全国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也是高得惊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公」消费,一年就达上万亿元,这能盖多少座希望小学,又能建几个三峡工程和几艘航空母舰呢?大量民脂民膏被公僕们花光、吃光、用光,难怪民生工程举步维艰。  

   

当局在购买公车方面出手大方,但在民生支出方面却相当吝啬。以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医疗、就业、住房为例,去年中央财政用于医疗衞生方面的支出仅一千一百八十亿元,全国十三亿人,相当于每人不到一百元。而安排的就业资金仅四百二十亿元,只是公车购款的零头,这区区四百多亿元,要支持五百万大学生就业、上千万民工的技能培训,可谓捉襟见肘。至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安居工程,去年中央财政的支出总共四百九十三亿元,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笔钱相当于沧海一粟,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一边是公僕花天酒地、豪车名宅,一边是百姓度日如年、求财若渴。当局如此花钱方式,到底是偏向民生,还是偏向权贵?金融危机之下,当局口口声声与民共度时艰,但如此豪花胡花,慷国民之慨,享公僕之福,到底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权贵服务?  

   

公车浪费是老问题,当局对此几乎无能为力,这说明当局的改革与自我纠错能力已大不如前。一个缺乏内省的政府,迟早将陷入政治危机。  

   

   

白高敦推迟访华 不列颠力不从心  

   

东方日报  

   

英国毒犯谢赫被中国执行死刑事件持续发酵,英国首相白高敦宣布推迟访华行程,并中断中英多项交流,中英关係阴云密布,大有倒退之势。  

中方没有理会英方的求情,处决因贩毒被判死刑的谢赫,英国上下大动肝火。英国BBC等媒体突出宣扬中国处死了一名「被认为患有精神病的英籍犯人」。英国《独立报》则宣称「严酷的审判表明中国对民主价值的漠视」,处死谢赫将成为「中国名声可怕的污点」。英国《每日电讯报》则发表评论,称英国政府必须「对中国野蛮的司法施加影响」,「我们已很久没有使用过炮舰外交」,「欧盟必须用最强烈言辞谴责中国,并且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只有那样才对中国有杀伤力」。  

   

与媒体叫嚣重拾「炮舰政策」相反,英国政府显然没有那麽激进。英国外交部次官刘易斯在谢赫被处死之后,迅速传召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交涉,但反而被傅莹教训了一顿。刘易斯称中方毫无怜悯之心,他同时承认,现在英国方面除口头批评外不能对中国做甚麽。他说「我并不准备做无聊的威胁,今天不是需要过激反应的时刻」。  

   

但在英国媒体连篇累牍地鼓动之下,英国政府不作出点姿态是很难过民意关的,因此英国宣布白高敦推迟访华行程,同时中断即将举行的中英人权对话,但英国这两项举措实际意义非常有限。  

   

江河日下 此消彼长  

   

根据中方披露,白高敦推迟访华行程,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确定,也就是说与谢赫事件完全无关,至于中断中英人权对话,更是毫无意义。因为中英人权对话,本身就是英国主动提出的,中国在这方面一直不是很积极,对不对话,对中国来说根本没有影响。  

   

如果英国政府真要报复中国,白高敦可以高调接见达赖或者热比娅,或者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但白高敦未必有这个胆量。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英国国力江河日下,大不列颠日薄西山,面对大国崛起的中国,已是力不从心。那些叫嚣英国炮舰政策的言论,既无视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无视国际正义。这种狂妄自大的言语,实在是浅薄无知。  

   

谢赫事件其实也说明,西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已无好牌可打,过去西方国家凭藉船坚炮利,可以肆意恐吓中国,之后又藉经济实力与高科技,对中国动辄封锁制裁,或者站在人权道义的高地,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但时移世易,国际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原本高高在上的西方各国,突然发现原来被他们俯视的中国已跟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还高他们一截,这使西方各国都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每当中西方发生冲突时,西方各国的精英便会对中国发出苍白无力的责难。  

