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剑斌长篇社会问题小说《父恩难辞》的评论文章之一
02-0320
描绘改革前期社会现实的历史长卷
——读《父恩难辞》
江南尘
读哈尔滨作家赵剑斌小说《父恩难辞》,我感到惊喜。小说40万字,很快读完,故事结束,我在掩卷遐思后,感到小说的厚重。
小说问世后,引起相当广泛关注,已有许多评论,对这部小说予以积极评价。第一部小说就获得如此热烈反响,难能可贵。
评论家大多肯定这部小说反腐倡廉主题,从这个视角发掘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我想,描写20世纪后20年的城市小说,不能不涉及反腐败内容,这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不过,我以为,评价这部小说的意义,似乎应该把视角放得高远些。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内容,更要看到小说反映的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与其说这是一部反腐倡廉小说,毋宁说这只是小说的背景,刻画人物的环境,作家奉献给读者的绝不止于反腐败内容。作家的视野更为宽阔与辽远,更为深刻和深邃,更为复杂和多样。小说以浓笔重墨记录下改革开放前期的社会真实,是描绘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长卷。
故事确实富于传奇性,小说围绕主人公张志全展开的生活场景,起落跌宕,曲折离奇。故事环绕三个家庭展开。先后走出主人公的养父,生父,岳父,可说是三位父亲,还有主人公的生母、养母和岳母,可说是三位母亲,与主人公不期而遇的还有三位女友,由这些众多人物的不同性格,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个人纠葛,家庭裂变,多角度多层面揭示迅疾变革中的社会横断面,让我们回味改革开放初期的矛盾,艰难,沉重。
小说展示的社会转型期,充满矛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新旧交织,变革与保守,有序与无序,期盼与焦灼,前进中的混乱,混乱中的前进,是人人都要直面的现实。这无异于凤凰涅槃。在这个过程里,转型与转轨并行,导致心理失衡,欲望膨胀,疯狂的,堕落的,犹疑的,清醒的,无不在选择自己的定位。我们记得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世象,知道转型期并非一眼望穿的金色阳光大道。这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作家反映的正是这个转折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横断面,是从一个特殊视角观察
生存状态,是选择的结果。故事中的人物群像,无一不在转型期作出自己的选择。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结局各异,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虽然个人命运是和历史的命运,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最后的区别却仅仅在于主动选择。这也许是作家刻意发出的警示。
文学是人学。故事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作家着力刻画张志全在复杂环境里经受磨砺的人格成熟过程。从一个卑微的施工员,最后走进开发公司高层,终于从种种矛盾困惑躁动不安中找到人生定位。等待他的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生试题,我们却有理由相信张志全最后的表白:"我知道应该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工作。"真正的希望还在未来。
得知作家创作艰难经历,深为感动。从小说里鲜活人物中可以感知作家社会良知与责任感。我相信,他的创作丰收,还在以后。
(:江南尘,原名:陈凤翚,原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黑龙江省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杂文家 )
匠心独运 别有风采
——试析长篇小说《父恩难辞》有关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的艺术特征
刘 峰
黑龙江作家赵剑斌创作的长篇小说《父恩难辞》视角独特、选材精当,仔细拜读全书后觉得能挖掘的东西简直太多,但限于篇幅的关系和我本人的才疏学浅,只能从人物性格和情节设计及环境描写几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
一:人物性格的多棱角、全方位、立体感强
人物性格是由一个多种性格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系统,以前很多人写小说,
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单一的人物,表现人物是多么伟大,或者是多么的邪恶,而本书的写法,是把人物之间的性格诸元素有机联系起来,相互照应形成互动,互为因果,使人物丰满、厚重,从而使作品层次感增强,立体感增强。早些年很多理论家、文学家提出"文学是人学",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构成的,性格的两重组合,就是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是性格两极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其两重组合不是抽象的,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多种性格元素的有机构成,各种元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暂以书中主人公张志全为例分析之。
张志全性格有仁义、敦厚的一面,也有嫉恨、诡谲的一面。
张志全的养母就曾下此判断:
