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概述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人类(体系)观»社会体系1»阶级社会
曹 曙
人类社会是宇宙世界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因此,人类社会是运动着的体系,或者说,人类社会呈体系地运动着。
一方面,人类社会存在着体系及其结构——外部体系及其结构和内部体系及其结构;这主要表现为从宇宙世界深处到与人类社会表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及其区别与联系的方式,表现为人类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直至思想(思维)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及其区别与联系的方式。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存在着运动及其结构——外部运动及其结构和内部运动及其结构;这主要表现为从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动物和猿群到人类社会再到更高级形式直至无限高级形式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及其区别与联系的方式,表现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形态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及其区别与联系的方式。
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外部体系及其结构是人类社会内部体系及其结构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内部体系及其结构起着决定作用;内部体系及其结构是外部体系及其结构在人类社会内部的延伸和表现,对外部体系及其结构起着能动作用。
经济体系运动(简称经济)、政治体系运动(简称政治)、文化体系运动(简称文化)和思想体系运动(简称思想)分别是社会体系运动的基础范畴(第一范畴)、第二范畴、第三范畴和最高范畴。也就是说,凡是对人类社会体系运动起基础支撑作用的东西都可以属于经济的范畴;而政治则是指那些被经济直接决定、对经济起直接能动作用的东西;文化应该是由经济(通过政治)间接决定而被政治直接决定的、对政治和经济起直接和间接能动作用的东西;思想是由经济、政治间接决定而被文化直接决定并且对文化、政治和经济起直接、较直接和间接的能动作用的东西。(参见《社会体系运动塔图》)
经济体系运动最高表现为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更迭,政治体系运动则最终表现为法律、国家等强制行为规范和规范机器及其演变,文化体系运动则表现为习俗、道德、艺术、宗教和文化知识等等非强制行为规范和规范工具及其进步,思想体系运动则表现为理论知识、哲学、信仰和世界观等理性逻辑思维及其发展。人类社会这四个范畴的各自的表象是十分丰富的,这给人们把握其本质带来了麻烦。我们不妨借助与化学分析类似的方法来求得这四个范畴各自的本质,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人类社会视为由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四种成分配制而成的溶液,当我们分别抽掉其中的一种成分而只用其余的三种成分配制成不完整的“人类社会”溶液时,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完整的“人类社会”溶液所缺失的性质求得关于对应成分的本性的答案。
当人类社会不包括经济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缺失社会财富,借此我们可以认定:经济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经济体系运动就是社会财富的体系运动。当人类社会不包括政治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缺失强制和暴力,借此我们可以认定:政治的本质是强制和暴力,政治体系运动就是强制和暴力的体系运动。当人类社会不包括文化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缺失情感(或感性逻辑),借此我们可以认定:文化的本质是情感(或感性逻辑),文化体系运动就是情感(或感性逻辑)的体系运动。当人类社会不包括思想的时候,“人类社会”就会缺失逻辑(或理性逻辑),借此我们可以认定:思想的本质是逻辑(或理性逻辑),思想体系运动就是逻辑(或理性逻辑)的体系运动。
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是构成人类社会系统的四个要素,其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强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经济除具有其社会财富的本质外,还具有政治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政治除具有其社会强制和暴力的本质外,还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文化除具有其情感(或感性逻辑)的本质外,还具有经济性、政治性和思想性;而思想则在具有其思维逻辑(或理性逻辑)的本质以外,还兼具经济性、政治性和文化性。
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四个构成人类社会系统的要素不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相对独立地形成人类社会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四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运动。就整个人类而言,经济总是走在最前沿,思想紧随其后,依次是保守的政治和懒洋洋的文化。这大概是因为经济和思想都更接近客观世界的缘故——经济殿后、抵挡追兵、保证生存安全,思想走在人类的最前沿,而政治和文化则都安处中军大帐,比不得经济和思想更接近和了解“敌情”。就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而言,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四者之间出现任何的超前和滞后都是有理由的。
