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赵剑斌长篇社会问题小说《父恩难辞》的评论文章之二
一个平民作家的人文情结
——读长篇小说《父恩难辞》
老 芊
"平民"是一个模糊的阶层概念,究竟 何为"平民"?似乎应稍加阐释。"平民"者, 概而言之,近乎古代的所谓"布衣"。而"布衣"者含义有三:其一,此类人不是官吏,不着有品级标志的官服;其二,就其经济而言,也无力置办绫罗绸缎,相当于南北朝时期的"褐衣"族;其三,他们可能有一定的文化。当然也不乏智者,如三国时诸葛孔明所谓的"臣本布衣"。如果用"干民"或"布衣"一词,来称呼长篇小说《父恩难辞》赵剑斌,倘用上述三则有关"布衣"的含义,似乎差不多。据笔者所知,赵剑斌迄今为止,仿佛没有任过有级别的政府官员,时下且为一个标准的下岗人员。其退休金仅够衣食,而这个"衣"也只能有缘于特定摊床的廉价商品。不过,他有一个执着的癖好:读书,思考,尤钟情于文学写作。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曾发表过小说,写的当然也还是"布衣"一族的琐事。最近,竟然推出一部40万字的长篇巨制《父恩难辞),并产生不小的震撼。应该说,虽感意外,但对于他来说也是情理之中。因为在他内心深处,总是涌动着一个长期以来未实之情结,说得时髦一点,也算是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不过,一定的生存状态总是制约着作家独具特色的生命体验,对于赵剑斌,可能就是那种涌动于胸襟之中的,带有浓重平民色彩的情感体验、情绪冲动和对平民生存状态,精神追求的关注与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平民生存的社会层面
小说的核心人物张志全,是整部小说全部情节推进延伸的枢纽。他,是老工人张万全的养子,是老工人共产党员严玉柱的女婿,同时也是小说中有一定官职和权力的人物施德安的亲生儿子。小说命名为《父恩难辞》,也许正是这样三位父亲难辞的恩泽吧。小说是从一个普通老工人张万全的丧仪开始的。张志全的养父张万全,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普通退休工人,在忙碌一生,临终前决定将自己的"接班"指标给了养子张志全(而不是给自己亲生的3个子女)后,可以说是郁郁弃世了。选择这个切入点是不乏其深意的。小说的内部时间约为80年代,有谁知道(这里所说的"谁",是指非布衣者)一个老工人的死是何其艰难呢?遗体从太平间领出,需要用钱去打通关节,送丧亲友所乘车辆的求得,需几经周折,即使到了火葬场,也需要托人打点才能顺利地化为灰烬。这一切可能显得悲惨了一点,然而却是生活本身的真实写照。也许许多个"张万金"们都是如此获得安息的,从这个切入点不难看出作家撷取生活层面的一个基本特征。
严玉柱是一个老工人共产党员,曾任过工会干部,就其生存环境,曾不经意地做了一点渲染。譬如,居室狭小,屋中最主要的装璜就是布满墙壁的"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各色证书、奖状。未来女婿进门时,才买几条细窄的带鱼。但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始终恪守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风范,他坚信人间正道,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责任感,爱打抱不平,关心下岗工人的生活,颇有些仗义律师的风度。他对当时近乎"初级阶段"的腐败现象耿耿于怀,为此,他极力阻止张志全与生父施德安相认,惟恐张志全纯洁的人性被腐蚀。可以认为,这是 一个敢于斗争,坚持原则,以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念去规范自己行为的退休老工人党员形象。这也是作家在自己生活中拈出的一个人物。不知道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否就是作家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一个熟人呢?