   

   

“韬光养晦”还是少提为妙  

   

早报   李因才  

   

  自19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战略后,近20年间,这个词不绝于耳。无论高层外交执行人士、理论研究者,还是普罗大众,都时不时地将之挂在嘴边,用在任意场合,成了一个概括中国外交的时髦词汇。不过,时髦词汇的弊端在于:用得越多,越脱离其本义,涵义越模煳,无所而不包最终只会使其功能紊乱,失去任何指涉意义。“韬光养晦”自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宿命,不加区别溷乱使用的结果,不仅伤害到这个词本身,更伤害到中国外交的准确定位。  

   

“韬光养晦”易致“权力政治”解读  

   

  从眼下对“韬光养晦”这个词的频繁使用中,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是不张扬、自我设限;一个是暗藏不露、蓄势待发。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前者被视为一种儒家美德,后者因其阴暗心理则被斥为一种邪恶。两种意义大为不同,却又都被不恰当地统统塞进“韬光养晦”这个词的包装之下。  

   

  第一种涵义可视为目前官方的版本。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和谐世界”,北京力图向外界传达的讯息无非是:中国将奉行长期的和平目标,不寻求地区或全球霸权,更无意颠覆现有秩序,中国将以体系内和平合作的方式,促使权力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以此竭力消除外部对中国所谓未来野心的疑虑和恐慌,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国力上升。由于“韬光养晦”第一种含义也蕴含着不改变规则和现状的意思,两者自然在这一层面上贯通衔接。  

   

  可惜的是,官方这种不懈的外交宣示努力往往被“韬光养晦”更为直接的第二种涵义所损害,以致造成了背道而驰的反向效应。当美国人将其翻译成“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并将其视为一种“试图隐藏自己雄心壮志”的“战略否认和战略欺骗”行为时,中国人很难找到充足理由去反驳它,因为这种解读正是建立在这个词的中文本义及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的基础之上的。  

   

  实际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申出来的和平式外交并非绝无可能,我们不仅可从历史里获得佐证——传统东亚帝国形态即重文化而轻武力,更有当前西方世界赞同国家间合作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的有力支持。让人遗憾的是, “韬光养晦”古时一度被作为帝王权术之学,其中对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执着追求,又不免与西方世界骨子里的现实主义阴冷国际政治哲学相互切合。正因为此,越是北京高调宣示“韬光养晦”,试图展示自己的和平形象,他们越是容易从这个词出发,将之视为当前实力不济情况下的意图伪装。以致在全球越来越相互依赖的今天,外部依然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军事的转化能力视为首要的关注对象,对之虎视眈眈,这种偏现实主义的解读方式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  

   

嘈杂争论无益形象建构  

   

  这种意义溷乱不仅在外交宣传中可以看到,国内对“韬光养晦”的探讨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还需不需要 “韬光养晦”?从报端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反应看,在对这个问题的嘈杂争论中,给该词任意附加的涵义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将之视为“主动示弱”,有的将之视为 “隐藏实力”,有的将之视为“低调不显摆”,有的将之视为“宽容大度”,林林总总,更远非上述两种涵义可以概括。同样一个“韬光养晦”,由于各人抱持不同内涵,结果形同聋子对话,毫无意义。  

   

  值得警惕的是,“韬光养晦”不仅倾向于让人联想到国家权力的狡诈使用,还很容易与中国人近现代以来逐步衍生的受害情节相呼应,从而导致一种“暴富心态”,出现类似不受限制地“勇敢追求自我利益”的不理性声音。这些很显然与北京极力建构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不太搭调。   

   

  由这个词引发的外交困境亟待改变。近些年,中国实力快速崛起,影响力急剧扩散,因此必然导致现有地区和国际体系的内在紧张和权力结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尤其需要连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目标和意图,避免外部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判。这不仅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利益的更好保护。  

   

任教于延安大学  

   