"她恨志强不争气,呆头呆脑的,她更品出志全的仁义、敦厚"(《父恩难辞》篇50页)。张志全在全书中有其仁义、敦厚的方面,当志全妈给他一条新棉花做的棉裤时,志全的
回答足以引起一个善良的共鸣:"那你先给他们做多好!""噢,这还露着棉花呢,真是好棉呀!"志全弯下腰从棉裤上抽出一缕绵绒来瞧了瞧,然后兴致很高地边说着边脱下新棉裤。(《父恩难辞》第50页)
言谈举止中看出心地的善良而敦厚,想到自己家庭困难,母亲爱他,而把新棉裤给他,但他拒绝了,真正做到了一个大哥哥应该做的,而他的内心中不希望穿这条棉裤吗?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棉裤可以御寒吗?他内心也相当复杂,他的行动证明了他的一切。这是在小事上面,那么在大事大非面前,志全的做法就更让人钦佩,在小说前半部分,围绕的中心事件,就是"接班"了,接班贯穿着整个志全家的情感流程,老父亲张万金临终前嘱咐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国营"编制留给志全,而志全怎么做的呢?在情感上和道德的层面上,他也果断地处理这件事--让二弟接班,这一步他迈得很艰难,因为父亲张万金刚刚病故,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失去亲人;因为恋人吴美萍又离他而去,原因就是他没有接班。因为工作上常常受人排挤……但这些困难都无以阻止他情感与道德的选择,在这样激烈碰撞的时刻,使我们自然想到有着雄心抱负,有着理想追求的青年所陷入的窘境。但是人物的闪光点就此浮现出来,使我们看到在事业抉择,爱情失意,亲情丧失情况下一个平民青年的人格,他性格的复杂性也呈现出来。
张志全性格也不乏存在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的一面。贯穿整个小说中的另一个隐性的线索,就是张志全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经济犯罪,并且自己在工作上受屈辱时或直接找厂长"告状他要写匿名信"的情节,以显示出他对正义的争取和对邪恶的抗争的性格,但他的每一次"上告"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第一次送给王厂长的材料,自己视无价之宝:他此刻的意识是很明确的,上衣口袋里的材料其实比二十几块钱药费重要得多,那十几张纸片蕴含着自己的真实价值,也寄寓着自己的希望所在,是将促使自己命运转折的动力因素。然而,他的价值则是被别人转来转去,也惹得一些势利之徒反感。以后,张志全在"跑项目,办理房号"的过程中不得不参与了请客,送礼,违心地融入了所谓"世俗社会"。从他与生父施德安从不知情到相认,从而将父子骨肉亲情和阶层分化的思想冲突纠葛在一起,揭露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一个人离开有权有势的关系圈能否活下去,一个人怎样在这样的圈子里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张志全的性格有着刚强,上进的一面,也有懦弱,退缩的一面。
人物性格的自然基础是生理因素,然而人物性格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中形成的。张志全也是一样,张志全从小生活在工人家庭,是一个有着正直、抱负的青年,他不安现状,勤于好学,取得大专文凭,当上一名施工员,即使在单位遭殃受别人刁难,排挤,他也能努力抗争,在处理亲情,人际关系和工作行为规范上,有着较浓厚的传统观念,同时具有新一代青年为理想而努力追求的决心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转型的历史条件下,物欲横流强烈冲击着固有的价值体系,相当一部分人沦为物欲、金钱的奴隶。但张志全身上所表现出的则是不同流合污,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走上社会,实现自我的实践中完善了自我,尤其在其父子相认之后,他没有凭借父亲的职务之便进入高层,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张志全所遇到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千千万万个平民青年所遇到的艰辛,在这一点上小说也具有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小说被誉为社会问题小说也不足为过。
在张扬张志全上进、刚强的性格的同时,也描写其骨子里懦弱、退缩的隐性格,最明显表现在三个女性身上。在与吴美萍的交往上,他一味地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上,饱饮着爱的雨露,但他没有看出这种爱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只有在吴美萍提出"分手"时,他才清醒地意识到,吴美萍与其建立感情的基础就是获得一个"国营干部",失去"国营干部"之后,那么这一切只能是"拜拜"了。在与齐燕的交往上,则显得局促、懦弱,既然曾经已经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为何不坚持下去,而张志全在行动上表现更多的则是退缩,远离了一个痴心爱她的人,这里与其出身的卑微有关,因而影响了他的选择,他没有勇气向齐燕表白,这里也写出了在青年男女普遍存在着的门户观念及其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最后只能是齐燕向其表露的时候,方是"相知恨晚",留下人生永远的遗憾,最后一个与其交往的是青梅竹马的严莉,也可能是老天的有意安排,严玉柱(严莉的父亲)成了张家和施家的纽带,最后,严家也尽在其中,这样张志全与严莉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这里面有几分内心萌动的情感还不好说,但总算苍天有眼,使张与严终成眷属,也使张志全脆弱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
二:情节独具匠心,曲折跌宕,悬念感强
小说不但在塑造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时取得成功,在情节的设置上也颇具特色。
