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到,王勃的诗词,以及毛主席对王勃诗词的批注中,充满了对于年轻人的肯定,而本期我们将继续跟随其脚步,学习范仲淹的词。
学习诗词首先要对词的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笔者一直提倡的,了解人物的历史往往更加重要,范仲淹,是北宋人,早年丧父,其母谢氏带领范仲淹改嫁到苏州。范仲淹自幼好学,我们说熟知的“断虀画糜”,就是他的事迹,说的是其为了读书方便,每天煮一锅粥,并将其伴着咸菜分成四份。可以说是早期的“带饭上学”了。
在1015年,登进士第,后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参军,也就是现在的军事顾问,1028年在被晏殊推荐之后,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因为顶撞当时皇帝宋仁宗,被贬到地方做通判,1033年,仁宗召其回到京城做负责进谏的言官,北宋皇帝的虚伪是从这个朝代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的,负责进谏的言官在给出违背宋仁宗意愿的建议后,又一次被贬,这次是连贬三地,一直从京城贬到越州。
范仲淹也并不是仅仅有做言官的经历,还能够穿上战袍,上马打仗。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乱,与韩琦一起共同抵御西夏的进攻,在面对敌人的战略时,范仲淹提出了与绝大部分将领相反的意见,以韩琦为首的将领绝对大举反攻,而范仲淹则提出“屯田久守”,前者的策略使得宋军大败,而后者则成功建立起来了一道抵御西夏王国的坚固屏障。最终迫使西夏王国在1044年达成协议
范仲淹可谓能文能武,而他的经历也为其诗词风格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诗词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派别: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而婉约派的代表人:如南唐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这些代表人物以及其诗词中间,我们可以总结,豪放派大多都为,刀枪棍棒,金戈铁马。而婉约派多为,残花败柳,莺莺燕燕。我们前面讲过,诗词的风格都与经历有关,豪放派多为将领士兵所作,而婉约诗词多为,玩世不恭的文人皇帝,身处纠纷的深居文人所做。范仲淹则与之都不相同,毛主席曾戏称其为“中间派”。下面笔者将展示其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二首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同时也附上毛主席对于这两首诗词的批注,来一同学习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读久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与豪放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于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一味铜琵铁板,婉约派中的一味的儿女情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但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个例子。写了这些,江青看后,给李讷看一看。”
是啊,诗词分豪放婉约,人心情分喜怒哀乐,革命生活当中分平静与激烈,是复杂多样的,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豪放,婉约都是经历在诗词上的反映,转化过来,人的心情也是日常生活在感情上的反映,而革命的是平静发展还是激烈斗争,也是革命的形式基础在革命策略上的反映,所以说,虽然复杂但是都是可以分析的。分析后就可以找出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笔者看到诗词以及批注之后,想到这么多。并且在前面将其历史简单讲述了一下,也供各位读者同志们,结合参考,在自己读一遍之后,有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就正如毛主席说明那样,诗词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而不同的人读起来,则产生的感悟则更是各不相同,所以,贴出这两首词,以及历史,希望同志们可以有不同的启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