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河沙梦功德
——读李敖《法源寺》
http://www.gialen.com/forumold/dispbbs.asp?boardID=14&ID=8655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并不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估计小妹妹们会觉得情节过于沉重,议论过于冗长。但它是值得男人一读的好书。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写大人物的书。这里所说的大人物,并不一定权倾天下,然而却是顶天立地的伟男子。
谭嗣同和袁崇焕就是其中的皎皎者。他们像火一样,燃尽自己,照亮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以舍生取义的行为,成就了河沙一般的功德。
在书中,引用了王安石的一首《梦》诗写道: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
成就河沙梦功德。
这是多么高的境界!王荆公认为人生如梦,一无可求,他什么都不追求,心如止水。可是,就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他为人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这种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
人生如梦。此说源自《金刚经》中,佛将世间万有比作六样事物:如电亦如露,如梦幻泡影。都是虚无短暂的东西。《四十二章经》也记载,佛教导弟子说,人生只在呼吸间。
这些话,我尝深夜思之,不觉汗涔涔而下。往事历历,如影如随,浮现眼前,只是,再也不可以追回了。
谭嗣同和袁崇焕警醒了我,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看你是造恶业,还是积功德。
然而功德二字并不简单。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和尚皇帝,即五代的梁武帝。他“以佛化治国”,身为一国之主,却不惜以皇帝之尊,先后几次舍身佛寺为奴。中国人信佛要吃素,就是出自梁武帝大力的提倡。
就是这位和尚皇帝,他曾经问达摩祖师: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很出乎意料,达摩的回答是:没有功德。
梁武帝的下场很惨,他被部下侯景背叛,软禁起来,活活饿死在台城里。这证明了达摩的见识。
自五代后,佛法日昌,到寺庙敬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报。但是世人要想一想,梁武帝那么诚心礼佛,修那么大的福,尚且没有功德,还要得到那么惨的果报。你们拜佛、念佛,又济得甚么事?
六祖明确指出:“不可将福德便为功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拿梁武帝来说,他口中念佛,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他最后不得善终,为天下笑,不是理所当然吗?
一般的世人,一味念经拜佛,死禅枯定,整日把自己关在“无事门”里,唯恐与外界隔绝得不彻底、不坚决,自以为这才是学佛的正道,是最清净、最有意义的生活,并竭力排斥世俗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十分冷漠,毫无同情心和责任心,释尊就曾批评这种不问人间冷暖的人为“焦种败芽”。这样的自了汉,一生究竟有何功德!这种人,历万劫也不能成佛!
又有一种人,没能真正把握住佛门实质,反倒拼命在形式上做功夫,盖庙、念经、打坐、法会、做佛事……这些动作,跟真正的佛心更是相去甚远了。
究竟佛在何处呢?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不是把他恭敬的摆在香堂中,或者单单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来研究,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佛就在人间,在你的心中。我们应该把佛摆在心里,而不是放在口中念念不已。
佛是世间人,就本质来说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佛又跟我们不一样,佛的生命形态有高于常人的地方,并且更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在平凡中显出高贵,在细微处显出优雅。
佛法是世间法。佛并不要大家与现实社会脱离,去过那种远离尘世的纯粹山林野鹤式的生活。真正的佛法绝不消极。
谭嗣同深为推崇《华严经》的“回向品”,主张已成“菩萨道”的人,还得“回向”人间,由出世回到入世,为众生舍身。这种“回向”后的舍身,才是真正的佛教。
这种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他们都是‘死去活来’的人。人到了这种火候,就是佛。就是菩萨。
谭嗣同也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救度众生的行为,成为了人间的佛。
谭嗣同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物。他出身官僚世家,父亲是湖北巡抚。少时倜傥有大志,博览群书,好谈兵法,善于剑术,很有侠气,曾与京城名侠大刀王五结为好友。谭嗣同从小丧母丧兄,被父亲的小妾所虐。他饱经伦常之变,久历人世之苦,于是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以为此身一无足惜,唯有追求真理、拯拔众生而已。1896年,三十一岁的谭嗣同方才接触佛学。他学佛时间虽晚,但其以发宏愿,以精进心而后来居上,遍览三藏,尤其于法相、华严二宗最有心得。
当时的中国,列强侵凌,社会糜烂,孔教式微,纲常败坏。在这外辱内乱,黎民苍生流离失所的严峻时刻,僧众唯知坐地念佛,以求自心清净而已,其鼓吹的悲悯关怀,又体现在哪里呢?谭嗣同正是于此种现状下,挥舞佛学之剑,劈荆斩棘、勇往无前地开拓出一条指向社会人生的佛法之路。谭嗣同以他的学说和舍生取义的行为,告诉世人,佛教不是围簇于一堵红墙之内,不是一片让心灵逃亡的净土。谭嗣同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锁居的围墙,重现其对生命无限的悲悯与爱,重现其刚健雄猛的精神。
