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索飒“潜入”拉美
——喜读《把我的心染棕》
徐世澄
徐世澄的博客:http://blog.china.com.cn/xushicheng/
读索飒优美的散文,犹如品一杯香浓的咖啡或甜美的朗姆酒。我的同窗好友、北大西班牙语系教授赵德明告诉我,他的不少学生是含着眼泪拜读索飒的文集的。其实,不光是年轻的学生,就是像我这样年过花甲的老者,也常常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我和索飒同事已有二十多年,我们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从事拉美问题的研究。她青年时代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多年。正如她自己所说:“也许要追溯到草原……无论当年的遭遇怎样不同,不管今日的境况如何差异,大多数曾经草原的同代人,都对那段生活怀着某种眷恋。”后来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她精通西班牙语,酷爱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化,她对拉美灿烂的古代文明,对拉美各国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拉美人民过去和现在所经受的压迫和苦难,对拉美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进行的斗争寄予深刻的同情和支持。这种拉美情结充分体现在她的独具特色的散文集中。才读罢她前几年发表的《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和《彼岸潮涌——拉丁美洲随笔》不久,我们又高兴地读到刚刚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作《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
《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共收集了她前几年“潜入”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和古巴等拉美四国“短游长旅”所写的48篇“旅行日记”。
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跟随索飒,登上巍峨耸立的安第斯山,越过奔腾不息的亚马逊河,领略基多的赤道纪念牌,拜谒哈瓦那的华侨记功牌;我们跟随索飒,与那些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勤劳纯朴的印第安人交谈,到他们简陋的茅屋里做客;来到厄瓜多尔的香蕉和可可园、秘鲁的土豆地、墨西哥的玉米地和古巴的咖啡园和甘蔗园、榨糖厂和雪茄烟厂;我们跟随索飒戴上厄瓜多尔出产的“巴拿马”草帽,品尝秘鲁古柯叶茶和“印卡可乐”、墨西哥的玉米卷饼“塔克”和古巴的“曼密”苹果;搭乘那没有空调的公共汽车,来到神秘的的的喀喀湖,走入乌鲁潘巴河谷,倘佯在库斯科城堡,拜谒马丘比丘印卡古国遗址,到墨西哥恰帕斯看萨帕塔游击诞生的环境,到和古巴岛东边的尽头巴拉科阿镇占瞻仰格瓦拉剪过彩的巧克力工厂;来到特立尼达的黑奴港和关塔那摩的逃奴寨,一起见证殖民主义的罪恶;我们跟随索飒走进一个又一个教堂和学校,探索拉美的“解放神学”和“解放教育学”;聆听索飒生动地讲述这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来龙去脉、旅途的艰辛和乐趣。
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领略到索飒散文的主要特色。一是她那驰骋挥洒、从容自如、开阔放达的的抒情笔法,体现了她独特的风范。她在书中写道:
几十年里,只要有机会飞抵大陆,从它一开始进入我的视野,我总压抑不住暗暗的激动,挤到窗前,习惯地带着遐思俯瞰,倾听阑入美洲大陆的马蹄声,让感觉回到五百年前。
二是喻古鉴今、咏物托志、针砭时弊的理性探索和思辨。如在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参观交谈时,了解到墨西哥人民——玉米的母亲——竟开始食用在美国喂牲口的粗硬的转基因黄玉米,由此,联想到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但现在中国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进口的大豆多为转基因大豆!
三是她在山水游记中融入她那丰富的情感抒怀和渊博的知识积累。无论是谈论拉美的风土人情,还是凭吊文化遗址,她总是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充分展现了她对拉美历史、文化、社会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如书中她多次博引旁证乌拉圭左翼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秘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著作《关于秘鲁现状的七篇论文》和古巴民族英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何塞·马蒂等拉美文化名人或学术大家的文章或诗歌来绘声绘色地做了形象还原。
四是她对处于底层的拉美贫苦民众,尤其是印第安民众的命运和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如她在谈到厄瓜多尔的玫瑰种植园时指出:
从事玫瑰花业的工人中,大多数是女工,20%是童工。女工们经常受到工头的型剥削,而孩子小小的年纪出外干活,在印第安人家庭里已司空见惯。
这本书是又一部解析拉美文化的作品。书中优美的散文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对拉美文化“历史”的深刻感悟,她的责任心、同情心、正义感和使命感,她在书中所展现的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文化艺术,这些都是触动读者心灵之弦的原因。她的作品透息出生命的气息和对文化的“历史”反思。她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底蕴,深沉凝聚的历史感和熠熠闪光的哲理。她把现实与历史文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文明,反思着人生,以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着自己心中的拉美文化,解读着拉美文化的内涵。
索飒的散文以她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人们,我们很难全面地诠释她独特的笔韵,冷峻的分析和她游历的艰辛。索飒所走访的拉美国家的许多地方,笔者也曾去过。笔者深深体会到,旅行是件累事,写下片语更是件累事。索飒的散文以他唯美却又理性的目光去审视历史,审视山水人文。正是这漂泊和游走和记录真实经历和感触的游记唤起了我们心底的纯朴。