“韬光养晦”古时一度被作为帝王权术之学,其中对权力不惜一切代价的执着追求,又不免与西方世界骨子里的现实主义阴冷国际政治哲学相互切合  

   

   

世界需要一个均衡发展的中国  

韩方明  

   

  告别了2009年,迎来依然充满不确定因素的2010年,世界经济仍然处在重重阴霾之中。在新的一年,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  

   

  2009年,中国在世界十大经济体中是唯一仍高速增长的国家,它将毫无悬念地会很快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使澳洲和巴西等国在过去半年里受益良多。亚洲多国的经济依赖出口,透过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起死回生。全球渴望走出经济阴霾,都指望中国能成为强力引擎。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22%。而联合国经济报告则指出,如果中国在2009年实现8%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 50%。  

   

消费市场和制造能力  

   

  世界对中国的需要,体现在消费、制造和投资三个方面。  

   

  首先,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挖掘已基本饱和,而非洲地区等落后国家的市场仍然狭小,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市场是目前最关键的市场,其中,潜力最大的就是中国。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没有完全进入高峰,未来十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场。  

   

  2009年,几乎所有的大汽车制造商都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用在了中国市场。底特律和沃尔夫斯堡的百年老店,从未如此感觉到说汉语的消费者是如斯的亲切。至于奢侈品,中国过去几年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40%。可以说,没有中国顾客,世界奢侈品行业就会立即陷入不景气。  

   

  至于中国企业,胃口更大。在矿石和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动辄数十亿美元出手,成为全球卖家重视的超大客户。  

   

  我们今天要客观看待中国制造为世界带来的贡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提供的。最近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西方国家老调重弹,指责中国碳排放太高,但请记住,中国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维持了低廉价格,直接造福全世界的中产阶级。某种意义上,中国过去三十年忍受了大量碳排放,牺牲了自己的环境,但补贴了各国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  

   

 “中国制造”有助于克服全球范围内的贫困,为西方企业创造了第二轮发展高潮,也为西方社会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仅以美国为例,过去十年,中国质优价廉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这数据足以提醒世界,要从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中醒悟。2010年,“中国制造”在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增长点和原动力。  

   

外国资本寻求增值的机会  

   

  再次,中国吸引了世界资本,中国的资本输出也在持续改变游戏规则。 2009年,笔者在世界各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不到中国去,我的公司就没有希望了。”即使是再迟钝、对中国再有成见的,现在也意识到投资中国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圈下最肥沃的土壤。没有人和利益过不去。与其对中国指指点点,不如直接参与到中国经济的产业链条中。  

   

  在商言商,国际资金的流向符合以下偏好:中国是复苏较快的经济体,良好的基本面和较快增长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中国是被低估但相对安全的市场领域,比如矿产资源类的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是货币被低估的市场,存在资产升值的可能。套用美国主流刊物上面的一句感慨:“我们今天错过中国,错过的可能就是世界的未来”。这个提醒,值得那些对于中国经济还存有这样那样看法的人深思。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作为潜力大国,目前的困扰还是非常突出。中国已不须担心贫困和发展不足,但发展失衡严重制约了中国,例如城乡差别、贫富分化和地区差别,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发展机会和人口不均衡的高度集中。  

   

地区发展平衡是关键  

   

  由此来看,中国此时此刻并无骄傲自满的本钱。一些海外友人隔着大洋对所谓“中国模式”的赞誉,也不应该成为感觉良好的理由。以笔者多年来对各个不同穷国和富国的观察,中国应务实地促进地区发展均衡。  

   

  首先不能要求所有资源在量上平均分配。由于各地人文、地理、交通等情况有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不能人为地扭曲或拔苗助长,尤其是不能要求人口稀少的西部省份在GDP上与人口多的省份一样,并为此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在十三亿人口的基础上,中国应逐步形成相对平衡的社会发展、相对平均的收入水平、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能够实现这几点,那就是中国和人类共同的福祉。  

   

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以上为个人观点  

   

   

太阳报:大萧条经济学终章在2010  

   