正是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四个要素的性质和相互间的作用方式决定着社会系统的性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意义上,人类的社会是一个10元函数(即4个要素和要素间的6个作用方式),人们完全有理由依此建立更加理性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以便采取更加自觉的行动。事实上,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内部,还各自存在着若干个不同层次甚至相互交叉和重叠着的要素(如产业经济、行业经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等等),人们站在社会的层次将其视为亚经济、亚政治、亚文化和亚思想不足为奇。在亚经济、亚政治、亚文化和亚思想的意义上,人类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函数,任何过于简单的认识都必将导致违背社会实际的行动。
阶 级 社 会
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运动具体展开为经济社会,抽象概括为阶级社会。两个以上的多个社会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称之为社会关系;而两个社会元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称之为社会矛盾;社会关系由多个社会矛盾构成。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经济矛盾即生产矛盾,广义的生产关系或生产矛盾包括(狭义)生产关系或生产矛盾以及剥削关系或剥削矛盾。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概括为阶级关系,经济矛盾(即生产矛盾)概括为阶级矛盾。
阶级体系
社会经济体系运动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阶级体系运动(也可简称阶级),阶级是最接近政治并与政治直接相连的经济范畴。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社会成员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取社会财富。目的是统帅,其它都是下属。集中和概括经济体系的,是社会成员获取和支配社会财富方面的体系——阶级体系。
阶级是经济的概括,亦即概括的“经济”,因此阶级不可能与其它经济范畴割裂而单独存在;其它经济范畴是阶级的展开,它们包含着阶级(即阶级性)。阶级与其它经济范畴的概括和展开关系常常迷惑着淳朴善良的人们,也常常被新老剥削阶级用来抹煞阶级,为剥削狡辩,抵赖他们的恶行。一方面,他们把阶级说成一种能够与其它经济范畴割裂而单独存在的纯粹的“阶级”,以便让人们在实际中找不到这种所谓的“阶级”,从而也就顺便否认阶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用片面夸大的其它经济范畴遮挡阶级、替换阶级,直接否认阶级的存在。
阶级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无论人们“讲”或“不讲”,阶级总是客观地存在着;也无论人们是这样“讲”还是那样“讲”,阶级总是以其固有的运动规律作用于社会大厦的每一层、直至楼顶。“不讲”阶级的经济活动是自发的、盲目的经济活动,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经济活动;反之,才可能是自觉的、明确历史方向的经济活动,才有可能为被剥削阶级服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是文化的根本,是思想的源泉。“不讲”阶级的政治是脱离或违背客观基础的政治,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政治;反之,才有可能是遵循和符合客观基础的政治,才有可能为被剥削阶级服务。“不讲”阶级的文化和思想是脱离根本和源泉的文化和思想,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文化和思想;反之,才可能是坚持根本和掌握源泉的文化和思想,才有可能为被剥削阶级服务。剥削阶级“不讲”是假,因为他们在做;被剥削阶级也跟着不讲,则因为他们不觉醒;被剥削阶级终究会讲,是因为他们必将讨回被剥夺的利益。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来,社会阶级体系运动一直是一个由若干要素(即子系统)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阶级体系的要素可以按其对一定社会整体的作用分为社会基本阶级和社会非基本阶级两类;还可以按剥削的得失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类。社会阶级体系内部各要素(即阶级)之间的结构可以按是否处于同一经济内耗(亦即同一剥削)而分为对立和非对立两类。多个阶级之间的结构就是人们常说的阶级关系,两个阶级之间的结构或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这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来,社会基本阶级一直是由两个对立的、占社会多数的、代表社会基本生产方式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来构成。社会基本阶级处于社会主要地位,基本阶级矛盾贯穿于相应的社会始终,规定相应社会的根本性质。社会基本剥削阶级在相应的生产方式的新兴和上升阶段是领导阶级,在相应的生产方式的没落和衰亡阶段是统治阶级。领导阶级是其阶级利益的价值取向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通过引领众多被剥削阶级推动社会进步而同时使自己阶级利益最大化的阶级。从来没有仅仅无私地引领社会进步而不夺取自身阶级利益的“领导阶级”。统治阶级是其阶级利益的价值取向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违背生产力发展方向、通过压迫众多被剥削阶级迟滞社会进步而同时使自身阶级利益得以维持的阶级。从来没有什么中性地、职业地管理社会而不偏袒自身(那怕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来,社会非基本阶级一直是由多个对立的或非对立的、占社会少数的、各自代表其社会非基本生产方式的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和中间阶级(即个体劳动者)来组成。社会非基本阶级处于社会次要地位,不影响社会的根本性质。
阶级
