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一部别开生面的毛泽东思想改造社会史--《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

李伟 吴雄丞 · 2010-05-3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一部别开生面的毛泽东思想改造社会史

——《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序

吴雄丞

读了李伟同志所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一书,深为这本有着创造性构思和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作品而高兴。这本著作深刻考察了毛泽东成功改造中国的方法,科学总结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入挖掘了毛泽东实践和思想的精髓,提炼出了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全书涉及的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章节的题目多是毛泽东的话,立论别开生面,发人深省。虽然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历史著作,但语言通俗,思想鲜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的激情。这样一部匠心独运、具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作品,是我国思想界研究毛泽东的一个卓越的学术成果,肯定会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李伟同志是专门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中年学者,和我有多年学术上的交往。在本书付梓之际,要我写个序,盛情难却,欣然提笔,将读后感整理成文,权以为序。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奋斗了一生。他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面貌,是亿万人民敬仰的伟人。

毛泽东同志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艰辛的开拓。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所有这些,就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辉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丰功伟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在漫长革命岁月里铸成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特别是毛泽东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高屋建瓴的政治远见,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以其非凡的魅力一直存活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的心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热销书《向往毛泽东》的“代序言”说得好:“历史和经验让人们深切向往毛泽东。”向往,比纪念、崇敬的说法的意义更广泛、更积极。向往,意味着向往一个时代,一种信仰,一种前景。它表示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美好、光辉的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怀念和憧憬,更表示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信仰、期盼、追寻和呼唤。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虽然在前进的路途上遇到了不少的内外压力和挑战,在艰苦开拓中曾经有过许多挫折和失误,但那确是一个方向正确、前途光明、意气风发、生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 国内外掀起的“抹黑”思潮中一切贬低、非毛的谬论,都不过是蚍蜉撼树、蜀犬吠日罢了。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在新世纪,我们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和向往,就是要学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特别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矛盾的环境中,学会运用毛泽东创造性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面对的种种挑战和难题。

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思想和事业,首先就要准确地弄清毛泽东是怎样改造中国社会的,也就是要具体研究毛泽东是怎样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辟地指出,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经验。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世界先进民族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用来改造中国,进而也改造世界的专用工具。改变旧中国并建造了伟大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不是结束而是开辟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完善和创造新的改造社会的工具,提供和奠定了最基本的经验和方法。

毛泽东的实践和思想博大精深。那么怎样写好毛泽东改造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大题目呢?怎样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毛泽东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活动呢?怎样通过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来科学地阐发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呢?又怎样写才能让读者感觉亲切可信,不仅看得懂、而且能受到启发,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呢?做了认真的钻研。这部著作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在叙述逻辑和研究方法上独辟蹊径,自成机杼,一改学术界通常的写作方法,直奔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具体活动,紧紧抓住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陆续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突出的问题,以专题形式,系统阐述毛泽东是怎样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中心,在具体问题中贯通历史的空间和时间的写作方法,给读者以全新的视角,通过考察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跃然纸上。

用了这样十一个篇章阐释毛泽东的实践和思想:《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今天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惟一出路》、《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条分缕析的题目,都是毛泽东本人的原话,十分醒目:既是具体真实的历史活动,又是个性鲜明的理论思想;既概括了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历史过程,又透视出毛泽东改造中国的目的和内容;文字通俗简明,内涵丰富深邃。从这十一个方面着重阐发了毛泽东创造的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这三项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基本手段,阐发了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较为全面地表现了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等方面的思想精髓和历史贡献。

我认为,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贯彻到全书,用引述毛泽东的讲话和文章来叙述毛泽东的活动和思想,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这样写作本来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这本书却做得酣畅淋漓,浑然一体。不难看出,具有雄厚的史学功底,对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和把握得全面、透彻,资料运用得熟练、到位,叙述得引人深思。这样的研究和阐述,虽然是在讲党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又是读者深切地感到是针对着现实生活,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隐含其中了。

把毛泽东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列为全书第一章,可谓匠心独运,别树一帜。以毛泽东的“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这句话作第一章的题目,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彰显了全书的灵魂。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毛泽东在改造中国时,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历史使命的起点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人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句话,首先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搞明白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什么,毛泽东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2] 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造旧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唯一适用的工具。毛泽东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得多,学得深,把握得准;在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表现得更坚定、更彻底、更科学。

