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摧毁美国霸权?
你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抽象,也很宽泛。
因为“美国霸权”本身就是一个抽象且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
所以想要摧毁这么个庞然大物,你得在所有领域全面出击,这看起来一点也不现实。
不过如果我们能看透这个霸权的基本盘,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
因为再宏大的建筑,也是始于一段简单的地基。
“美国霸权”的概念虽然抽象,但它最基本的那段“地基”却非常具体:
他们的11艘重型航母。
靠着这些航母,美国人可以轻松的把力量投送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霸权的大厦便由此建立。
当然了,实战中也不可能动不动就把11艘航母一起A过去。平时一般会有一半左右的航母处在修理和维护的状态。
美军日常在岗的航母数量一般是4-6艘的水平。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可以轻松拿捏全球。
因为翻遍其他所有国家都找不到一艘能与美国航母抗衡的航母。
(延伸阅读:干货来袭:全球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巡礼)
这个“航母差”就是美国霸权的力量来源。
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在“摧毁美国霸权”这个事情上,存在着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
造出比他们更多更强的航母。
只是这可能吗?
航母PK
据最新消息,我国的003型“福建”号航母现在已经完成了甲板划线工作。
同时包括歼-35、歼-15、空警600以及教练10在内的各型战机的等比例模型也已经被运到舰上。
估计就在这几天,“福建”号的首次海试就将到来。
看着这艘排水量高达8万吨的庞然大物,大家难免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咱家的“福建”号跟美国航母比起来谁厉害?
这种斗兽棋式的思维方式看起来有些幼稚,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它其实是一个关系到世界格局的现实问题。
美国目前共有11艘航母,其中10艘是上世纪设计的老一代尼米兹级,另外1艘则是新一代的福特级(首舰已服役,即“福特”号)。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核动力。
而“福建”号是常规动力航母,所以在拿它们做比较之前,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个疑问:
常规动力航母有没有资格跟核动力航母相提并论?
答案是完全可以。
在海军装备中,只有一种装备会因为是否采用核动力而造成巨大的战力差异,那就是潜艇。
这是因为潜艇潜到水下后就没法烧油了(水里没氧气),所以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只能烧电池,这就无法坚持长时间的高速航行。
而核裂变不需要氧气,因此核潜艇无论是在水面还是水下,都可以依靠源源不断的核动力进行长时间的高速航行,战斗力自然就提升了一个档次。
但水面舰艇不存在这个问题,水面上到处是氧气,可以随意烧油。
所以对于水面舰艇来说,无论是否采用核动力,其功率和航速都没啥区别,大型水面舰船的最快速度都是跑到30节左右。
而且无论是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重型航母都是靠蒸汽轮机来驱动的。
说白了,大家都是架锅炉烧开水,区别只是一个通过燃油来烧,另外一个通过铀裂变来烧罢了。
另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在实践中,同等规模的常规动力蒸汽轮机的效率往往会高于核动力蒸汽轮机。
这倒不是因为核动力不给力,而是因为人们在用燃油烧水时胆子更大,敢给锅炉上更高的蒸汽压强,往死里压榨性能。
而在用核能的时候就保守得多了。
这时候人们往往不敢上更高的压力,生怕把锅炉给炸了,搞出核泄漏之类的严重后果出来。为此还设计了二回路循环这样的保护措施,导致效率进一步降低。
既然如此,那美国的航母为什么还要全部采用核动力呢?