以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凭借娴熟的语言驾御能力,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少抽象的文化概念,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处处散发出哲理的光芒。其激昂处,令人荡气回肠;其伤心时,使人悲从中生,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民族自尊、自强的信心与决心。这就是索飒女士散文的魅力所在。
对拉美的独特的文化,对拉美的一草一木,特别对拉美勤劳勇敢的人民充满了真挚的爱,在最后一篇《告别古巴,告别美洲》中深情地写道:
该是告别古巴的时候了……
该是告别美洲的时候了。
从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到古巴,我们沿着与白人殖民者轨迹相反的路线潜入了美洲。行走在黑皮肤的非洲裔人、古铜色的印第安人、有色的混血种人之中,体味着他们的感情。不知不觉间,我把自己的心染成了棕色。
最后这句话,点出了本书的题目:《把我的心染成棕色》。
或许有人说,索飒的散文能算作“学术文章”吗?能算作“学术成果”吗?笔者认为,写一篇好的文化散文,往往要比写一篇学术文章难得多,笔者本人就有深切的体会。
正如索飒自己所说:
20多年来,一直在学术单位工作,而当并不多见到出版机会来到时,我为我自己选择文章的宗旨竟是“与拉丁美洲有关的非学术杂文……在我以“拉丁美洲笔记”的方式写出了《丰饶的苦难》后,有人说,哦,原来学术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些体验,使我渐渐靠近了对“学术”本质的思考。文章本无一定格式,有意义的争论围绕者什么是学术的宗旨。学术是否应该理直气壮地维护正义,推动进步?人文研究者是否应该对作为对象的”人“负有同情心、责任感?学者如果缺乏独立的品质和深远的使命感,是否能真的为“政策”提供咨询?(索飒:《彼岸潮涌——拉丁美洲随笔》小引,第VI-VII页)
值得称道的是《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一书的装帧设计别具匠心,书的封面以秘鲁库斯科的巨石城墙为背景,中间凸出了三个不同颜色的玉米。我们常常把拉美的古代文明称为“玉米文明”,这三个玉米恰恰象征着拉美的文明。书封面标题《把我的心染棕》的“棕”字,特地用了棕色。书中在插页和正文中刊用近百幅精美的照片和写生画,为本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读索飒的《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如痴如醉,爱不释手。感谢索飒女士,为我们写了一本好书,感谢青海人民出版社,为我们出版了一本好书!
徐世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
(说明:这是笔者在2009年9月中旬写的书评,于10月29日发表在《南方周末》E24版上,发表时该报对原书评作了一些删节,参见: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09-10/29/content_6135331.htm。这里刊登的是书评的原稿。2009年10月30日)
附:
索飒《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
ISBN:9787225034416
:索飒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定价:34.00元
简介:
本书系继《丰饶的苦难》后又一部解析拉丁美洲文化的作品。抒情的笔法与广泛的涉及,严肃的思考与缜密的考证,新鲜的知识与正义的立场,可读性较强,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享受。
凭借熟练的语言,凭借贴近底层民众、亲近大地的满腔温情,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潜入拉丁美洲大陆的深处,长达数月的孤诣民间求学,匆匆步履坚实地穿行于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古巴四国。敏锐探寻的目光捕获的不仅仅是安第斯山的雄伟、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旖旎、当地民众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在探寻的目光背后有着一个正义学者的文化审视和学理追究。因此,的游历不同于一般过客的肤浅猎奇,求学的步履梭行于底层和学术,现实和历史之间。面对拉美大地丰富的细节-----无论是印第安底层民众的心声,拉美知识分子的觉醒,还是饱经新旧殖民主义蹂躏留下的历史疮痍,一面深情吟咏曾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的这块丰饶大地,一面无情针砭被媚俗史学遮蔽了的罪恶殖民史。于是,温情和正义时时闪现在文采激扬的流水行文中。
简介:
索飒,青年时代于内蒙古草原插队。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着有:《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1998)、《思想的旅游:西班牙散记》(2001)、《拉丁美洲思想史述略》(2003)。
目录
小引
第一章:厄瓜多尔
飞越火山国度
在基多逛工艺品市场
太阳“正坐”在基多
与费尔南多谈论印第安人运动
攀登修饰了“门脸”的圣安娜山
香蕉与可可
厄瓜多尔的“巴拿马草帽”
第二章:秘鲁
经波哥大深夜到达利马
访问“国际土豆研究中心”
在利马参加开斋节
沿着逐渐升高海拔的路线
在科尔卡大峡谷看到了两只神鹰
跟随羊改村的老头看古代梯田
在神秘的的的喀喀湖畔
终于到了伟大的库斯科
在萨克萨瓦曼城堡与种土豆农民相遇
倘佯在库斯科城里
比奥莱塔领我们拜会土豆专家
走入乌鲁潘帕河谷
奥扬泰坦博是必经之路
拜谒马丘比丘
背离阿亚库乔的行进
白天行驶在泛美公路上
与印第安人同船行进在亚马逊河上
伊基托斯的橡胶热
告别利马
第三章:墨西哥
抵达太平洋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走向普埃布拉
传说乔卢拉有365座天主教堂
普埃布拉的日子
到特华坎看玉米的“祖先”
遇上了“转基因”这个大命题
到雪山脚下的小村去看玉米
巴基斯坦阿訇如何讲解圣母玛利亚
附近有一个意大利移民村
一个“解放教育学”的实例
就近感受“解放神学”
跟随修女走访乌托邦故地
在恰帕斯看到了游击队方阵
恰穆拉的天主教堂里没有神父
在那个叫作“新希望”的山沟里
浓雾里奔向潘特洛
第四章:古巴
哈瓦那断章
特立尼达
圣地亚哥
关塔那摩
告别古巴,告别美洲
本书 详细书介: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10/108307.html
相关链接:
十大新书推荐(9月):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00910/110082.html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