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四讲》的评论
楚恻
我一直以为,民主是个好东西。
我也一直以为,西方那些精英们,都是高举人人生而平等的旗帜。
其实,我错了。
民主,这个词最早发源于希腊,后流传到罗马,一直以来,都背这一个坏名声。
看看那些伟大的名字,居然都是坚贞的反民主斗士,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
真有些一眼看到个良家,原来是个二奶的那种失望和气馁。
在他们看来:
富于没有受过教育的穷人以权利是愚蠢的。他们并不把民主看做一种允许所有人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公平制度,而是把它看做数量占多数的穷人对富人横行霸道的制度,是一种流氓政治。理由有二:
一、大多数是无知无能的,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很难有正确的时候。而政治治理是一种艺术和技能,必须委托给那些聪慧精明的人。普通人拥有的那类知识根本算不上知识,顶多算是一种观点,而且基本上是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或者错误的观点。
二、由于大多数人是无知和愚蠢的,他们容易受人蛊惑、摆布。因此,群众很难对事物有长有持续的看法。他们的短视、自私、浮躁是最容易被无耻的鼓动家利用。
这是目前我看到对于精英意识最好的概括。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说得更露骨——人天生就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平等,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反映这种天然的不平等。
那么,现在的民主,为什么又得到知识精英的拥护呢?很简单,这个民主早已被阉割了的。
首先、用“自由”和“宪政”限制了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在古代人全面参与共同体事务的同时,共同体也可以干预个人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这似乎就助长了民主的对于公共权利的无限性,为了削弱这种无限的权威,“自由”把民主限定了在“公共领域”(这话熟悉吧!)。至于用“宪政”来限制民主的范围,我不是很理解,对于私人产权的保护,就能把民主划开?此点需找些宪政的相关书籍看看。
其次、用“代议”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是熊彼得的手中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此点倒是比较容易理解。家中放着这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却一直没看,惭愧!
再次、用“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参政的机会。这个不难理解,参加竞争性选举的,大多都是社会精英。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选择的条条框框之下,民主的原则至少要求所有公民都应该有担任公职的平等机会。而不能实行直接民主的情况下,公职的平等分布本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可是这个是做不到的。
说到底,现代的民主的概念被偷换了:从人民行驶主权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government by the consent of the people);政治平等的概念也被偷换了,从公职分布的平等变为了选举权的平等。
还有就是选举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看到这里,不由得看得汗淋淋了,原来之前所相信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直接的民主在这个地球上从未曾有过,最接近的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现代的民主不过是“异形”而已。难怪丘吉尔会说“民主是个不好的制度,但是,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它”
基本上,到这里,我觉得这本书已经交待得差不多了,主旨和立意都有了。
看了之后也蛮有帮助,有些东西就应该深刨和兼听,我们熟悉的观点和理论说不定大有问题。
个别问题因为看了这么本书也有了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比如:
为什么关于民主的讨论会这样繁多?
为什么知识精英(资产阶级)会如此的惧怕民主,进而有以民主自居。
为什么当在欧洲刮起共产风的时候,资产阶级竟然会预料到它的到来?
……
至于之后提及的了民主兴起的条件以及民主的实效,就有些学术性了,图表数据的,一扫而过,兴趣不大。
不过有个数据,还是比较有趣。比如说民主兴起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显示并不是线性的关系,民主转型有一个理想的区间,其下限是人均GNP约100~200美元,其上限是人均GNP约700~800美元。也就是说,太穷和太富的地方都不容易转型到民主。
还有有一个观点,是说民主不见得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也不见得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两者关系太过复杂,欧美国家每年投了很多钱下去做比较研究,但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一笔糊涂账。那我就不明白了,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凭什么以一己之力,一人之智,大言不惭的肯定专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真不知道他是信口雌黄还是别有用心?
