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沙之赤洲
人们总说,现代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同时也是各样文化得到充分尊重的世界。但在这种神话叙事的氛围下,我们却发现弱势文化日渐受侵蚀甚至遭毁灭的现象。汪晖在这篇《金沙江之子——追忆萧亮中》中所关注的,正是弱势文化所面对的无助现实。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消费社会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强大的资本正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构着“传统”社会并将其转变为划一的“现代”社会。但令人遗憾的事,“现代”社会的评判标准,仅仅是干巴巴的几个GDP数字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制度”,并无更多内涵,而文化更是被排除在外。不过人们发明了旅游等文化“产业”,试图将文化也赶入冰冷的机器,实现“现代”,将其转化为可观的GDP数字。
当然,人们会问,旅游是帮助弱势文化开发,促进当地发展的,怎么会对弱势文化不利?请不要忘了,资本不仅促进商品(供给)的生产,同样促进需求的生产。当资本的强势文化始终占领着舆论最高地并不断地宣扬自己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弱势文化的内涵就不可能为人们真正所知。当不少人的旅游成为炫耀和猎奇的活动的时候(当然,并非所有旅游如此),旅游及其所附着的所谓文化产业对弱势文化还有什么益处可言?弱势文化的开发,需要的是“万能”的资本,还是对其内涵的深入了解及对其重要性的充分重视?强势文化统治一切之后,弱势文化就遭到了强势文化的同质化,内涵被强行剥夺,只剩下一具为强势文化所用的躯壳。所以也难怪金字塔要搞出噱头,吸引游客,却没有多少人关心埃及古老的文明。弱势文化的“开发者”只想着用策划畅销书的方法“开发”少数文化,鼓胀了钱袋子和GDP,对弱势文化却一无所用。
汪晖文中的主人公萧亮中是白族人,属于弱势文化中的弱势文化。当然,他在后文中也提到弱势文化之间的矛盾。他们所在的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同样也是弱势文化的“开发”区。然而这次,强势文化遇到的却是萧亮中、马建忠和马骅等一群文化与生态多样性的保护者。
多样性意味着可能性,可能性赋予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活力。平等而多样的个体在充满活力的世界中生存并发展,可以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可以选择各种进化之路。这就充分保障了各个体的权利——世界有着丰富的可能,他们也就不必接受某种别无选择的选择。避免了世界的同质化,那么人们就有了寻找自身最佳位置的可能。保卫弱势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另一方面,萧亮中和他的朋友们同样进行着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大西南是中国的水塔,黄河、长江和珠江皆发源于此。然而对旅游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已导致该地区严重的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草场退化使得水土流失愈加严重,这对低平而富庶的下游流域的威胁不言而喻。难道只有灾难可以让我们警醒吗?这并非萧亮中们的自家事务,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休戚相关。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弱势文化中发现许多智慧。它们不仅是另外的可能性,而且是另外的更为有益的可能性。只不过它们被席天卷地的强势文化所掩盖,只不过它们不能带来GDP的增长,只能带来不易察觉却意义深远的收益。比如中医,这种被强势文化不能接受的“妖术”。但不能忽视的是,中医极好地阐释了生命与自然的真谛,而且具有极重要的时间意义——在非洲,当“万世灵药”奎宁仅使用一个世纪就几近失灵之后,中国的青蒿逐渐成为对抗疟疾的中坚。你可以说这是巧合,但无法否认中医“辨症论治”的创举及其泽被后世的意义。再比如藏传佛教,它对自然的敬畏使得高原的自然环境在过去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总是喜欢以文明人自居。而以西方为文明,以其他为野蛮的人更是多如牛毛。但究竟谁是文明谁是野蛮,我们并没有下结论的权利。然而萧亮中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就就无法释怀:“我们少数民族说话是算数的。”汪晖是我思想上和人格上都非常敬重的一位学者,他听到这句话后也不免尴尬。我想我们其他这些汉人面对纯洁豪爽的少数民族兄弟更应该检讨自己的内心。
弱势文化从来不是供人猎奇用的,少数民族和原住民也不是任人驱使的奴隶或野蛮人。这个世界属于我们,也属于他们,他们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权利。这个世界不应该排斥什么,除非它以毁灭为目的。尊重每个民族,尊重每种文明。平凡的外表下可能有着无限的内涵。而挖掘并保护这种内涵,正是我们能为人类更好地生活所作的贡献。
副司令马科斯说过,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包容所有世界于其中的世界”(A different world, capable of containing all worlds)。希望,我们可以拥有那样一个未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