施德安是张志全的生父。为此,张志全的原名应该叫"施阳"。施德安被错划为右派 后,妻子病逝,无力扶养生于,是经严玉柱的手把张志全送给了老工人张万金扶养,施德安"摘帽"后,成为一个颇有实权的处长。不知在生活中是否与这种有实权的处长打过交道,但在小说中可见出,土地规划局施处长是个大官啊!他有权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批房子--在80年代中期,生活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大约只有卜5平米,房子在一般人心目中,房子既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奢侈品。选择这个人物,实际上也是从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入的。然而,施德安这个人物也正是因为权力在握,主动或被动地成了一个逐渐走向平民的异己,堕为以权谋私的人物。除此之外,还塑造了许多人物,如苟局长、王厂长、包工头、干部子弟施光、白咸国等人物。就社会生活的呈现层次和通篇小说的人物设置、情节推进,都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只有作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作家所能撷取的社会生活层面。
呈现--平民的追求与艰辛
作家在本书内容提要中,曾对自己的小说作如下概括:"感人至深地将一代青年 在改革年代遭遇的迷离情爱、事业艰辛,路途窘图逐次展开,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青年拒绝诱惑、自我奋争,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拼搏精神。"小说中的张万全被火化了。而活着的严玉柱仍然固守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然而年轻的张志全把接班成为国营 职工的名额让给"弟弟"张志强后.便一无背景,二无财力,赤裸裸地踏上自己人生奋斗的历程。
张志全是刻意设置的惟一的正面青年形象。在处理亲情、爱情、人际关系和工作等行为规范上,都深刻地打着养父张万全、岳父严玉柱精神世界的烙印,有着较浓厚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时具有新一代青年为理想而努力追求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在经济转轨的历史条件下,物欲沸腾强烈地冲击着固有的价值体系,相当一部分人沦为物欲、金钱的奴隶。张志全作为有为青年,在走向社会,关注人生,实现自我的实践中,却受到一些本来不应有的挫折。他是施工员,而他的监察对象是他的惟利是图的顶头上司,致使他非但无所作为,却屡遭重创,最后竟然让一个施工员去跑当时极为紧俏的房地号,根本意图是将他陷入无所作为的境地,从而加以贬斥。
张志全的处境既悲惨又尴尬。就其身份而言,他是集体所有制的"以工代干",由于没有成为国营职工,女友弃他而去。由于是集体编制,在人格上处于低人一等的境遇,遭到许多干部子弟的白眼。这一切对于实现他的理想抱负来说,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他的事业转机是被获悉生父竟然是颇有实权的土地规划局的处长。于是乎,一切都时来运转了。然而,张志全对此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恰恰是实现自我的一个障碍,也许是父恩难辞吧,生父施德安的阴影使他始终无法摆脱。最后,他竟然以辞职的方式摆脱"父恩"的庇泽。自己出去另辟一番天地。但事实上这番天地仍笼罩在"父恩"之下。张志全所遇到的艰辛其实就是一个平民出身,有追求的青年所遇到的艰辛。作家在刻画张志全这个人物时,更多的笔墨是着眼.于艰辛,同时关注了他不断追求、向上的精神,以及张志全突然成为干部子弟和同时因为转机也给他带来的只有他才有的繁忙。
张志全的"父恩难辞",所反映的既是张志全个人的矛盾,也是当时社会上基本矛盾的体现。是道德的沦丧与完善之间的矛盾;是信念葆有和坍塌的矛盾;是两种价 值取向取舍的矛盾。张志全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肯定的一面。这一点与小说中的其他青年人物如张志强、齐燕、吴美萍、施光等等,是截然不同的。但就一代青年而言,张志全所占的比例太小了。可这未尝不是事实。
忧患--平民作家的情结
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具体描写等小说的诸多方面来看,作家始终没有离开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视角。甚至从小说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性,也都是普通百性所普遍具有的基本色彩。那么,作家写这样一部小说的创作情结是什么呢?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一种平民的忧患意识--平民才能体味到的人文情结。忧患是激动,忧患也是呼唤。这种呼唤是一个平民作家所流露出来的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关怀。忧患之一,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追求的忧患。不妨我们简单列出一个比例数。在小说所描写的青年一代形象中,大约 不下二十人,真正堪称有积极理想、信念、追求的只有张志全一人,也许严莉可以算做其中的一个。尽管作家肯定了张志全这个人物,难道不为这样青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比例数而担忧吗。
忧患之二,青年人的父辈人物,小说中主要有三人:张万金是欣赏的人物,严玉柱是歌颂的人物,施德安是既 同情又鞭笞的人物。这三个人物,张万金死了,严玉柱无奈地固守着自己一隅小小的精神阵地,然而,这个阵地也只是固守而 已,并不存在星星之火的意义。而施德安却是纵横捭阖,属于他的空间、时间都是带有扩张性的。张志全从感情上,心理上,价值观念上是肯定张万金和严玉柱的,甚至也承继了他们身上可以肯定的方面。但是当描写张志全以张万金,严玉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时,却遭到种种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施德安的"父恩"则是十分实惠的。张志全不能辞去张万金、严玉柱的"父恩",这已成为他基本的人性组成,但是他也无力摆脱施德安的"父恩"。这种难辞的"父恩",对一代青年来讲,不是都具有相当能量的塑造力吗。施德安膨胀的"父恩",张万金、严玉柱固守的"父恩",如果都辞不掉,哪一 个力量会更大一些?也许是前者,也许是后者。作家难道不为这个青年而忧虑吗!当然了,作家在忧虑也许是无奈之中想出一个策略,让张志全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岳父家去生活,但谁知孩子又会怎么样呢?难道作家不仍然是忧虑吗?
