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公正的本质

朱利 · 2007-11-15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矛盾、变迁中推进了社会发展。因此,要理解和认识,乃至改造一切社会关系及其属性,必须回到人本身。

1、人的属性假设

1.1“生物人”

    环境的存在是生命的基础和源泉1-1-1(1)。《易经》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2)。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早期火山活动频繁,生成含二氧化碳、氮、氨、一氧化碳、甲烷、水蒸汽、氰化氢、硫化氢以及少量的氢,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步降低水蒸汽逐步凝结成水,形成了原始的湖泊和海洋,原始地球上有地球凝聚和气体逸散所释放的巨大热量,那时没有臭氧层,太阳能大量到达地面,火山活动高温气体被喷射到空中可以发生雷电和火花放电。液态水、大气、放电这些因素提供了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宇宙射线、放射线、陨石冲击的能量均可促进化学进化。1953年,米勒(S.L.Miller)做了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通过火花放电成功地从无机物(如氨、甲烷、氢)中制造出多种类型的有机小分子,其中有11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中有四种(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体内蛋白质所含有的,从而为生命起源提供了证据。科学已经实验证实,天然蛋白质中所含的20种氨基酸几乎都可以合成。19世纪布特列洛夫发现甲醛与石灰一起摇动可以得到核酸。1960年,欧罗将氨和氰化物溶液在烧瓶中回流好几天得到大量的腺嘌呤等等实验,许多实验证明前生物条件下,糖类和磷酸碱基可以继续演化向核苷酸类的有机物。有机小分子可以生成大分子,生物大分子生成多分子体系,进而演变成原始生命。其中生命起源的关键因素一是原始膜的形成,对于膜内外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转化、刺激传导都有重要作用,它使生命体独立于环境;同时,遗传密码出现,其中比较盛行的假说是前生物时期出现核阶段的“原始汤”中,核酸碱基和游离氨基酸之间特殊的立体化学的相互作用,使各个特定密码分配给予相应的氨基酸。(3)现代生物学揭示:生命有共同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包括原子 、分子、高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等若干层次,在生命运动的各个层次上充满着物质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和时间上的有序运动,生物的所有这些物质都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环境是复杂的,变化的,物质、能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波动的1-1-2。在宇宙间存在的所有的星球分布着不同的物质,地球上矿产、水、地形、植物、动物等等在不同的地带都呈现不同的分布,而且,随着大气系统、地质系统变迁、太阳及地球的转动而不断变化。没有两个地区在物质和能量以及地质、地理、气候、生物和水的分布完全相同,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同样不均。

图一

  

    生命是向环境开放的,生命需要从环境中汲取能量、物质和信息,否则生命将无法存在1-1-3。

    比利时普里高京(I.Prigogine)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物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就可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4)。美国科学家霍华德.T.奥德姆和伊丽莎白.C.奥德姆对生物系统与外界进行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做出了系统的总结,他们认为大多数系统包含了结构、转换和反馈[见图1](5)。能量耗散过程是一种不可逆过程,如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能量耗散过程的不可逆性反映了能量转换过程的方向性,也反映了时间的方向性。生物体中成千上万个生物化学反应的高度有序和一致协同来实现了生命的有序运动。而所有生命的有序运动都必须依赖对能量的有序高效的利用1-1-4。

    生命的有序和能量来源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直接吸收含有能量的物质获得的1-1-5,生命吸收物质、能量,获得外界信息,维持生命,适应环境。生物有序广泛地表现在生物的空间结构上,除了生物分子结构上的高度有序性,生物形态也是生物体空间有序现象的重要体现。生物有序是在生物的生存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经过数十亿年的有机物碰撞、化合、试验,接受自然环境的筛选实现的,适应环境的生物体结构得以保存和发展。1859年,达尔文(Darwin)完成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命运动的各级水平以及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节律性和外在适应性的生命得以生存,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进化,并从简单向复杂发展1-1-6。

    目前,在地球上,据科学家确认的物种大约有二百万种。(6)生物学界对生命的定义各异,但基本形成以下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1)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1-7;

(2)相同的化学成分1-1-8(7);

(3)生物体内在稳态1-1-9(8);

(4) 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1-1-10;

(5) 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1-1-11;

(6)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1-1-12(9);

(7) 生物体都能生殖发育1-1-13;

(8)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1-1-14;

