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与思考
时间:2010年02月26日 来源:红旗文稿 :李 兵
2010年1月27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温家宝总理任主任,李克强副总理任副主任,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保障石油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大幅增加,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安全面临一些潜在的隐患。我们要高度重视石油安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对石油的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石油供给安全。
一、石油安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
与传统的“地大物博”观念相反,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根据《油气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04亿吨,而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仅为27.88亿吨,居世界第13位,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20年后可能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当然这是以不增加石油勘探量为前提的,是静态的)。我国从1994年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不断飙升,2009年,净进口石油1.99吨,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1.3%。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63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7.37%,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
(二)国民经济受石油供给情况的影响大
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国民经济极易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国际油价每桶每增加10美元,直接影响GDP约0.43%,若进口原油为2亿吨,折合约14.7亿桶来估算,一年将多支付147亿美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原油2.04亿吨,花费892.56亿美元。2008年7月11日,国际原油最高曾达到147.25美元, 对经济运行情况和石油消费行为影响显著。石油价格升高,不但增加经济体系运行成本,加大了通胀的压力,而且能源消费开支比例上升,反过来抑制其他领域的消费。石油短缺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曾出现的“油荒”让人记忆犹新。
(三)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而美国原油进口中,约70%来自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西半球,约30%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当前,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已经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同时,由于一些西方大国为抢夺石油资源在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展开激烈的角逐,加剧了这些地区动荡与不安,也对我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造成威胁。
(四)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我国进口石油运输有海运、铁道运输和管道运输三种方式,由于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输,期间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尤其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一是美国谋求控制世界石油供给和运输链给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带来潜在威胁。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控制石油资源是美国在中东的基本战略利益和目标。美国除了重点经营中东外,还向里海渗透。美国改造阿塞拜疆军队,加强与亚美尼亚的军事合作,就是为确保里海石油外运通道的安全。美国宣称要控制的16条通道中,至少有3条通道关系到中国的安危。美国借口打击恐怖主义,要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巡逻,暴露出其急于控制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的谋图。
二是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构成的威胁。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带中最严重的两个,即亚丁湾与东南亚水域。马六甲海峡十分狭窄,易于封锁,一旦发生大规模海盗式恐怖袭击事件,至少关闭1个月。近年来,索马里海盗活动异常猖獗,他们大肆劫持货轮,索要巨额赎金,经过该海域的货船频频受到威胁。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后,增强了中国货轮的安全系数,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保障过往船只的安全。
三是中国海上运输能力相对不足是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隐患。我国海上石油运力的严重不足已成为石油供应安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国际上,以承运本国进口原油的份额来衡量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一般而言,至少4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船舶承运才算相对安全。而中国船舶只能承运进口原油份额的10%,其余90%则依赖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容易受制于人。当遇到战争、恐怖袭击、海盗侵扰、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时,石油安全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二、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化解风险,努力实现油气供给多元化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但是中东的石油资源基本已被美国掌控,系统风险比较大。实现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是分散石油供应风险,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中东外,非洲、俄罗斯、中亚和南美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地域。我国正在以石油企业为载体,逐步走出中东等地的地域局限,寻觅新的能源供给。金融危机爆发使国外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大幅暴跌,也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条件。
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还与国外公司开展包括勘探、开采等领域的合作,很多项目采取了“份额油”的方式,这样可以使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影响。今后,我国进口原油的境外通道将总体形成多个方向的格局。
(二)建立强大的海运船队,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建立规模庞大的石油运输船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的大型油轮远远不能满足石油海运的需要。根据国外经验,石油进口多的国家一般都拥有一支强大的油运船队,船队承运份额达到50%以上。如日本原油年进口量2.5亿吨以上,日本船东控制的大型油轮承载本国进口石油的80%以上。要将石油运输安全纳入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在规划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和对外投资开采海上油田的同时,加快国家油轮船队的建设。未来10年,在远洋运输和沿海运输方面,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以增大中国船舶承运进口石油、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比例,改变这些货物主要依靠外轮承运的现状,尤其需要早日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国海上石油运输船队,逐步使中国油轮的运输量达到进口原油总承运量的50%。
(三)加快港口建设,确保石油供应渠道通畅
目前,我国港口建设以及海运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海运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随着石油大量进口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陆续建立,大量石油经船运从海上输入,港口的吞吐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港口就成为供应渠道是否畅通的关键因素。中国海岸线长,但是港口少,能满足需要的大港更少。要充分利用海岸带的优势,加速东方大港建设。沿海港口应抓紧深水航道、大型专用泊位、相应的配套设施等建设,解决大型油轮泊位不足问题。要在原油码头的布局上,建立以30万吨级深水专用泊位为核心的,大、中、小各类码头互相配套的原油装卸和运输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进口石油能在港口顺利装卸、储存、转运,确保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
(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短缺
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形成了严格的战略石油储备运行管理制度。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达到127天,国际能源机构要其成员国建立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而26个工业发达成员国现在储备的石油平均量已相当于它们114天的进口要求。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将陷入石油短缺的困境,因此,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势在必行。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高能耗、粗放型的,石油等资源浪费严重。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主持讨论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其中第一条提出,“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系统优化配置为方法,调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节约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单位:中组部党建研究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