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僚 主 义 社 会 简 述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现实观»官僚主义的实质3»官僚主义社会
曹 曙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① 因此,人们把这种“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生产关系。② 目前认为,它主要包括:“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㈡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③ 目前认为:“在生产关系的复杂体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并且,“生产关系诸环节或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的,就是说,生产关系的其他环节、方面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们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也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④
如何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呢?
我们首先能够理解的是,在生产关系中包含着人与物(生产资料)、人与人(交换和分配)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人与物的方面是基础,起决定作用;人与人的方面是延伸,起能动作用。
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表现的本质内容是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只是这个本质在经济生活表面上的反映,故而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奠基的“生产关系”还不能从本质上概括人类各种生产关系的全貌。
复杂的生产关系包含着两类关系。一类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由不同的劳动决定的,是劳动关系;另一类是剥削者与劳动者、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剥削与被剥削以及不同的剥削(如商业剥削、工业剥削)决定的,是剥削关系。
在人类社会最初的剥削产生以前,人们的各种结合关系都完全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结合关系。例如,当时一般劳动者与对生产资料拥有职权的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对生产资料拥有职权的人也是完完全全的劳动者。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者们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便能够进行原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了。
然而当人类发展到剥削社会以后,劳动者已不可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了,因为这时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还横着一个剥削者。当人类最初的剥削产生以后,一般劳动者与对生产资料拥有权力的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了,已经包含着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了,因为权力已不再仅仅等于职权,而是还包含着用来充当剥削手段的私权了。在以私权为剥削手段的情况下,一般氏族成员不但要互相结合再一起,而且还要和氏族首长以及其他的如巫师、军事首领等结合成相应的关系才能进行社会生产;在私有的生产资料(以及人身占有、人身依附)成为剥削手段时,奴隶们必须先与奴隶主结合成相应的关系、佃农们必须先与地主结合成相应的关系、雇员们必须先与资本家结合成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进而进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总之,由于剥削者所凭借的剥削手段是对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生产力的整体拥有,因此在剥削社会中,劳动者必须先与剥削者结合在相应的关系中,然后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当人类还没有发展到出现私有的生产资料并以之充当剥削手段时,当人类发展到不再存在私有的生产资料并以之充当剥削手段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便不能直接概括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关系了。在生产资料私有以前,生产资料是自然而然地属于整个社会(占有)的,人们对于生产资料无所谓“所有”与“不所有”;当人类发展到生产资料的私有被消灭以后,人们在社会上阶级地位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不占有”。
可见,生产关系真正的基础,真正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看问题,是表面化的、不确切的。
官僚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官僚制剥削是一种独特的、与其它剥削方式有本质区别的剥削方式。我们知道,劳动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本身;⑵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⑶劳动对象。我们还知道,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便是劳动成果。在原始官僚制剥削中,剥削者还不懂得直接占有发生有机结合以前的构成劳动的诸要素,他们只是直接占有劳动诸要素的有机结合物——劳动成果。因此,他们因为直接占有劳动成果而间接地占有构成劳动的三个要素。这是人类社会剥削的起点。从原始官僚制到奴隶制,剥削者从原来的间接占有逐步发展到直接占有了构成劳动的每一个要素。从直接占有构成劳动的诸要素这个意义上看,奴隶制是最完备的,剥削者除了占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同时占有人类活动的来源——劳动者。在剥削者看来,“奴隶是一种最好的财产,是一切工具中最完善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语,李文澜著《社会发展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3页)从奴隶制到封建制、雇佣制和现代官僚制,剥削者以一个又一个更高级的间接手段逐步代替了占有每一个劳动要素的直接手段。他们以人身依附代替棍棒铁链、以饥饿纪律代替人身依附,最后则以寄生在职权之上的私权代替了饥饿纪律,达到对劳动本身的来源——劳动者的占有;他们以封建所有制代替奴隶所有制、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封建所有制,最后则以官僚主义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达到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占有。
作为人类剥削社会的起点和终点,原始官僚制和现代官僚制都是剥削者间接占有构成劳动的诸要素的社会,但这两个“间接”的意义不同。前者是只从占有劳动要素的有机结合物开始的剥削,是通过占有劳动成果而间接占有劳动要素这个意义上的“间接”,是初级的间接;后者是从变相占有劳动要素开始的剥削,是通过私权变相占有劳动要素这个意义上的“间接”,是更高级的间接。从封建制到雇佣制再到现代官僚制,剥削者完成了对劳动要素直接占有到更高一级间接占有的全过程,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官僚制也不过是间接的奴隶制而已。在官僚制下,剥削者的(占有)是变相的,是在所有制形式的表面上找不到痕迹的,这足以使官僚制剥削与其它剥削方式区别开来,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剥削方式。
