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ang651019.blog.sohu.com/14803757.html
在夜雨的浙沥声中,我重读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近年来,我不止一次地重读此书,推开后窗,望着那几棵梧桐和芭蕉背附下的黑夜,就如同我手上的这本题材沉重的书一样,灰暗,阴沉,但却真实得令人震撼。与别的名著的区别在;它用一个陈旧的情节,构造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怎样通过过忏悔获得心灵上的拯救。
在这本书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为自己既往的过失而忏悔和赎罪的人物——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青年引诱了姑母家的婢女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因生生活所近而当了妓女,后被指控偷窃而受到审判。而聂郝留朵夫竟戏剧性地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判她,看到因自己的一时寻欢作乐而致使今天的玛丝洛娃面临着生命终结的危险,聂郝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在道德和良心的双重折磨下,聂郝留朵夫公爵开始不惜耗费大量的金钱动用其所有的社会关系来为玛丝洛娃进行无罪开脱,然而玛丝洛娃最终还是被判决有罪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而在聂郝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的同时,他更多地接触了俄罗斯下层人民,了解到了他们的苦难和艰辛,这又让聂郝留朵夫得以进一步反省自己过去的道德观,小说也借此从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角度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让每一个读者思考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思索怎样来进行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复活》之所以能打动我,这是因为它由浅至深、层层剥笋地揭示了聂赫留朵夫在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经历。聂郝留朵夫曾是那个贵族社会中放荡不羁的一员,在他的良知苏醒之前,他过的是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也正是他的这种自以为是,视他人为自已的种种必需的自私附属念头,从而损害了玛丝洛娃为之奉献出的纯洁,这种自私在他日后的生活中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推进。在这里,托尔斯泰将批判锋芒直指他所从属的贵族阶级,对贵族阶级的贪婪、伪善乃至凶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表现出伟大艺术家的博大心胸和高洁情怀。
这个过程对于所有惯带假面具者而言无疑是极其残忍和痛苦,它需要人,首先得拿出超强的勇气来否定自我,面对自已曾有过或犯下的罪恶动手修正,这比那历史上传说的刮骨疗毒的过程更为艰难,在内心率先自我否定后,还得自已手持手术刀向自已的命门下手而无法借手他人,的确,在心灵的拯救上,没有任何人能帮助得了你。但这也仅仅是个人行为。透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一百年后的中国,现实却在上演形形色色的玛丝洛娃式的悲剧,而我们的社会特别是那些号称精英的知识界却普遍缺乏聂赫留朵夫式的苏醒的良知和力图挽救的行为。在民众与社会面前,他们麻木不仁,自命不凡,以已为中心的典型个人主义的生存哲学,就引发了我的思索:人究竟厚颜到何等地步才能懂得忏悔?这究竟是时代的社会病态人格的表现,还是个人本质中的丑陋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得以诱导而充分地爆发?
在托尔斯泰--聂赫留朵夫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忏悔的人格品质,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匮乏的。改革二十多年来,一帮精英狂呼忏悔,让社会忏悔,让当局忏悔,让文革忏悔,总之让一切曾经阻碍他们那崎形发展的任何个人或势力跪在他们所谓的高贵的人格面前。殊不知他们所谓的高贵是有多少建立在践踏他人尊严的基础上的。他们忘了他们原来自何方,在得到社会对他们的赞赏后就马上背叛原属的本色,冷漠而无情,迫不及待地标榜自已那似是而非的高贵。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代,这种扬扬自得的伪贵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弘扬。他们是群善于伪装的群体。善于忘记自已过失的群体,善于攻击他人的不足的群体。从建国以来的历史,他们的表现还不够充分?他们什么时候真正地发自内心地面对人民,面对他们所洋洋自言的弱势群体,反省过自已?
没有!从来就没有过,那怕仅仅是种起码的姿态也没有过。于是,号召知识分子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毛泽东成了现代秦始皇的化身,工农大众成了等待他们去拯救的愚民。
我由衷地感到心寒,痛苦透过那陈旧的书页,透过那厚厚的历史云层,在我眼前的这个混乱冷漠的世界间弥漫。此刻,我理解了鲁迅所持起的那杆沾满痛苦的思想之矛有多沉重。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我毕竟是在为谁捍卫,从青春时就誓师为之奋斗目标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些所谓的精英们因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中庸,已摘不下那脸上的层层面具了,而在国际接轨的遮羞布的下,他们孕育的那不伦不类的杂种文化充满了自我意识畸形膨胀的臭气,在他们的人生哲学辞书中根本就没有忏悔和自我救赎这样西方文化中真正精髓的概念。他们就这样疯狂舞蹈着,为着他们黎明前的最后狂欢。
的确,托氏的那温和的充满理想色彩的自我救赎是无法在我们这个国度复活了,就象《国际歌》所言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因此,在我一次次重读后,《复活》在我的理解上具有了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窗外,后院,梧桐、芭蕉在夜雨中继续叹息着那已断了韵律的诗句。
点点滴滴,无休无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