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里功德无量的事业
——介绍《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年到共产党50军》
双石
高戈里著《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封面,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一支很牛气的部队,差一点在军史中被淹没。
这支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曾经创造过堪称辉煌的战绩:他们创造过用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全歼英军一个重坦克营的纪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军队一次战斗歼灭的最大建制的敌军装甲部队;他们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机动防御战役中表现出色,以极为简陋的武器装备顽强抗击“联合国军”的立体攻势,在汉江两岸浴血奋战了整整五十昼夜;他们两度入朝,跨海作战,扫清了朝鲜西海岛屿,为板门店谈判增厚了很有份量的底牌……
而最富传奇特色的是:与人民解放军众多英雄劲旅不同,这支部队的曾经是一支前国军部队,而且是80年代大裁军之前,唯一一支由国军整建制改编而成的同建制级别的“共军”,这支部队在朝鲜半岛冰天雪地里生死与共的那些战友们当间,还有着诸多曾经互为对手且“不打不成交”的趣闻和传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次战争的许多部队都留下了战史资料,许多参战老人们也留下了诸多回忆录,而这支部队却在很长时间里都默默无声也无闻。他们在那场战争中创造的许多著名战例,甚至在权威战史资料中都很难见到具体的功勋单位番号。2000年之前,许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全景纪实”类作品中,许多战役战斗都言及了早已解密了的部队番号,而唯有这支部队创造的战例在这类作品中却常常被以“某部”代之……
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前国民党军第六十军。
笔者在写作《开国第一战》时,曾到处寻找这支部队的资料。然而很难如人意,究其缘由,还不仅仅在于这支部队“起义”的身份——准确而言,所有的共军都是“起义”而来的,而是80年代大裁军时这支部队被撤编了,老人们也天各一方,而且罕有回忆文字问世。而此前该部又曾与原西藏边防部队番号防地对调,追根溯源颇费功夫,所以《开》书所言及这支部队的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作战情况既简略而又多有错讹,留下了诸多遗憾……
高戈里,这位默默的耕耘者填补了这个空白——当然也弥补了笔者的这个遗憾。据笔者所知,在这支颇为特珠的英雄部队历史上贯注了这么多心血,花了这么大功夫的人,他既或不是唯一一个,也是最执着的一个。在工作之余,他四处奔波,寻找那些当年这支起义部队的官兵,一一记录下他们从国军变作“共军”的心路历程,这些老者散布在四面八方,前前后后他采访记录了170余位,记录下了他们饱含着血泪和自豪的心路历程,最后累积成了一部厚厚近百万字的书稿(出版时删节为20余万字)。为了把这段极有时代启示而又极富人物传奇的历史重现于世,他前前后后找过17家出版社,历时6年,直到2004年1月,这部名为《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的作品方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已有方家好评,笔者勿需赘述。这里想要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远涉大洋去西天取洋经已成为一种时髦,钱花得海了去了,效果究竟如何,笔者没有第一手资料不好说。眼里看得见的是:当年那种“上下同欲”共赴危难的图景已渐行渐远,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世人都为一已之私而蝇营,“人间正道私有化”成为社会公开倡导公开垂范的主流规则之时,弱势者面对强势者唯一具有效力的武器——团结,也就面临着解体,人数众多的弱势者就有可能再度变作一盘散沙,重新沦入少数强势者的奴役之下。而《心路沧桑》在揭示众多被奴役者获得身心解放心路历程以及为之焕发出的神奇力量之时,也展示了其中蕴涵的堪称丰富的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宝贵遗产:原来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管理学心理学的高手巨匠,原来他们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鬼斧神工,原来他们这个本身就是弱势者的组合也曾经是亘古至今最有效率最有能量最富人性化也最具有竞争力的团队,原来早已被主流精英们弃如敝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思想改造”竟能在那些经历了两重人生的老人们心中留下那么深刻那么神圣的记忆……
原来,真正在“人人生而平等”的民主启蒙上投入最多产出成果也最大的,还是那一代共产党人——尽管在后人们的眼中,他们或许做得远远不够尽善尽美,他们以成千上万人的流血牺牲,以众多志士仁人的率先垂范,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争取到了实际利益并从而获得了一份重新为人的尊严,胜似那些来近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诸多过客,这些把“民主”经念叨得滚瓜烂熟的各路精英八方名流与共产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根本立场从来没有和底层劳苦群众在一起!在他们眼中,这是一批愚昧无知的“低素质”人群,当然也无从谈及投身于为他们争取身心解放的斗争。那些很漂亮很煽情的“民主”的口号是为他们自己喊的,与芸芸众生们生存状态的改变基本无缘。
诚如高戈里在《心路沧桑》中所言:
本世纪30年代以前,欧美通行“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推翻这种不把劳动人民当人的非人道思想,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精英们从事了整整9年的“霍桑实验”。从1933年至1974年,心理学家梅约等著名学者才逐步提出了“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