(9)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1-1-15。

    生命尽管是对环境开放,但其内部必须是相对稳定的[见1-1-9](11),须以一定形式与环境区分开来1-1-16。每个生命体在结构上是一定物质、能量、信息的有机整体。生命体无论多大,生命体内部可以储备的能量和物质是有限的1-1-17。生命需要不断支付能量与物质来适应外界环境,同时从外界获取物质能源、物质、信息,呈现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周期性循环1-1-18。

    生命从一开始就进入新陈代谢,生长与衰退并存,幼年到青年时期,生长超过机体的自然衰老,这时生命呈现生长,壮年以后,衰退逐渐超过生长,整体的衰老占据优势,生命逐渐走向死亡。科学家探明生命的衰退是基因决定的,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人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揭示了所谓“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他们发现细胞有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的死亡是有规律的,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就像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一样,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 这种程序性死亡的意义在于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和清除,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堆积,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陈竺院士认为:“并不见得一个生命体,它的生存时间越长越好。比方说线虫,这是一个模式生物,几年前,科学家就做了这样的一个试验,把有些所谓的衰老基因给它祛除掉,祛除掉以后,线虫寿命的确能够延长七到八倍,但是,它的整个代谢活动就明显的减慢了。也就是说,线虫的活动就非常低了。看上去,好像就是差不多处于一种冬眠状态,也就是说,它的这个寿命的延长实际是以牺牲它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12)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物质和能量才能生存,而环境必须给予这些生物一定物质和能量,这些细胞获得相互交往和协同运作的能量和物质,完成各自职能,才能生存,不断发展并适应外在环境。同时,生命的存在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包括适应环境的气温、水、光、无机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运动,生命之间也以对方为环境的要素需要适应。1838~1839年,施莱登(Schleiden)和施旺(Schwann)创立了细胞学说。据估计,人体500~600兆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人体的DNA的一套完整的“拷贝”(13),人具有生命的一般特征[见1-1-7—1-1-15]。人同样需要从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获得信息1-1-19。人的存在并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取得继续生存、发展和繁衍的资料的同时,人也在运动变化中在消耗着能量和物质[见1-1-4]。

    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环境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繁衍的物质、能量和适应性,可称为收益或得1-1-20,相反,人在生存、发展中物质和能量消耗和适应性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失去,就是支付或失1-1-21。人在生存、发展和繁衍中所具有的指向环境的物质、能量和适应性条件的客观规定性,就是需要1-1-22。这一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需要是客观的1-1-23。客观事物满足人的客观需要的一般的没有区别的抽象属性就是价值1-1-24。而客观事物满足需要的具体属性就是使用价值1-1-25。当环境提供给人的收益,满足其需要,增加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作用就是利1-1-26;而环境不能提供满足人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的作用就是害1-1-27。

    人也和所有生命一样,人与环境不断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经历生、老、病、死的生物过程;对饥饱、寒热等外界属性有生物学的感知能力,并具有对环境的食物、温度、安全、性的基本客观需要。这一依据生物学的人类属性就是“生物人”属性1-1-28。由于所有人具有同样生物结构和相同的物质要素、生物机制,因而,所有人在生物性质上是一致的1-1-29。

