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济大学“五·七”公社,是由同济大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同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三结合组成的一个教育革命试点单位。
现在,我们有十三个工程队、四千多名职工,一千多名师生和十多名设计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我们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回顾总结“五·七”公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切地体会到《五·七指示》和《七·二一指示》是无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对资产阶级专政”的强大武器,是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的纲领。
与生产单位相结合,依靠工人阶级办教育
一九六七年下半年,我们学校的部分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来到建筑工地,和工人群众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由学校、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组成的教学、设计和施工三结合的统一体”的教改方案,成立了“五·七”公社这样一个试点单位,很快就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紧接着,成立了由学校、建筑工程队、设计院三方面成员参加的革委会。
一九七〇年又建立了学校方面和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二公司”)方面统一的党委,对教学和生产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
教育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我们与生产单位结合办学,就是争取社会支持我们教育革命的一个尝试。“五·七”公社这种三结合办学体制,与厂校挂钩等其他面向社会的办学形式一样,保证了“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
公社党委有半数以上的成员是二公司的工人和干部。全公司的工人群众都参加了教育革命。七年多来,有占全公司工人百分之十的四百多名工人,先后在学校里和工地上负责或参加了三个月以上时间的教育革命工作,有的脱产,有的半脱产或不脱产。其中有近六十名工人较长时间地担任了工宣队员或工人教员,现在大多已经成为既懂生产又懂教育的干部。
这些工人代表结合进了教学班、教研室、教材编写组、设计组、科研组等名个部门,参加了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粘土里掺进了许多砂子,打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改变了知识分子成堆的现象,教育阵地上开始逐步树立起了工人阶级的优势。
几年来,“五·七”公社经历了很多斗争。一九七二年,教育战线上刮起了一股名为批判极“左”,实质上却把矛头对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歪风。这股风也刮进了“五·七”公社,说什么“五·七”公社这种三结合办学“是极‘左’思湖的产物”,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降低了教育质量”,似乎只有走回头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股风一吹过来,公社里有些人一时辨别不清方向,竟随声附和地敲起“退堂鼓”来了。我们组织全公社人员认真看书学习,狠批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从路线上明辨大是大非。在这场斗争中,特别是几十名结合进学校各个部门的工宣队员和工人教员旗帜十分鲜明,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和政治作用。
他们组织革命师生深入地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批判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在这个基础上,又与师生一起对“五·七”公社五、六年来的办学实践,从路线、体制、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过细致的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认真总结经验。
工程队的广大工人也联系“五·七”公社的革命实践,批判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坚定不移地积极支持教育革命,使大家认识到三结合办学、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等,是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决心沿着既定的方向把教育革命进行下去。
广大工人群众与革命师生一起掌握着教育革命的方向、路线问题,这对于巩固无产阶级在教育阵地的领导权,起了重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许多优秀的工人代表,参加了我们教育革命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我们才能比较顺利地按照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实行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有一段时间,我们开进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结合教育革命参加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一些教师对于离开大城市,跟着建筑工程公司进山区想不通,担心这样做没有前途。但是,二公司的一些老工人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他们发扬了无产阶级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带领先遣队走在进山队伍的前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重担争着挑,危险争着上,为山区教育革命准备了各种条件。
学员在山区进行典型工程设计时,二〇五工程队几百名工人专门召开了誓师大会,全力支持。有一次,为了设计方案中的一个问题,几十个工人跑到革命师生那里一起出主意。许多教师在与工人群众共同战斗的过程中,同样地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使是某些原来认识上比较落后的教师,也被教育革命的进展所鼓舞,跟上了队伍一起前进。这样的通过反复的革命实践,我们开始在教学和生产两者之间,建立起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获得了教学、生产的双胜利。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一旦在工人群众中扎了根,工人群众就会时时关心它,精心培育它,促使它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只有依靠工人阶级搞教改,才能不断夺取教育革命的新胜利,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在为社会生产服务的实践中改革救学
教育革命要依靠整个社会的支持,教育本身就必须努力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是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必须改革教学;也只有为社会生产服务,才能搞好教学改革。
“五·七”公社在一九六七年一成立,就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改革了原有的“三脱离”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一定要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前提,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开始,我们在选择工程时只考虑学校的教学要求,而不考虑生产的实际状况。这样,矛盾就来了,往往在几十项工程中还选不到一项“理想"工程。于是,有人就怀念起旧学校的老一套来了,说:“典型工程好是好,就是找不到。”
