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GDP要保持有质量的增长
从经济学理论来解释,GDP和通货膨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是互相依存。但是,中国的国情就是,GDP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研究通货膨胀,不能不研究GDP。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的运行应该是理性而健康的,保持的是有质量的增长。宏观经济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诞生了许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诞生了许多大师,就在于这门学问打通数理文史,探寻经济规律,勇于追求真理。经济的规律,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令人敬畏。许多成功的经济学家就在于能够根据经济规律,力排众议,慷慨陈词,解释经济现象,寻找发展路径,预测未来趋势。
经济是有周期性的,简单的称为繁荣、衰退、调整和复苏,像日月星辰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违背经济的周期性规律,有可能贪图小利于一时,但是必将陷入更长时期的衰退与调整,尔后才能复苏。
2009年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巨大的错误。把经济增长的一个系数,当做一个大型新兴经济体的目标,所以,选择以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几乎把中国经济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原先三驾马车的构建本来就不是很科学,现在已经完全垮塌,修复起来至少需要三到五年。很多人认为,这一轮房价泡沫破灭后,房价能够很快被政府托起来,那完全是痴心妄想,因为中国的房价泡沫是投资拉动型增长的一个怪胎,这一轮房价泡沫破灭后,没有八到十年的时间,都不可能恢复到2006年的水平,重上2009年的高位大约需要10到20年。
其实在中国GDP的权重中,唯一能引发通货膨胀的就是投资权重过高而衍生资产泡沫,由资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由资产泡沫引发的通货膨胀,才是通货膨胀中的绝症,是不可治愈的。这种通货膨胀最后的结局就是经济硬着陆。
与日本相比,我们的GDP构成中的消费权重是一揽子统计,也就是说把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统计在一起,因此无法判断出社会购买力中私人终端消费能力究竟有多大,也就无法判断出城市居民究竟能承担多大的通货膨胀。而日本是分开统计的,日本的CPI上涨1.3%时中央银行就会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依据的主要是私人消费的购买力来判断的。而中国因为体制的原因,很多原本是私人消费,却可以开一张发票给政府或者说是公家报销,每一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春节消费之所以比较火爆,也大多是可以给政府和公家报销的结果,所以,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来讲往往是在城乡居民支撑不住的时候姗姗来迟,效应比老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感受滞后许多。
中国的消费统计和美国相同,但是,美国法制严明,不可能大规模的产生私人消费政府买单的情况,因为那是犯罪。所以,像中国这样由政府工作人员大规模贪腐带来的消费是完全不在乎通货膨胀的,就像春节的三亚,酒店客房越贵住的人就越多,因为都不用自己掏钱。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宏观,也就是说在GDP和CPI之间的涨幅差距来判断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遏制通货膨胀的办法。再说,美国法制严明,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控制M2的增长,最高上限为5%,堵塞了货币的大幅贬值,不像中国明明全国人大两会批准的M2增长目标为17%,央行就敢把涨幅做到29.6%,还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导致2009年人民币实际贬值27%,想不通胀都难。所以,中国今年通货膨胀的根源出在GDP保8上面,因为GDP的保8确定了投资增长模式,实际上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没有钱,直接导致了央行滥发货币,衍生资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
中国应该在宏观经济的数据中找出合适的比例来制定货币政策,更多的关注GDP的质量,关注GDP对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对消费和就业的拉动。从前三次通货膨胀的情况来看,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话,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并没有好处,因此,提出GDP保多少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官方自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调整时期,更不能强行的制定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就目前来说,在M2增速上限为17%的情况下,6.5%的GDP的增长对应1.8%左右的CPI增长,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拔苗助长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否则,调结构扩内需就是一句空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