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国器》这部小说时,一种似曾相识感觉不免悠然而生。记得早在八十年代改革的初期,就曾读过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和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都反映了那时的人们对当时国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憧憬、期待和渴望。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再读这部《国器》,深深体味到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了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顽强的坚守,不能不吸引我们与一道开始一场凝重与理性的心灵苦旅。
《国器》以国企改制为主线,用通俗的文学形式,专业的经济观点,深层直面国企改革与发展,充分反映出对国企的独到见解:“国企者国器也,普通民众和谐生活之护堤,中国经济应对全球化之盾牌,中华民族崛起之利器。”许多网友和知名专家称《国器》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力作,发出了来自民众的真实心声。前一段时间通钢改制喋血事件发生后,让人有《国器》的现实版上演的感觉,也让笔者有了深入细读《国器》的理由。
小说何以起名“国器”呢?我不免想到《荀子·大略》中的一段话:“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荀子口中的国器,似乎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国企极为相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企包括其干部职工,为社会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国企给国家缴纳的税收与不同行业的非国有的同类企业相比是他们的4-10倍),却也承受着太多的污言秽语(比如社会效率低、工人懒等要改制消灭国企),但他们却在默默地承受。将国企比作国器,就是说国企是国之神器,应当客观理解国企对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让国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国企的形象,其实本质上国企职工的形象。国器“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品格,也恰如国企职工。将国企业比作国器,反映了的独具匠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现实和矛盾,同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利益面前就要面临喜悦与痛苦的艰难选择。小说给我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丝的荒诞与离奇,但这些故事放到不同的人物身上,再让这不同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走到一起,就会给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或许,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国器》就是描述了发生在我国中西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广原,以及这个省一个经济发达城市方舟市和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先锋市,出场人物六、七十人,主要人物10多人,涉及政府官员、省市级领导、大中型国企领导、私企老板、经济学家、国企工人、职工家庭、下岗失业职工、老一辈革命者、黑社会等城市社会生活各个群体或阶层,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小说情节安排紧凑但场面宏大,全书主体内容时间跨度不到半月,却涉及官场情场商场战场环环相扣,爱情友情私情同学情战友情情节动人。
小说的开头,一家大型国企的庆典上一个老人要跳楼,当人们不知所措时,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省长却飞跑上楼救人了。此后,作为小说主人公的省长林方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人觉得似乎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似乎又离我们并不遥远。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在林方敬身上有着我们普通人精神世界中共同拥有的那种质朴情感。这些,笔者理解为理想主义的真实写照。安排了林方敬这个理想化的人物,走进了我们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现实生活,引导我们反思我们的未来。林方敬这个人物是改革初期的推动者,特别是国企改制方面,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他曾经领导的方舟市的经济发展,他本人被提拔为省级干部,政治上也是受益者。相反,当林在更大范围内领导国企改制中,发现了太多的问题,就有了对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开始对自己当年的改革进行反思。例如,在国企改制中一些知名经济学者表面引导政府官员解放思想,其实是在为少数财团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服务问题;国家经济的过度开放问题;改制的国有资本被少数个人控制,大量裁减工人,甚至企业领导人转移或侵占企业资产使企业破产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相反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推进的却如此迅速等等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
正如天津记者李宁在读完《国器》这部小说后说的那样:“理想不同于幻想,它是可以实现的。正因为集体的理想,这个时代才能不断前行。”其实,理想主义不光体现在一号人物林方敬上,其实在许多人物身上都闪着理想主义光芒,比如唐爱国、伍小凤,王志义、杜展雄刘大道、吴清明等等,即使作为书中描写的那个一心想吃掉国企的私企大老板熊占山身上,包含着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一方面想积聚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却也不忘关心下岗工作的生活、造福社会。他在通过见不得人的手段挤垮国企的同时,却也在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下岗国企职工的就业。为了在国企改制中获得一家国企而不惜向维护国企职工利益的工会主席下黑手,但阴谋失败后他却还在自己的企业中设立党委、请那个工会主席到他的企业中作党委书记。他身边美女如去,却与自己年轻时崇拜过、现已沦落的三流歌星不离不弃。在私企大老板熊占中身上,集中体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潜意识中,在提醒那些暴富的阶层,应当回馈社会,否则注定被社会所抛弃,如小说中的程家。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不会回避社会的丑恶与矛盾,也不会单以揭露社会的丑陋与隐秘来赚取读者的眼球,而是要以消除这些社会丑恶与矛盾为最终目的,同时还要将社会的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给读者以希望,给社会以推动的力量。小说《国器》是习晓思的处女作,他从国有煤矿技术员、到报社记者,一直到省国资委的经历,一路所思都凝结到这部小说中。他见证并参与了国企改革,怀着对国企“既痛又爱也不乏恨的感觉”,写下了这部深层次揭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作品。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刻画人物、描写人性为主的,而《国器》这部小说却是以写重大事件为主的,也是在更高层次剖析我们这个社会公共的人性或称民风、时尚、流行。窃以为,这种文学的表现方式比一般小说更具有挑战性,却也更加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憾。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目的曾说:就是要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制的这段历史。他在自己十多年围绕国企工作、对国企有一定客观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上千万字国企改革的实例资料和中外各方面学者对国企的研究理论后,才真正动手完成小说创作。
《国器》这部小说,在挖掘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在追寻着解决矛盾的答案和方法,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按照合理的轨道发展下去,少走一些弯路。正如借用小说一号人物林方敬之口向世人发出呐喊:“战争年代,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国企就是我党的枪杆子”。针对当前国企的现状,提出国企改革要有一个界限,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即中小型国企应当改革为“国有资产相对控股,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参股的形式”,大型国企必须做到国家绝对控股,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应对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的行业,一般不能允许非国有资本和外资进入……还认为,解决国企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必须要从解决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着手,自然也包括国企的腐败问题,而不是通过一律简单地改制等办法将国企消灭。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力量的主力军,国企改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着挑战。国企改革之将走向何方,这是面对现实与历史对自己的严肃拷问,也值得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全球化的今天密切关注与深思。(:周革非 河北省国资委调研员 经济学博士)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