这是因为核动力航母有一个明显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对于美国的战略来说非常重要:
它可以无限续航。
就拿美国的主力航母尼米兹级来说,它们在造好后可以一直开25年而不用加燃料,成功做到了“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经常开车的朋友都知道这有多爽。
不过25年后,反应堆的核燃料就会耗尽,这个时候就需要返厂大修来更换燃料,换好后又可以再开25年。
等到第二次核燃料耗尽时,刚好到50年的退役年限,也就不用再继续折腾了。
这种无限续航的能力对于美国来说是很受用的,因为他们在军事上一直奉行“全球战略”。
美国航母的日常工作就是满世界转悠,到处去维护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不用隔三差五的找加油站”当然会带来巨大的方便。
而且因为核动力航母不用给自己加油,所以舰上的整个油库都可以用来为舰载机储存燃油,这样舰载机就可以出动更多的架次。
另外核动力航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舰上不需要建烟囱,不会有排烟干扰舰载机的降落。
总的来说,核动力技术简直就是为美国航母这种长期出差的工作状态量身定制的。
而中国海军目前对续航能力还没有那么高的需求,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的活动范围还只是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常规航母具备的上万公里的续航能力已经足够。
当然了,未来随着我国海外利益的逐渐增加,我国航母长期出差的需求也会出现,所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装备核动力航母。
不过就算我们在未来装备了核动力航母,也会继续生产常规航母,因为常规航母也有自己的优点:
首先是价格便宜。美国曾经做过测算,在同样的吨位和配置下,核动力航母的造价比常规动力航母要贵70%。
其次就是保养方便,所以出勤率比较高。
接下来我们就先拿“福建”号和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PK一下。
“福建”VS“尼米兹”
下图是美国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尼米兹级航母普遍比较高龄,最早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服役了。
其中尼米兹级的首舰“尼米兹”号甚至已经到了50年的设计寿命(从下水开始算),马上就要退休了。
在这个时候,核动力航母的一个缺点就会显露出来:
很难实现“延迟退休”。
常规动力航母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纪,依靠师傅们的修修补补,再返聘一段时间问题也不大。
但核动力航母的核燃料烧完就烧完了,靠简单的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如果非要让它继续发光发热,那就得更换核燃料。
但这并不容易。
因为核燃料是封死在有着厚重屏蔽层的反应堆里的,要更换就得对整艘船进行一个开膛破肚式的大手术。
这个项目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非常高昂。
按照美军航母正常的设计寿命,它一辈子只需要更换一次燃料,所以勉强可以接受。但如果要换两次,那就吃不消了,还不如造新的。
比如说90年代服役的“华盛顿”号航母,它在2017年开始更换核燃料,结果一直换到2023年才换好,前后折腾了6年之久。
想让它退休的时候再折腾一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考虑到尼米兹级航母普遍年龄较大且难以“续命”,所以在未来的十年里,美军恐怕会面临一波航母退役的高峰。
那么“福建”号航母的综合性能跟尼米兹级相比如何呢?
其实这个比较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两者的核心技术已经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了。
尼米兹级核航母用的是上个世纪的老式蒸汽弹射技术。
这个技术的热效率很低,大概只有5%。
也就是说每消耗20份能量,只有1份能量能被有效用于弹射的机械能,剩下的19份都随着蒸汽泄漏而白白散失掉了。
另外因为蒸汽弹射靠的是蒸汽压力,所以尼米兹级航母的每次弹射都需要消耗掉1吨的宝贵淡水;而且在下次弹射前,还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再次填充蒸汽。
如果舰队跑到了寒冷地区,泄漏的蒸汽就会很快结冰,这将导致弹射器周围布满冰渣子,此时船员就不得不进行麻烦的除冰作业。
而我国的“福建”号航母用的是最新的电磁弹射技术。
该技术的能量利用效率超过了50%,不仅不需要消耗大量淡水,也不存在蒸汽泄漏的问题,而且两次弹射之间所需的蓄能时间也更短。
在实际工作中,三根电磁弹射器的效率就能够达到四根蒸汽弹射器的水平。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看,“福建”号都有跟美军现役主力尼米兹级航母扳手腕的资本。
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毕竟尼米兹级航母已经是个“老家伙”了。