每逢爆发经济危机,一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经济理论要改写,甚至被新兴学说所取代。八十年前大萧条带来凯恩斯学说,理论自成一派,现在仍影响着经济决策。前年全球碰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亦催生一些新理论,成为救市指导方针,正是由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倡导的「量化宽鬆货币政策」,令他被《时代》杂志选为风云人物,说不定后世会称之为「伯南克主义」。不过,伯南克演绎的这套理论,只实践了一半,有救市而未曾退市,相信要在今年埋尾。二○一○年无疑是经济实验的大时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出现很多问题和现象,皆难以用当时流行的经济理论解释,例如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民众宁可把钱放在枕头底也不肯花费,市场出现流动性陷阱,这些都是所谓「经济无形的手」难以解释。在这个时候,经济学家凯恩斯以他的理论,倡议政府大幅增加开支,扮演最后贷款人,以「有形的手」填补市场需求不足,经过实践证明可行,令他成为一代经济学宗师。  

   

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权威,怎会不明白当年问题出在哪里,央行减息不及时,任由金融机构自生自灭,造成严重骨牌效应。联储局今次迅速把利率降至接近零、拯救大得不能倒下的金融机构、透过量化宽鬆货币政策大印银纸向市场注资,都是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但当年没有及时救市,自然没有退市可言,退市理论与方法一片空白。  

   

很多人或会以为量化宽鬆货币政策是金融海啸爆发后才想出来,其实早在本世纪初科网泡沫爆破后,伯南克还是联储局理事的时候,已公开提出「大可从直升机上撒钱」的名言。事实上,联储局在格林斯潘主政下不断减息,加上在「九一一」恐怖袭击后向市场大举注资,都有量化宽鬆的影子。由于有楼市接力,经济很快摆脱衰退,真正的量化宽鬆货币政策只好备而不用,没有机会做真人实验。  

   

目前最不明朗、最缺乏实践经验的就是退市,过早退出怕拖垮经济,太迟退出又怕恶性通胀,均有前车可鑑。格林斯潘被批评太迟加息,催生其后的信贷泡沫,恶性通胀体现在资产价格通胀之上;日本在上世纪末则被指太早收紧银根,令经济再次下沉。不过,现在的情况複杂得多,没有任何先例,唯一肯定的是,一旦出错,后果比几年前的信贷泡沫及日本的「迷失十年」严重很多。  

   

伯南克要在二○一○年写完「大萧条经济学」的终章,可惜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有太多变量无法控制,又要顾及市场反应和政治因素,理论与现实可能相差很远。量化宽鬆货币政策要顺利全身而退,机会大概是一半半,意味着今年将会是非常极端的一年,大家有幸见证这个大时代,却不幸地成为经济实验的白老鼠。  

   

   

东方日报:二○一○见证贸易纠纷全面升级  

   

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秩序大重整,在金融层面是「去槓杆化」,在外经贸层面是「贸易再平衡」。金融机构及个人为资产减值、为负债减磅已做得七七八八,贸易再平衡则起步不久。欧美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新兴市场国家多年来向发达国家大举出口,然后把赚回来的外汇以债务形式回流,令发达国家债台高筑,是金融海啸的远因,所谓再平衡就是要「反转」这条贸易与资金链,主角自然离不开欧美以及世界工厂中国,预示着二○一○年将会是贸易纠纷不断扩大的一年。  

   

其实,早在去年底已隐现纠纷升温的迹象。美国在九月突然宣布对中国製汽车轮胎徵收反倾销税,中国随即报复,向美国进口的鸡肉及汽车零件开刀。此后,中国与美欧、特别是美国的贸易制裁与反制裁个桉数目急速增加,针对的产品愈来愈专门及仔细,部分产品名称「专门」到连普罗大众也闻所未闻。最新一宗纠纷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向中国製造的油井管徵收最多百分之十六的关税,事态发展显示这些贸易「伙伴」不断互挖牆脚,并非吉兆。  

