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既然如此,我们的政策还能不稳定?
——《邓选》第三卷《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二日)
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
——《邓选》第三卷《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一改革就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邓选》第三卷《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三日)
1975年9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二十五年来,在农业方面,我们由过去旧中国的半饥饿状态做到了粮食刚够吃,这件事情不可小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毛泽东年谱》
1963年至1965年,全国基本上不再搞包产到户了,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加11%。1966年下半年,先后有一千多万红卫兵到北京,毛主席、周总理决定来北京的红卫兵吃饭不要钱。要不是农业丰收,哪里能做得到?所以认为只有包产到户才行,也不符实。
——《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
笔者检索了人民日报,很多报道与陈伯达所述基本吻合,笔者仅举几例以飨读者。1964年2月10日第6版《春节话今昔》:共产党一来,领导大家斗地主,闹翻身,分了地,分了粮,穷人这才有了出头的日子。特别是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公社化道路,生活一步比一步好。今天,要和旧社会比比,那真是如同天上地下。那时候一年到头不见个白面星,现在哪一户不是常年有面吃。一到春节,不是吃一顿饺子,得要吃十顿、二十顿;差不多的户就要杀口肥猪,没有猪的少数户,也要买上十几斤肉。我在俺们村来说,算个中等户,全家十一口人,每到春节还要杀口猪,磨一百来斤面。去年虽然受了水灾,我还杀了一口猪,磨了八九十斤面哩!当然比我更好的户还有很多。谁的生活也不像以前啦。就拿俺们村八户五保户说吧,要在旧社会,这些人都是干挨饿的人。现在,一切由队里发,过年过节,队里给他们送面、送肉,什么都不缺,真比旧社会的富裕中农户还强。要论穿,更比以前强得多,过去穷人穿的补丁添补丁,一件衣服就得穿一辈子,有的穿几辈子。现在,哪个一年少说也得做件把新衣。要一过春节,就会像戏台上亮相一样,你看吧,这一个是华达呢,那一个是双面卡。要回想起过去,再看看现在,那个好劲我就没法说啦!
1964年3月1日第2版《一个稳产地区的形成——营口县改造西部涝洼低产地区的调查》:
粮食大幅度增产,收入成倍增加,社员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石佛公社黑鱼沟大队的今昔,就是全区巨变的一个缩影。这个大队解放前几乎“十年十不收”,群众生活十分凄苦,许多人被迫卖儿卖女,外出逃荒。到解放前夕,这个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全家逃荒出走的有二十多户。现在,这里完全是一片新景象,过去的涝洼荒地变成了一畦畦平整的稻田;解放前没有牲畜,现在不仅有骡马、耕牛,还用拖拉机耕地。解放初期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现在一百零三户家家丰衣足食,一九六三年还交售了八十多万斤余粮。
1965年1月28日第5版《“十万克”——记西藏贫苦农奴茨仁工布今昔变化》:
民主改革后不久,村里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十万克”领先报名参加。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使“十万克”认识了一条真理:“要跟着共产党走,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一九六○年,他家平均每克(亩)打粮五克半;而一九六一年,却是平均每克打六克十六升;到了一九六二年,又跳到每克产粮八克。三十多克地打下近三百克粮食,把他家的三间小土屋堆得这儿那儿都是。去年夏天,仁青里乡一带遇到了二十年少有的大旱,“十万克”家里仍然收了二百多克粮食。
“十万克”家里有九口人,每年收二三百克粮吃不完,他就再三嘱咐老伴要计划用粮。节省下的粮食,先买了两头耕牛,又添了十二个犁头和四个犁架。
......民主改革时,全村十四户当中,除一户中等农奴外,家家缺粮;现在都成了余粮户
井冈山观心注:藏区的一克为28斤
1969年12月17日第5版《丰收不忘歉收年湖北红安县发动群众节约用粮》:
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的伟大教导,红安县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今年夏季和秋季分配中,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积极为革命增加集体储备粮食。全县各生产队,除少数受灾较重的以外,今年又都储备了新粮。
1975年12月29日第4版《各族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西藏夺得公社化后农业新丰收》:
据新华社拉萨电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夺得了今年——人民公社化后的第一年农业丰收。
一九七四年,西藏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实现了全区粮食自给。今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又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八,其中,江达、萨迦、米林等一批县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
1973年1月18日第3版《移风易俗节约用粮增加储备》:
全大队先后树立了十四户节约用粮、勤俭持家的标兵,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节约用粮蔚然成风。两年来,这个大队集体储粮三万斤,社员也储备了两万八千多斤余粮。
补充资料:是改革开放与包产到户解决中国人民不挨饿的吗?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970240638583659&_wb_client_=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人均粮食250公斤是基本口粮标准;280公斤是温饱线;400公斤是安全线。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整理了相关数据,让我们从数据中认识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新中国自产粮食在1964年达到人均273公斤,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基本口粮线(250公斤),摆脱了挨饿状态。如下图(蓝色为人均粮食,红色为联合国基本口粮线):
如果算上粮食净进口量,新中国在1963年人均粮食达到了252.45公斤,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基本口粮线,摆脱了饥饿状态。如下图(蓝色为人均粮食,红色为联合国基本口粮线):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新中国自产粮食在1966年达到人均288.5公斤,超过了联合国标准的温饱线(280公斤)。如下图(蓝色为人均粮食,红色为联合国温饱线):
除联合国标准外,还有一个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一个国家人均拥有粮食低于250公斤,为饥饿状态;超过300公斤为“吃饱主食的状态”,即温饱状态。
即使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新中国在1963年也摆脱了饥饿——不挨饿状态(人均250公斤)如下图(蓝色为人均粮食,红色为小岛丽逸不挨饿状态线):
按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提出的标准,新中国在1973年超过了温饱线(人均300公斤)。如下图(蓝色为人均粮食,红色为小岛丽逸温饱线):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新中国在1963年就摆脱了吃不饱状态,在1966年就达到了温饱状态。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粮食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从新中国建国时的每公顷产量1030公斤到1976年的每公顷产量2371公斤,是1949年的2.3倍,增长了130%,这是巨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决定性因素。1978年每公顷产量是2527公斤,是1949年的2.45倍,增长了1.45倍。如下图(渐变色柱条分别为1949年、1976年、1978年):
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图: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