吃一堑,长一智。大家在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每个教学阶段所需的工程,固然应当根据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这一点不能绝对化。如果离开了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不适当地片面强调工程的典型性,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最后必然要回到脱离社会生产的老路上去。
因此,无论是选择工程或改革教学都应当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从社会生产实际出发。这样去做教学要求和生产计划,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可以努力取得解决的办法。
去年九月,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急需上马,工民建专业三年级师生接受了其中七个车间的设计任务。这七个车间有大有小,有简有繁。开始,部分师生顾虑大的工程“吃不下”,小的工程“吃不饱”。
但是广大师生和工人同志一起在实践中改革教学,对大的工程采取有分有合、定期交流、集体改图等方式,使每个学员做了厂房的一部分设计,而对整体也有所了解;对于小的工程,则对某些不足部分辅以设计练习。这样,在胜利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教学要求也达到了。
七年多来,“五·七”公社的师生在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为国家设计了一百三十余项工程,其中有二十八项是国家重点工程,建筑面积达二十三万平方米,其中十七万多平方米已经建成。
要真正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必须改革原有课程的体系。旧工民建专业单是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就有二十门左右,教学顺序是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
要设计一根梁,一年级在《理论力学》中学梁的支座反力,二年级在《材料力学》中学梁的内力分析,四年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学梁的截面设计和钢筋配置,五年级在毕业设计中做梁的设计计算。这样的体系根本不适应结合实际工程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无法为社会生产服务。
我们在实践中先是把旧教材删繁就简,增加一些专题的活页材。以后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就逐步地按照各种类型的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顺序,把一部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同专业课重新组合,初步改变了各科之间重复脱节的现象。
经过反复实践,大家进一步看到生产实践过程需要各科知识的密切配合,又对教材进行了反复修改,使房屋建筑的各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的程度逐步得到了提高。现在,工民建专业的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及一部分基础课,通过反复实践,被重新组合成为五门主要课程,另加一些专题,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最近,我们的数学教师还正在做新的尝试:打破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结合实际工程,重新进行组合。
课程要改革,办学形式也必须进行改革。目前,全国有三百五十万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建筑工人,如果在每十名工人中有一名工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就需要培养三十五万人。而全国有土建专业的全日制大学不过二十多所,就算每年培养三千五百人吧,达到三十五万人的指标就要一百年。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全日制大学也应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途径。
现在,我们除了普通班外,还有进修班、师训班、函授、短训班、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已经毕业的或正在学习的工人学员有一千一、二百人,超过现有普通班学员人数的一倍。
我们在办短训班的时候,不仅教师办,高年级学员也办,开门办学到哪里,短训班就办到哪里。这种学习,短小精悍,紧密联系实际,比较解决问题。最近,二公司搞升板施工新工艺,教师和技术员立即举办这方面的短训班,短训班一面办,升板施工一面就上了马。工人们通过短训班掌握了升板施工的基本原理、机械结构性能和施工特点,第一次试验性施工就获得了成功。
不断壮大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毛主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这一指示对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宏大部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依靠社会的支持开展教育革命,并努力使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逐步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一种尝试。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只有坚持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使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才能不断壮大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就是要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我们公社原有教师二百七十八人,还经常有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的十多名设计人员,他们大多数是能够或愿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并为实现教育革命而奋斗的,其中有的人已在斗争中锻炼成为教育革命的积极分子。
但是,也有不少知识分子在旧轨道上走惯了,一遇风浪就摇摆起来。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他们身上的这种弱点,是完全可以在“劳动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克服的。
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认真组织他们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投入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的斗争,提高他们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自觉性。
我们在公社内部实行了干部交流的办法,一方面把工人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放到学校的各级领导岗位上,一方面把教师直接放到工程队的第一线去。几年来,先后有三十多名教师和干部作为工程队的工人施工员、技术员、干部,参加了工程队半年至一年半的工作和劳动。我们还经常强调,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是接近工农、学习工农的好机会,鼓励教师抓住这种机会努力锻炼和改造自己。
有一位教师支部的副书记兼教研室主任,过去认为“政治是软任务,技术才是真本领”。去年到二〇三工程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后,在工人群众的教育下,对政治与业务关系的认识起了显著的变化。最近,这个工程队组织了一个大体积混凝土浇注的会战工程,他在参加领导会战工程的过程中,思想领先,充分走群众路线。工人们发挥冲天干劲,苦干巧干,原定三天三夜完成的任务只用了四十六个小时。