   

在早前召开的中欧峰会上,内地官员曾经这样教训欧盟官员,指「一些国家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实行名目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是有欠公允的,实际上是要限制中国的发展」。这一番话正好道出国际贸易纠纷的两种主要形态,即是设置贸易壁垒阻止进出口,以及在汇率上做手脚,可以任择其一又或两者并行,是贸易再平衡过程中的常态。  

   

欧美一向批评中国人为地压低汇率,无异于为内地企业提供出口补贴,以及向进口货统一徵收关税,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本流动普遍有限制,控制汇率相对较容易,也是鼓励出口的重要手段。相对而言,欧美的资本市场规模庞大,干预汇率的效果仅是昙花一现,否则一早便照办煮碗,馀下的选择便是增加贸易壁垒,找藉口实施制裁。两者根本就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贸易再平衡一日未完,欧美还是会继续针对人民币汇率说三道四。  

   

说来讽刺,欧美现在正需要增加出口来降低庞大的贸易逆差,而中国同样需要保住出口来稳定就业,以及消化过剩的产能,大家目标如此一致,正所谓三个和尚无水食,贸易纠纷在所难免。当然,中国说要扩大内需来带动增长,也不是纯属吹水,但亦深明手上筹码的价值,市场不会因为压力而开放,只会为利益而开放。在今年元旦日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九成商品将逐步实施零关税,有内地专家形容这是迈向以中国为中心的最终消费市场。  

   

可惜,这个新进自由贸易区,恐怕未必是中国迴避贸易再平衡的出路。去年首三季,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逆差只有不到八亿美元,今年随时可能扭转为顺差。中国与东盟的出口产品互补性也不见得特别强,主要市场都在欧美,互相竞争的可能性不容低估,究竟谁依靠谁,现在还未清楚。一场金融海啸加速美国世纪的没落,也加速中国崛起,自然不用再像以往以开放市场向欧美送大礼,但贸易毕竟涉及买卖双方,并非任何一方可以单方面说了算。  

   

   

2010年出现首批30岁“80后” 近半无房无车  

  法制晚报    

   

    【侨报网讯】2010年,“80后”将首次出现30岁群体。北京法制晚报联合智联招聘网站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  

   

    本次调查涵盖薪酬水平、 生活现状及 工作稳定度三方面,有近万人参与。  

   

    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该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数据显示,“80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  

   

    工作薪酬  

   

    六成人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  

   

    调查显示,将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薪酬分析师赵立鹏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目前该类人群的薪酬和职位普遍偏低,在物质方面无法支撑家庭和贡献社会,久而久之便开始丧失信心。  

   

    智联薪酬数据显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人数占比也接近三成,为28.6%。  

   

    赵立鹏表示,这一薪酬水平想要在京广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实现“独立”显然不切实际。在当前的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下,做到真正的“独立”至少还要推迟几年,三十五岁会是一个更好的标准。  

   

    数据显示,目前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四成依然是普通员工,两成开始担任基础的管理岗位,升任主管。担任经理职位的比例仅为8.6%,不到一成人。赵立鹏表示,三十五岁这一部分职场人将迎来大范围的职位晋升,薪酬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生活现状  

   

    五成人无房无车保持单身  

   

    调查显示,即将年满30岁的职场人中将近五成人无房无车,比例为47.9%。此外,有四成以上的该类人群处于未婚状态。  

   

    职场分析师郝健表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房有车以及是否结婚已经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独立”的参考标准。  

   

    郝健认为,“80后”所面对的社会竞争压力较之前几代人高出了不少。以前房价偏低时也可以适当找家里支援,而随着近几年房价的高涨,“啃老族”也逐渐澹出人们视野。  

   

    婚姻状况方面,郝健认为,当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以致“80后”并不会屈服于年龄而结婚。  

   

    郝健还表示,心理是否成熟,对未来是否有明确规划,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有效标准。  

   

    工作稳定度  

   

    五成人每年都在换工作  

   

    有数据显示,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工作年限主要分为3-5年和5-10年两类,那么该类人群的职业发展是否稳定?  