(一) 不同阶层的观念碰撞,演绎着邪恶与正义
从张志全的三个父亲身上,很明显能看出是两个层次,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一面是低矮的平房,古朴的家居;一面是高楼大厦、华丽的家居。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而在这一片蓝天下生活的他俩,同是双胞胎,一个却是几次入狱、触犯法律;一个则是孤独奋斗,去追求理想。两种不同的阶层培育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青年,使我们能够感到作为平民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是多么的不容易,而那些贵族子弟却不知道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往往会陷入堕落、罪恶的深渊。如《黑洞》中聂明宇不也把当副市长的聂大海一步一步逼进犯罪的边缘。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作品中的此类情节,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同时也再现了平民生活与追求的艰辛。
(二)偶然与必然交错,悬念感强
每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作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吊住读者的胃口,设置悬念,在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常有这样的结尾:欲知后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小说中充分运用古典章回小说的创作方法,使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如第一部《平民青年在困境中成长》结尾:张志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面临深刻的人
生思考,这里有祥和、宁静的家庭,有亲近的兄弟妹妹,有从小抚育他长大成人的养母。但他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亲生父亲正向他招手,自己有权力有义务找到生父。因此小说第一部就设置了寻找生父的悬念,生父到底是谁?家族情况怎样?能否找到?怎样找……这样的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第二部结尾,施德安去严玉柱家遭到"拒绝",张志全不知其所以然,这时的张志全对严玉柱产生了误会,悬念又一次迭起。
第三部中有张志全决心辞职,以后的命运会是怎样?是否重复着原来平民,在基建工地的生活?还是依附生父的权势当一个浪荡公子哥,这些都会留给人无尽的思考,悬念再一次迭起。
人物经常面临一种危机感,包括人物命运,出路的危机,伦理情感方面的危机,引发读者的强烈关注。人物的思想冲突、性格冲突、命运冲突、以及情节冲突,矛盾发展的方向都将形成一定的悬念感,那么小说中的悬念又怎样变成不悬呢?本书在结尾已有交待:四年以后的一九九一年夏秋之交,靠近北龙市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两室一厅住宅。已经担任北龙市广厦第二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张志全去上班。所有以前的悬念都化解得一干二净,张志全已经走出了他的平民圈,虽然今后仍然面临着新的人生课题,但在此嘎然刹住,张志全以后会不会同流合污,走向腐败蜕化之途,只作了简单的交待:"我不但是施家的大儿子,我还是一个工人的儿子,一个工会干部的女婿,我当然要注意;但我不是行尸走肉,不会陷入到声色犬马之中,我精神上充实,我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父恩难辞》第507页)在这里又设置了新的悬念,让读者去揣想,大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读完整部作品,觉得把《父恩难辞》看作是社会问题小说再合适不过了,反映着平民阶层崇尚民主,伸张正义,建立法治社会的强烈愿望,反映着平民阶层生活的艰辛和创业的艰难历程。而把其看作是反腐倡廉的小说未免有些牵强,因为作品中虽然指出腐败的根源,但没有说出怎样铲除,而且描写反腐倡廉的笔墨并不很多。
三、环境描写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小说中的景物和环境描写很有特点,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
"道路上松软的积雪被过往的汽车压成薄冰,光亮而平滑,象新涂上去的一层油漆"(5页),
"外面天色阴沉,裹着小雪粒的冷风吹打着脸,直往脖子里钻,地上积成薄薄的一层雪,雪片时时被一股股街头刮来的旋风吹起,旋转着,呼啸着,袭击着路上的车辆和行人。"(45页)
书中这样的描写很多,抓住最能体现东北特色的雪和寒冷,使小说的地方特色更加鲜明,而且这样的景物和环境的描写细致生动,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见出写作的功力。另外书中的环境描写的地方特色更强和集中地体现在对松花江的描写上:"下面,松花江宽阔的江面上铺满了一片片闪烁着晚霞的涟漪,波浪拥着色彩斑斓的江水在上下翻涌,红艳艳的霞光浮在江面上跳跃……"(23页)。
多次出现在笔下的松花江,作为一条母亲江,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黑土地的优秀儿女,对这条江也是充满了感情的,所以他笔下的大江就不在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广袤内容的人文景观,她还是培养了张志全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人文背景,这样的背景再加上对松花江大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名曲等等的描写,自然把黑土地上这个塞外名城写得具体生动富有内涵了。