注释
1、为便于引用和参阅,本文对若干重要观点按章节和序列进行编码,“1-1-1”表示第一章第一节之第一,以下同。
2、《易经•序卦传》。
3、参见李难编著:《进化论教程》,第二章,生命及其起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参见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p462
5. [美]霍华德.T.奥德姆、伊丽莎白.C.奥德姆:《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M],中信出版社,2002。图见第83页。
6.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生命之树”项目的统计,目前可能有500万~1亿种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学家们能够确定的却只有200万种左右。(资料来源: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d/2007-08-07/09011660274.shtml
7. 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水,其含水量为60%~90%。水是所有的细胞活动的介质。细胞都含有四类有机大分子,即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类。这四类有机大分子又是分别由简单的有机分子单糖、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所构成。
8. 从单细胞的变形虫到多细胞的人体都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然而却又能够保持着内部的稳定状态。如果生物体不能够保持机体内部的稳定状态,就可能导致生命活动的终结。这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通过复杂的调节活动来维持的,这种状态称之为稳态。
9. 所有生物体,从单细胞的变形虫到多细胞的人体都能觉察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一定的反应。
10.[ ]符号中为前文观点编号或章节号。
11.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法国著名生理学家G•贝纳德,从为人忽视的施旺的细胞生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启发,第一个提出了复杂动物具有二种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在接触生物体时,不发生生命进程的那些活动,内环境是身体各部分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的进程只发生在液体状恒定的内环境中。然而,贝纳德关于内环境恒定的概念并没有立即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美国、英国、德国的研究者才开始回到了内环境稳定的概念上来,亨德森专门对贝纳德的工作作了宣传和推广,他根据内外环境的关系来探讨生命的特征。尔后,也就是距贝纳德提出两种环境七十年后,坎农在这一基础上把外环境问题放置一边,从内环境中推导出稳态的概念,提出了人体的稳态理论。
  坎农认为,稳态是内环境的稳态,躯体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是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又称为水环境或液床,它指的是机体的循环液体的总体。它是身体各部分共有的中间媒介,是用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输送养料清除废物的搬运工,也是体温调节的平衡器。内环境在由极其复杂极不稳定的物质分子组成的机体中,运用自身的平衡装置控制机体,使机体能够应付突然事变,能够抵抗反人体的各种物质力量,从而获得一种早在古希腊就有人称之为“天然治愈力”的东西。(《读书》:稳态和发生认识论,1986年第十一期)
12. 科技博览网:用基因读解生命,http://www.cctv.com/lm/511/52/68721.html
13.  孟德尔(Wendel)于1865年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1953年,沃生(Watson)和克里克(Crick)阐明了细胞中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2 “行为人”

    行为起源于生物的应激性反应[见1-1-12],为适应复杂的,变化的,物质、能量不均衡分布的环境[见1-1-2],生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寻找到物质和能量供应,得到生存适应性条件的生物继续生存,并繁衍[见1-1-12,1-1-13,1-1-14]。生物适应环境的运动是生物的行为1-2-1。

    科学家将生物行为从功能上分为索食行为、求偶行为、争斗行为、社群行为、通讯行为、节律行为等,最基本的内容是取食、传代和保护自身。从种系发生的角度划分,行为又可分为:属先天性定型行为的有趋性(taxes)、反射(reflexes)、本能(instincts);属后天习得性行为有学习(leaning)、推理(reasoning)等(14)。

    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必须消耗一定的物质和能量(设为 p)[见1-1-4],生物凭借一定行为可部分地弥补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带来一定的物质、能量和适应性的收益(设为i)1-2-2。收益中按对生物的具体作用不同,可分为基本生存收益和发展收益1-2-3。基本生存收益是确保生物存在的收益,是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1-2-4;发展收益是保证生物生长发展繁衍,提高生物适应性、增加舒适性的收益1-2-5。

    环境并不能恰好地满足生物人的需要,生物获取收益的行为并不必然成功,而是有概率的(设为q)的1-2-6。生命的生存与行为、支付的关系表现为在一定时间(t)内,一定行为效率(i/t)和概率条件下的收益必须大于物质能量的支付,其差额可称为剩余(可设为v):

    即v=i×q-p>0,

    如果物质和能量缺少来源,那么,能量的消耗[见1-1-4]将大于吸收[见1-1-5],生命将出现物质和能量的亏损v<0,长期的亏损会导致生命的萎缩,规模减小,功能衰退,适应能力下降,甚至灭亡1-2-7。
在生命物质和能量支付的单位速率为p/t的条件下,收益可以是间歇的和波动的,但必须在所有的能量和物质消耗完之前得到及时补充,否则,生物会在预期生存时间

      t=(i×q-p)/p/t

    后结束1-2-8。故而生物生存预期时间t,将决定于行为收益及其概率,以及自身的支付效率。生物必须通过提高行为的效率i/t,提高行为获取收益的成功概率q,减少行为的支付速率P来提高生存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越强,预期生存时间t越长,其种群生存的概率即适存度就越大1-2-9。

    行为学家霍曼斯(Homans)根据大量生物研究和实验提出生物行为学的五项基本原理(15):
    I.在任一场合内,在行为主体一切可选择的行为中,那些经常给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更有可能被行为主体重复,也被行为学家称为“联系原则”1-2-10;

    II.给定当前的场合,给定行为集合和记忆,行为主体意识到的那些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的激励行动——即本身不带来回报但与带来回报的行为联系着的行为——最可能被行为主体重复,也叫“激励原则”1-2-11;

    Ⅲ.在一切行为的一切可想象的后果中,与对行为主体更有价值的那些后果联系着的那些行为,更有可能被行为主体重复,也叫“价值原则”1-2-12;