中国航母真正的对手,是福特级这样的美国新锐航母。
要比,就跟他们最强的航母比。
“福建”VS“福特”
福特级航母的首舰“福特”号是世界上第一艘电磁弹射航母,该舰于2009年开工建造,2017年正式服役。
美国的计划就是用这个“地表最强战舰”逐步取代老迈的尼米兹级航母,以此来维持他们对全球海上力量的压倒性优势。
这个优势能维持得住吗?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福建”号和“福特”号的平面对比图。
从上图可知,双方的尺寸很接近,福特号的甲板稍长一些,不过整体的甲板面积区别不大。
尽管甲板面积区别不大,但双方在调动舰载机的效率方面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号上的弹射器和飞机升降机比“福特”号要少一些。
“福建”号安装了3根电磁弹射器和2个升降机,
“福特”号则安装了4根电磁弹射器和3个升降机,所以它起飞舰载机的效率更高。
从我国海军发展的进程来看,“福建”号只是一个过渡型产品,所以确实还存在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不过虽说只是个“过渡产品”,但它在技术升级方面的步子迈得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我们的上一艘航母“山东”号还只是一艘传统的滑跃式中型航母。
等到了“福建”号,我们就跳过了美国人玩了几十年的蒸汽弹射,直接进化到电磁弹射,而且还是重型航母。
虽然现在“福建”号的电磁弹射器数量不如“福特”号,但在电磁弹射这个核心技术领域,我们是领先于美国的。
美国“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用的是交流电网。
这类电网有一个顽疾,就是在使用超大功率的用电器时,特别容易出现“电网震荡”故障,时不时的给你跳个闸断个电。
而电磁弹射器恰好就是一个超大功率用电器。
所以在福特号刚服役时,它的弹射器平均每使用272次就会故障1次,整艘航母跟着三天两头的跳闸,很烦人。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改进,好歹是达到了平均每使用400次会故障1次的水平,算是马马虎虎可以上班了。
不过这离原先设计的每4000次才能出1次故障的标准还差得远。
而比电磁弹射系统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的电磁拦阻系统。
一开始这个系统平均每用41次就要故障1次,搞得维修人员一天要修3回。后来不知道改进得怎么样,反正是硬着头皮部署了。
那么这些问题严不严重呢?
那就取决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了。
如果按照印度的标准,这些都是小问题。停电了大不了大家原地发发呆,等待系统冷却,然后重启或维护一下就可以了。
但如果到了战场上,这种间歇性的宕机会不会很危险呢?人家的战斗机趁机飞过来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主要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像三哥这种只要出门不起火就算成功的“大心脏”,根本就不会担心实战风险的问题。
那么美军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呢?
这个尚不清楚,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越来越强的趋势,毕竟现在都敢找印度去给自己修军舰了。
而我们的福建号航母虽然也是电磁弹射,但采用的是马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电网。这套系统在理论上就不会出现“电网震荡”的问题。
那美国人为什么不采用这个技术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们对研发电磁弹射和电磁拦阻系统的困难估计不足。
二是他们研发的年代比较早,当时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经验积累。
我们在这个领域就拥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在我们开始研发电磁弹射的时候,我国在电力工业方面的技术储备已经独步全球,不是美国这种国家能轻易碰瓷的。
我国目前建设并运行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统一电网,支撑着相当于美国2倍的电力规模,这里面到底发展和储备了多少黑科技只有天知道。
事实上现在只要是和电有关的设备研发,我们都大幅领先美国,包括还在研发中的电磁炮。
另外除了电磁弹射这样的核心技术外,我国整体的船舶工业水平也大幅领先美国。
我国现有的造船年产能几乎是美国的百倍数量级。
其实美国的造船能力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萎缩了。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工人和产业链流失现象,以至于他们现在造个低等级护卫舰都会延期好几年。
所以如果我们静态的对比两国海军,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美国海军的战力是中国的四到五倍。
