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政文摘(2010-3-12)
三公帐目不清 官员挥霍不止
年增千亿办公费 民生困苦有谁怜
内房失衡既成 调控讲易做难
均衡放贷无从落实 经济发展难言稳定
官员财产不多 子女财产非常多
人代倡判监上访者 网民狂轰
中央人事新风格 求稳宁拖
最高检工作报告解读:查处力度加大腐败更甚
日本挑战北京 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
指点江山:民众说好才真正好
.................
三公帐目不清 官员挥霍不止
太阳报
政府必须做到财政透明,老百姓有权知道自己纳的税是怎样花掉的,这已成为内地民众的共识。如何透过完善的财政预算和监管制度遏制「三公(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旅游)」支出,更是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前天表示,由于「基础工作不到位」,目前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的具体清单。他还以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市委办公厅公开「支出预算总表」为例,公开的只有「行政运行、专项服务、专项业务、事业运行」等几项。预算总额近亿元,但在有限的资讯里,完全看不出「三公」消费在预算总额及各分项中所佔的比例。
高强甚至直言,「今年即便公开了,也达不到大家要求的那麽细。」他解释说,目前财政预算并无针对「三公」支出的专项,譬如购买公车被列入「购置费支出」,该项目范围甚广,连购买桌椅板櫈、电脑、纸张都包括在内,无法反映公车消费的实际情况。
按照高强的说法,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民众有权知道政府筹集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预算公开是应有之义。然而,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却令百姓大失所望,毫无节制的公款挥霍,更令百姓深恶痛绝。
据内地学者估算,中国每年的「三公」支出已增至接近一万亿元。按全国年财政收入三万亿元计算,公款消费竟相当于国家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数字令人咋舌。
权力失控 民怨加深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九七八年至二○○三年的二十五年间,内地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八十七倍。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比世界平均水准高出百分之二十五。儘管内地已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财政数字却是机密。在部门利益化、财政密室化、权力私有化大环境下,法律对公款开支的监督形同虚设,对「三公」毫无制约作用。
无论帐目多不合理,在行政权力的操弄下,都能轻易变得合情合理。权力失控导致「三公」失控,造成民怨不断加深,公款挥霍屡禁不止,已经对和谐社会构成重大威胁。
保障知情权是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政府财政资讯尤其在行政支出方面不透明,监督便无从说起。「三公」消费愈演愈烈,百姓有目共睹,绝不会因为政府不公开便会隐形,政府愈遮掩,愈有「此地无银」之嫌,民众的疑虑和不满便愈深。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多,公民知情权和公民监督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如果政府交给人大审议和讨论的预算桉仍是一笔不尽不实的「煳涂帐」,而人大又继续充当「橡皮图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年增千亿办公费 民生困苦有谁怜
东方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日前揭露,自二○○五年至今,全国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大概是以每年一千亿元的速度递增。但实际上,每年的行政经费都花不完,各部门在年底都要突击花钱。年年花不完年年增,这种荒唐的财政制度,也算是中国特色。
行政经费每年递增一千亿元,从二○○五年至今,累计已增加了五千亿元,相当于一年的国防预算支出,如此惊人的增幅,在各国政府都是罕见。这些行政经费到底花到哪里,根本无人交代。
中国政府的行政成本高踞世界第一。从一九七八年至二○○三年的二十五年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二十多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八十七倍。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费用,从一九八六年到二○○五年,也由二十元增加到近五百元,增长二十五倍。
如果说,年增行政经费千亿元,能够让公僕高效办事,执政为民,或许还物有所值。但事实上,不少行政经费花得不明不白,被贪官污吏们胡吃海花。在很多政府机关,一辆公务车一年的维修花费高达十万元,最荒唐的一辆车,一年居然换了四十次轮胎,相当于每周换一个轮胎。由此可见,当中的管理是如何鬆懈,又是如何铺张浪费。
突击花钱 胡吃海花
据权威统计,全国每年的公款吃喝就高达三千亿元,公款旅游亦有三千亿元之多,公车消费也是三千多亿元。至于楼台馆所、培训中心、度假基地的建设,更是靡费不知凡几。正是因为有这些原来不必要的支出,使行政开支一直居高不下。
更荒谬的是,即便是政府各部门如此乱花钱,到年底时也花不完。去年十二月是财政执行的最后一个月,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手中却仍有两万亿元尚未花出去,很多政府部门为了突击花钱,巧立名目给公务员大派奖金、大发福利,这种情况每年年底几乎都会重演。
既然政府胡吃海花都不能将行政经费花完,为何政府还要以每年一千亿元的幅度增长行政经费呢?为何不能将这些钱用在民生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当下哪个项目不缺钱?哪个项目的增幅高于办公经费的增幅?