    Ⅳ.对于行为主体能够意识到的全部行为和记忆,任意场合内,以及由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全部回报当中,如果某一类回报比其他回报更经常地出现,那么这类回报对这一行为主体的价值会随回报的出现次数而逐渐降低,被经济学家叫做“边际价值递减原则” 1-2-13;

    Ⅴ.行为学第五原理,分为两个部分1-2-14:
低于预期水平的回报或高于预期水平的惩罚,可以激怒行为主体,导致过火行为。此时,过火行为对行为主体的价值会增加;高于预期的回报或低于预期的惩罚,可以让行为主体感到高兴,并且因此而把相关行为的后果的价值向上调整。

    由上并由生物的特征[1-1-7~1-1-15]知,生物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经过长期的演化,生物在种群世代中必须在两个方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以保存生物种群:

    A、生物内部受到环境影响,发生遗传变异性,其中有利于提高行为效率i/t和概率的q、降低p的行为和特性保留并向后代遗传,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更长时间t的生存。其中不能有效利用资源的生物结构将消耗更多的能量,一旦环境不能满足其需要,就丧失生命[见1-2-8];

    B、生物主动寻找资源的富集地,利用资源发展和繁衍,躲避环境中恶劣因素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有理性的。人的行为与一般生物的行为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可以进行理性的认知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创造。

    行为不仅对个体本身产生意义,也会对外部环境和其他人产生影响1-2-15,这种行为的对外影响,经济学中称之为“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正价的,即有利影响,可以促进环境或相关事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是负价影响,即有害影响,可以导致环境或相关事物的损害甚至消灭1-2-16。

    “生物人”的行为从功能上看,具有对个体的自利性。行为可提高个体对环境适应性,是一切生物同样具有的行为属性1-2-17。行为的自利性具有客观必然性。自利不等同于自私,自私是生命个体有意识侵犯或争夺其他生命个体利益的行为的负价影响1-2-18。自私具有自利性,同时具有侵犯性和负价外部性,但自利性行为,并不一定具有负价影响。细胞的整合与交往组成的更高层次的生物个体,它们相互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联系,存在“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规律1-2-19,系统的整体性质不等于个体性质之和,因此,生命低层次的自利推导不出上一层次的自利属性,更推导不出意识条件下的自私性。个体的自利须以利他与合作为基础的,对自身的能量和物质的吸收有约束机制,从而达到个体在相互合作融合交往基础上,形成高层次的个体。因为,如果在生命体的任意层次,出现不顾他者死活的个体,其生存以他者的损失或支付为代价,那么,这个个体必然会不断扩张自己的收益和界限,在生命界限内挤压其他个体的生存空间,掠夺其他个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会导致上阶生命单位功能的下降,甚至会导致整个生命体的衰弱和崩溃。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是肿瘤。

    自私意识不单取决于对适应性的需要,还取决于生命个体的情感与欲望,道金斯从个体基因具有自利性推导细胞构成的器官、系统乃至生命个体的自利性(16),混淆了自利与自私的区别,“自私这个性质被渲染得太过火了,而且有些哲学家们所乐于尽情描写的人类的自私,就像我们在童话和小说中所遇到的任何有关妖怪的记载一样荒诞不经,与自然离得太远了。”(17)

    行为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于是,行为就势必存在一定的时空范围1-2-20。由于行为外部性的存在,行为连接了主体与客体,而具有关系属性1-2-21。行为在一定时空服从人的自主意志的属性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依据物质基础和条件,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与一定行为的客体相互联系,在人类社会就必然影响到社会关系。自由必然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下的思想和行为属性。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客观规律、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规定了意识和行为的边界1-2-22。超出这三个制约因素的意识和行为都无法持续存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和行为无法实现,并有可能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没有物质条件的支持,意识和行为因为失去条件的支撑无法持续,而社会关系则规定了任何人的意识和行为都必须在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外沿构成的范围内活动,超过这个范围必然会侵犯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他人和社会也可以对外来侵犯进行报复1-2-23。

    在社会关系交往中,人在一定时空和社会关系边界内自主实施行为、获得一定利益的资格规定就是权利,而人在权利运用中,被群体认可并赋予的在社会关系中实施一定行为的强制力就是权力。

注释

14.参见李难编著:《进化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P136。
15.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p108-109
16.参见里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17.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27页。

1.3“情感人”

