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句话,得到众多响应。
大学生当村官九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大学生村官计划轰轰烈烈推进之时,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长远规划。分析一些地区的村官计划,从根本上说,就是“临时”性质——按照相关政策,“村官”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后,如果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缺编,当优先录用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要参加考试);如果村官不愿意在当地继续工作,可以升学考研、可以报考公务员,考研和报考公务员时有一定政策优惠;如果当地没有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编制,村官考研无着,可自谋出路。三年时间转瞬而过,不少大学生村官们却发现,留给自己的选择,只有自谋出路这条路。当地公务员岗位、事业编制,似乎一直不缺编,农村这些岗位却对“对农村充满感情的村官”没有感情;考研之路,也很难走通,虽然有适当优惠,但首先得在考场上拿到高分,而高校是否执行优惠政策,还很难说。
当然,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府和用人单位,不可能包办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先聘用三年,之后允许村官们另作选择,也是尊重人力资源本身的流动性规律。但是,一方面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留下,而另一方面却继续动员新大学生去农村,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能说明的,无非如下几点。
其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临时工程”。一些地方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这样的村官计划更像是一个就业蓄水池,只是延缓了这些学生的再就业时间,“新村官招募红火,老村官前途迷茫”,这不但影响未来大学生的选择,还影响农村面貌的改善,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大学生需求。
其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是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地方政府关注招募远胜于关注村官的培训、使用与管理。村官计划本身,应立足新农村建设,但一些地方立足点却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把每年聘用多少村官作为当前的政绩,招募村官之后,往往没有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也没有按照大学生的专业特长,配备合适的岗位,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更缺乏长远考虑。有的大学生就在农村打杂,混日子熬时间的也不在个别,现实与大学生想在农村有番作为的理想,相去甚远。而这也导致一些本有意愿继续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却无法继续在农村工作,不能用三年的农村工作生活积累,继续为农村建设服务。
“临时”性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是对大学生和农村的双重损失。对大学生而言,正如报道中所说,这些在农村工作近10年的大学生,面临被农村“扫地除门”的处境,感觉自己的九年青春被荒废了;而对于农村来说,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正是当初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现在正在推进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不少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教育界人士,在谈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都提到大学生“新上山下乡”,认为此举可以形成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促进农村发展的多赢局面。从理想设计看,确实如此,但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政府部门,究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又给大学生村官创造了多大的事业空间?高调推行、“进口”不断扩大的村官计划,“出口”在哪里?离开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关注,村官计划将难以多赢,而只会是一段不堪的记忆。大学生村官解决自己的出路,闹到上访,被有关方面“劝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无奈,需要有关部门多多思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