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源市的环境污染我们看到些什么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区王屋山脚下,65万人口,1931平方公里面积,山区和丘陵占86%,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该市前身是河南省济源县,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济源县自解放初起,从经济恢复工作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走在一般县市的前列;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济源经济每年以世界罕见的30%左右的高速腾飞。由于经济增长势头迅猛,1989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随后又升格为副地级市。但由于思想上的偏颇和上级党委、政府在考核、提拔重用干部方面的诸多缺陷,使当地老百姓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用愚公移山精神打造了一座在环境保护意义上的“废都”。城市西部是铅冶炼厂、化工厂、水泥厂、焦化厂、冰铜厂等;北部为电解铅厂、电解锌厂、水泥厂、硫酸厂、耐火厂、化肥厂等;东部南部是火力发电厂(分别为6×60万千瓦和2×13.5万千瓦)、树脂厂、造纸厂、电石厂、皮革厂等。有部分污染型企业还直接建在市区内。大气被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怪味呛人,一年四季晚上都得关窗户睡觉;土壤和地表水被污染,其污染程度连久负盛名被称为济水之源的小北海也养不活鱼虾。且因众多工厂无限量抽取地下水,济水之源已几近枯竭。珠河、龙河、蟒河、沮水等诸多河道,自上世纪80年代鱼虾开始死亡,之后已完全绝迹。由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思礼、承留、克井三个乡镇近些年已有4万余棵果树枯萎,每年有成千上万亩庄稼欠收、绝收。承留乡栲栳村多年来均以红果为主要经济收入,2004年该村700余亩红果因受焦化、炼铅等工业废气污染,6月份就开始落叶,之后就落花、落果,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九里沟风景区的李子个大味美,以往售运南方和东北的鲜果每年都有100多万斤,因受到铅厂污染,李子再也不结果了,至2003年,李子树已被群众砍光。不少地方出现猪羊不孕,或孕而流产;妇女不孕,或孕而怪胎。蜂巢死蜂,鱼塘死鱼,连人工培植蘑菇、木耳的财路也堵死了。农民含着泪说:“城里人富了,我们是真穷了!”(上半句有片面性)。承留乡和思礼乡农家养的几百箱蜜蜂几年来已毒死殆尽。2005年4月亚桥乡40多户人家400多亩鱼塘,40万鱼苗因河水污染相继死去。此外,人畜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截至2005年5月份,轵城镇小刘庄还发生过一起因附近工厂氯化气泄漏而使140多人集体中毒事件。思礼乡玉阳村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儿童经市防疫站检查,均属不同程度铅中毒。该市脑中风患者每年以15%至18%的速度递增,消化道癌症发病率是20年前的十多倍。2003年焦作地区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抽样检测,济源市人体血铅含量超标高达46%。但由于地方领导的片面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老百姓却告状无果,哭诉无门。于是集体上访,集会游行,甚至打架闹事、推到工厂围墙、堵路、砸工厂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儿地方政府稳定局面的手段除了“忽悠”,就是抓人、镇压,再就是封锁消息,禁止媒体采访等。但问题远没有到此结束。市区内的钢铁厂仍在扩大规模,平原、山区的化工企业、焦化企业、铅制品企业还在一个接一个的上马。在市里的规划中,污染性企业更是惊人的宏伟,如5年内焦化企业,要由现有10个亿的产值(规模)发展到100亿,铅锌冶炼要有30个亿发展到100个亿,化工企业要有5个亿发展到100个亿,钢铁企业要由33个亿发展到100个亿……倘若此规划真的全部实现了,那么即使这些污染型企业全部达标排放,济源市的将来也是不堪设想的。有的乡镇还以“招商引资”名义,把外地区有些不让干的污染型企业引进来,而且给予种种优惠政策。近年来,一些污染如化工、冶炼等又相继相深山区进军。这些企业所在的王屋、大峪、下冶、邵原等乡镇均在黄河上游的支流河道上,它的存在与发展,必将对黄河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济源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座新兴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其特有的发展速度和方式,曾引起国人的关注,当初的《济源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曾热炒“济源现象”,不少知名经济学家曾频频光顾济源,热情讴歌。但10年后的今天,济源市在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业绩骄人的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却又以另一种可拍“形象”出现在国人视线中。那么从这一新的“济源现象”中我们看到些什么呢?