A.情感心理机制

    低级生物应激反应[见1-1-12]的演化导致单细胞神经元出现。单细胞动物和低等多细胞动物(如海绵)没有神经系统,由细胞本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多细胞的腔肠类动物(如水螅)才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此种神经细胞彼此交织成网,形成弥散型的神经组织。当体表任何处受到刺激,兴奋沿着神经网迅速传到各处,引起全身性的收缩反应。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逐渐复杂和完善起来。到扁形动物(如涡虫),神经细胞开始集中成神经节(gangiion),特别是在身体前端有一对脑神经节,由此发出无数外周神经,并开始有传入纤维与传出纤维之分,这种神经组织称为结节型神经组织。到环节动物(如蚯蚓),神经节数目更为增多,并按体节分布。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形成一条贯穿全身的神经链。在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与一咽下神经节相连,下接神经链。随着刺激的部位和强度的不同,动物既可发生局部的反应,也可发生全身性的反应。到了脊索动物的文昌鱼,脊索背方已有了神经管,这是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管分化程度很低,仅前端略显膨大,称为脑泡,后面为脊髓。此类神经结构称为管状型神经组织。到脊椎动物的鱼类,神经管前端的脑泡更膨大折叠成脑,并有前脑、中脑和后脑之分。(18)

    随着神经元向专业化方向的演化,功能分离,出现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在更复杂的演化阶段,中介神经元出现,负责阐释感觉和运动信号。神经元的分工,提高了生物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提高了运作效率,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神经系统始终处于不同的神经唤醒水平,即神经不同的动员或活跃程度,神经系统处于较高的唤醒水平处于兴奋状态,消耗较多的能量和物质;相反,神经系统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是处于抑制状态,此时,细胞开始储备能量和物质。从宏观上看,大脑的能量供应是有限的,一定量的,大脑的血流供应占心脏搏出量的20%,因此,大脑组织的兴奋和抑制状态需要在不同的部位和区域是相互交替的,当一部分区域兴奋,就立即抑制其它部位的兴奋度1-3-10。这一功能可保证能量的集中供应,如果大脑的各部位同时兴奋,能量和支付总量将超过供应的总量,将透支能量,使部分脑组织无法得到能量和物质供应而无法正常发挥职能;大脑的兴奋与抑制交替还可以保证大脑唤醒水平高的部分形成明确的意志目标,指引并组织整个机体的运作,如果各部分同时兴奋那就会出现多意志目标,形成“多头领导”,失去对机体的指挥组织功能,机体茫然不知所措。

    大脑的发育过程中,脑干(brainstem)先得到发展,它的出现可以调节生命的呼吸、新陈代谢等,并控制固定化的反应与运动。在脑干的基础上,情绪中枢得到发育,其中包括嗅叶(olfactory lobe),提高了嗅觉反应,这样情绪中枢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中枢就是边缘系统(limbic),使生物的脑增加了情绪功能。在边缘系统的底部、脑干的上端有形似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它就是负责情绪的杏仁核。神经学家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发现了其对情绪的关键作用。若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其后果是完全不能评估事物的情感意义(19)。这表明,人类情感具有客观的生理基础1-3-2。正如《淮南子》曰:“物至而应之,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 “好憎成形,知诱于外”(20)。王安石也说: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人生而有之,接于物而后动。” “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者,情也。”(21)

    情绪具有多维的结构,冯特(Wundt,W.,1832-1920)于1896年提出情绪具有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三维结构。施洛伯格(Schosberg,H.)提出情绪的三维结构是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度,而普拉奇克(Plutchik,R.)把情绪分为相似性、对立性和强度三个维度。(22)按情绪愉快—不愉快的维度,情绪分两种:一是积极情绪,如喜、乐、福、荣、信、安、静等积极情绪在人脑中可以产生连锁良性反应;另一是消极情绪。而怒、恨、悲、恐、卑、耻、急、妒等消极情感在人脑中产生连锁负面反应。科学研究证实,情绪体验可以产生一系列的身心生理反应,包括内脏、血液循环、呼吸、激素分泌都会产生变化,有的情绪可以导致心身疾病。(23)积极情绪可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对外界的判断力和适应性,这一作用是一种利1-3-3;相反,消极情绪消耗人体的物质能量储备,损害身心,降低对外界的判断和适应性,这一作用是一种害1-3-4。情绪是个体内部对行为的一种回报,利害相权,由行为学原理“联系原则”[见1-2-7],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高度的快感一般趋向于寻求增强刺激的强度,与自己有关的,符合自己情感需要和偏好的环境和行为,回避可导致消极情绪的环境和行为,追求最大最长久的快乐和幸福1-3-5。这一人类的因相关人脑情绪中枢区域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兴奋活动的反应,如喜、怒、哀、乐、恐、爱仇、尊卑、荣辱、祸福、欲望、对他人同情和团体的责任,追求最大最持久幸福的属性,就是“情感人”属性1-3-6。