关于阶级,列宁说道:“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可见,阶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含义,它指社会的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社会本体的含义,它指“社会集团”、指处于类同经济地位的人群。
阶级是阶级体系中的要素(元素),阶级关系是阶级体系中的结构。阶级和阶级关系概括着社会经济体系其它方面的要素和结构。阶级是社会体系中的基础要素,阶级关系是社会体系中的基础结构;阶级和阶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体系中各层(即政治、文化、思想)体系的要素和结构。
阶级是类存在,它是由同一类社会成员组成的“一些大的集团”。例如,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雇佣制生产关系中因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的一类社会成员,资产阶级则是指在同一生产关系中靠夺占他人生产资料而达成剥削的另一类社会成员。
类存在中包含着层存在,层存在是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阶级不仅是类存在,而且还是层存在。例如,在无产阶级中包含着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工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社会分工造成的劳动量差异导致了其获得自己支配的社会财富的差异。又例如,在资产阶级中包含着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所占资本的多少导致了他们剥削量的差异。
阶级是不同类层社会成员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存在。这应该是阶级的第一个定义(基础定义)。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层次的,因此对阶级的阐述也应该(按《阶级成因图》)在不同层次上展开。
首先,造成社会成员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出现差异的原因只有两个:他的劳动和他的剥削(或被剥削),这个差异的大小等于他劳动所得的差异与在剥削中得失造成的差异之和。因此,阶级是不同类层社会成员由于其劳动所得的差异和在剥削中得失的对立、得失的多少,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存在——类存在和层存在。这应该是阶级的第二个定义(原因定义)。
进一步,劳动所得的差异与在剥削中的得失造成的差异的原因何在?抛开剥削因素,造成劳动所得的差异的原因应该是付出的劳动量的差异。在剥削中的得失造成的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类层社会成员与其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生产力的关系的对立或不同——剥削者占有或变相占有生产力的各要素,被剥削者被占有或变相被占有劳动力、不占有或变相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阶级是不同类层社会成员由于其劳动中付出的劳动量的差异,由于其对劳动中所使用的生产力的关系的对立或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存在——类存在和层存在。这应该是阶级的第三个定义(根源定义)。
更进一步,不同类层社会成员在劳动中付出的劳动量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呢?成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成员自身的劳动力差异,即劳动者能不能干的差异;二是社会分工对社会成员劳动力发挥的差异,即在劳动力相同的前提下社会让谁干不谁让的差异或在劳动力不同时社会安排的劳动适合干和不适合干的差异。阶级是不同类层社会成员由于其自身劳动力的差异和社会分工对其劳动力发挥的差异,由于其对劳动中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关系的对立或不同、对劳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存在——类存在和层存在。这应该是阶级的第四个定义(全景定义)。
广义地,阶级是社会成员由于其劳动量不同的原因和剥削(与被剥削)量的原因所引起的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的社会存在——类存在和层存在。狭义地,由劳动方式、劳动量不同的原因以及剥削的原因两者共同引起的时候,是完整的类存在,应该称之为(狭义的)阶级;而仅仅由劳动方式和劳动量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是不完整的类存在,应该称之为半阶级;而在类存在的内部仅仅由劳动量不同的原因或者仅仅由剥削(或被剥削)量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是层存在,应该称之为阶层。
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基本阶级矛盾
阶级关系是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即阶级社会)的特殊存在形式。当人类社会仅仅存在着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时候,社会成员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的不同是完全由社会成员劳动方式和劳动量的不同决定的;这时,社会中只存在着半阶级,生产关系呈现半阶级状态。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社会成员与其生产力(即社会成员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出现了不同时,社会成员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的不同不是完全由社会成员劳动方式和劳动量的不同来决定了,而更多的是由他们与其生产力(即社会成员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的不同来决定;这时,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半阶级(即阶层),而且存在着完整的阶级,半阶级被包含在完整的阶级之中,生产关系呈现阶级状态。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到社会成员与其生产力(即社会成员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的不同被消灭、社会成员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的不同又重新纯粹由社会成员劳动方式和劳动量的不同来决定时,社会又重新只存在着半阶级,生产关系呈现新的半阶级状态。