一、 在干部考核、提拔工作中缺乏环境一票否决制度。10多年来,济源市以经济发展速度快而闻名,也因此成了干部提拔最快、最多的地方,有河南省“干部培训基地”之称。在撤县建市的10多年时间里,济源市的市委书记换了四任,市长换了六任,除一位因年龄关系平调外,其余都是提拔重用,从未因环境问题受到问责或革职的。尽管环保问题已被我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没有具体制约措施,每一任干部上任后都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或轻视环保工作。济源县自撤县建市后第一任市委书记批准在市内建水泥厂开始,历任市委书记、市长在污染环境上都有新“建树”,都有新“突破”。因上级提拔重用干部的依据是经济发展数字和城市形象,于是济源市就把许多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厂企业老总们提拔重用或高金额奖励,从不追究其污染环境的罪责,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敛资、招商引资,甚至不顾累年的财政赤字大搞形象工程(如花数十个亿元建设“新行政区”、“新一中”、“世纪广场”、“篮球城”、“文化城”、“商贸城”,以及“一环路”、“二环路”等等),而对环保工程却很少投入,前几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也是备上级检查参观用的,基本无用。如果有“一票否决制”,谁还敢如此胆大妄为。
二、 在干部离任时缺乏环境审计内容。济源市环境污染如此严重,除了媒体偶有报道外,从无来自上级的责任追究,相反,经济上去了,就什么都有了。请看济源市头上的光环,什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城市”、“中国篮球城市”等等,样样光彩照人。上级诸多部门到济源视察,上电视台、上报纸的都是“光辉政绩”,而处处弄虚作假,老百姓的哀怨与无奈,局外人是很难见到的。即使2003年济源市在全省大气污染指数排名被列为倒数第一,2004年辈列为倒数第三,但年终总评仍被河南省评为“人居环境最佳城市,优劣谁来定论?
三、 地方环保局由地方政府主管,是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也是当地政府一盘棋上的一个棋子,其制度具有不合理性。当地党委和政府为了凸现绩,为了扫除经济发展中的环保障碍,往往环保部门去挡风遮雨,例如为环保不合格项目提供合法依据,为环保不合格企业提供“合格评估报告;如果环保部门稍有不从,就认为不服从市委领导,不配合政府工作,给予批评甚至撤职(济源就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门实际上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神”。
四、 地方人大、政协领导由企业老总兼职是背理。济源市至今还有三位人大、政协副主任兼任企业老总,谁监督谁?
五、 地方官员入股污染型企业而成为企业股东,这个企业就有了大而坚的保护伞,老百姓奈他何?济源市的大型污染企业很多官员都有入股(许多系干股),老百姓反映企业污染之害,官员们能公平处理吗?
六、 “天高皇帝远”,地方就是不执行中央政策和有关法规,上下不通气。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条例”、“法规”等,到济源市之后几乎都失去了尊严。济源市曾有不少人直接向国家局委举报过当地环境问题,向中央直接反映过他们的苦状,但是反映情况的信件一封封石沉大海,上访告状人员一次次被“劝”截回来,他们到哪里说理去?
因此,我们建议:
(1) 将环境保护工作指标列入各级各部门干部考核内容,并使其成为干部提拔、重用的“否决指标”;
(2) 干部离任应实行“环境审计”制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完不成或环境保护指标下滑的,应追究责任;
(3) 对地方环保机构实行国家局垂直领导,使其成为国家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4) 人大、政协常委会领导不准由企业老总兼任 ,以便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5) 地方官员一律不准入股污染性企业,如干股者应以受贿论处。但此项工作必须由上一级官员来追究查处,否则仍是“克里空”;
(6)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监督机制与制度,如设立“投诉信箱”、“举报电话”等,保证反映问题直接,及时,渠道畅通。
对济源市的环境污染,在广大干部和老百姓的强烈呼号声中,近年来市委和政府开始重视起来了,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积重难返,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如果只是下发文件,靠地方自己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的。正如济源市的高速度和层层光环,就是靠近四百家最赚钱的污染企业造出来的,谁敢于不要“政绩”去“调整产业结构”?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环保工作应尽快立法。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符合人道,也符合天道,因而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用户。但由于官员作风的腐败和不作为,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河蟹”深层内涵,并使之付诸实践;对于上级的工作部署和硬任务,大多做的是表面文章和弄虚作假。又由于上一级官员的官僚主义,竟使得这些表面文章成了辉煌的“政绩”。去年这里到处传扬着一副讽喻联,其用语之尖刻,听了直让人感到“仇者快,亲者痛”;但切中时弊,竟是现实的描摹。我现在把它抄出来供中央领导思之,鉴之。联曰:
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马(码),马到成功;
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加水,水到渠成。
横批是“河蟹社会”。
离退休干部
济源:谁为环境污染损失买单?