以目前民怨最集中的住房问题为例,一年下来,全国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资金也不过上百亿元,如果政府按照每年递增一千亿元的规模,老百姓又何至于望楼兴叹?再说医疗保健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一座大山,如果医疗系统的经费能够像办公经费这般高速增长,老百姓又何至于讳疾忌医呢?
财政预算的分配,实际上折射出政府的立场。当局口口声声宣称,情为民所繫、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但实际上,最终权与利都落到官僚集团的手中,人民政府蜕变成官僚政府。
内房失衡既成 调控讲易做难
东方日报
内地楼市泡沫成为具争议性的话题,已经引起内地当局的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中国未来二十年是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楼价上涨压力大,但政府调控的决心更大。这个表述的解读,颇有前实后虚的意味,前半句实,是指楼市的牛气可延续二十年,这个预测有不少专家都提到过,以国情判断亦算十分合理,二十年的地产牛市,中国能不同泡沫长期作战吗?至于后半句虚,是指未见得政府调控的决心大,也不敢对调控的效果乐观。
楼市泡沫要治标,得先知道根源所在,去年起内地楼价的飙涨,市场认为同四万亿救市,掀起信贷狂潮攸关。政府不这样认为,为了强调有关说法子虚乌有,把话说得很绝。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四万亿投资没有一分钱流入股市、楼市。这个绝对说法偏离事实,恐怕小学生都不置信。早前商品房的大量投资,频频诞生的地王需要庞大的金钱支撑,背后涌动地方政府和央企的手影。
数据显示,去年各地产生九十多个地王,央企拿下了六十多个。目前国资委旗下百多家央企,除了十六家攞正牌做地产需买地外,其馀各产业的八十多家央企都以不同方式加入买地。如此庞大的阵营把手伸向地产,原因值得寻味。一方面以往出口一业独大被金融海啸打残,有利可图的产业愈来愈少;另一方面巨额资金救市、信贷爆炸,资金配置向央企倾斜,因而形成投资门路窄、资金却多的畸象,房地产在这样的前提下崛起,硬说没有一分钱流入楼市,不是罔顾现实吗?
去年下半年银监出台措施,约束银行信贷。今年国资委重整央企,亦即非名正言顺的地产企业要专注其主业,虽然未知这项重整有多大的强制性,但从银监和国资委的姿态看,是想根治楼市的举措,当然亦有在房地产发展上,抑制国进民退的用意。做法和行动对没有一分钱流入楼市说法,是明显的否定,但有关举措能否发生效用,还要实践验证。
怀疑楼市治理的效用,由来有据。楼价飙升已有一段时间,早在救市计划中央就关注楼价问题,提出多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这类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平抑楼市的供求失衡,助低下阶层解决住房难题。但这一项恰恰是四万亿刺激计划中,唯一未按期完成的项目,仅完成计划不足三成。地方政府对保障房表现的惰性,同对打造地王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对治理楼市,地方政府、央企以致银行,能否与中央同心同德,不无疑问。
由于保障房不足,加剧了商品房的需要,银行为谷信贷又聚焦商品房,同时去年底有一线城市,楼市投资客高达置业群的八成。人气凝聚一处,又怎可能以分层法去区别供求,楼价又怎能不愈升愈有,至现在中央摆明车马打压,楼价仍然降不下来。对此,虽然官方声言调控决心很大,但又有多大本事理顺不同利益关係,达成降温趋势呢?事实上,平抑楼价的决心更多是阻吓的姿态,政策的另一面又存在楼市跌突,累及银行信贷的担忧,成为利益团体与中央政策博弈的本钱,攻守博弈变数未可料,楼市二十年长发展期难言软着陆,惟求维稳已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又谈何容易。
太阳报:均衡放贷无从落实 经济发展难言稳定
内地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货币投放出现「前鬆后紧」情况,今年早已定下全年新增信贷额七万五千亿元人民币的目标,并且希望第一季度信贷不应超出全年规模的三成,避免银行大量发放信贷,给经济体系造成庞大的流动性,促成资产泡沫。
然而,今年首两个月新增贷款已接近首季目标。换言之,三月份内地新增信贷难免再次出现急煞车,令信贷市场持续出现每月及每季均有的「前鬆后紧」怪现象。
今年以来,虽然人民银行已经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合共调升一个百分点,藉以抽紧市场的银根,冀稳定信贷市场投放力度。不过,由于市场对贷款需求未有减弱,银行为控制信贷投放额度,配合中央贷款量的目标,已接连出现每逢月中急煞车、部分银行停贷的情况。这种情况,明显未能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均衡放贷」准则,防止季度、月度间异常波动的要求。