忧患之三,作家从平民视角写了一些他并不熟悉的官员,苟局长,施处长,甚至还有更高级的官员。从小说中来看,作家显然不熟悉他们。然而从作品中,我们却感觉到官场充斥着复杂的裙带关系,朋友关系,相互利益纠合关系等许多涉及到"为谁服务"的官德问题。这大概也是作家的忧患之一吧。
忧患,也意味着呼唤。作家在呼唤什么?他呼唤的方面正是小说中所批判的东西的反面,即书中所说的:腐败的反面,特权的反面,封建裙带意识的反面,知识分子市侩化的反面。以及在当代青年成长的道路上,清除诱惑,扫除障碍,使他们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这是民族兴旺和发达的最终保证。这是作家在忧患之中所呼唤的一种精神,也是作家--一个平民作家的人文情结之所在。
(此文发表在哈尔滨文联主办的《文艺界》2001第4期杂志上,系哈尔滨文艺评论学会秘会长)
“狼来了”不再是瞎话
——读《父恩难辞》札记
崔慕良 2001-07-12
近来写社会问题的小说不少,多理念化情节单一,人物概念化,读后难留下印象。赵剑斌所著长篇社会问题小说《父恩难辞》与众不同。容量厚重,揭示发人深省。
一、 小说内容丰富、耐读
小说通过一个青年工人家境的前后变化,写了本份工人的贫困无奈,权贵人物的弄权、谋私,八旗子弟的贫婪,奢侈,有为青年摆脱困境的艰难,权钱交易的丑恶内幕等等,这些事情触目惊心又司空见惯。有人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父恩难辞》揭示出的事实,也是从当代政治,历史,经济专著里无法读到的。这让我想起恩格斯在论及巴尔扎克时所说的话:"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予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我们也能从《父恩难辞》中全面认识今天的社会,从诸多矛盾交织中,了解社会前进之艰难原因,从而产生变革的愿望。这是本书重要价值所在。
二、强烈的平民意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所产生的共鸣增强了作品的震撼力
《父恩难辞》站在平民立场上,用平民眼光解读社会,用平民的情结塑造人物形象。对买官卖官的憎恶。对"没钱不办事,有钱滥办事"的愤怒,对分配不公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等等。是平民的代表人,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忧患意识。不掩美不遮丑,既唱赞歌又唱挽歌。在这部小说里揭露了大量社会上的腐败,"狼来了"不再是瞎话,亡党亡国之谈不再是政治家,理论家耸人听闻的预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警示。平民的愤怒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释放,为缓解社会矛盾,作家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三、选择矛盾最尖锐处切入,增强了可读性
由于历史欠帐,很长时期以来。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面是高楼大厦,一面是破旧的平房。尽管同处一片蓝天下,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住楼房者难道都那么有德、有能、有贡献吗?住小平房都真的无德,无能,无贡献吗?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会产生颠倒呢?是社会腐败的结果。围绕建房分房的争斗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世界,而去掉幻想。世上没有救世主。不管是贴金还是包银,都是假的!连法律天平的支点都可以移动,公平不再存在。对分配不公,或认可或反抗;认可是等待,反抗是争取。该何去何从?《父恩难辞》给国民开出了健体强魄的药方。
四、《父恩难辞》主要人物性格鲜明
按通行说法,张志全是一号人物。他在中国知识分子多灾多难的一九五七年来到人世。父亲因是右派被发落,母亲受父亲株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生下他不久撤手人寰。他被一位工人收养,成为工人的儿子,长大后只能先当工人。但他不安于现状,勤奋好学。取得大专文凭,当上一名施工员。他的处境并没因他个人努力而改观,他无根基,无靠山,别人刁难他,排挤他,结果是好事没有他的份,坏事少不了他。他奋力抗争,终无济于事。只好在无希望中生活、工作。一条成才之路堵死了,庸才之路依权势洞开,这是我们国家的可悲之处。只有认了他飞黄腾达的生父,境况才有所改观。写他,是写环境对人才发展的压抑,是写"血统"对人才的影响,而这些都要与社会进步格格不入。我们看到的是失望大于希望。张志全最后委以重任。他还能牢记他是工人的儿了吗?在设有父辈的庇护下。或在旧势力因垄下,他能担此重任吗?希望中又掺进一份担心。