但如果我们动态的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
美国海军虽然存量高,但因为造船工业的萎缩,新舰的下水速度已经跟不上老舰的退役速度,以至于很多老舰不得不超期服役。
而中国海军虽然存量低,但增量很高,近年来海军平均每年下水的军舰吨位都是美国的2倍左右。
所以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预测:
中国海军战力追上美国海军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当然了,仅分析航母的性能,还不足以完整的评估出航母的战斗力。因为航母说到底只是一个海上移动机场,它的战斗力最终还是要靠舰载机去实现的。
所以要完整的对比中美两国航母的战斗力,就必须把舰载机的战斗力也算进来。
海空主宰
我国舰载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等“福建”号正式服役后,我们为其配备的舰载机类型将包括舰载战斗机、预警机、运输机、教练机、直升机…基本上能做到“美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水平。
而在众多类型的舰载机中,舰载战斗机无疑是最核心的战力。
目前美国“福特”号航母配置的舰载战斗机组合是四代半的F/A-18E/F搭配五代机F-35C。
而经常摸着美国过河的我军,也将为“福建”号航母配置类似的组合:
四代半的歼-15B搭配五代机歼-35。
其中歼-15B和F/A-18E/F都是非隐身战斗机,空战能力不如五代机,不过非常能装。
它们可以外挂大型导弹和重磅炸弹,在中美的舰载机分工体系里侧重于对地和对海攻击。
至于在高端局中争夺制空权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各自的五代机身上了。
所以在未来全球海洋的上空,我军的歼-35和美军的F-35C是注定的宿命之敌。
相比于还没有正式服役的歼-35,美军的F-35系列战机在世界上早已是如雷贯耳的存在。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F-35系列战斗机共有三个型号,其中:
F-35A是空军型,性能最强,但只能在陆地机场以常规方式起降。
F-35B是垂直短距起降型,可以在盟友们的轻型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上起降,把这类军舰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档次。缺点是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而牺牲了大量性能,是系列中战力最弱的机型。
F-35C就是为航母配置的舰载弹射型,专供美国海军的重型航母。其翼展更大、航程更远、降落更方便,不过速度也更慢。性能介于F-35A和F-35B之间。
然而尽管该系列的名声在外,但美国海军却不怎么喜欢。
当年美国海军最想要的是一款能够取代F-14的隐身高速重型战斗机。
所以他们在冷战末期的时候打算上马一个叫NATF的项目,我们可以理解为舰载版的F-22。
但这个计划有个问题:太贵。
在苏联还存在的时候,多花点钱没啥说的,但当年这个项目还没研发完呢,苏联就没了。
结果抠门的国会老爷们就让这个昂贵的高端项目下了马。
随后美国人就拿出了一个相对便宜方案:JSF多用途战斗机项目。
美国在这个新项目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成本控制天赋,他们用一款机型去应付了三个不同客户的需求,搞了个“一机三吃”。
这就是后来的F-35系列。
其中F-35A是给空军的,F-35B是给海军陆战队的,F-35C是给海军的。
从尺寸上看,F-35属于中型战斗机,只安装了一台发动机,因此成本一开始就比较低。
现在还通过“一机三吃”的策略获得了来自三方大客户的大量订单,于是在规模效应下又可以进一步的降低成本(系列中的很多零件可以通用)。
同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销售规模,该飞机在研发时还非常重视出口市场的偏好,它的很多设计考虑的都是盟友的需求而非自己的现实。
这种经营模式的效果确实很好,不过这里指的是市场效果。
F-35系列是目前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五代机,产量已经突破千架。
在这样的规模效应下,它的平均成本被压缩到不足1亿美元,
这在西方世界里已经是一个非常低廉的价格了,要知道印度从法国购买的更落后的四代半阵风战斗机,都需要2亿美元一架。
那么面对如此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海军为什么不满意呢?
这就跟这款飞机的实际作战性能有关了。
刚才提到过,美国人在设计F-35时特别关心盟友的偏好。
而美国的盟友和美国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他们更穷。
越穷的人买东西越在意性价比,恨不得一架飞机就能把所有问题都搞定。
在这种需求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产品,自然就是一个“万金油”:样样都会,但样样都不精。
所以从功能上看,F-35既能对空打空战,也能对地扔炸弹。
而为了能多装炸弹,它机肚子就被设计得很大;同时为了方便垂直短距起降,在悬停时保持“昂首抬头”,它的机头又被设计得很短。
这个外观综合起来看,就是只“缩头肥鸡”。
那么胖一点又有什么罪过呢?
