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许多农民为何不乐意?
好事,许多农民为何不乐意?
(原载中华论坛置顶,点击30万余次)
我的更多文章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314888173
莲 峰 俗 子
政府牵头把杂乱的城郊村改造成为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楼房,既能节约土地,又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按说,这是件好事。那么,好事为什么实际操作起来这么困难呢?为什么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呢?为什么近几年各地屡屡因拆迁问题暴发群体性的恶性事件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拆迁户中间也确有趁机漫天要价的所谓‘钉子户’。但是,如果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其中必然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以前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多年,也曾负责过拆迁工程。觉得,在城边村改造中,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拆院进楼后,许多农民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被破坏,经济来源出现断层。现在许多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基本上还处于半工半农状态。他们所经营的土地虽少,但是都是高产水田。人均只要有三、四分土地,秋夏两季打下的粮食就基本够吃。加上田间地头种点蔬菜,随吃随摘,绿色环保,不用花钱,方便实惠。经营这些土地,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一早一晚足够。这些农民多数时间是到城里做小本买卖、或者打工挣钱。有钱花,有粮吃,小康家庭,多数人都很满足。本地的经济在全省属于中上等,城郊农村妇女每天打工的工资大约为40到50元,男壮劳力打零工的日工资大约为60到70元。(固定工的工资相对低些,零工的工资较高。)原有的农家庭院,实际上是一个小经济单元。农民可以在庭院内堆放肥料、农具,在院内和屋顶晾晒粮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较低,到城里打工,多数是从事的重体力劳动,搞运输的小拖拉机,搞建筑用的搅拌机、架子板,收废品的三轮车、收回来的废品,上空心板的绞车等生产工具,都可在院内存放。不少农户还喜欢在庭院内养几只母鸡、种一点蔬菜弥补生活所需。经济发达区的城边农户,好多庭院实际上成了家庭小作坊,比如加工豆腐、粉条,加工装修材料、加工木器等。然而,他们一旦住进楼房以后,这些生产条件就全没有了。
城市的常住市民,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工作,相对稳定的收入,而农民由于受本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限制,还不能一下子就达到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水平,所以他们经济来源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会出现断层。出现了许多农户楼住进了高楼,日子反倒穷了的现象。
二、拆院进楼后,农民的发展空间变窄。这里所说的发展空间,指农民的居住条件。城郊农户现在多数住的是平房,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已经开始把平房改造为楼房。原来的平房不够住时,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一层或翻盖成小楼就能满足下一代、下两代人居住。小农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庭院房顶上的空间农民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盖房,每平方不会超过400元。本人去年5月曾在老家宅基地上翻盖了几间小房,精心计算过成本。农民搬进楼房以后,以后孩子需要住房就得购买。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父子、爷孙不能住在一起,家庭被分裂开来。中国人喜欢的是几世同堂,一家人住在一起有利于互相照顾。二是新购房价格较高,我们这里每平米的房均价格已经突破2000元。
三、拆院进楼后,农户的生活费用加大。物业费、暖气费、水电费、煤气费都必须掏腰包。这方面朋友们都有体会,叙述从简。以前住庭院、物业费不需要出;冬季取暖,有几个蜂窝煤炉子就行了。夏季也不需要太多的冷气费,庭院里都有树,有得还有葡萄架,凉快得很。农作物的秸秆也可以烧火做饭、取暖。每个村都备有机井,水费一个月也就是几块钱的事。进楼以后,总不能在高楼上烧柴火,那样就要把消防队引来了。
四、不能把拆农院建楼房,城镇化建设完全商业化。拆农院,建楼房,搞城镇化建设,好多政府的银库里都没有富裕的钱。怎么办?找开发商。开发商不是慈善机构,不赚钱的买卖绝对不干。对开发商赚钱都理解,问题是让开发商赚多少,赚到什么程度。因为开发商赚钱,主要利用的是农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宅基地。农民家里人人都盖过房,基本价格还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再说好多农民就是建筑工人,对建筑行业的情况多少也知道一些。
搞城镇化建设的道路有多条,农民能不能集资改建?估计不好说,农民自己搞起来的楼房叫‘小产权’,国家不给发房产证。我们要的是城镇化,要的是住宅整齐漂亮舒适,管他黑猫白猫!
五、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需要有个过程。国内有好多经济发达的地方把整个村的农院全部拆掉,全部盖起了新楼。但那里的农民都没意见,绝对没有发生群体事件。相反,他们对上级的决策都很拥护。比如华西村。但是,那是他们那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在本文中所说的前四种情况,在他们那里都不存在。他们那里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劳动的专业化分工,绝大多数的农户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了地地道道的产业工人。他们那里人人有工作干,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人人都不用担心失业下岗,人人都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什么事情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远古时代把山顶洞人从山洞里赶出来和现在我们把人们重新赶回山洞,都是很困难的事。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拆院进楼是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我们天天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而在那些被拆的农院中,好多房子还是崭新的。最近,我到厦门鼓浪屿看了看,发现那里的绝大多数房子还是旧房。正因为它旧,才有了历史的韵味;正因为旧,它才成了世界著名的旅游区。假如我们换个角度处理问题,把城郊边的农院好好地改造一番,发展庭院旅游,不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吗。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