这件事进一步教育了他,使他把接受再教育,同做一定的领导工作,统一起来,认识到了业务必须由政治来统帅,这个关系不能颠倒。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尝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甜头,越来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过去只重视关门写冗长的脱离实际的论文,这实际上是一条根本走不通的死胡同。
他在工地上学到了许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又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和工人、技术员一起搞了十多项技术革新,有的提高工效三倍,有的节约工程成本近万元。
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设计和施工的实际能力,而且迫切需要他们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这就向原有教师提出了一个在业务上再学习的问题。建造任何一幢房子,建筑、结构、施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行如隔山”,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生产任务。
我们根据这个道理,建立了综合性的年级教研室,给教师“压担子”按综合性的课程篇章分配教学任务,广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者为师,相互学习。
现在不少教师已能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去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大大地改变了原来知识狭隘的状况,而且由于“多能”的结果,原有的“一专”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对于工农兵学员来说,同样也应当把“劳动化”和“知识化”在自己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世界观的转变。工农兵学员有较深的阶级感情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旧思想、旧习惯势力对他们的包围和影响,有的学员往往重视“知识化”而忽视“劳动化”。
因此,我们坚持把转变学员的思想,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组织他们认真看书学习,不脱离工农,不脱离劳动,在风口浪尖上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
首届工农兵学员中有个老工人班,平均工龄十四年,半数以上只读过小学,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一点也不放松,刻苦学习政治和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九七二年那股风刮进“五·七”公社的时候,老工人班的学员主动到上海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取经学习,回顾了自己的办学实践,坚定地表示:“‘五·七’公社的经验,符合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我们就是要开顶风船!”他们在工人教员和部分革命教师的支持下,总结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的经验,为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大喊大叫,大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
旧学校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教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总要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时间的重新学习,才能缓慢地逐步适应。我们为了使工农兵学员学到完全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按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活动,每个学期都安排典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让学员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尽可能早一点,接触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多一点,把理论联系际的原则,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必须同时防止轻视理论和轻视实践这两种倾向,努力使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结合实践来完成。学员们反映:“这样学,学得进,学得活,学得快。”
目前建筑行业中正在大力推广滑动模板新工艺,有个班级在与工人一起试行这个新工艺的过程中,打破了洋本本上关于墙体厚度最小不能低于二十公分的框框,还采取措施使混凝土中钢爬杆的回收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二,并把激光、电视等新技术用到滑模施工中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结果,显著地提高了工农兵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把学员“以学为主”的过程作为接近工农、转变思想的过程,以利于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无论是搞工程的施工或设计,学员都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批判,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现实阶级斗争。大多数学员在这些实际锻炼中,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抵制了“资产”风,在怎样对待平凡劳动以及三大差别等重大问题上,逐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最近工民建专业三年级有些学员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后,先后向党委写了向资产阶级法权挑战的申请书,提出毕业后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愿去的条件艰苦的地区去!
不久前,我们调查访问了十四个省市,一百四十三名首届工农兵毕业生,所在单位反映大部分学员能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能设计,会施工,拿得起,撒得开,有一股子革命干劲。
有个毕业生分配在某市一个设计院工作。院里有套基础施工图在经过讨论后要修改,施工人员心急火燎,一天催几次,但原来负责设计的这个工程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抱有抵触情绪,眼睛望着天花板,按兵不动。院领导决定我们这个毕业生参加修改。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日夜苦干,推动了这个工程师改变原来消极怠工的态度,跟着一起动手改图,使这一任务得到了按时的完成。他在大庆搞设计时,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国家在某项技术资料上对我们的刁难,在三天三夜中只睡了几个小时,深入进行调查访问,寻找设计依据,最后解决了问题,获得有关部门的通报表扬。
很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领导和群众说:“我们从新大学生身上,看到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伟大胜利。”我们“五·七”公社所进行的试验还只是初步的,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决心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把“五·七”公社办成社会主义的新型工科大学而奋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