张志全有三个父亲:生父、养父、岳父。
生父施德安,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发配黑龙江改造,受尽凌辱,值得同情。但落实政策后,为保官位,依附仇人,仰人鼻息,行为可憎。虽然他为官不那么贪,但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官位,为保官位,不惜放弃原则,行为就可憎了。尽管他也忏悔,也有舔犊之情,终难再现当年有为青年形象。成为正少邪多的人物。施德安的蜕变,是多种社会不良思潮扭曲的结果,施德自己有责任,当权者更有责任,这也是我们社会可悲之处,足以唤起人们反省。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难以长成巨人。
养父张万金,是个"扛大个"的基层工人,"官"衔为领人干活的班组长,七口之家,生活困难,一家人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当班组里人到他家找他议班组里的事,他总是叫孩子打酒割肉,平时只能是咸菜就饭。这里表现了一个基层工人的豁达。为了能让一个儿子进国营单位,他不得不提前退休,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个转国营的指标,给哪个孩子呢?他力排众议,把指标给了养子张志全,他不是按"血统"选择接班人,而是按"有为"选择接班人,表现了一个工人的大公无私。对张万金,着墨不多,却跃然纸上,是全书中最可亲可敬的人物。
岳父严玉柱,着墨较多,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严玉柱出身工会干部,在位期间给困难职工办了很多好事,为人称道。退休以后,为继续帮助人,只好讨过去的人情债,放今天的人情债,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儿子严东在古怪老爹面前贩卖庸俗的人生哲学,说明严玉柱性格的两重性:既有工人热心肠的一面,又有干部迂腐的一面;他在社会变迁,人生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失落感很强烈。他需要社会认可他,但无能为力显得可怜。分析起来这不是严玉柱的错,是社会的复杂环境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这是一个美学上的新形象。在他的行为中,为争回四两鱼,不依不饶,最后逼迫小贩认罪,添秤,是最光彩的一笔。这样的行为多一些,严玉柱也会比现在更可爱些。
值得一提的是小人物梁岩,他是农家子弟。城里没他立足之地,他靠自己的聪明认识了这个社会,靠送礼当上了小包工头,他又投靠成了权势人家的"准女婿"。他阿谀奉承,可鄙,有时为抢一块肥肉,也会凶像毕露。这是小人物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可以理解。他爬上上层社会以后,还能返朴归真吗?难!形势逼人变不是一句空话。腐败不根除,梁岩靠攀龙附凤的本领,会成为社会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一方主宰。现实也逼迫别人学他,这就可怕了。梁岩是农村青年的另一类,他走的不是农村青年的常规之路,是市场经济造就的新人物,具有美学价值。
张志全是当正面人物写的,代表了社会的希望。但他掌权以后还会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吗?在他去看生父的路上,向妻子严莉表白:"我是施家的大儿子,也是工人的儿子……"这能证明他不变吗?记住:他血管里流着施德安的血,是犯罪分子施光的孪生兄弟。"父恩难辞":可理解为父亲给予的不能不要,就足以让人担心了。以"父恩难辞"作为书名,也表明的担心;好人掌权社会就会好,但这个老百姓的愿望无法实现。改造社会弊端,呼唤强有力的机制,这是《父恩难辞》给我们的答案,读者也会因此保持一份独有的清醒。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日报社,是著有多部长篇小说、文艺评论集的作家、文艺评论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