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概括为基本阶级矛盾,社会基本阶级矛盾展开为基本生产关系。因为基本阶级关系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所以按其本质应称之为基本阶级矛盾。
一方面,阶级社会中一定形态的生产关系总是以其相应的阶级关系外在地、直接地反映于政治,进而表现于文化和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形态的生产关系中都有既得利益者和受损者,因而任何形态的生产关系都会得到一定(既得利益者)阶级的维护和遭到另外(受损者)阶级的反对。这种对生产关系的维护和反对必然要站到生产关系的外面(而不是躲在里面)来进行,必然要越过阶级的门槛、站在阶级门槛外面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上来进行,因为阶级是与政治直接相连的“最高经济”。
另一方面,阶级社会中一定形态的阶级关系总是以其相应的生产关系为其具体的展开。阶级关系不会像空中楼阁一样悬在政治、文化和思想上,它原本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计之中。阶级关系总是要把人与人之间老谋深算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文化和血淋淋的政治落实为一张张的钞票,贯彻到每一笔交易、每一个面包的烤制和人们饮用的每一杯水中去。无论阶级关系已经上升到了多么高的思想领域,即使是哲学,也要回答下一餐饭由谁买单的问题——生产关系问题。
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
一定社会基本阶级矛盾的最终解决导致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表现出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更替。
人类社会发生过哪些基本阶级的更替呢?人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生过这些基本阶级更替:原始官僚阶级和原始平无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原始有产阶级和原始无产阶级所取代;原始有产阶级和原始无产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原始地主阶级和原始雇农阶级所取代;原始地主阶级和原始雇农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所取代;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所取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取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基本阶级地位被官僚阶级和平无阶级所取代。
阶级社会中对立着的两大社会基本阶级总是同时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于社会之中,更不能单独存在于新的社会基本生产关系之中。在阶级社会中,代表腐朽末落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在人民革命中被推翻了,进而这个阶级连同其腐朽末落的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也被推翻并被逐步消灭了,则另一个与之对立的、代表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基本被剥削阶级也就在人民革命的胜利中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社会基本阶级矛盾(即“关系”)的形成。在阶级社会中,上一个社会形态的两个基本阶级总是通过相应地革命把他们各自的一部分特性(或属性)“遗传”给下一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同时又通过这一革命获得相应的“变异”。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即推翻资本统治并最终消灭资本的革命)把各自的一部分特性(或属性)“遗传”给了官僚阶级和无产阶级——官僚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平无阶级的被剥削和被压迫;同时,又通过这一革命获得了相应的“变异”——官僚阶级使用新的、私权的剥削手段和平无阶级挣脱了资本的锁链而又被束缚在私权之下。“遗传”往往使人们误以为新的生产关系中仍然存在着旧的对立阶级,而“变异”又常常掩盖着新的两大基本阶级的存在、掩盖着新的阶级的对立。
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的性质。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反映着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更替,而生产关系的更替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但是,生产关系的更替不会自然地实现,它必须通过(革命阶级)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表现着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更替的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取决于社会变革的性质。有着什么性质的(众多革命阶级参加的)社会变革,就有着什么性质的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就有着什么性质的基本阶级的“遗传”和“变异”。随着反帝(反资)反封建的社会变革的完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将其许多特性“遗传”到官僚阶级身上,而佃农阶级和无产阶级也把自身的许多特性“遗传”到平无阶级身上;同时,这些阶级也发生“变异”——变成了官僚阶级和平无阶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