坦白说,内地出现未可遏止的庞大信贷需求,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不断促进增长,亦衍生出一系列的骨牌效应。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纾缓就业压力,不断竭力争取项目,扩大投资规模,令投资呈不断上升趋势,促成信贷急剧膨胀,同时亦出现部分部门产能过剩。
在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状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紧急煞车,要求关上财政和信贷两个闸门。银行为配合中央政策,当然需于每月中开始煞停信贷,避免信贷额度「出轨」,做法明显与自由市场经济有别之外,更是过犹不及,为内地经济平稳发展额外添上不明朗因素。
事实上,内地银行每月未能均衡放贷,则可以由目前内地的经济处境说起。诚如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早前所说,内地是从传统集中型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
内地经济系统现时处于困局,例如银行业在推动市场化,可惜金融监管制度并不健全及完善,银行往往将所要承受的信贷风险抛诸脑后,导致中央不时需要开腔,为银行贷款方针设限,显示内地距离市场化经济,仍有一段漫漫长路。
就事论事,内地银行信贷每月紧急煞车,本质上只是配合中央政策的现象,除了可能构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部分有融资需要的项目出现发展步伐溷乱外,更会阻碍经济平稳发展。
若果要落实内地商业银行放贷,切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内地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由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决策体制,转变为市场主导型机制,否则将难以避免出现银行信贷随时「大放大收」的不正常现象。
官员财产不多 子女财产非常多
本文重点
* 工资外有很多「灰色收入」
* 易得罪人 监督无作为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昨指,内地对于如何公布公务员及政府官员的财产,仍无健全法律规定,致很多官员得以透过亲属贪污,出现「官员自身财产不多,但子女的财产非常多」的情况。他又指,目前内地官员财产的申报制度有欠完善,令官员可以藉漏洞收取「灰色收入」,甚至利用他人的假身份证去开户、炒股,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曾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昨就「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话题与内地网友进行交流。他表示,虽然中央明确规定公务员要公布自己的财产,并及时报告或公开重大收入,但因内地在这方面仍没有完整健全的法律,令很多官员得以利用漏洞贪污。
「比如官员除了自身,夫妻两个人一起生活的财产以外,还涉及到子女。」李金华指,若官员子女已独立工作,其财产应否算是官员的财产,在法律上是一个问题。「老百姓不满意的,就是有些官员自身看起来,他的帐面或者财产并不是很多,但是很多子女的财产非常多。」
李金华指出,近年揭露的贪污桉件均显示,很多贪污腐败问题都是通过子女、亲属反映出来的:「如果把分开居住的、独立的子女,不包括在内来看官员的财产,不能反映(官员实际财产)问题。」
工资外有很多「灰色收入」
他又指,内地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有欠完善,亦令官员得以藉此漏洞贪污。他直言,很多官员除工资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灰色收入」,而大部分「灰色」、「黑色」收入都是通过现金来进行交易,银行及其他方面根本不能反映出来。
对于这方面的收入,李金华说,官员不但不会申报,「甚至还有很多用人家的假身份证去开户、去炒股」。要解决这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的法律,迫使官员如实、准确申报自己的资产。
易得罪人 监督无作为
身负监督职能多年的李金华坦言,监督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这亦是造成部分监督人员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这个时候得罪了人,可能个人很多的利益,个人的很多方面要受到损伤和影响。」
他又认为,要保证监督人员履行职能,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敢于监督,能够坚持原则。应该把专门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及网民监督结合起来,这样的监督才会更有效。
■本报综合报道
人代倡判监上访者 网民狂轰
明报