   

    本次调查显示,将近五成的该类职场人频繁换工作,频率达到每年一次甚至更多。调查数据表明,该类职场人的工作缺乏稳定,“换领域跳槽”也不乏其人。  

   

    职场分析师郝健认为,矛盾冲突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稳定性在这一群职场人身上略显不足。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顾红艳建议,职场新人最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三年的时间。这样能让人熟练地掌握工作技能,并建立成熟的职业认知度,同时对其他工作机会也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揭秘:美国公务员可以收什么样的礼?  

凤凰网    2010-01-01 14:38:01  

   

    美国人在圣诞节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送礼,同事、朋友、家人、商家往来户,都会相互间送些圣诞礼物。美国的邮递员与民众接触最多,你要想感谢他们一年来的辛苦送给他们一些送礼不是很好吗?那么邮递员可不可以接受这些礼物呢??博主的回答是,恐怕不行,因为邮递员属于联邦政府所雇用的职员,按照联邦政府雇用人员道德操守所做出的不能收受礼物的规定,邮递员接受民众礼物不仅被禁止甚至有可能触犯法律。所以美国邮政总署告诫民众,对邮递员辛苦工作表达感激最好的方式是写封感谢信,而不是礼物。  

    联邦政府公务员从受雇那天起就要严格遵守公务员道德操守规定,该规定共有9个大的类别,包括公务员职责、接受礼物上的限制、避免利益冲突、不能以权谋私、公正执行公务员职责、防范滥用职权、严禁在外捞钱等。  

   

    政府对公务员的道德操守最基本的要求是,公务员是公众服务人员,每一名公务员要对政府的职权负责,作为公务员要把对宪法、法律和道德操守的忠诚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保证民众对政府诚实的完全信任,每一名公务员必须遵守公务员道德操守规定。  

   

    本文专门谈谈美国联邦政府对公务员接受礼物上的限制情况。请客吃饭、送些小礼是人之常情,谁都免不了。但若不能防微杜渐,就会演变成受贿、谋私。因此美国政府对公务员在这方面的道德规定和要求很严。  

   

    美国联邦政府严格禁止政府公务员因其职位上的原因而从有利益关系的个人、公司等索要和接受任何礼物。这一道德操守规定明确指出公务员不能收礼的两大因素,一是利益关系、二是所从事的职位关系。如果有着两种因素中的一种,皆会对公务员所要向宪法和民众负责的宗旨构成侵害。而对于非法接受礼物的定义则为:第一是公务员接受礼物后会对他所负责的工作产生有利于送礼人的影响,第二是索要礼物。  

   

    美国政府所定下的礼物定义非常广泛:任何赠物、关照、折扣、款待、请客、贷款、债务偿还期延伸或任何有金钱价值的物品。礼物的概念也包含:服务、纪念品、提供的交通运输工具、车船飞机票、包销费用、地方旅游、酒店住宿和餐饮。  

   

    要想做到一件礼不收、一点便宜都不占的公务员这世界上还真的很少有,所以美国公务员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礼物的,但在这方面的限制却很严。首先,公务员每年接受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超过50美元,每次接受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超过20美元,而且不能是现金、礼券等。如果公务收到20美元以上的礼物怎么办,公务员有两种选择,一是必须将超过的价值部分用现金退还给送礼人,二是将礼物退还。  

   

    那么,美国公务员在接受礼物上除要受到金额的限制外,那些是可以接受而且不犯规的事呢?客商提供的不作为餐饮的食品,如饮料、咖啡和面包圈,公务员可以吃。低价的贺卡,如纪念牌、证书、奖杯,这些物品纯用于纪念意义,公务员可以接受。商业机构为所有民众提供的贷款优惠、折扣,公务员也可以享受等。  

   

