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它什么规律也不是
为了便于讨论,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说,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可以表述如下: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下同)
这又有什么不对呢?说实在话,如果撇开它是什么规律不谈,如果它只是用于某些场合的宣传口号,那我们还实在不能说它有什么不对。因为,反对它也就等于反对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自然是不会赞成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把它说成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把它拔高为现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这才能轻而易举的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所接受,以至差不多彻底葬送了现代社会主义事业。
1、它只说出了生产的一个基本属性
斯大林强调指出,生产不能没有目的,“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
的确如此。但是,请注意:只要我们把斯大林的这个表述再缩写一下就不难发现:它只是描述了生产的一般属性,只是说出了生产活动区别于非生产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众所周知,如果生产不能创造出可以满足消费者物质或文化的某些需要的产品的话,这个生产就是失败的或无效的;也正如斯大林所说:“是会衰退和灭亡的”。显然,不独社会主义生产如此,资本主义生产也如此,所有生产都如此。只是,这样的社会生产又是不存在的,试想,哪一个社会能够建立在无效生产之上呢?
当然,在另外一些场合,我们也不能说它是失败的或无效的了,而且,它也不但不会“衰退和灭亡”,还会不断的发展。只不过,人们并不称其为“生产”,而是称之为“训练”、“实验”,或者、“锻炼”、“文娱”等等。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不是产品,而是剩余产品… ”
这就是斯大林所找到的理论根据了。在这里,他并没有做任何解释或说明,这让人一眼看去,似乎他与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这还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很显然,如果资本主义生产不生产商品的话,那它也无法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如果它不生产产品的话,那它也无法生产剩余产品。由此可见,仅仅因为产品是所有生产的共有属性,并不为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同样的,商品也不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有;因此,马克思的这段话只能说明: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有属性,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有属性就是产品或满足社会需要了。
不用说,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具有其资本主义属性,它同时也必然要具有生产的一般属性;因为它首先必须是生产,尔后才谈的上它是什么性质的生产。试想,如果有哪一位理论家或思想家总是在研究或论证打乒乓球究竟是社会主义生产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话,那我们大家一定会认为此人的脑袋有问题了。可见,如果我们排除了生产的资本主义属性(比如消灭了私有制),那么,它自然就只剩下生产的一般属性。在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找不到一点证据——哪怕是暗示:生产的一般属性就是它的社会主义属性了。
总之,即使仅仅把生产的一般属性说成就是社会主义属性,这在最一般或最基本的逻辑推理上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当然,斯大林也并不满足于此,然而也正是这么一来,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区别问题就似乎早已被斯大林解决了,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下去了。换言之,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被掩盖着(掩盖了半个多世纪之久)。
2、生产也是一类事物,而事物本身是无所为规律的
这里,我们且不论怎样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无疑,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实践着的现代社会主义至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退一步说,就算斯大林发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有属性,那它也不过是属性而已,不用说“属性”和“规律”也远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规律”呢?
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发展或运动的必然性。
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发现它,并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但不能改变它。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客观规律。现在,我们就以此来检验斯大林的这个所谓的“规律”,即:“用…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试问:谁用这个“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呢?也许斯大林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吧,因为,据称它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然而,很显然,如果没有人,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就什么也做不了,因为连它自已也什么都不是了。可见,是否用,或在什么程度上用“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这就还要取决于掌握着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大权的“人”的主观意识、觉悟与能力了。比如在前苏联,就是由于这个“人”的疏忽,社会上曾经连生活中最常用的牙刷也买不到。可见这个“规律”并不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换句话说,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规律,或者什么规律也不是。
再举一个例子:就比如穿衣服吧,用斯大林的话说:用穿衣服来御寒。很显然,这只是利用了衣服能够保暖的属性,如果有谁说:用穿衣服来御寒是保暖的基本规律的话,那不是很可笑的事吗?不用说,衣服不仅具有保暖的属性,它还有其它一点属性,比如我们还可以用衣服来装扮自己等,显然,我们同样不可以说:穿衣服是装扮自己的基本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来”怎么的事实在太多了,比如用扫帚来扫地,用水来洗衣服,用锅来做饭等。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有大有小,比起我们一家一户的扫地、洗衣服和做饭来,“用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确要大的多。但是,世界上的所有事和物,不论它是多大还是多小都是只有属性而无所谓规律的。为什么?就因为:
规律只存在于事物的发展与运动之中。
当然,有事物就必有事物的运动,有事物的运动也就必有该事物的运动规律。但事物和事物的运动必竟不是一回事。再比如苹果吧,它有大小、形状、颜色、口感、味道等各种属性,但它无所谓规律。有谁听说过苹果是什么水果的生长规律的呢?当然,有苹果这个事物,就必有这个事物的运动:苹果必然要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成熟到腐烂,这就是苹果运动的规律。显然,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设法让它早熟或推迟它的腐烂,而不可能让这个过程逆转。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苹果的某些属性来为自己服务,比如,我们用苹果皮来做一朵美化一道菜的花,显然,谁也不会因此就认为:用苹果皮来做花就是诸如烹调或者梨子生长的规律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斯大林的这个表述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话,那该多好呵!人们既不需要讨论什么农、轻、重的次序,也无须权衡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当然也不必费神去研究什么“十大关系”了(那样的话,毛泽东也实在是太多事了)——因为,只要“社会主义”经济知道了人们“需要”什么,它就会必然的、也是自然而然来“满足”。试想,天上不仅掉馅饼,连汽车、洋房都是现成的——人世间能有这样的好事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