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必须让普通民众享有公平消费权
2009-12-11 南方周末
12月5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振内需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正因为中国内需不振,扩内需才一再成为各种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不得不指出,即便一再强调扩内需,普通民众的消费权利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剥夺。剥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富之间、政府与居民之间消费增长过于悬殊,二是消费的选择权被剥夺,大部分民间资金流向了房地产、汽车、医疗等行业。
中国并不是绝对消费量低,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差距过大。
消费差距大首先表现在贫富消费差距,穷人求一蜗居而不能,富裕阶层已经大量进行奢侈品消费。今年10月,一项针对全球富人消费习惯的调查表明,奢侈品已不再受到以往的追捧。奢侈品消费严重下滑,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已被节约所取代。中国却出现相反态势,高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009年全球奢华产品市场出现萎缩情况下,预计今年中国奢华产品销售将破天荒地达到50亿美元,远高于2008年30亿美元的销售额,增幅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与贫富差距并行不悖的是,政府的储蓄与支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民间消费。政府消费增加是因为政府与大型企业储蓄增加。经济储蓄包括企业储蓄、家庭储蓄和政府储蓄。10年来,中国家庭储蓄占G D P的比例维持在20%的水平。政府储蓄基本维持在10%,国有企业的储蓄则大幅度上升,2007年国企的储蓄占G D P的比重为23%,较10年前的12%几乎翻了一番。企业与政府储蓄增加,相应的消耗性支出也就增加,政府消费率波动不大,1978年与2007年的政府消费率基本持平,相应的,居民消费率从1981年的最高点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如果除去政府烟花晚会等等大手笔消费,我国消费数据将更加难看。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而2007年我国消费率只为48.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率多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因为普通居民消费相对于迅猛攀升的GDP实在过低的缘故。
要说居民不消费,冤哉枉也。即便遭遇金融危机,在税费政策的刺激下,消费也没有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2009前三季度,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
但是,居民的储蓄主要用到了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因为政府主要给购房者与购车者提供了倾向性的税费优惠。12月3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将达到3.8万亿-4万亿元,二手房的销售金额同样出现了大幅增长,因此按照保守估计,今年全国一手房和二手房销售总额很可能达到5.7万亿-6万亿元。而今年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万亿元。12月3日,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预计全年能达到12万亿元左右。很多人说,全国人民2009年买东西用的一半的钱都花在房地产消费上了。这应该是个累加的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上房地产支出达到17.7到18万亿,谁能说中国人消费能力不足?
我国居民用于住、行、通信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85年的4.79%上升到2007年的9.83%,交通通信支出比重从2.1%上升到13.6%。要知道,居住类支出还不包括买房,只是自有住房服务,但是不包括居民购买的作为固定资产的住房,一旦将购房纳入消费,则中国消费将呈现爆发式上涨。似想,当城市中大部分人成为房奴,当农村居民想融入城市化进程却因为房地产成本、就业不足望而却步时,我们还希望消费能增长到哪里去?说实话,目前的消费就是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动起来的。
要真正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必须赋予所有公民公平的消费权,即公民的收入必须与政府的收入、企业的赢利同步增长,即依靠市场化的城市化进程解决数亿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即对于所有的行业一视同仁,而不是由政府将房地产等品种当作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收入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