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而不是赚钱的工具(之九)
——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
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你们好!
我觉得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为这篇手稿告诉无产阶级,他们为什么穷?为什么总是贫困?只有了解了贫困的原因,无产阶级才能不再贫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人类从几十万年诞生以来,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息息相关。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就没有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就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就是人与自然的纽带。
自从生产劳动变成异化劳动以后,人变成了异化的人,自然界变成了异化的自然界。异化的人分成了劳动的人和不劳动的人:奴隶和奴隶主,农奴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异化的人就是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生存,发展,并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生产劳动变成异化劳动以后,自然界变成了异化的自然界。异化的自然界,在异化劳动的主人的的利益驱动下,改造自然界,把自然界改造成有利于异化劳动的主人的现状,并因此,一定社会的一定的自然界。奴隶社会的自然界是为奴隶主的利益服务的,封建社会的自然界是为封建主的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界是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的。
5000年以来的历史,就是异化劳动的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劳动,异化的人,异化的自然界,并阐明了人的本质,自然界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结果就是私有制。5000年以来,人类就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异化劳动者在这种历史中,始终处于不断贫困的地位。因此,异化劳动者想要摆脱贫困,一方面要消灭私有制,一方面要恢复自然界的本质或者说本来面目,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异化的人才能像人一样生活,或者说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由的物质变换过程。消灭私有制的办法就是实行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对于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我用不着再来保证,我的结论是对国民经济学的认真的批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经验的分析得出的。”这种批判是采取了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的。费尔巴哈的著作越是无声无息,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是实在、深刻、广泛而持久;他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费尔巴哈的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是什么呢?就是马克思在最后一章——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中所说明的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哲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作理论的基本原则;费尔巴哈认为否定之否定是把立于自身之上并且实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
马克思按照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在《第一手稿》中对工资、利润、地租进行了分析批判。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马克思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了:“劳动者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无足轻重的商品;劳动者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能力和规模成正比;资本之积累于少数人手中,即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最后,资本家和地租生活者之间、农民和工业劳动者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地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无产劳动者阶级。”现在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够或者不愿意得出马克思的这个结论呢?
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出发。但是它却不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的过程,套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奉为规律。它没有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钥匙,去理解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的分离的根源。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换言之,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同样地,竞争是无孔不入的。人们用外部情况来说明竞争。同时,国民经济学也根本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似乎是偶然的外部情况在怎样的程度上不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的变。我们已经知道,交换本身在它看来也不过是一种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婪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使国民经济学家所开动的仅有的两个飞轮。
这是因为:正是由于国民经济学不理解他所研究的运动的相互关系,所以才会把关于竞争的学说根关于垄断的学说,关于营业自由的学说跟关于同业公会的学说,关于地产分割的学说跟关于大地产的学说,彼此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营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理解和描述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人为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地、自然的结果。
为了证明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得出的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跟劳动、资本、地产这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一切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我们不学国民经济学家的样子:他在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使自己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是什么也不能说明的。因此,国民经济学家只能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演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相互关系,当作实事、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神学家把它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当作一种历史事实。”
现在要问:马克思是怎样按照实证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对他所作出的结论进行证明的呢?
首先,马克思分析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相互关系中,得出了劳动者必然贫困。接着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了“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战友表现为义华、外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是因为“如果劳动者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把自己从自身异化出去,那么劳动者怎么能像对待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同自己的活动的产物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结果。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活动着的外化,活动之外化,外化之活动。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的结果。”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推出了人的异化。“人的异化劳动,从人那里(1)把自然界异化出去;(2)把他本身,把他自己的活动机能,把他的生活活动异化出去,从而也就把类从人那里异化出去:他把对人说来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他把类的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出去;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的生活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劳动本身、生活活动本身、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成为满足他的一个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那么,人类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就是:“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他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由此可见,劳动,、生产劳动、生产从本质上说、从事实上说、从实际上说就是人类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生产生活。异化劳动却把它变成了满足需要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的颠倒。
接着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中得出了私有财产的本源:“总之,劳动者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产生出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产生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跟这同一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即劳动者同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外在的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的归结。”马克思辩证的认为:“即使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了的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实际上却无宁是外化了的劳动的结果,正像神灵本来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直到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私有财产的这样一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既然私有财产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那么要消灭异化劳动就必须消灭私有财产。马克思说:“我们已经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归结为外化了的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因而我们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人们以为他们是在谈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以为是在谈论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就已经包含着问题的解决。”
当马克思在《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分析了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后,明确地提出了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够消灭私有财产,因而消灭异化劳动。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此,他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地、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
紧接着马克思阐明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并从异化劳动的生产、分工、货币等方面,分析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已经看到,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新的对象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的范围内,这一切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既然货币作为存在着的和活动着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加以混淆和替换,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了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因此消灭货币就是必然的。
最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了批判。
以上就是我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毫无疑义,我的理解是浅显的,我把它发表出来就是为了网民们能够帮助我提高认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关于劳动的异化,关于自然界的异化是如何地给劳动者带来贫困。从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这样一个结论:“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这样一种政治的形式,而且这里问题不仅在于劳动者的解放,因为劳动者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性的关系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各种变形和结果罢了。”
我对青年朋友们的期望是:在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把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自然界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作为研究的主题,并以此和当今异化了的世界进行对比,从而弄清,我们怎样才能像人一样生活,我们的自然界怎样才是人类的生活环境。
劳动者08.12.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