对于飞机来说,身材还真是个大问题。
肥胖的外形给F35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缺点:飞得慢(阻力太大)。
F-35系列中性能最强的F-35A,其最大速度也不过1.6马赫(即1.6倍音速),B型和C型的速度甚至更慢。
而各国传统的以空战为主的战斗机,其速度一般都会超过2马赫。比如说我国同样是单发中型战斗机的歼-10,它的速度就能达到2马赫。
至于其他的双发重型战斗机,速度就更快了。
这就让美国海军很头疼,因为航母的舰载战斗机必须要飞得足够快才能及时把突袭航母的敌机拦截下来。
而这种慢速的“运泥巴”专业户(美军把扛着重磅炸弹去轰炸敌军的脏活累活形容为“运泥巴”),美国海军根本就不缺,他们已经有现成的F/A-18E/F“超级大黄蜂”了。
当年为了加强低速着舰的能力,“超级大黄蜂”还专门优化过自己的低速性能,以至于该型机是四代机中出了名的“慢机子”。
所以现在美军哪里还需要你再配一个更慢的,而且同样也是擅长运泥巴的“肥鸡”过来?
这俩放在一起只能占座,没法互补。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海军天然不喜欢单发战斗机。
只要条件允许,舰载机一般都会采用安装两台发动机的双发设计。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海上不像在陆地上那样,出问题的时候可以就近找机场迫降。
在海上一旦有一台发动机失效,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另外一台发动机返回航母。
而如果你的飞机是单发动机设计,那就只能跳伞了。
而在海上跳伞是很危险的,因为海上搜救的难度很大。落入冰冷海水的飞行员,其生还几率远远低于陆上跳伞。
F-35这种为了省钱而去选择单发设计的行为,无疑增加了海军飞行员的生存风险。
所以美国海军订购的F-35C数量非常少,每艘航母只配备了一个F-35C中队,摆明了就是凑合着等下一代战机。
而我国的歼-35在研发时就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这款战机的任务目标很明确:空战!
所以歼-35在研发时,一切都是围绕着提升空战性能的要求出发的,主打的就是一个空战专精。
所以跟粗短肥的F-35C比,歼-35的外形更加修长和苗条。
它的速度大于2马赫,非常擅长高速拦截,甚至还能实现超音速巡航(即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长时间维持超音速飞行的能力)
同时歼-35还是典型的舰载双发战斗机,在任务或战斗中如果出现一台发动机故障,还可以靠剩下的那台返航。
所以歼-35在服役后,它的空战性能大概率会强于对手F-35C。
那么双方的那个四代半搭档的水平如何呢?
美国F/A-18E/F“超级大黄蜂”就是F/A-18“大黄蜂”的放大版。
当年在冷战结束后,因为新型舰载五代机项目的下马和主力F-14的退役,美国海军采用了一个相对保守且省钱的替代方案。
就是把现成的中型战斗机F/A-18改大了凑合着用。
作为F/A-18的放大版本,F/A-18E/F能携带更多的导弹和炸弹。
不过它的底子毕竟不是重型战斗机,即使改大了,其身板还是比正规的重型战斗机略小。
而我国源自苏-27家族的歼-15就是不折不扣的重型机了。
它的尺寸和重量都比“超级大黄蜂”大了一圈,其理论上的航程和载重上限也更高。
不过由于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只能滑越起飞,所以早期歼-15的起飞重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太重的话飞不起来),这就导致它的实际性能打了很多折扣。
但如果是在“福建”号上用电磁弹射起飞的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在弹射器的加持下,战机不再需要受到起飞重量的限制,如此一来,改进型的歼-15B就可以发挥出它的全部优势。
作为专业的重型战斗机,满状态下的歼-15B无论是航程还是弹量都强于F/A-18E/F,同时速度也更快,达到了2.2马赫。
而且因为“出道晚”,歼-15B身上的设备也十分先进,尤其是配备了最新式的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
所以该机无论是用于空战还是对地对海攻击,都是四代半战斗机中的战力巅峰。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海空决战场上,美国将不得不面对自身舰载机处于劣势的现实。
结 语
对于美军来说,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意味着他们“躺赢天下”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装备优势的快速缩小,并非是因为美国的技术落后,而主要是他们长期坚持“省钱战略”和“代理人战略”的结果。
为了省钱,就要追求性价比;为了照顾盟友和代理人的需求,就要根据他们的偏好来设计产品。
结果当然就是造出来一堆价格便宜但更适合别人用的装备。
当然了,这里的“便宜”是相对美国自己而言的。如果跟中国比,他们再便宜的东西也是贵货。