阐明,毕生致力于改造中国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精深的。《共产党宣言》提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列宁坚持和运用这一基本观点,为建设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俄共在1918年正名前的名称—引者注)全部学说和全部政策的基础。”“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继承和贯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习阶级斗争”的论断,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有些人在二十世纪后期竟然肆意非议和毁谤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其实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知,对中国国情的无知。试问,不进行阶级斗争,不敢搞、不会搞阶级斗争,怎么会有工农劳动者的天下?又哪里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

毛泽东一生都在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使在艰难动荡的战争年代,他都千方百计搜寻马列著作,随身带着马列著作,经常向马克思、列宁请教。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带领全党一起学。慧眼识珠,挖掘了毛泽东历史活动中看似普通的、容易为研究者忽视的事情,给以浓墨重彩,阐述了这些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毛泽东在全党发起了一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竞赛活动,发动和组织全党一起来学习马列主义,提出在这场“全党的学习竞赛”中,“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3]毛泽东还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办成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无期大学”。[4] 这些在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仍然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实践价值。又比如,早在1940年,党中央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以每年的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为学习节,总结每年的经验并举行奖励。制定学习的节日,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个创举。毛泽东不仅领导全党做出了这个决定,也带头坚决地执行了这个决定。

指出,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伟大的,无与伦比的。本书第一章第六节,用大量的事实阐述了毛泽东怎样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指导全党学马列,用马列的。从1941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毛泽东曾经十多次提出学习马列著作的建议,开列出书目。例如,党的七大前后指定要读五本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十二本干部必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建议读两本书(实际是三本),六十年代又提出读三十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单。毛泽东一贯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并没有沉醉在第一次结合的胜利中,而是清醒、明确、适时地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5] 毛泽东还提出,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创新,“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 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6]

毛泽东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以及他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堪称典范。他的经验和教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里,在用毛泽东本人的话语展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时,多有神来之笔,点睛之论,独具匠心,值得读者仔细品味。这些精到之处,构成了全书闪光的亮点,更显示出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比如,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章,这样提出了问题并展开论述:“人们常说,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这二者是怎么结合起来的?这两头是怎么连接起来的?在学习马列主义的同时,从哪里具体做起呢?这个相结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这些问题提得好,也提得准,有了这样一个思路,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自然深入地叙述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历史进程。的研究表明,毛泽东“是从深入群众搞社会调查,搞调查研究这一步做起来的,调查研究是连接这二者的桥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就在这里,可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步踢开了,就等于走进了改造中国的大门,里面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从这里出发,研究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活动与改造中国的关系,叙说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最深刻、最坚定地认识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仅搞社会调查的时间早,而且对调查研究工作所持的态度最诚恳、最持久,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进行了一生,从而说明了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一个长久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方针。进一步叙述了毛泽东如何沿着这一思想逻辑在后来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到群众中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等等。还精辟地指出:经过毛泽东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学会和掌握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基本工作和基本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一项基本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光荣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别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对调查研究工作和调查研究作风,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是普通老百姓判断一个人,一个干部,一个领导的作风是否朴实,思想是否端正的一个标准。由此,得出了一个深入认识毛泽东实践和思想的新论断:“读懂《反对本本主义》这本书,是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入场券’。”“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打造的一个传家宝,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护身符’。这个传家宝、‘护身符’一旦丢了,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丢了身上的通灵宝玉,从此迷迷瞪瞪,神志不清,无所用心,其结果只能是步苏共的亡党而去!”说得多么好啊!

比如,第三章《我们今天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这个题目出自毛泽东1939年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这篇文章。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个问题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就提出来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决不是像近年来有些文章说的那样,似乎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提出这个问题的。本书认真总结概括了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精辟地指出:毛泽东的党的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习惯和思想作风,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语言和文字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概念和名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毛泽东创造的,或者经毛泽东之手,经毛泽东之口,赋予了新的内容,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个分析和判断是合乎实际的,是很有见地的。在这一章,突出地强调和阐释了毛泽东关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的基本原理,[7] 辩证地论述了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深刻地指出:“不是制度管思想,而是思想定制度,出制度。不把功夫首先用在思想教育上,而是靠思想以外的什么东西,就是本末倒置”,“而思想的大坝一旦出了问题,一旦坍塌,什么制度也无济于事!”

