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按照后人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的)所提供的线索(比如引文及其在原著中的位置),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是攻克原著的一个好办法。以这种办法进行阅读,新知识是生长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之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就像晶体的生长一样,有序而可靠,所以省时省力。还能在最初接触原著的时候便得到对它的一种解读——他人对原著的解读常常是有启示性的。
以《马克思是理性建构主义者吗》一文为例,读者可以根据引文和注释(给出引文的位置)去读马克思和哈耶克的作品。试摘选该文提供的引文和注释如下:
1)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规律所做的说明: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7](P12、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按:《资本论》第一卷序言。
2)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所做的概括: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关于马克思不是建构理性主义者的直接说明: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不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就无法解这个方程式。”[9](P643)“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9](P676)“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P693)“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28 - 629.
4)哈耶克关于“分散的个人知识”:
“所谓整个社会的知识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所有个人的知识的总和,绝不是作为一种整合过的整体知识而存在的。这种所有个人知识的确存在,但却是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信念的形式散存于个人之间的。”[2](P22)
[2]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上)[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2.
5)哈耶克关于“社会事实”: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谓的“社会事实”并不指向某种确定的、与个人动机和观念无关的实在;相反,它们不过是一种根据我们自己观念中的要素建立起来的思想模式,不过是头脑中既存的一系列观念型构的产物。“所有这些客体不是根据其‘实际’特征来定义,而是根据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进行定义。”[13] (P57)在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对象的物质属性并不构成定义及分类的标准,相反,人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形成这种分类,社会事实首先是作为一种被观念赋予意义的事实存在的。药是否为药,主要取决于人是否相信它为药,工具、食物、机械、武器、词汇、句子、通讯和生产活动之所以为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客观物质,而是因为人们愿意这样叫它。[13](P56-57)
[13]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按:第三章《社会科学的事实》
读者根据引文和注释给出的位置去阅读原著,是带着目的地进行阅读,因此可以既准确又高效地读懂。比如,按照《马克思是建构理性主义者吗》提供的线索去阅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社会科学的事实》,便可以很好地理解到哈耶克在本体论上主观主义的实质,得知这一点,对于无论是自由主义信徒澄清自己的哲学理念,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由主义作出准确(没有误读的)批判都是有益的。
2008年2月24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