不过美国的这个战略也不能说有什么错,因为他的梦想本来就是躺着维护自己的霸权。
自己只提供装备,拼命的事让代理人去干,这是最好的。
现在靠着这些为盟友准备的“量大管饱”的便宜装备,该目标基本上是实现了。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这盘大棋下得十分漂亮。
只不过代理人毕竟只是代理人,他们再厉害也只能威慑一些普通国家,一旦碰到中国这种体量的对手,这些阿猫阿狗就不够看了。
于是美国还是得亲自下场,这时候装备不合适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不过现在的美军依然还拥有着一个压倒性的优势:数量。
他们不仅拥有11艘重型航母,每艘航母上能搭载的飞机数量也更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2款舰载战斗机身材比较短肥,占的空间小。
靠着这个数量优势,美国相对世界的“航母差”依然坚挺。
只不过中国在未来也不会只有一艘重型航母。正如上文所说,“福建”号只是一个过渡产品。
所以,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现在更大更完善的新型航母已经在路上,未来随着各项技术磨合的成熟,我国的航母制造很快就会进入到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阶段。
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协作体和造船大国而言,只要技术上没有代差,数量就不是问题,反正早晚都会“产能过剩”。
美国的汽车、光伏、家电、手机...等行业早就瑟瑟发抖了,而属于航母的这一天也不会太远。
预计再过十年左右,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就将开始失去它的数量优势。
历史的关键节点往往是在悄无声息中降临的。
从“福建”号海试的那一天开始,美国的全球霸权就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倒计时。
如果美国想正面应对这个挑战,就必须在航母的研发和制造上卷起来,马上进行大幅度的技术和产能升级。
但很显然,现实中的美国大概率是卷不动了。
该国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已经把他们的造船成本提高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现在的美国不要说研发新航母了,就连原先定下的造10艘福特级逐渐取代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的计划都很难做到。
如今已经有美国议员讨论起了这么一个计划:
为了节省成本,在完成第一批4艘福特级的订单后就停止该型航母的生产,转为建造廉价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来填补缺口。
美国的这种“战略抠门”必然会导致他们被追上的速度大幅加快,所以他们现在的心态也很急。
就在几天前,美国对我国的造船业发起了旨在调查“不公平竞争”的“301调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类制裁只会越来越频繁。
只不过站在产业规模的角度上看,这种行为基本上就相当于蚂蚁咬大象,主打一个自娱自乐。
4月24日,美国“菜单大师”布林肯到访中国。
背靠着“航母霸权”,美国高官在出访他国时往往会想当然的进入到一种“讨债人”的状态中。
在他们的眼里,其他国家都是欠他们的,所以他们可以随意向各国提出各种任性的要求。
如果有人不服,他们就会指指自己的航母,叫嚣“要从实力的地位出发来谈话”...
不出意外的话,此次布林肯仍会在诸如俄乌问题、中东问题、贸易问题等方面给我们“上课”。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两天还有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就在布林肯来访的前一天,即4月23日,是我国海军成立75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国的“海军节”。
从4月23日到24日,唐山,日照,烟台,青岛,上海,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多地都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军舰开放参观活动。
能够在这么多城市同时展出军舰,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军舰确实是够多够漂亮了。
有趣的是,布林肯在上海下榻的和平饭店,距离在上海展出的052D“淄博”号驱逐舰,仅1公里之遥。
他只要一推开窗,就能目睹我国海军节的盛况。
而看着大批疯狂抢票观舰的热情群众,我想他应该能够认清这么一个现实:
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军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