把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和口号,视为毛泽东改造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作为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提出来,专门辟为一个篇章,进行深入地研究和阐发,是很有意义的。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这一章,围绕毛泽东提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展开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和力量之源,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生命线。从八个方面研究和阐释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和思想:“为什么要研究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榜样的力量”、“努力创造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环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政策不能含糊”。指出,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了人民的主体即广大工农劳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宣传,就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了。

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章,尖锐地提出了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是选票里面出政权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怎样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议会主义,从而与现在的社会民主党划清了界限;雄辩地论证了坚持枪杆子的道路就是坚持十月革命道路,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块试金石,是坚持了《共产党宣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一基本原则。[8] 深入地阐释了毛泽东揭示的理论原理:谁想夺取政权,并保持它,谁就应该保持强大的军队;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能改造;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战斗队,而且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是一个大学校,等等。强调指出:这些原理,不仅是建国之术,而且是治国之术。领会并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原理,在当今和平发展的年代同样十分重要。

统一战线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运用到了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地步。马克思说过:“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9] 列宁说过:“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之间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10] 对马克思、列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毛泽东不仅心领神会,而且运用自如。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这一章,指出,毛泽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实践领域和理论领域,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成为后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关于调整社会关系的科学、关于组织革命队伍的科学、关于人民大团结的科学、关于政治斗争的科学,关于领导艺术的科学。

在第七章《中国革命的道路》,从1927年4月瞿秋白送给毛泽东“农民运动的王”的称号开始,生动地阐释了毛泽东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及其基本经验。通过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不仅阐明了毛泽东建国前革命活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成就,阐明了中国革命的特征、胜利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同时也阐明了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开拓出了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更为可贵的是,在本书揭示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就是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时,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身上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民族意识,即道路问题和道路意识。由于毛泽东的长期教导,中国人民不仅学会而且总是能够自觉地思考“世界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中国将向哪个方向发展”,自觉地思考自己的国家、民族、社会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前途是什么,从而不断地问自己应该“怎么办”。所以我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常常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动发问,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究竟走什么道路好,是自力更生还是依靠外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关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意识、思考意识、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觉醒和民族精神高度发展的体现。

第八章《社会主义是中国惟一的出路》,其鲜明的特色是,从历史和理论上系统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生动地阐释了中国人民是怎样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认为,毛泽东为中国发展到社会主义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准备。中国革命的走向,好比写文章,写完了“上篇”就写“下篇”。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是经过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的,不是突然建立起来的。早在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就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1] 坚定地指出:“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12]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是一个革命自然史的进程。那些“人为加速论”的鼓吹者,把我国顺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说成是毛泽东的个人主观意志,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形成这些社会结果的长长的历史链条,特别是这个链条的很长一段不是在建国后,而是深深地埋藏在二十多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地中。的这些分析和论断是合乎实际的,有很强的说服力。

毛泽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年代的经济活动,一直是毛泽东研究的难点。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这一章,如实地承认他写作这一章很吃力,一是因为思想界对新中国建设的童年时代争议颇大,他对有的问题也拿不准;二是资料缺乏,不少情况的脉络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对待读者的诚实态度是值得赞扬的。运用邓小平的论断阐释了他对毛泽东经济工作的研究和认识。邓小平说得好:“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13] 那时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14] 这一章从“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以苏为鉴”、“计划是意识形态”、“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耐心怎么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了毛泽东经济工作和经济思想的历史和成就。把毛泽东发现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认定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新原理,可以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创新的观点,从而深入地阐述了毛泽东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解决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提出的重大经济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建立了区别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分析经济活动的成就往往离不开具体数字,以附录的方式,用著名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的研究成果解答这个问题,有很强的说服力。