评论二
:杨小兵
《民主四讲 》是一本令我大开眼界的好书,在没看《民主四讲》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知道民主的含义的,看完有理有据的四讲后,才对民主有了些许的认识,什么是理想的民主?什么是现实中的民主?什么是多党制?什么是二党制?什么是一党制?什么是总统制?什么是议会制?这些知识没有去学习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不会不懂,而看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自己是那么地无知。所以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好书。这本书追本溯源,讲了民主、党这两个概念,原来它们都是坏东西,现在怎么变成了好东西的过程,读了此书,就会明白,这本书不但有学术界的言之有据,而且有读来让人觉得妙趣横生的文字。
这本书,告诉了我,对于时髦的东西,不要跟风,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想当然,要真正地下功夫去学习一番,好些事,表面、直觉都让你感觉良好,但只有通过实践去检验一番后,才有下结论资格,否则谈论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的,都是没有理由的,这正如你喜欢吃水果,认为水果就是好东西,但水果也有成熟的,也有坏的,或者还没有成熟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民主如今实质上是一种形式,好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实质,是在做什么。我们不要被霓虹的耀眼,遮蔽了眼睛,所谓的票选民主,有时真的不如抽签来得公正,谢谢,让我第一次懂得了抓阄的公平的正当理由。
是香港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读他的著作,会让你不得不敬佩他的犀利的文笔。摘录一句供欣赏:“民主”说到底不过是“选主”而已,是少数精英分子角逐政治权力的一种游戏,与民主的原意风马牛不相及,所谓“精英”云云只是“贵族”的遮羞布。
评论三
:乙丑在广州
自五四以来,民主是国人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民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实现民主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民主又有哪些实现方式或者路径选择?……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们是否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给予明确的回答呢?
应该说,在全世界都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年代里,美国似乎就是我们民主的榜样,特别是奥巴马的成功竞逐总统宝座,更以胜于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美国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亦以“民主”二字标榜自身,然而,这就是真民主么?就是“最民主”么?王绍光老师给出了“NO”的回答。其书要点如下:
1.民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民之主,一个是人民主权或统治归于人民。后者来源于希腊文,demos意指人民或公民,cracy意为某种公共权威与统治。我们所追求的显然是后者。
2.民主最先开始于雅典,然后就中断,(为何中断?),进入了罗马共和制,目前的美国民主,其实也是共和制,而非真正的民主制度。(两者有何区别呢?)共和制是君主、贵族和人民三者的平衡。
3.民主在过去的2500年中,有2300多年被认为是“坏东西”,无数个思想家、学者均反对民主制,认为会大众是愚昧的、狂热的、实行民主可能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伤害有产阶级,主张限制无产者的选举权,直到近代才交上“好运”,变成了好东西。(为何出现这种转变)
4.转变最彻底的是熊彼特,将民主变成不同集团的竞争,(民主是“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公共决策权力的制度安排。”)民主也成了“选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含义。已非“真民主”。
5.目前的民主,表面上看很民主,但其实是很不民主的。只有参加的规则平等,但准入的门槛却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当参选需要的金钱越来越多之时。(好看的脸蛋、优秀的口才表达等等)
6.王老师倾向于“抽签”这种古老的民主方式,认为他对任何人,剔除了老少、贫富、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抽中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是最民主的方式。
7.书中举了一个反例,驳斥了参政需要能力的论点。例子就是西方法院沿用的陪审团制度,陪审员就是从日常的居民中抽取的,既然人的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都可以赋予平常的老百姓,又有什么东西不能交给平常民众决定的呢?
前阵子,关于选举农民工作为人大代表的事情曾引发争议。参政能力就是其中一个焦点。总的来说,有农民工的声音出现是好事,但在数千民的各界代表中,农民工的声音能有多大呢?