官僚制剥削关系的出现和建立,标志着官僚制生产关系的确立。
在官僚制中,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构成了对立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官僚制中,剥削者在生产体系中处于统治的地位,被剥削者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在官僚制中,剥削者对生产资料拥有私权,这种私权不仅隐蔽地孳生在职权上,还常常被官僚制统治者以法律的形式在社会上加以固定;被剥削者不仅不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私权,而且还被虚构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受着种种虚幻的权利的欺骗。在官僚制中,剥削者在社会劳动组织中起着支配和指挥的作用,而被剥削者则被支配和被指挥,起着直接创造财富的作用。在官僚制中,剥削者以私权的方式支配超出自己劳动量的社会财富(私权方式与其它方式的区别就在于私权支配的社会财富不一定会表现为私有财产而其它方式必定表现为私有财产);被剥削者只领得和支配少于自己劳动量的社会财富。
在官僚制中,剥削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然而他们拥有包括私权在内的对生产资料的权力,因此他们是官僚无产阶级,即官僚阶级;被剥削阶级不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无产阶级的另一部分,而且也不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权力,因此他们是平民无产阶级,即平无阶级。在官僚制中,剥削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而被剥削阶级又是无产阶级的另一部分,那么,“产”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官僚制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官僚阶级通过私权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在官僚制中,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为标准是无法区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
在官僚制中,官僚阶级与平无阶级相对,统一于官僚制生产关系中。“资产阶级”与平民无产阶级是不可能对应的,这是因为抛开资本雇佣制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可能存在,人们看到的“资产阶级”不再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也不再是无产阶级。人类社会中任何特定的剥削阶级都只能与相应的被剥削阶级相对,统一于相应的生产关系之中,否则,某一特定的“阶级”便不是原来意义的阶级了。在历史上,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或称农民阶级)相对,统一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中,当佃农成为自由公民以后,资本雇佣制生产关系下的“地主阶级”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地主阶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对,统一于资本雇佣制生产关系中,当无产者成为“全民所有”制职工以后,官僚制生产关系下“新生的资产阶级”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了。
官僚制社会的本质
在官僚制中,掌握在社会上一部分人手中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权是这个社会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这个社会形态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特征。
私权的实质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权力,而是官僚制剥削关系。虽然在官僚制社会的实际生活中私权表现为官僚个人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各种权力,但是私权的实质并不是权力。权力在私权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是纯粹的职权;权力在私权被消灭以后仍将继续存在下去,但那也会是纯粹的职权。权力只有在官僚制下才具有人剥削人的功能,可见,私权的外表是权力,而实质却是一种剥削关系——官僚制剥削关系。
私权的实质不仅仅是官僚制剥削关系,进而也是官僚制生产关系。因为剥削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所以剥削关系又可以理解为与剥削者有关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即剥削者之间、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因此,剥削关系的变化总是体现着整个生产关系的变化。权力只有在官僚制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和消灭之前才具有人剥削人的功能,可见,私权的实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分配关系——官僚制剥削关系,更根本地,它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官僚制生产关系。私权是怎样体现官僚制生产关系的呢?它是通过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官僚制结合形式来体现的。在官僚制生产关系中,官僚阶级变相地拥有生产资料,而平无阶级表面上也占有但实际上不拥有生产资料,私权正是这样一种(同生产资料)不平等的结合关系的具体体现。
故此,在以官僚制生产关系为基本生产关系的社会的标签上应该写着:“学名,私权主义社会;俗名,官僚主义社会;简称:官僚社会”。
“官僚主义”这个俗名的由来,缘于官僚是私权的人格化。社会塑造了每一个具体的、单个的人,而整个人类又不断地改造着社会。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相应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相应的社会意识。任何一个具体的、单个的人都不是脱离社会、脱离社会意识而存在的,任何一个具体的、单个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之中的。因此,任何一个具体的、单个的人都是他哪个时代的社会塑造出来的产物。但是,整个人类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总是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进社会意识——改造着社会。官僚制社会是私权主义的社会,它造就着官僚,同时也造就着平无者;官僚刻画出私权,与平无者共同表现着官僚制社会。官僚制社会按照私权的需要造就着每一个人。私权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载体、把自己人格化——使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人成为官僚;同时,私权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生存的来源和承受对象、把他们人格化——使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成为平无者。官僚们的一切行为都沿着私权的轨迹行进,从而把私权的各种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官僚们用自己的罪恶和平无者的苦难把一个活生生的官僚制社会表现出来。
