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性”还是要“兽性”?
——杂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选择
萧老邪
迄今为止,由于人类对自身的起源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进化论”也好,“上帝造人”也罢,甚至“外星来客”的假设,都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但不管如何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都不能回避一个基本事实——人是生物。
按照现代生物学的定义,人被分类为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学名为Homo sapiens Linnaeus),拥有高度发展的大脑。
在目前已知的这个宇宙中,人这种生物,之所以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乃是因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上讲,人,或称人类,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群体,尤其是他们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但即使按照莎士比亚的经典描述——“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也脱离不了其生物属性,或者叫做动物属性。
那么,我们不妨将人的智慧性(语言、思维、制造工具、组织社会等)的一面,即人的“精神”层面,视为人的“理性”,进而将之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人性”;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人的动物性(维持生命存在而必须进行的活动,即通常所称“饮食男女”)的一面,即人的“物质”层面,视为人的“感性”, 进而将之视为“人之所以非人”的根本属性——动物性,或称为“兽性”。
由此,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观察,人的历史,其实一直是“人性”与“兽性”这对矛盾之间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没有“兽性”,人不能存在;没有“人性”,人不能为人,人类就没有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文明。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社会一直在“人性”与“兽性”这对矛盾此消彼长的运动中前进。把人类历史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好,还是分为“渔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也罢,或者分为“氏族经济社会、部落经济社会、城邦经济社会、国家经济社会、跨国经济社会”也行, 但不论站在何种视角去观照,从总的发展趋势看,人类历史,是“人性”不断战胜“兽性”的过程,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就是不断人性化——即文明化的过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把人看成一部汽车,那么“兽性”是这部车的动力与行走系统,而“人性”是其方向与制动系统。没有“兽性”的人,仿佛没有前进的动力,但是,没有“人性”的人,将失去方向、失去控制,从而害人害己、迅速毁灭。
因此,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就应该不断地提升人类自身的理性水平,不断地控制“兽性”,避免因其无度的泛滥而对人类自身造成灾难。
从目前人类所获得的理性水平及其一切文明成果来看,由于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就只有一个地球,那么,人类就应该主动控制自身“兽性”的无度扩张,否则,不仅地球将以其“自然兽性”毫不留情地惩罚自以为是的人类,人类自身的“兽性”对“人性”的破坏也将使人类自身面临灵魂堕落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也正因如此,无论新旧“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及其根源的私有制度,都是没有大脑、缺乏智慧的“兽性”的观念与制度,照这些思路去解决人的“兽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的必将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一己之私而毁灭人类自己。只有充满“人性”、更加理性、更加智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能够根本解决人的“兽性”与“人性”矛盾冲突的最佳制度和创造全人类和谐幸福的最佳途径。
如此看来,要“人性”还是要“兽性”的问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充满“人性”的人类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