把哲学列为一章,用“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这句石破天惊的口号作为这一章的题目,阐述毛泽东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与改造中国的关系,显示了这本著作宽广的史学眼界和深厚的史学功力。围绕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提出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却是十分重大的哲学命题,阐释了毛泽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哲学风范,深入挖掘了“要少讲空话多讲办法”、“不关心哲学我们的工作是不能胜利的”这样一些哲学活动及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出,毛泽东的著作几乎都是在讲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怎样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著作就是一部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方法学。他的军事著作讲的是怎样与敌人打仗的办法。《实践论》、《矛盾论》讲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制定的各种政策讲的是怎样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办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途径和具体的表现,主要内容就是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具体办法。正是因为毛泽东有一整套方法、办法,所以不是别人而是他打开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从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论断,毛泽东提出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口号、伟大号召,标志着那个曾经由哲学家提出哲学、发展哲学的时代结束了,由广大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从而推动哲学发展的时代开始了。这个口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征,也是毛泽东时代的哲学特征。正是由于毛泽东几十年的教育和培养,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哲学国度,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哲学民族。

把什么问题确定为毛泽东改造中国这个论题、这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能回避的。用毛泽东的“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句话作为全书最后一章的题目,是再恰当不过了,从而把全书的内容和思想推向了高潮。正确地指出,“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提问,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如何推进我国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个问题上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展现了他自觉思考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沿着毛泽东的这一思路,阐述了“谁胜谁负”、“谁战胜谁”问题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根据什么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等一系列问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个国内问题,更是个国际问题。毛泽东提出“谁胜谁负”的问题不仅是针对我国,也是针对那时的社会主义阵营。“谁胜谁负”的问题涵盖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方面,尤其是经历了苏东剧变,当和平演变从理论成为了铁一般确凿的现实,我们对“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决不能存有任何一点怀疑、犹豫、侥幸和幻想了。认为,毛泽东提出“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以最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间——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是共产党人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切入点,是制定社会主义战略策略的出发点。进一步分析,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毛泽东的失误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扩大化,所以不能因此而否定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和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所应有的能动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它都在时时刻刻进行着。对于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丢弃不得的,阶级斗争的行为是停止不得的。如果共产党人不坚持阶级斗争学说,不敢搞或不会搞阶级斗争,就会成为前美国驻苏大使杰克•马特洛克眼中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的人。“苏联领导人愿意抛弃这个观念(即阶级斗争的理论—引者注),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15] 毛泽东深谋远虑,提出了“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16] “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能时刻提高警惕,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而被修正主义者所篡夺,则我国还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17] 在这个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容不得半点的含糊。

以上按各章的顺序,只举出了书中几处闪光的亮点,限于文字,不能一一列举。但从中完全可以反映出学习毛泽东思想认真,把握得准确,有自己独到的、创新的见解。像这样解读毛泽东,宣传毛泽东,确实能够使人受益,引发读者联系历史和现实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这是一部有着较高学术价值和强烈实践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论著,一定会有益于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事业。

毛泽东读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样评论了该书的写作方法:“分工合作,集体写书,可以是一种方法。看起来,这本书是几个人分工写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缺少统一,缺少集中。因此,同样的话反复多次讲,而且常常前后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要写一本科学的书,最好的方法,是以一个人为主,带几个助手。像马克思写《资本论》、列宁写《帝国主义论》那样,才是完整、严密、系统的科学著作。”学习毛泽东的精神和方法,一改目前许多课题组集体写书的方式,独立写作了整个课题。这种刻苦研究、勤奋努力的精神,是值得赞许和提倡的。

在这部著作里,还认真地运用了毛泽东提倡的又一种写作方法——“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提出问题,揭露矛盾,敢于对片面的或错误的思想观点开展认真地分析和批评,是本书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和风格。

在第一章,分析了我国思想界流行已久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曲折、失误是因为理论准备不足而造成的思想观点,指出这个观点不科学。“因为它经不起这样的追问,即所谓理论准备是什么,准备什么,怎么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就算准备足了”。揭露了这个观点扭曲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质上是本本主义的一种很隐蔽的形式,并用毛泽东的伟大实践论证了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说明了理论是怎么“准备”出来的。书中的分析是有创见的,有说服力的。

在第二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评论了现实生活里一种常见的现象,理论联系实际谁也会说,也不难理解,但真正做到就不那么简单了,往往需要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是共产党人一生的事情。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一时一事,不是一次性的事情,不要奢望有那么一次结合就能管一辈子。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认真读书学习,而且必须深入群众,到基层去调查研究。但是如果思想不端正,像现在有些官员和学者,把调查研究当作例行公事,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成了变相旅游,加重基层负担,调研工作就走样了。这样搞出来的调研报告和调研结论,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自欺欺人,甚至有可能祸国殃民。

