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湘潭日报2008-10-12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改变世界历史的伟人。杨华方的长篇纪实小说《毛泽东在1925年》,既忠于事实,又有艺术的提炼。通过环境描写的衬托,情节的设置,细节的刻画,语言的有力描写等艺术手法,显示出小说塑造伟人毛泽东的一种另类策略。即: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择取另外事件,全方位地展示伟人形象。这本小说的此种策略将伟人毛泽东还原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在讲述伟人故事的同时,涉及到了其生活多个方面,这样也就确定了多角度的原则。而且在选取故事时,集中在1925年——毛泽东的青年时期。这也就让小说更贴近了平凡人的真实。其中的语言既具有湘潭世俗语言的特点,同时用语言来表现伟人毛泽东的性格特点,更是值得称道。
毛泽东幽默风趣,常常在一句话中,一语双关,逗人发笑。毛泽东巧用“调虎上山”,将成胥生引走,迅速地在上屋场成立了韶山党支部。其后,成胥生扑空,又回到上屋场,却发现他们在玩纸叶子牌。“毛福轩想起成胥生排行第八,畏他的人叫他八爷,恨他的人骂他成阎王,八胡子。便把手上的牌看了一眼说:‘来了个小八,要不要?’”……“这时毛泽东就说:‘开慧呀,三月三,逢人路上脱衣衫。手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啊!要符牌了,不要说小八,王八我也要吃了。”纸叶子牌中有“小八”,正与成胥生的排行相对,一语双关。吃了“小八”,可看出是对成胥生搅局失败的讥讽,而“王八我也要吃“更是极尽调侃之能事。用如此幽默的笔触表现毛泽东风趣的性格,同时话中也暗含讽意,不忘对成进行羞辱。
毛泽东很具有霸气,性格显得比较强势。这在小说的正面和侧面的语言描写中都可以看出。毛泽东刚到韶山,碰到团丁钟子川,自报家门时说道:“我名叫毛泽东,泽东就是惠泽大海,普照东方。”介绍自己时,发出如此惊人之语,不觉让人叹服。“惠泽”、“普照”两个动词用在这里,让语言气势空前加强,而接上宾语“大海”、“东方”,其壮志更是冲凌霄汉。两个动宾短语并列运用,来解释“泽东”是有力文字功底与对毛泽东霸气性格有效把握的表现。
另外是侧面的语言描写,小说第四章,郭麓宾看到挽联,联想到毛泽东的诗作。“十年前,才十多岁,写了首《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脍炙人口,霸气十足。”这种巧妙的语言描写,并不是直接借毛泽东之口说出,而是侧面叙述。《咏蛙》的最后两句,气势明显凌驾于万物之上,而且是由十多岁的毛泽东写出,其霸气性格可见一斑。
毛泽东青少年时就具有远大的抱负,立志要改变旧世界,这在小说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说第八章,毛泽东看到杜鹃,就兴奋地折起来,“你看这红杜鹃多好,只要春天一来,天气暖和,开得满山都是,红艳艳的多热闹。如火如荼,像要将山都烧起来。我想,中国革命如果也想红杜鹃一样,漫山遍野地开,不愁不成功呢?”这是一种很朴素的联想,中国革命就如红杜鹃一般,春天一来,必将漫山遍野开放。这是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仰,也是他愿为中国革命而奋斗的远大抱负的写照。而后在第七章,毛泽东开玩笑时说到,“是呀,今天我没当总统,要听理发师傅的,以后就是当了总统,理发的时候,还是要听理发师的。”这句话,意味颇深。虽是笑谈,却很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理发师傅”是代指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他不同于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山野霸气,这是毛泽东雄心壮志的体现,是他要为人民革命奉献终身的体现。
整部小说的语言,着眼于对作品人物的塑造,特别是主人公毛泽东,同时小说更是深深打下湘潭当地生活的烙印,既有湘潭世俗方言的特点,更从语言中突现了毛泽东的性格特点。
爱默生坚信,有鉴赏力的人读柏拉图和莎士比亚只限于它的一部分——那神谕般的语言。推而广之,通过作品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能了解到作家的写作风格,这是语言形式的奇迹,阅读《毛泽东在1925年》也能让人感觉到如同卡尔维诺一般对语言的尊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