小说中对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是很正常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没有环境的描写,这部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仅仅是为了环境的描写而写环境,而是能够把环境的描写同作品的内容的叙述、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的描写与整个作品有机结合,浑然天成,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比如在小说的第三部结尾处,这样写道:"江畔公园清爽宜人,水银灯和天上的星星月亮将清辉透过雾气洒向朦朦胧胧的江面。江面上波光粼粼,风儿吹起片片涟漪,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小巧玲珑的快艇飞野似的划破平静的江面冲来冲去,带着刺耳的马达轰鸣声,掀起一阵阵涌动的浪涛。"这段描写出现在第三部"不寻常的父子之情"的结尾处。此时的张志全已同生父相认,在他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更由于生父的社会影响,使他可以在别人的羡慕和恭维之中顺利地发展了。这样得来的东西和张志全的人生理想产生了矛盾,此时他的心情很矛盾、很复杂,他对养母,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又是手足情深的弟弟妹妹们,对自己未来的妻子和孩子都要负起责任,而现在他的处境明显好转,也自然会让他可以更好地承担这份责任,但这种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得来的东西又使他不安,这种心情正如眼前的松花江,本来还算平静的江水,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涌起了波浪,这象征着作品主人公此时此刻的不平常的心境。就是用这样生动而形象的画面把难以描写和叙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真切地显现出来了,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后来的张志全,又在一群偶而聚合一起的游泳者身上获得启发,作出了他人生之中又一重大决定,不能"仅仅靠父辈提携"而永远走不出父辈"福荫"的影响,要凭自己的真正才能去拼搏,开拓。
(刘峰:男,克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人生哲理的阐释与历史变迁的感悟
——浅淡《父恩难辞》中的人文情感
陈 旸
《父恩难辞》是一部近40万字的小说,读罢不难留给人们一个宏大、厚重的印象。真正走入这难辞的父恩中,我们不得不为它所展现的纷繁、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而感到震惊,尤其是小说中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和倾泄,无疑都在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生活是所培育作家的伟大学校,它造就了作家,同时也造成了作家的作品。对于来说,虽然在生活中遇到了种种苦难,但从未放弃过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终于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作为一名以思想智慧见长的平民作家的人文情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一种长期以来的未实之情结。正因如此,作家独具特色的生活体验是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的情感体验。
《父恩难辞》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品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北方某城市为背景,概括了现实生活中最重大的思潮,最朴实、最本质的场面,使其在表现政治体制变革中的人性与人情,特别是成长于困境中的平民青年的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以及浓烈炽热的骨肉情、邻里情、夫妻情、工友情等方面,显示了高人一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魅力。
一、 从对平凡众生心灵世界的开掘中阐释人生的哲理
作品精心设计的典型人物张志全,是活化在心中的一个缩影。他,既是普通退休工
人张万金的养子,又是手握实权的施德安的儿子,同时也是老工人共产党员严玉柱的女婿。养父张万金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又纯朴的老工人,在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毅然将自己那难得的接班指标给了养子张志全,显示了一个平常百姓的不平常的精神;生父施德安原为烈士之子,后来被打成右派,恢复官职后任处长,道德理想退化,成为以权谋私的一类典型;岳父严玉柱曾担任过工会干部,思想积极,乐于助人,退休后失落感较强,心理不平衡,使他产生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但不管生活怎样艰难,始终恪守一名老党员的风范,坚信人间正道,呼唤人间正气。正是这三位父亲不同的性格与人生经历,相互作用地影响着有志青年张志全,使他在难辞的父恩中艰难地前行。