在《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惟一出路》一章,深刻批评了歪曲或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六种观点:“唯意志论”、“人为加速论”、“翻版论”、“剥夺农民论”、“超越生产力论”、“超阶段论”。分析,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发生这么多的争论,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原因是不同的历史观及其思想方法。那么解决这种思想分歧的办法是什么呢?提出,早在1955年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就郑重地告诫全党:“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18] 毛泽东深刻说明了当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产生争论的思想原因,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是如此。无疑,毛泽东提出的“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方法”,只能是以唯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指导我们研究和认识各种社会问题。显然,学好哲学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全党的团结与发展的大问题了。

深入研究了误解毛泽东实践和思想的种种现象,重点分析了他们的思想方法,指出他们的误区在于,主观地设想出一种不发生经济问题和没有经济困难的“顺利的”历史,以自己想象的“如果”这样和“如果”那样的十全十美的方案作为标准,去衡量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进程,误导人们以为在五六十年代只要按照他们八九十年代设想出的“如果”去做,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一切都会是顺利的。邓小平正确地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19] 由于新中国每走一步“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靠我们自己创造”;况且,解决问题的“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天天在风浪中前进”。[20] 邓小平的这番话,给了我们一个分析历史的正确思路,是我们清醒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方法。

剖析和批评错误的思想观点,不是钝刀子割肉,而是一语破的,掷地有声,善于联系实际,有着强烈的针对性。阅读这本理论著作,会感到是在与读者谈心,交心,摆事实,讲道理,有观点,有材料,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全书主题鲜明,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书里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问题,一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的观点,各章各节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独立成文。可以看出,是下了真功夫的。

读完全书,我深感这是一部贯通和融合了历史与现实的理论专著,透过毛泽东怎样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动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实践。这本论著坚持并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叙说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再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阐述了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办法,挖掘出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表明毛泽东成功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经验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正如指出的那样,毛泽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国人民心中一面永远飘扬的红旗。毛泽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但这个进程并没有结束,今后的征程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前进的路上将有多少波澜,毛泽东思想永远是照亮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前进的灯塔,是指引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旗帜。

图书信息:

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

                           

                         

内容简介

  

学术专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的毛泽东部分,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于2006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李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一部研究员、副主任。

专家对这部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本著作深刻考察了毛泽东成功改造中国的方法,科学总结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入挖掘了毛泽东实践和思想的精髓,提炼出了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新的观点、新的论断。全书涉及的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章节的题目多是毛泽东的话,立论别开生面,发人深省。虽然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历史著作,但语言通俗,思想鲜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的激情。专家认为,这样一部匠心独运、具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作品,是我国思想界研究毛泽东的一个卓越的学术成果,肯定会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这部著作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不是一般地从历史或逻辑地叙述,而是抓住一些突出的实践作为专题,用毛泽东自己的话作章节的标题,系统阐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从而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跃然纸上。具体说来:

第一,全书真正体现了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全书十一章,系统阐明了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章节标题几乎都是毛泽东本人的语言,十分醒目,别开生面,既是具体的真实的历史活动,又是个性鲜明的理论思想,透视出毛泽东改造中国社会的丰富内容和坚定目标。精辟地指明,毛泽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用来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专用工具,也是用来改造世界的专用工具,它必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完善和创造新的改造社会的工具,提供并奠定了最基本的经验和方法。这部著作虽然讲的是毛泽东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针对着现实的。该书所阐明的科学原理,对于我们党当前和今后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都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贯思想,非常得体。

第二,该书以“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为第一章的题目,可谓匠心独运,抓住了要害,彰显了全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什么。毛泽东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且带头做表率,带领全党一起学,多次提出学习马列的书目,特别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对于毛泽东改造中国这个论题来说,阶级斗争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能回避的。用毛泽东的“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句话作为全书最后一章的题目,是再恰当不过了,从而把全书的内容和思想推向了高潮。“谁胜谁负”的提问,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在推进我国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个问题上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展现了毛泽东自觉思考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本书深入地阐述了“谁胜谁负”这一问题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长期性和曲折性;阐述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个国内问题,更是个国际问题,“谁胜谁负”的问题涵盖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方面,尤其是经历了苏东剧变,当和平演变从理论成为现实,我们对“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决不能存有任何一点怀疑和幻想了。“谁胜谁负”的问题,以最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间——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是共产党人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切入点,是制定社会主义战略策略的出发点。