而与此相比较:
中国共产党人早在20年代后期,就有了“支部建在连上及建立士兵委员会制度”的深刻理论和成功实践。到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于昔日的战场对手中培养了上百万忠诚的革命战士,其中不少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后,于同时代西方凤毛麟角的大心理学家才敢涉足的领域,又一展才华:3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于敌强我弱的1946年,改造了数千名国民党第184师起义官兵,发掘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两年多后,带着数百名海城起义官兵,再激活2.6万名国民党第60军起义官兵的人生能量;又过了一年,四五百名海城起义、长春起义的官兵,又使国民党第20兵团和范绍增袍哥武装近2万名起义官兵焕发了做人的活力!
大洋彼岸那帮把书本嚼烂了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这家、那家,未必有这个本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许,现在真到了该重新审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了。
非常有幸,这块长期被学界闲置了的宝贵资源终于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人民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一部《党史商鉴》。该书立意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在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的奋斗史中,提练总结出现代组织管理的成功经验,并进而构筑了一整套厚实而严密的本土企业管理理论。而高戈里的《心路沧桑》又成为了该书的重要历史参考资料(该书主要引用资料为:一、《毛泽东选集》系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第2版之第~4卷;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系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三、王东主编《中国共产党大辞典》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四、高戈里著《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系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该书周大江认为,“今天的企业组织与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以应对外部挑战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挫折到胜利的奋斗历程所揭示的种种真理,对于今天的企业组织同样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在我国近100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是管理得最成功的一个现代组织;其在组织管理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至今也无人能望其项背。”
从“党史常识”,到“管理之道”,只有一步之遥!
这或许正是《心路沧桑》超出了一支部队军史战史之外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给这种“重新审视”,带来一些极为有益的启示。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曾经举世公认的优秀团队的历史中学习管理,对于今天在“打左灯,向右转”的大环境下徬惶无措乃至
周大江著《党史商鉴》,人民出版社出版
迷失的人们,或许更具提醐灌顶之效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戈里不仅仅是一位拾遗补缺的民间军史战史学者。
笔者认为,高戈里的《心路沧桑》和他正在进行的事业,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很实际也很重要的价值:
㈠被军史战史学家们长期忽略的一支英雄部队辉煌战绩——也是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㈡一个特殊群体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心理转变历程,也是一批被奴役被压迫的群体获得身心解放的历程——这个沧桑心路曾经长期被历史的喧器所尘封所淹没;
㈢被学界长期闲置的本土思想资源,如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借鉴和启迪,这已经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思想资源出了成果,然而却仍被军方学界所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㈣被媒体长期弃置的宝贵素材库。在高戈里手中,有大量的当事人的忆叙文字的录音、图片资料,都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笔者认为,这些活资料活见证足以支撑一部极具震撼力穿透力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时代也需要这样的作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个人行为显然难以达到这个目标,而这些当事人年事已高,要再不及时“抢救”,也许真就给历史留下永久的遗憾了。
高戈里的事业功德无量!我们应该尽其所能,支持这个功德无量的事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