虽然赞成抽签民主,却也忘却了一点,雅典的公民都是要接受演讲修辞等教育,而这些恰恰是公民参政的一个基础能力,其民主制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能力上的。换言之,参政依然是有条件限制的。于是就会出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公民具备这种能力。
8.关于民主与经济的关系。民主与经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亨廷顿认为民主与经济是个N型关系。他认为,民主转型的区间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低于1000美元无法实现民主,5000美元以后,再高也不会增加实现民主的几率,但会增加民主巩固的概率。转型的区间最难于维持,社会要求新的利益整合机制呼声最高。人均GNP?在2346~5000美元之间,民主的肯能性反而降低。(《第三波》)
9.归纳民主具有的四个含义,一是民主的法律条件,即规定人们享有言论、结社等自由,二是民主的多元竞争,三是民主的大众参与,四是民主是政府对人民的回应性,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民众的需求与偏好。
10.影响民主兴起的五个因素:一是经济发展,二是阶级结构,三是文化影响,四是市民社会,五是社会资本。
11.经济发展必定会促进民主,是现代化的理论论点。经济发展会改变政治文化、阶级结构、改变国家与社会关系,导致市民社会出现,这些都为民主创造了条件,但实证研究的结果不是这样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向专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走向民主的可能性更像一个“M”字型曲线
11.关于阶级力量,转型中,得利阶级会推进民主,而利益受损阶级则可能是历史开倒车。
12. 关于文化,有两个美国复制版本的反例,一个是亚洲的菲律宾,一个是非洲的利比里亚,两者的民主实践皆在动荡之中。
阿尔芒德把公民文化分为三种,一是愚民文化,二是臣民文化,三是公民文化,即参与文化。
13.关于市民社会,美国等民主国家的市民参与一直在下降,如果说公民社会是民主的基石,那实证的数据是否说明这些国家的民主在下降呢?!如何解释?
14.关于社会资本。调查显示,民主社会信任度也在下降,陷入了与市民社会同样的困境。(很显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15.国家有效性,即国家能力。认为,民主如果没有国家能力作为支撑,很容易走向另外的极端,如苏联的例子。有了民主,却失去了社会。
16.考察民主机制的几个方面,一是选举制度,二是政党制度,三是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17.关于选举制度,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选举权,要尽量普及,二是选举结果,要尽量不扭曲民意,三是选举过程,要公正、公平。
选举制度有三个关键,一是选举权,二是选区划分,三是代表性的规则,如何具备更高的代表性。
18.限制选举权的条件,文化测验、财产、缴税要求、提前登记要求、选举日时间选择等等
19.格里蝾螈策略:一是捆绑策略,使对手的支持者尽量集中在少数的几个选区内,二是分离策略,是对手的支持者尽量分离在尽可能多的选区内,三是堆垛策略,设计形状奇怪的选区,制造出有利于己方,原本不存在的选区。
原理:选区是不变,但区内人口却是变动的。
破解之法,全国视为一个选区,如荷兰等国。
20.政党制度的一个功能是代表,将本来分散的各种偏好加以整合,成为政治体系能够回应的几条要求,显然,这缩小了人们选择的范围。多党制比两党制更能代表民意。
21.议会制下的民主比总统制下的民主具有更高的成活率。
22.实证研究表明,民主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公民,提供公民幸福指数等,并不存在很大的确定相关关系。
23.现代民主是对雅典民主的异化。具备各种缺陷
24.宪政民主也好,自由民主也罢,都限制了民主的适用范围。为了对抗公共的无限权威,防止多数人暴政,学者划分了公共与私人的领域界限,宪政则规定了对个人私产等的保护。而在雅典民主时期,任何事情,不分公共与私人,皆可由公民大会决断。
25.代议制限制了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自由竞争性选举”限制了大多数人的参政机会。
阉割后的民主,穷人已无法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拿破仑说,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利用民主的形式来行驶贵族统治。
直接民主的5个条件:1.利益一致 2.在语言等方面具有高度同质性,3.人数比较少,4是公民具备表达能能力。5是政体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免于受到外部的压力。
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也包含着复杂的内涵,在政治体制改革呼声渐高的当下,不禁要一句,我们有足够了解吗?我们准备好了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