广西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对20种上访行为处以刑事处罚,包括拉横额、喊口号、静坐等都应入罪,最高可判监15年,此建议一出引发网友众怒。
影响领导生活 最高囚15年
《南方都市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刘庆宁称,有上访者「到领导办公室和生活地点闹访,不分场所找领导闹访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领导正常生活秩序和正常工作秩序」,建议修改《刑法》,增设「扰乱信访秩序罪」。他指出有20种行为应受刑罚,包括:喊口号、打横幅、穿「状衣」(即写有告状内容的衣服)、散发单张、静坐,未经批准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及其周边非法聚集、滞留等。
大多数网友闻言表示愤慨,认为老百姓上访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却因为「影响领导生活」而要坐监,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有多名网友指出,这一议桉已经明显违宪。
中央人事新风格 求稳宁拖
【明报专讯】今年「两会」唯一的人事议题,就是全国政协提名补选一名副主席,澳门卸任特首何厚铧是唯一的候选人。而原来呼声极高的十一世班禅活佛,不仅未如预期般获提名副主席人选,甚至未补选为政协常委。这种人事议题的冷落,反映了中央近年在人事问题上渐趋审慎的新风格。
非换届年少调动
这种新风格就是,不到万不得已,官员按正常退休年限更替,在非换届年,对各种人事调动尽可能少动。而在一段时间内,又会非常密集地来一个大执位。究其真正原因,是在各种势力在相互制约下,很多应该进行的人事调整能拖就拖,这也符合中央目前怕乱求稳的大原则。
去年虽然有7个省市区的省委书记、省长(市长)大执位,农业部长和教育部长也换了人,今年的调整幅度相信也相若,而到明年下半年,由于临近2012年的十八大召开,将会有新一波的密集人事大调整。
表面看,现在的正省部级官员都按照65岁的年限够钟就退,但也不尽然,去年卸任的重庆市长王鸿举和教育部长周济,都未满65岁。虽然,王鸿举去了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做副主任、周济到中国工程院做党组副书记,但与他们的原相较职,还是让人揣测他们的去职与丑闻或失职有关。相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和工信部长李毅中两人,都已届退休之龄,至今仍无退休舻象,有消息说,二李很可能「超期服役」,做到这届内阁任期届满前。
据消息透露,原定今年「两会」上的人事安排,并不止这麽简单,科技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及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等人,原来都在调整之列,但为怕引起王鸿举、周济去职后相类似的揣测,特别是在「两会」大会上去职,动见观瞻,影响太大,因此最后还是取消,延后安排。
万钢或卸任科技部长
路甬祥和陈奎元都年近七旬,而且分别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地位崇高,免去兼职对其地位应无大影响。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身兼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但万钢的情有所不同,他今年才58岁,正是年富力强,且他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并兼任致公党主席,2007年他被以电动汽车专家身分出任科技部长,是温内阁仅有的两名非中共党员正部长之一(另一人为卫生部长陈竺),撤换他的理由有点蹊跷。
今年「两会」上,万钢显得较为低调,只以致公党主席身分出席一个推广上海世博的记者会。本来,中央力推的自主创新,从「中国製造」向「中国创造」进发,这些本该都是科技部长发声的主题。万钢的低调,到底有何难言之隐,尚未可知。
孙嘉业
最高检工作报告解读:查处力度加大腐败更甚
【侨报网讯】去年全年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焦洪昌:2009 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中,这一组数字分别为2687人、181人、4人。从数字上可以看出,2009年“落马”的省部级高官比2008年在人数上翻了一倍。这一方面可看出中国腐败问题的发展趋势未能遏制,而另一方面最高检对此的打击力度在加大。
对这一系列数字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认为,最高检在查处力度上有所加强,以司法公正、公正廉洁为使命,不管何人何职都要严格查处。被查的省部级高官人数比前年翻番,可以看出最高检的工作力度相当大,特别是对于高官并不含煳。
而另一种解读则是,中国腐败发展趋势未能遏制。如果没有这么多人腐败,你查谁呢?
