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当然是读经典作家的经典书籍,每个领域都有经典。
读书为了什么?读书当然是为了增加知识,但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读书更是为了应用,就是为了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毛主席一生手不释卷,枕上、厕上、马上、路上无处不读书,“饭可一日不吃,书不能一天不读”。
毛主席读书之广、之深,世所罕见。其每次读书都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读且带领干部一起读。
毛主席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围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纵论古今中外,趣味横生。关于不迷信经典作家,他谈到这样一段话:
“从古以来,创立新思想、新学派、新教派的人,都是些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们一眼看出新东西,同那些老古董作战,而没有不遭到反对的。马丁·路德即是如此。安眠药是德国的一个司药发明的,但遭到压迫,后来是法国人承认的。大发明家瓦特是工人出身,爱迪生是卖报的报童出身,第一个发现电的富兰克林只读过三年书,高尔基也只读过两年书。可见不进大学也能成为大发明家、大文豪。问题在于方向对不对。总之,年轻人一抓住真理就藐视那些老古董。难道历史不是这样吗?
我看是这样。孔夫子是如此,耶稣是如此。他们都在年轻时即成名。释迦牟尼只十九岁就创立教派,孙中山年轻时就搞革命。那时他有多少学问?学问是后头在革命中去研究、学习而丰富起来的。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学说时年纪也很轻,三十岁左右已经形成,实际上二十多岁即已开始。在我国古代,贾谊死时三十几岁,王弼死时二十四岁,李贺死时二十七岁,夏完淳死时十七岁,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岳飞被冤杀时才三十九岁。李世民起事时,十八岁就当了总司令。近代的梁启超也是在二十几岁,就把七八十岁的老翰林搞得望风披靡。总之,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总是青年胜过老年。因为青年人精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而有学问的老年人,出了名,患得患失,顾虑多,迷信也多。”
毛主席通过大量举例古今中外的年轻人在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和英雄事迹,就是鼓励当时的干部和群众,积极发挥创造性,破除各种迷信,解放思想,要“敢想、敢说、敢干”。
学习,学习什么呢?毛主席说:“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但不要迷信经典作家,把他们当作神,照搬而已,抄书而已。联共党史结束语六条中讲理论的一条,即说可以修改过时的结论嘛!迷信经典作家在我们脑子中产生一种镇压的力量。这种态度在学习经典作家时,就没有经典作家那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风格,就不可能解放思想。”
毛主席的这段话非常精辟,对于读经典著作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诲!实际上,我们党历史上就有迷信经典作家讲的话,成为了教条主义,给当时的革命带来惨重的牺牲,毛主席这里讲的不迷信经典作家,也是流血的经验,更是要看到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来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来理解其解释的普遍真理,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出更大的实践,要超越经典作家的理论。
毛主席开会指导工作,不只是指出问题,更加重要的是还会身体力行的给出生动的经典操作示范。如何学习经典著作而又不迷信经典作家?
1958年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主席给作了示范。这次会议,主要纠正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界限的“左”的错误思想。11月10日清晨,在一个小礼堂开会。一开头毛主席就以洪钟般的嗓音说,现在秀才要造反(指陈伯达在会议开始时提出要废除商品,以劳动券代替人民币等“左”的言论一注),你们知道不知道?今天我给大家开课,讲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用一整天的时间,有的放矢逐章逐段地作了讲解。对斯大林的观点,有肯定和发挥,也有否定和商榷。例如:对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的论述,以及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毛主席总的方面是肯定的,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有所发挥的。他以此来批评我们党内一些同志中存在着的“左”的观点。他说,我是用斯大林这个死人来压活人。斯大林对英国革命胜利后是否废除商品生产仍有保留。这种对理论问题、原则问题不武断作结论的态度是好的。但是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在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就要废除商品生产,废除货币,这些同志岂不是像斯大林书中所说的那样“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么。但是在另一方面,毛主席又批评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承认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价值规律等原则问题上还是羞羞答答的。最明显的一点是,斯大林承认消费品是商品而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虽然斯大林指出了并不限于商品流通范围,也扩张到生产方面,但是,价值规律是否仅仅起经济核算的计算作用,斯大林没有说清楚。毛主席还批评斯大林对国营企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集体农庄生产的生活资料的关系没有弄清楚。为了扩大积累,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提高工业品价格,扩大剪刀差,对农民竭泽而渔。
毛主席还风趣地说,在发展大城市问题上,斯大林对恩格斯是有不同意见的。恩格斯主张在一个国家内人口应相对地均衡分布,所以他不赞成发展大城市,认为弊多利少。相反,斯大林认为大城市对于发展经济利多弊少,所以他不赞成集体农庄办工业,不搞农村工业化。毛主席说,我赞成恩格斯的意见,不赞成斯大林的意见。在我国,不实行公社工业化也即农村工业化,不发展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而让农民大批大批自发地涌进大城市,这不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也不能逐步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工农差别的。
毛主席为什么能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解剖斯大林的著作呢?
那就是毛主席从开始读书,就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始终解决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读书思考,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还有他对经典作家没有迷信,头脑中没有“镇压感”;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以中国的实践来鉴别斯大林著作中的理论是非,这就是毛主席读书给我们的启示。
当我们读到这些,难道我们的内心不感到震撼吗?
当我们看到毛主席读书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难道不反思我们读书的方法和意义吗?
当我们看到,毛主席一生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造,永久奋斗的精神,难道我们不为之敬佩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