现代官僚社会是私权从确立(统治地位)、成熟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人们总是在改造着这个社会。在它处于上升的时期,官僚与平无者的矛盾处于同一地发展的阶段。官僚阶级把资本的甚至是封建或奴隶的社会改造成私权的社会、把私权并不健全的社会改造成私权成熟的法律化的社会;与此同时,官僚阶级完成了把无产者甚至是佃农或奴隶改造成平无者的过程,官僚阶级完成了把一个幼稚和自发的平无阶级造就成一个成熟和自觉的平无阶级的过程。平无阶级则在官僚阶级的统领下,用历史的巨手摧毁着资本的甚至是封建或奴隶的社会,把官僚社会修筑得完美无缺;与此同时,平无阶级还把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或奴隶主阶级的继承者抱进官僚制的摇篮,把他们(即官僚阶级)喂养到开始衰老的地步。在官僚社会处于没落的时期,官僚阶级噬空了私权社会的每一跟支柱,把官僚制的统治地位推向崩溃的时刻;同时,官僚阶级还把平无阶级培训成合格的官僚制终结者。已经成熟和自觉的平无阶级则用历史的车轮撞开一切枯梁朽栋,把官僚制的统治地位推翻;用时代的列车把官僚制运进新社会的一些小工厂,把官僚制中仍然残存的那些生产力提炼出来供新社会使用。至此,人们已经完成了对官僚社会的改造。在新的社会中,当官僚制中仍然残存的那些生产力在新社会的小工厂里逐步提炼干净的时候,官僚阶级的生活方式将被社会彻底清除掉;官僚阶级结束了其全部历史,平无阶级则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
官僚主义的实质
由官僚制生产关系构成的官僚生产方式是官僚社会的基础。从官僚生产方式中找到的答案显示,官僚主义既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作风,也不仅仅是一种错误思想,它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
官僚主义社会(简称官僚社会)与官僚制社会是两个不太一样的概念。官僚社会是一个混合而整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概念,在官僚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基本生产关系——官僚制(即私权制)生产关系,而且还存在着非基本生产关系——资本雇佣制(或封建)生产关系和个体生产关系。官僚制社会是一个单一而局部(或元素)的生产关系概念。在官僚制社会中只有一种生产关系——官僚制生产关系;它是官僚社会的基本部分或基本元素。
在官僚社会中,不但生活着官僚阶级和平无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而且还生活着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个体劳动者阶级或地主阶级、佃农阶级等非基本阶级。
现代官僚社会的历史地位
现代官僚主义(简称官僚主义)社会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态演变,决不能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决不能孤立地从个别区域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的出结论。因为决定某一具体国家或民族社会形态发展的因素除了其生产力水平外,还有通过(在该国家或民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先进社会意识直接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孤立地从个别区域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抽象出正确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故而,只有就整个人类的社会形态的演变来说,官僚社会是处于资本社会之后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就某个国家或民族而言,其官僚社会可能处于其封建社会之后,也可能不存在于其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历史过程之中。
在现代官僚主义社会中,私权的存在使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来构成(而不是资本主义那样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非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来构成)。在这个社会中,官僚对生产资料的支配和使用是通过私权这样一种变相的占有即半占有来实现的,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社会化程度比资本主义那种由资本家公开而完全的占有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要使生产资料的支配和使用达到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则必须消灭官僚阶级的私利——官僚制剥削,则必须消灭官僚制生产关系并改造建立其上的整个社会,则必须实现社会主义。
官僚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所处的地位是由其自身特有的本质所决定的。在资本社会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资本——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即资产阶级)以资本的形式直接地占有生产资料和变相地控制着劳动力。在官僚社会中,最本质的东西是私权——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即官僚阶级)以私权的形式变相地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着劳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最本质的东西是没有资本和私权——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社会的形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自己控制着劳动力。上述三者的本质决定了官僚社会是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形态;是人类走出资本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的前奏。
现代官僚社会不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经历的社会形态。现代官僚社会处于资本社会之后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是就整个人类而言的,是就整个人类的各种社会形态自身固有的特殊本质而言的,是就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而言的。然而,就个别的具体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说,就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来说,就先进社会意识对具体国家和民族的能动作用的偶然性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不依次经历属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社会形态——只要人类的自觉性发展到了社会意识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形态的阶段,当然也并非必定要经历现代官僚社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2页。
②参见《政治经济学辞典》,许涤新主编,上册第70页,1980年3月版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4页。
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第283页、2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第2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