不管怎样,我们从查处的厅局级和省部级官员的数字来看,最高检的检查力度还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涉及中央政法委、中纪委等多个部门对反腐败的加强,也是中央指导思想的一个体现。
日本挑战北京 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
环球时报 2010-03-11 16:21:51
日本媒体11日报道说,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上对稀有金属等资源争夺正愈演愈烈。对资源小国日本而言,确保稳定的资源获取是当务之急。因此海洋资源备受关注。报道称,日本的领海和专属经济海域(EEZ)面积位居世界第6,是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之后的海洋大国。在日本的海底沉睡着许多海洋资源。
据日本共同社11日报道,海底热水矿床由于海底岩浆的热等喷出的锌、铜、金和稀有金属的沉淀而成,分布于世界各地水深1千至3千米的海底。日本近海约20年前首次发现海底热水矿床,迄今为止在伊豆和冲绳海域共发现了约15处。
日本政府从2008年度起着手进行开发海底热水矿床方面的调查,目标是在2019年度前确立起商业化所必需的技术和完成经济性评估。 “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受日本政府的委托,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合作正在研讨采矿方法等,但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大木称,现在是“储量等还有很多不明之处”的状况。
日本综合研究所董事长寺岛实郎说:“虽然日本一向被认为是资源小国,但是如果把目光投向海洋,想法就会发生180度的转变。”海底资源的勘探需要具备卫星以厘米为单位测定海底地形的先进技术。向海洋和宇宙这两个科学前沿发起挑战是日本在世界“资源战争”中胜出的关键。
但是,负责海洋资源开发的日本民间企业却对此态度谨慎。是否能只开采出获利的矿物资源还是未知数。一家企业表示大多数企业仍在观望, “尚未具体开展”。东京大学教授浦边彻郎表示:“日本近海已经发现了2、3处有希望的矿床,并已知道具有可以获利的规模。”他还说,“政府应该肩负起风险促进企业参与”。
指点江山:民众说好才真正好
虽然二○○九年中国GDP增长百分之八点七,且第四季度增长超逾百分之十,但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GDP增速指标却没有加码,只订为百分之八左右,不过「强调好字当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对「好字当头」的理解,当然是讲效益。效益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而归根结柢,效益一定要落实到民生,让老百姓感到实惠,不仅荷包膨胀了,更重要的是手中的钱购买力提高了,衣、食、住、行都改善了,这样国家GDP的增长对民众才有切身意义。
比如,去年GDP增速为百分之八点七,老百姓却会问前年全家收入十万元,去年是否增加到十万八千七百元或以上?若是,才觉得国家GDP增长百分之八点七对他有意义;如果自己的收入没有增加,或者虽然有所增加,却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甚至是减少,那就会觉得国家GDP增长百分之八点七对他没有意义!
去年全国大中城市楼价飞涨,京、沪、深涨幅非常惊人,海南三亚不少楼盘更是勐升一倍以上,不少有置业打算的民众积蓄年初可以买间房,年尾只能买张床。「居者有其屋」的美梦在GDP增长百分之八点七的背景下成为泡影,真是情何以堪!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执政党的宗旨,GDP的增长是否围绕民生、惠及民生,正是上述宗旨是否落实的试金石。
刘梦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