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A 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之读书笔记(三)
/yuweiyuwei
隶属关系与无产者
人与人之间的隶属有3个判断标准:
1 生产者为别人生产,别人却不为这些生产者生产。比如奴隶主资本家等占有全部产品,地主占有剩余产品。
2 生产者在生产中要服从于其上司的权威,所谓“民主的大门到工厂门口”,这种权威也可以采取委托代理机制,比如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等等。
3生产者的生活来源要依靠他们的上司,那么,在经济上,普遍来说,他们要比控制着要贫穷。非生产者的分配通常要高于生产者,所谓创造财富的人贫且穷,不劳而获者富且贵。收入与财富的可以转变为对生产力的控制权利,注意不是一定,是具备这个能力。
我记得资本论I里面有句话很深刻,所谓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这有两层意思
1 如果不考虑整容的话,拿一个中国的帅哥美女放到土耳其或者俄罗斯这些国家,根本就是很普通的人,是不是。或者拿一个中国普通人放到棒子国,那都是帅哥美女。
2 农村出身的人普遍长相比城市的要差,这都是环境因素。以前碰到过一个在日本某电视台工作的女的,她跟我讲,中国人与日本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原因简单啦,日本人会打扮,中国人不会也不讲究打扮。这也是环境因素。
而学习却是人生来便的。这就是说,所谓的投资眼光、管理素质等等都是后天可以培养的,不是什么自然禀赋。
有些人说,资本家提供工资是养活了工人,我靠,这完全是诡辩。按照这个逻辑,我可以说,地主提供提供了土地给农民耕种是养活了农民,皇帝或贵族为臣民提供了保护是养活了天下子民,就差没喊 皇恩浩荡了。资本家大人皇帝大人,皇恩浩荡,千秋万代!
既然被别人雇用这么爽,怎么没见到哪个资本家会去做工人,除非他破产,只见到人们都蜂拥地向资本家阶层挺进。
无产者与资本家签订合同来保证自己的生存,资本家的劳动力买者地位决定了无产者的隶属地位。无产者惟有通过联合才能提高自己的讨价还价能力,这样才能使得隶属程度降低。而工人的联合是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政府最为害怕与讨厌的事情,对工人联合的削弱可是政府的一件大事,比训练防暴队还重要。
为什么说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实际控制权,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纺织服装是个非常重要的产业。
刚开始缝纫工人都是自己带属于自己的机器去工厂或在家为工厂主或商人缝制服装。但问题在于,虽然这个生产资料是工人所有,但是,工人却不具有控制权,因为工人不可能脱离资本家或商人依靠这个机器为自己生产。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缝纫机器由资本家提供了。实质两者都是一样。
那么在即使拥有生产资料但不能脱离对资本家的依赖性时,这种生产资料的战友是虚假的所有权。实际控制权在资本家手中。
原文P77有段话,翻译的不好,我不太看得懂,原文如下:
因为工人对机器的所有权是非自身的,而对其劳动力的所有权却不是。资本家可以提供机器,如果这对他合适,他就愿意这样做。如果他放弃占有它,那是因为它可以使他受益。然而,在劳动力问题上资本家没有这样的选择。他不能以占有劳动力来代替租用它。资本家不能占有奴隶或奴役无产者。这有助于工人们不从临时的偶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那里获益。这种情况表明其对劳动力所有权的实在性。
阶级的结构
阶级是联系到其成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这种地位是由实际权力和义务所决定。确定一个人的阶级归属,只要根据其在所有制关系网络即经济结构中的客观地位。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入了自在的阶级与自为的阶级的概念。自在的阶级即阶级成员本身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属性,自为的阶级即意识到自己是与其他阶级不同的阶级,并依此行事。
社会形态的划分
一个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可能是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由此推出,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关系可能是各种形式的。
在理论上,一个社会可能均匀的存在奴隶制、农奴制与资本主义制度。但在现实中,必然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约束直接生产者。同时,现实中也没有纯粹的奴隶制、农奴制或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有多少种直接生产者与生产力的关系,就有多少类型的经济结构。而社会形态则是由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来确定。
生产方式的严格辨析
生产方式(production means,means of production则是指生产资料)在国内的教科书中是这样说的——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实际上这种说法非常含糊,也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什么是统一?什么是谋得方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系?人与人的关系体系?这些到底是指什么,绕来绕去,还是不知道是什么。这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实际上,方式是一种方法手段,方式不是一个过程,方式也不是一组关系,方式相当于一种程序或运作意义上的一种体系,如职位晋升体系、法律规程体系等,但并不是一组实体要素构成的那种体系,如太阳系、国家政治体系。
生产方式应该是指一种生产的方法。好比有的企业生产是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有的企业则是灵活地随机应变,没有什么特定的程序,这就是生产的方法方式不同。