    即使按照规定,公务员可以接受20美元没有利益冲突人送的礼物,但如果一个公务员经常地从他人获得礼物,这会被视为公务员利用他的职务为自己谋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权谋私。虽然这种私不大,但对公务员个人本身的道德操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毁了个人前途。  

   

    请客吃饭是中国人最习惯的一种交往方式,美国的公务员接受请吃会怎么样呢?下面看一个小例子,一位农业部的雇员,她的丈夫是农业部合同商公司的计算机工程师,这家公司年底招待所有员工和其家属,这名农业部雇员可以参加这一活动,接受招待,但这名雇员从此以后就有可能不符合参与农业部任何与这家公司生意上的工作资格。  

   

    美国军人部下属的一家医院的采购经理经常需要与药品制造商代表进行采购事宜的接触,由于这名采购经理议程很多,他提出星期二到星期四这三天中午午餐的时间与药品制造商代表谈事情。这三天药品制造商代表午餐时间准时来到采购经理办公室,每次都会给采购经理带来一个汉堡包和一杯可乐饮料。虽然每一次这些食品的价格不到6美元,三次加起来也未超过一年接受礼物50美元的限额,但政府道德委员会视这位采购经理连续接受食品礼物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会要求采购经理避免这种做法。  

   

    有些礼物表面上看没有金钱的直接往来,可能是商家提供的一种优惠,这种情形往往也会被视为礼物。如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邀请农业部部长秘书加入俱乐部,提出可以免除他的500美元会员费,虽然高尔夫俱乐部不属于利益冲突单位,但对政府高官提供的这种优惠已经越格,所以农业部部长秘书如果接受这种优惠,就会被视为违反道德操守。  

   

    再看一例,美国移民局从一供应商购买了50箱公务用纸,这家供应商为每个购买50箱的客户赠送一个公文包。移民局购买纸张的人员不可将供应商赠送的公文包据为己有,必须要上缴。  

   

    美国政府对公务员道德操守规定的很细,如果公务员违反了怎么办,原则上轻者申戒、重者可能丢饭碗,再重者触犯法律,那就是该咋办就咋办了。那到底有效没效呢,美国公务员到底遵守不遵守道德操守规定呢?简单的说,如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丢掉年薪7、8万美元的工作,那准是神经不正常。那要想利用职权为己谋私利赚大钱呢?除非不露馅,露了馅,保证有地方将你养起来,有吃、有喝、有住,但就是没有自由。  

   

   

笑骂由我:官僚世袭潜规则  

   

内地某乡镇最近一次基层公务员选拔中,十二个职位入选者全部为当地干部子女,公众舆论哗然,但基层领导振振有辞,说所有招考全部符合程序,更说:「难道干部子女就没有资格做干部?」  

   

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干部子女当然有资格做干部,但如果选拔黑箱作业,以权贵背景作取捨,看谁的后台硬,那就大有问题。以符合程序为理由,在关键地方做手脚,官僚互相勾结互给便利,将自己的子女异地安置,互相照料,长期提拔,如此官场潜规则,恐怕已成社会普遍现象。  

   

照此趋势,未来中国将有一个近乎世袭制的官僚体系,父母做官,子女继续做官,层层叠叠,来来去去都是自己人,那样互相照顾掩护更方便,而官僚们结成的攻守同盟,也更加稳固了。  

   

地方官僚与商家勾结,互相输送利益,互相保护,结成利益集团,现在再加上官僚的世袭,这种利益集团更牢不可破。干部子女走后门做干部,只能说是违规,因为找门路送礼行方便,未必足以贿赂入罪,因此更为官员们安置自己子女入官场提供方便。  

   

要杜绝这种情况,只要在选拔中引入民主监督,公开考核成绩,媒体跟进报道就能做到,赢的光明正大,输的口服心服,而官场避免近亲繁殖,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对提高执政能力也大有帮助。但这种事说易行难,始终私利是最大诱因。  

黎民观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邓选》学习 (十)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星话大白|越南
  9.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