■ 文/记者 刘立云 李心亮
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是河南省18个省辖市之一。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素有愚公故乡、济水之源的美誉,也是黄河小浪底工程的所在地。
然而,就是这个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众多荣誉的城市,却存在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问题,使百姓的生活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当地百姓几次反映情况,可是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环境污染,已经成了济源百姓生活中不能承受之痛。
济源市环境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炼铅、化工、水泥、钢铁、电厂、焦化等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林立,加之企业只重视效益、忽视环保,造成企业周边环境严重破坏,不仅危害到了农林牧业的发展,更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利益和生命健康。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重,企业与当地居民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污染纠纷此起彼伏。
走进济源钢铁厂,钢厂周围烟尘一片,黑、红、黄、白等各色浓烟相喷抹着天空。放眼济源市区,太行水泥厂及一些不知名的企业也不甘落后地喷冒黑烟,分布在各乡镇的钢厂、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的烟囱林立,更是肆无忌惮地喷吐着滚滚黑烟。该市环保部门告诉记者,济源市的冶炼厂只有万洋、金利来、豫光金铅三家。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大大小小铅厂林立。据当地居民反映,在济源市,零散分布的各种铅厂就有近几百家。
农民经济损失惨重
在铅厂废气的污染下,这里的养殖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家畜出现多例怪胎、死胎、产量下降等现象。农民王建中在2000年投资4万元建了奶牛养殖场,开始几年生意非常火。2003年冶炼厂扩建,厂址选在了离奶牛场不足200米地方,于是,王建中的奶牛场先是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接着是母牛怀不上牛犊;再后来,怀孕的母牛流产……冶炼厂扩建后的这两年多来,她的奶牛场平均每年收入减少近3万元。
在临近万洋铅厂的思礼乡石牛村,铅厂二氧化硫和含铅废气的污染影响着近千亩农作物,大面积减产10%~30%,严重的达80%甚至近乎绝收。林果也大范围减产,有的农民不得不忍痛砍掉了果树。同样承受污染之痛的还有承留镇玉阳村,这里的果农伤心地说,没建铅厂前看,这里空气清新,粮食和林果是年年丰收。可建铅厂以来,污染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和林果生长,秋作物有的绝收,有的半收,农民的经济损失惨重。
污染直逼百姓健康
万洋铅厂附近牛石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自2000年万洋铅厂生产以来,不断排放含铅气体,附近居民普遍有不同程度的铅超标现象,儿童的状况更甚,村里前后有12名儿童经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铅中毒。范寺村一个村民小组的负责人流着泪对记者说,他们家就住在万洋铅厂的北边,每当黎明时分铅厂就开始排放毒气,这导致他的儿媳4次流产,之后再也没有怀孕,在经医院检查后,才得知原因是铅中毒。
第一次氯气泄漏发生于2005年4月12日清晨。几个上早课的学生在去邻村上学的路上首先闻到刺鼻的气味,继而感到头疼胸闷、四肢无力,被迫半途返家后去医院。与此同时,其他村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等症状,随之田里就有小麦叶子在枯死……后来村民才明白这是氯气泄漏所致。而当村民和村干部去方升化工厂交涉时,却被厂方工人打伤!
仅仅12天之后,方升化工厂再次发生氯气泄漏事件。2005年4月24日晚上19时左右,村民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且气味越来越浓。几十名村民与村干部找到该厂,要求立即解决氯气泄漏问题,却遭到厂方拒绝,到了2l时,村民纷纷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先后有四五十人分批被送往医院。当晚23时左右,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方升化工厂氯气管道发生爆炸,村民不得不逃离村子。据当地村民反映,在此次氯气泄漏事件中,该村约有140人中毒住院。
出乎村民意料的是,距氯气泄漏事故发生还不到48小时,济源市的各家医院就停止了对患者的治疗,并要求患者出院。面对村民的质疑,医院的解释是:市里要求各医院停止对患者用药,并要求中毒村民出院。市里还要求医院不得为患者出具氯气中毒的证明。医院的出院证明,在“是否氯气中毒”打了个问号,并坚决不盖公章,也不给患者办理转院手续。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只好回到家中。短短的48小时,泄露的氯气尚未消除,回家的人和没有入院的人接连感到了身体不适,不得不再次拨打120,可是一听是氯气中毒,各家医院都不派救护车。无奈的村民只好自己把病人送到医院,可竟然没有一家医院肯接收。
2004年6月,国电豫源电力有限公司在距屯军村100米左右的地方建了一座火力发电厂。自2005年7月投产以来,即使在白天机器噪声依然很大,到了夜晚更是让老百姓无法入眠,尤其是病人和儿童更难度日,婴幼儿常常被惊醒啼哭不止。村里的一位妇女还在月子里,噪音吵得婴儿日夜哭闹,她不得不带着孩子回了孟州的娘家。
不仅如此,以铅厂为代表的重污染企业也给济源市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个昔日的山清水秀之地,如今“吃上干净的水”已经成了百姓的奢望。孔庄村的村民告诉记者,孔庄村的北河原来水草丰盛,水生生物繁多,且空气清新,是中老年人晨练和散步的绝好去处。可是金利铅业建成投产后,这里再也见不到这种情景了。与周边地区相比,西柴庄村过去水质最为甘甜,做的豆腐也最好吃,可在地下水被承留镇炼铁厂、铅厂污水严重污染之后,这里再也生产不出美味的豆腐了。
谁为污染埋单?
