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上的进步——劳动哲学
——评《劳动哲学》
刘永佶教授的新著《劳动哲学》于2009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篇著作一问世就受到广大哲学爱好者及从业者的关注。这部著作是刘永佶教授几十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同时也是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可以说,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刘永佶教授从劳动者主体出发,用劳动的视角抒写了一部劳动者的哲学。
明确哲学的时代性和劳动者的主体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在《劳动哲学》的开篇,刘永佶教授就指出哲学是对人生存和发展的集中概括与论证,从中明确了哲学研究的是人的问题,哲学的主体是人。首先针对唯物主义中的唯物思想,在对待人与物质的关系上,刘教授强调了人的特殊性,但同时也不否认人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一般性。刘教授在书中这样指出:“人作为特殊的、高级的动物,是以其意识而认知并支配存在的,其存在的特殊性,在于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和服务于人的劳动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而满足作为人的需要,并创造出新的需要。人虽然有这些特殊性,但人仍是动物,人必须生活于自然中。动物性是人性中的一般性,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意识,既要认知人自身和社会关系,也要认知自然界。”“个体人的意识,根据在于存在,其对象也是存在。生命体现为活动,活动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关系,这个外界,既是个体之外的社会,又包括自然的物质。从个体论,自然是存在的条件,社会也是存在的条件。从总体论,社会则是人存在的形式。个体意识要认知其存在和条件,众多个体意识的集合,就形成总体意识。”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人是物质的特殊存在形式,其意识也是人的物质存在的活动与反映,物质是人生存的条件。紧接着在哲学的主体性这个问题上,刘教授明确地指出了人在哲学中的主体地位。刘教授认为:“哲学不是神学,它的主体是人,它的对象也主要是人,只有以人为对象,并在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矛盾时,涉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自然物质和经人改造了的物质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要规定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矛盾,并探讨人的生存发展与物质条件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即对各时代矛盾的集中概括,由此形成时代的哲学。”由此看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不同时代的特殊矛盾决定了时代精神的特殊性。历史上的哲学家,几乎都不能明确其所处时代的阶段性,其论证也往往是以人类总体的一般性的规定出现。尤其是到了唯物主义这里,更是被看作亘古不变的教条,以至于只要与唯物主义相违背的观念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可见唯物主义在人们内心中的毒害之深,几乎没有哲学家会去想这种哲学观念背后隐藏的阶级利益。然而刘永佶教授发现了这个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信奉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刘教授指出从来就不存在纯粹的哲学,任何哲学思想都代表了一定阶级或社会势力的利益。一个时代只有一种主导的哲学观念,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的时代精神的概括,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中居主要矛盾方面的阶级或社会势力的利益和意志的集合。那么在现代社会,哲学的主体应该是谁呢?回顾哲学发展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哲学的发展经历了诸神崇拜、上帝主义、天命主义和唯物主义这几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奴隶主、封建领主、官僚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劳动者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他们的利益在这些哲学思想中当然得不到体现。一直到马克思这里,才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劳动者的利益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作为劳动者的代表,从劳动者主体性出发,探讨了劳动者从生产的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化。劳动者主体性思想体现在他的哲学和全部理论体系当中。刘永佶教授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劳动哲学》跋中,刘教授曾动情写到:“我命在劳动。”作为一位广大劳动者的忠实代表,刘教授构建的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哲学当然不同于体现统治者利益的哲学。哲学的时代性也要求出现这样的哲学——集中反映劳动者的利益和阶级意识,于是,《劳动哲学》应运而生。(未完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