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雷纳·齐特尔曼出版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富人身上的目光:美国、亚洲与欧洲民众眼中的收入与财富》。
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富人、穷人、中产阶级三类群体之间的歧视与偏见,并探究了背后的原因。
正如书所指出的那样,从历史经验来看,偏见和成见一再被用来为排斥、驱逐、迫害、谋杀少数群体辩护,让少数群体在社会危机时期成为替罪羊。
社会偏见,并不仅仅指的是诸如人们对于某些特定国籍的人、残疾人、女性、少数族裔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正确看法,而是更为宽泛、广泛。比如,基于性取向的偏见;基于阶层的偏见;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偏见;年龄歧视;宗教不宽容,等等。
富人和穷人在舆论场中,往往都成为了被歧视的对象。大家最常见的,或者说在中国的影视剧作品中颇为常见的,是对穷人的歧视非常突出。正如一些专家所分析指出过的那样,中国很多影视剧中,比较刻板地展现了“穷生奸计,富长良心”,穷人一定是没眼界、势利眼、不值得托付、没有毅力、缺乏自控、不能很好地履行家庭责任的对象。而这就是书,以及国外社会学者普遍提到的向下阶级歧视。
向下阶级歧视在很多情况下,被悄然加上了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内核,也就是某些人、某部分人穷,一定有其内在道理,最主要原因被说成是(理所应当的)个人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穷人的歧视(向下阶级歧视),以及对于富人的歧视(向上阶级歧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产阶级是社会主流舆论的掌握者。中产阶级按照自己的品位和憎恶来塑造社会主流舆论,包括对于贴近富豪阶层的中上阶层,也会被贴上诸如(伪)精英、势利小人、布尔乔亚等标签。
书中指出,阶级歧视是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延续。甚至而言,很多社会学家虽然尽可能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但是在探讨阶级歧视等问题时,批评的是自己常犯的错误,将自己所属的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作为衡量其他阶层人员行为举止、话语方式的标准。
自然,穷人以及中下阶层的很多人,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偏见和成见。比较常见的就是渲染富人甚至中产阶级成员将钱花在了毫无必要的嗜好、兴趣、消遣上,强调这些人无聊、疏远、自卑,很难融入社会(酸葡萄效应),没有真正的朋友;并且笃定其成功、财富都是通过关系、交易、继承获得的,否认其进行了必要的个人努力。
实在无法否认其个人努力时,就祭出类似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辞,比如美国白人中的“红脖子”,以及黑人中的底层,就是这样看待东亚裔美国人在教育、财富等方面的成功。
如书中所说,阶级歧视和偏见,很多时候明确包含嫉妒。书中解析了嫉妒作为心理机制的表现,首先,嫉妒者会强调自己的特征优势,尤其是与被嫉妒者优势无关的特征优势,比如,“我可能没有某某那么成绩好,但是我的体育比他好,人气也比他高”;其次,嫉妒者会淡化自己劣势领域的重要性,强调自己比较有优势的领域;第三,当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差距比较大时,前者会进一步扩大后者的能力,意在描绘对方的领先是无法遏制、赶超的;第四,嫉妒者会经常幻想会得到特殊的机遇来超过被嫉妒者;第五,嫉妒者反复想象比自己强的人会失败或垮台。
歧视与偏见发展到一定程度,嫉妒者、失败者往往会呼吁以献祭被嫉妒者、成功者(数量比较少)的方式,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人类历史上,选择替罪羊进行归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使得这种做法变得进一步正当,人们还发明了很多阴谋论说法。
所评图书:
书名:《富人身上的目光:美国、亚洲与欧洲民众眼中的收入与财富》
:(德)雷纳·齐特尔曼
译者:张慧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