随着农民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饱受污染侵害的村民也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济源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刘队长介绍说:环保局自从设立了12369热线以后,环境投诉日益增多,几乎占到政府热线的60%,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夜间噪声、农作物受损、水果减产等方面。刘队长和济源市环保局宣传科王科长都表示,由于环保局监测到的企业各项污染物排放数据基本上都符合国家环境标准,所以企业对于周边农民的损失不愿承担责任,环保局也难以协调双方的关系。
然而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基本上都是以农民的损失为结局。
在果农向万洋铅业索赔果树损失案中,果农先向环保局反映了企业的污染情况,但是环保局向企业发出的行政调解通知书,却没有得到企业的回应,村民只好向法院起诉。在应诉过程中,果农出具了果树减产的证据,并提出企业为无环境影响评价、无排污许可证、无排放污染物达标报告的三无企业,然而万洋公司拿出了收购其他果农水果的收据和一些没有时间和人物的果林丰产照片后,法院据此判果农败诉。
城市布局混乱 环评踪影难寻
“不合理的工业规划与布局加剧了事故的危害性,不合理的布局常常会使化工厂的一般事故威胁到一个城市与一条河流的安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魏利军说。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至少有2000家化工企业处在居民区包围中或者城市饮用水源的上游。一个常规性的化工事故稍有处理不慎,就会放大为对一个城市安全的威胁,更不用说一个村庄了。
济源的城市布局显然就不合理,不仅城中有厂,厂中有城;而且企业被村庄包围,村庄又都被企业包围。
在城市缺乏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的济源,就算是所有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都能达标,可是污染对群众的危害也是难以消除的。据济源市环保局工作人员透露,对于企业的选址,济源环保局也是没有办法。市政府以优化经济环境的名义,对企业网开一面,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济源市的大企业几乎都在村庄的周围,难免对周边村庄的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农作物产生影响。在对各个企业的调查中,记者一再要求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万洋拿给记者的是一本送审版的报告书。金利告知记者其报告书被环境监测部门拿去作为监测凭证了。环保局则宣称,其主要领导都在带队检查,没有在局内,始终也没有拿出企业的环评报告书和对企业的监测报告。
济源环保局的说法更耐人寻味:“这些企业的选址可能是不合理的,但都是合法的。”
“先污后治”何谈科学发展?
济源环保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济源过去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小城市,近几年靠招商引资吸引来一大批企业,基本不问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纷纷上马,所以济源的经济在10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随之污染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当记者问起对“先污染后治理”如何看待时,环保局王科长和监察支队刘队长以及济源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几乎众口一词:这是个无法逾越的阶段,国外是这样,我们现在也只有先把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有经济能力去治理环境污染。
济源的工业项目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其经济贡献最大的几家企业分别为:济源钢铁;豫光、万洋、金利来等冶炼厂;还有就是化工企业,电厂,水泥厂等等。可以说,济源的工业全是重污染项目。这些项目里,有的资源消耗巨大,有的早巳被发达地区淘汰,引进这样的项目,对于济源原本就很紧张的环境容量是不小的考验。当记者问到济源如何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时,济源市环境监察支队刘队长的回答是:直到现在济源市还是以排放达标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并没有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原因是无法测算环境容量的大小。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济源市大多数群众的收入并没有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得到实质性提升;更多的农民因为城市、工业扩张或者失去土地,或者由于土地、水、大气等污染导致收入下降。
历史遗留问题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亟须发展固然是济源市目前的处境,但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考虑环境承载力,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甚至是生命健康换取所谓的经济快速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加快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