第三,这部著作学习和贯彻了毛泽东提倡的这样一种研究和写作方法:“分工合作,集体写书,可以是一种方法。看起来,这本书(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几个人分工写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缺少统一,缺少集中。因此,同样的话反复多次讲,而且常常前后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要写一本科学的书,最好的方法,是以一个人为主,带几个助手。像马克思写《资本论》、列宁写《帝国主义论》那样,才是完整、严密、系统的科学著作。”一改目前许多课题组集体写书的方式,独立写作了整个课题。该书还遵循了毛泽东的又一种写作方法,“写书要有批评对象,就会有生气”,几乎每章里都针对当前一些片面的观点开展了分析和批评,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第四,全书观点明确,思想鲜活,语言生动,每一章都有思想的闪光点。有观点、有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言之有据,层层深入,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激情。这本书不是板着面孔,有很强的可读性,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实践活动是极其丰富而深厚的。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在解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经验。那么毛泽东是怎样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怎样改造了中国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回答和解决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形成了什么历史经验,这就是本书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专家认为,这样一部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毛泽东、讴歌毛泽东的论著,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开了一个新生面,一定会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简介

李伟,男,1949年10月北京生人。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班长。在北京铁矿、北京重型机器厂做过五年工人。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工作过,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秘书长。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部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一 态度决定一切

二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三 反对本本主义

四 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习阶级斗争

六 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 理论和实践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四 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五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第三章 我们今天要怎样建设我们的党

一 布尔什维克化

二 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

三 支部建在连上

四 一场争论

五 党的建设的法典

六 整顿党的作风

七 一条基本原理

八 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进行到底

第四章  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一 为什么要研究为人民服务

二 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

三 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四 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

五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六 榜样的力量

七 努力创造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环境

八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政策不能含糊

第五章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二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三 新式整军运动

四 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

五 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第六章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一 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二 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

三 谁是我们的朋友

四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五 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第七章 中国革命的道路

一 “农民运动的王!”

二 井冈山的道路

三 讲“列宁没有讲过”的话

四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五 问题是公开的时代之声

第八章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一 从《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说起

二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三 中国向何处去

四 我们也要写一本书

五 组织起来

六 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

七 赎买政策使我们在政治上获得主动

附录一 《梁漱溟与中国农村的社会改造》

附录二 《不要歪曲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第九章 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一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二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三 以苏为鉴

四 计划是意识形态

五 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六 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耐心怎么行

附录 莫里斯•迈斯纳(美):《为了建设新中国》

第十章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

一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二 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

三 要在各国党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上谈这个问题

四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五 要少讲空话,多讲办法

六 不关心哲学,我们的工作是不能胜利的

附录 《是谁陷入了误区》

第十一章 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一 一个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战略问题

二 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三 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四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五 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

六 为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 摘

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实践活动是极其丰富而深厚的,本书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这样一个方面,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在解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了一系列成功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手段,形成了一系列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经验。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什么问题呢?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阐明了这样一个原理:“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揭示了工人阶级即现代无产阶级的一个基本特性——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蕴含在民族性之中,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现代无产阶级的这一基本特性,在思想上引申出一个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在创立时也作了阐述: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

为准确把握这一原理原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申明,马克思主义没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出过“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①不要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②任何一位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付诸实践的读者,都不难从这些原理原则中得出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在一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才能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一经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其表现的方式一定是具体的、本民族的;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自身的社会问题和结出的历史果实,一定会给马克思主义带来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增添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新的风格。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首先使本民族的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和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民族国家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能够被民族化,也必须要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所独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生命力所在。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运用于俄国社会而产生的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列宁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俄国化,第一个成功的范例和第一次成功的回答。1920年,列宁著书《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向各国共产党人阐述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方面获得的一些基本认识:“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在取得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之前虽然都要预先经过本质上相同的锻炼,但这一发展过程又是按各自的方式来完成的。”“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问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战胜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①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开通了世界历史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遂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项基本任务。P22-24

 

联系电话:010-62760856-11/0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书店Q Q:  951172898

网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长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2.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3.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6.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7. 《邓选》学习 (十)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7.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