《北京法源寺》一书中的另外一个大人物袁崇焕,其事迹可参阅金庸先生的《袁崇焕传》。这也是值得男人一读的好书。袁崇焕最后是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的。凌迟,也就是所谓“千刀万剐”。当时,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袁崇焕为大明国民和崇祯皇帝立下不世奇功,却遭受了千古奇冤。没有人知道他临死前是什么心情,在倪匡的笔下,他是那么激愤。但我想他不会,因为他一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
至于谭嗣同,史有明文,梁启超劝他一起出走日本,革命者劝他南渡,他有逃生的可能,也有充足的理由。但他只愿做一个殉道者。他说:
“做一件大事,总得有所牺牲才对,我们不要怕牺牲,既然牺牲是必然的,我想我倒适合做那个牺牲的人。我谭嗣同站出来,带头走改良的变法路线,如今这路线错了,或者说走不通了,难道我谭嗣同不该负责吗?该负责难道不拿出点行动表示吗?我带头走变法路线,我就该为这种路线活,也就该为这种路线死。这路线不通了,我最该做的事,不是另外换路线,而是死在这路线上,证明它是多么不通,警告别人另外找路子……”
谭嗣同平静地坐在大师椅上。椅背是直角起落的。他的腰身挺直,直得跟椅背成了平行线。烛光照在他脸上,他的气色不佳,但是脸安详肃穆,恰似一座从容就义的殉道者的蜡像。
28日,在北京菜市口法场,谭嗣同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声震九天。刽子手惊奇地望着他,赞美地点了点头。他对拿“鬼头刀”的同胞从容一笑。一般死刑犯会要求刽子手:“给我个痛快!”但他不屑做此要求——他求仁得仁,早就很痛快了。
袁崇焕、谭嗣同,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萨。他先把自己变成虚妄,虚妄过后,一无可恋、一无可惜,然后再回过头来,把妄成真。从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就是从‘看破红尘’以后,再回到红尘,这时候,这种境界的人,真所谓目中有身、心中无身。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的进退疾徐,从容无比。
他不为财色名食睡五欲所惑,同时也不会躲避火焰一样逃避一切。因为欲望的火是从你的心中燃起的,岂是强行与外界隔绝所能逃避?一味地回避是弱者的表现,不是大丈夫所为。
他是不取不舍、从容自若的;他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相应该是没有一丝勉强、造作和矫饰;他能积极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际遇,能以超脱、恬谈的心境观照世间万象,观照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但决不是以冷漠来表现他的高高在上。
他不崇拜偶像,不管是土偶木偶,是世俗偶像还是权力偶像,他一概付之以冷笑,同时他也不害怕嘲笑自己。
他以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洞察这个世界,始终不为世间的假象所迷惑,不与邪恶同流合污;又对众生充满慈悲之心,积极投入于济世利生事业。
当然,功德有大有小。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像袁崇焕和谭嗣同那样伟大的人格。
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佛是学人学,佛是大写的人。人格的完善是学佛的基础和方向,人格的圆满即是学佛的究竟。
佛教并不神秘,不是一种违背人性、反人生的文化;佛法并不遥远,佛法的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些只是佛家的设喻,我们并不一定要在现实中这样做。
古时有个小和尚问佛在何处,老禅师说:这满街走的不都是佛吗?老爸老妈,大婶和小妹,男孩女孩,心解脱处,便即是佛。每个人都可成佛,每个人都有佛性,这是人类与动物之所以区别之处。但是,学佛的人应该将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应该在现实世间磨炼心志,增进定力、涵养德性、培育人格,使自己本来所有的佛性得到显场。佛性的圆满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培植,而这种培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逐渐的提高。
一代伟人固然能够标炳史册,引车卖浆之流,杀猪屠狗之辈,也自有其存在意义。人应该追求个人人格的伟大,追求自身对于社会、文化以更多的人的存在意义。每一个人都可以超越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使个人的人格存在而升华到永恒。
历史记载,袁崇焕死后,骸骨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他有一个姓余的仆人,顺德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那姓余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非常奇怪的是,余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守。直到民国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余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守祖宗的遗训。
在每一个时代中,我们总见到一些高贵的勇敢的人,为了人群而献出自己的一生,他们的功德有大有小,孙中山先生的功德极大,袁崇焕当然小得多,姓余的义仆和他的后人,其功德更是微不足道了。然而他们都是奋不顾身,尽力而为。
人生转瞬即逝,时代不断变迁,然而从高贵的人性中闪耀出来的瑰丽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之中,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道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