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四书·大学》的要点
《大学》乃四书首篇,程子所谓“初学入德之门”。内容就是给儒家学者指出一个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步骤。学习的目的见于三纲领,方法步骤见于八条目。
按《大学》之三纲领,儒家学者学习的总目的在于发掘自身善良的天性并不断自新其德,最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所谓“止于至善”。
八条目讲的是学者学习修行的具体方法步骤。具体可分为两大阶段:从格物致知到正心修身是修己,从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是治人。其中修己是基础,治人则是修己的自然延伸与应用。
在修己阶段又可分为两节:格物致知属于“知”的工夫,诚意到身修属于“行”的工夫。知的工夫是要知道一个做人的大道理大方向,行的工夫则是要把知的成果落实于实践,消除个人身上的“人欲之私”,使完美的天理人性真正自然的不带勉强的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去。按朱子的说法,知行两者,以先后论,则知为先行为后,以轻重论,则行为重知为轻。程子论修养工夫则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其中“涵养须用敬”就是指行的工夫,“进学则在致知”则是指知的工夫。
我认为道德素质说到底是个心理素质的问题。道德修养修到后来必然要强调修心。所以古代儒家讲道德,到宋明理学就特别强调“涵养心性”,注重心理调节。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层次的美德,所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主张对事物保持理智态度,不要走极端。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终就在于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真正做到朱子所谓“人欲尽去,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凡事能从容自得,如《中庸》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说到底都是一个心理状态的问题。
讲《大学》,只要抓住我上面所说的几个要点就可以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