其实生产力的定义也是一样,非常模糊。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主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像这种定义,生产力是个包罗万物的四不象,混沌不清。假设a、b、c三种事物,a、b、c之间相互有关系,a-b,a-c,b-c,即3种关系和3种事物,那么要定义一个d的概念,我们就不能混沌不清地说,这个d既是a,又是b,还有a-c,b-c,但又不是a,不是b,不是a-c,这就让人没有办法严格分析。辩证法不等于混沌不清。现实中也许存在没有办法严格描述的事物,但是不能精确描述,并不是混沌不清,就好比你看到某种难以描述的红颜色,并不是说这个颜色本身是混沌含糊的。再如国家强弱很难给个精确的定义,国家强弱是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只是难以精确给定概念而已。
马克思原著中的生产方式,根据柯亨的归纳,主要有三种涵义,涉及3个方面:
1 物质方式。这是指人们使用生产力工作的方式,比如专业化形式、劳动分工等。马克思在资本论I说,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方式与手工业难以区别,这表示生产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即劳动过程的物理特征没有太多改变。按照这个理解,只要物质技术条件一样,生产方式就是一样,比如古代人精耕细作,如果现在的农民不用化肥各种机械设备仅手工劳动的话,生产方式就没有改变,比如偏远山区的农村。
2社会方式。社会方式分为3个方面:
1)生产的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物品本身使用还是为了交换。柯亨在此处举了医生开处方不是卖给患者而是免费的,我想这大概指的是英国本岛。
严格地分解下去总共有5种情况:
A 生产是为了自己使用;
B 生产是为了交换,但不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比如远古时代的集体之间的偶然性交换活动;
C 生产是为了交换,并且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或者说,就是为了获取货币,但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交换价值,仅仅追求有限的交换价值,或者说不是最大限度的赚钱,仅仅适可而止。
D 生产不仅为了交换还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并且是为了交换价值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但并不是为了资本积累,比如独立的手工业者不是了资本积累只是致力于个人的生活消费,不过是能够维持保养和更新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
E生产不仅为了交换还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并且是为了交换价值最大化,即利润最大化,同时还是为了资本积累,比如在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用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生产者剩余劳动的形式。
A剩余劳动在奴隶制社会中表现为主人在供养奴隶以后所保留下来的奴隶生产的那部分剩余产品。
B在农奴制下,剩余劳动的核心是劳动租赁的形式,就是说,生产者在封建领主的庄园中没有任何报酬地工作一部分时间,这是非常明显的剩余劳动的形式。
C在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剩余劳动表现为交换价值,剩余劳动以资本之利润的伪装形式表现出来。
3)剥削生产者的方法或剥削方式。
A 在奴隶制和农奴制下,剥削是靠非经济强制的手段或者说一种强制统治的手段来实现,这种强制统治是由暴力或暴力的威慑以及意识形态(如宗教等)来保证的。
B资本主义则是通过经济手段,即劳动者为了养活自己及家庭只有和资本家签订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合同,这种合同可以强求劳动者付出他们的剩余劳动,这是以交换为中介手段的。当然劳动者可以租赁生产资料,他也拥有各种资产阶级自由,但是这种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形式总归是以劳动合同为中介的,只是比表现为价值形式。
3混合方式。即既具有物质方式,也具有社会方式。有些时候,马克思还用生产方式表示生产进行方式的物质和社会的性质,比如马克思说生产方式是整个的技术和社会的结构。
由此看来,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没有一致性,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含义。换句话说,马克思没有严格给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仅仅是一种顺手的语言表达。一旦把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抽出具体文本,就会变得非常含糊,这显然会造成了别人理解的困难。那种混沌不清、乱七八糟的定义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经济、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
一个社会总有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社会的或经济的形态。那么经济的改变,会有3种情况:
1 保持经济结构不变的经济变化。经济结构就是多少人占据不同的所有制地位,并不关心具体哪个人是资本家,哪个是农奴,或者哪个是工人。比如公司破产,贵族破落,工人退休,只要整个所有制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这种经济的变化都不影响经济结构。
2 经济变化使得经济结构变化,但社会形态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这存在两种情况:
1)各种关系的频繁变化一起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职业者的中产阶级的比例从1%上升2%,资本家从1%下降为0.8%,这改变了经济结构,但并不改变经济结构的类型,资本主义生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结构中所有制关系的具体结构发生变化。比如,工人允许罢工了,允许自由结社了,此时,工人的力量增长了,但并未改变社会形态。
3经济变化使得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好比从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农民、破落贵族、封建家臣、中小手工业者以及破产的中小商人转变为雇佣劳动者,从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占统治的社会。这样,经济的变化改变了经济结构,改变了社会与经济形态,这很容易理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