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专题征稿启示
最近,由于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在《立场—教育对话》(positions.blog.edu.cn)杂志内部组织了一个有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的小型读书报告会。会上大家围绕《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中国大多数教育工来说并不算太陌生,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对外国教育研究的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也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之内。
这次读书会使每一位参加者都深深地感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思考今天中国教育的问题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公民的诞生》不仅使我们聆教了一位活跃在教育一线资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述,同时那些在记述中随处可见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也似乎消去了我们心中的诸多茫然。尽管所处的历史时代与社会背景不尽相同,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工,应该说在教育认识上,我们与苏霍姆林斯基都共有着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思想上成为联系我们的一条重要纽带。《公民的诞生》对智育、道德、情感、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阐述充分展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以上教育价值的全部思考与实践。无论是各个学科教育的具体实践,还是学科间的结合,始终都遥遥地指向“怎样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怎样培养一个公民”的社会理想 ——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就是贯穿着一条闪亮的“红线”。与此相对照,今天我们对全面发展的阐释似乎走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怪圈。自1980年代以来, “三育”(德、智、体)、 “四育”(德、智、体、美)、 “五育”(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理解始终徘徊在教课本身的增加与削减。无论是排列组合本身,还是它的背后,我们都无法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一条 “红线”,那个支撑社会主义教育存在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似乎远远超出了“全面发展”问题本身。近年,在“市场”、“竞争”等主导价值的规范和定义下,教育正朝向着“个人化”的目标突进,教育俨然成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利器与工具。而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始终在〈社会-教育〉这样一个公共视阈下对个性的阐述,对培养个性的实践、以及有关社会和个人关系的思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
面对当下这些令人辗转反侧的现实,《立场》编辑小组的同人一致认为有必要将我们自己内部的这个读书会扩展成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性阅读与讨论。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这面历史的镜子,唤起更多人对中国教育问题与现状的思考,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结合今天这样一个历史-社会的现实情境具体地思考“教育何为”的问题。
坦率地讲,如果按照今天教育学界的分类标准来衡量,苏霍姆林斯基不能算是一位教育思想家。因为他个人并没有提出任何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多数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 或者说是在实践中的思想。因此,对于读者来说,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为征稿题目可能多少有些突兀和难度。然而,对我们来说,从苏霍姆林斯基具体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重新发掘和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的意义以及实践的可能性,是这次专题讨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意图和大胆的尝试。我们相信,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能够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思想扎根于生活和行动之中所显示出的无穷魅力和无尽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思考,《立场》决定组织一次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专题讨论。我们诚挚地向广大读者征稿,邀请各界朋友和专家积极地参与这次讨论。稿件请寄往:[email protected]。投稿截止日期为2008年8月31日。我们将根据投稿情况,在本年年底的刊号里开辟专题,介绍讨论的具体情况,刊登部分投稿论文。我们将热忱地期待着每一位读者的稿件,希望这些被誉为“教育经典”和“教育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能够走下书架,真正溶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指导我们走向完美、和谐生活的智慧。
《立场》编辑小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