作为刻意设置的正面青年形象张志全,在处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工作态度、行事尺度等方面都流露出较为浓厚的传统道德观念,具有新一代青年为理想而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他性格沉稳,思维敏锐,不愿接受养父的"命令"而把指标让给了弟弟,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去闯世界,然而他的生活却极不顺遂。他无论是在工程队做施工员,还是后来专门负责批地号,始终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人格上处于低人一等的境遇,遭到许多势力小人的排挤与指责,既无背景又无金钱成为困扰着他生活的难题,而每每给他以温暖与幸福的是他的恋人吴美萍,又在他拒绝成为国营职工后弃他而去。这个本来就少有欢乐的青年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孤独感在人生之旅上艰难的跋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极其强烈的上进心与自立意识的青年,事业的转机也是在身为处长的父亲的呵护下逐步改善的。当他知道这一切时,毅然以辞职的方式摆脱父恩的荫庇,想要自己出去另辟一片天地。一个成长于工人家族的干部子弟,始终秉承着一贯严谨的工作作风,几经艰辛,最终没有摆脱父亲的阴影,在父恩的笼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既反映出张志全个人创业的矛盾,也反映出社会对于个人奋斗的不公平境遇。
从张志全这个形象中,我们可以深刻的触摸到产生于变革时代的积极青年的自立意识,清醒的体味着时代精神对青年人思想的重大影响。虽然这种自立意识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撞击,但毕竟是一种闪光。张志全这个从困境中走出的青年,即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也不失一个男子汉的气魄,接受人生的种种考验,以脚踏实地、直面现实的态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虽艰辛,但充实!
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浸润着作家自己的真实看法。在《父恩难辞》这部小说中,浓墨重彩的描写张志全在挫折和现实面前的一次次思索、反抗与崛起,实际上就是在张扬一种非凡的精神和坚韧的个性。张志全每经受一次考验,对现实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一步,对自己的调整也就更切实一步,从而在人生的搏击中更加走向成熟。这也正如作家路遥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命运的苦难折磨人,命运的苦难也成就人,人生不能没有苦难,人生更不能没有成就,重要的是需要又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和战胜命运乖蹇的魄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作家通过张志全的形象告诉人们的这些人生哲理,对一切置身于现实、奋斗于人生的人们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 从迭宕起伏的情节发展呈现出历史变迁中的生活真实
众所周知,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作品中由人物活动过程,人与人之间
关系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总称,合理的安排情节,必然会使作品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小说《父恩难辞》的正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平民的眼光解读社会,用平民的心态去设置情节,作为平民的代言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他以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础,经过的艺术加工,使作品更集中、精炼的反映出社会生活中青年人摆脱困境的艰难,钱权交易的黑幕,以及分配不公,压制人才等社会腐败现象,充分表现了一个平民作家为缓解社会的矛盾而发出的强劲之音。
小说从张志全养父病逝写起,以他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寻父,认父,以及认父后处境
的改变为主线,将父子亲情与阶层分化的矛盾冲突纠葛在一起展开情节,使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感倍增。作品选取了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工作等问题为切入点,表现不同层次之间人们生活境况的差异,反思在精神境界中不同层次人们的觉悟,从而引发出对社会分工、分配等问题的不满。
作品情节的发展有很强的悬念感,不论是人物命运寻找出路的危机,还是伦理情感的危
机,以及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性格冲突、情节冲突等等都形成一定的悬念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尤其是作品注意展现几十年间的社会变迁、观念转化,以及人生之变幻,人性之复杂,使这部社会问题小说区别于以往的一般小说,容量厚重,发人深省。
综上所述,《父恩难辞》始终固守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来表现生活中的真实。一幕幕真
实的场景,演绎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美德,纯朴的兄弟之谊,感人的父子之情,无言的画面中更能使我们全面认识今天的社会,了解社会前进的艰难原因,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政治体制变革的愿望。这也正是一个平民作家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所要带给大家的一种反思。
(陈 旸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99届硕士研究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