B.作为价值判断系统的情感

    生命的刺激反应结构以及感知和情感机制在生物内部构成了个体价值判断系统[见1-1-25]1-3-7。所有的外在刺激都经过人的感知,进入情感器官进行初步的情感评估,适应性好的有利刺激将带来生命体的舒适感,即具有价值,生物将保持与有利环境的接触和重复有利行为[见1-2-10~-11],反之,适应性差的不良刺激将导致生命体的不适感,即为负价值,生物将回避不利的环境,选择更好的环境和有利行为1-3-8。这种情感价值是借助于人的感觉和情绪进行的,可以做出快速反应,从而避免人在环境中受到伤害,具有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这种价值评估具有直观性、具体性、静态性1-3-9,不能对无形的、间接的、抽象的、长远的、深度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估。同时,要看到,情感的价值评估方式是简单的正负评价,缺少细致的中间状态评价,也无法深刻识别一个事物的正负价值共存的状态,即不能进行辩证地动态地全面地评估1-3-10,这是确保生物快速反应,而取得在复杂环境中生存机会所支付的代价。

C.情感与理智

   人类在情感支配的情况下,常常不能更为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事物,使得思维常常受到情感的支配。勒杜研究证实,眼、耳等感觉通道传送的信息首先进入丘脑(thalamus),经突触到达杏仁核;另一条通路时经丘脑,信息沿主干道进入新皮质。新皮质经若干不同水平的通路聚合信息,充分领悟之后发出精致的特定反应。这表明人类最原始最强烈的情绪取捷径直达杏仁核。(24)于是我们可知,情绪可以不经过大脑皮质的理性分析和控制,直接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知觉、运动、呼吸、心血管、免疫等全身各系统做出有利行为,或接受,或躲避。这样的人脑结构有利于及时作出反应,防止外界对自身的伤害,但另一方面,人对自己的情绪反应的控制难度很大,控制情绪将需要支付更大的精力和注意力。

   过度的情绪反应对人自身产生很大的伤害,并对人的理智产生影响,而使人失去正常的智力与判断力1-3-11。“与边缘系统联系的通道传输来的强烈情绪,如焦虑、愤怒之类,可产生神经‘静电干扰’,破坏前额叶保持操作记忆的能力。”(25)。同时,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可以在一定情绪下被激活,形成相应的机能活动,比如紧急情况下,交感分支被激活,引起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动脉舒张、胃肠蠕动减弱等器官变化,为应急活动提供能量,而副交感神经激活,则出现相反的机能活动。(26)叶克斯-道森规律标示情绪在不同的唤醒水平对手工操作的效果有所不同,而呈现一个倒“U”字模式:过度或过高的情绪唤醒水平不如适中的唤醒水平,后者能够导致最优的操作效果。另有实验表明,愉快情绪下人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而消极情绪降低学习效果;带有快乐、兴趣和无怒的被试,比痛苦、惧怕和愤怒的被试更快地完成呈示给他们的手工操作作业,积极的情绪可以导致神经系统达到适度的唤醒水平,动员机体完成作业,而消极负性的情绪则对思维加工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它们是知觉范围狭窄,思维活动呆板,搜寻线索和采取变式不及时。(27)这些综合的神经和机体状态可以导致人的大脑皮质的理智活动受到影响,当处于消极情绪下,人的大脑皮质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能量向其它机体的分散而处于低唤醒的水平。所以,李翱说:“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为也。情昏则性迁,。。。情者,常蔽性而使之钝其作用者也。”(28)

    任何环境刺激对于人的情感的作用而言,一定的环境刺激导致怎样强度的情感反应,尚无法准确计量,情感兴奋反应强度通常与事件刺激的强度;刺激事件与个体相关程度;情感心理机制的敏感性;情感需要相关1-3-12。

    物质利益不是情感价值的唯一相关因素,物质利益通过转换为上述情感刺激因素与人产生情感的关联。但是,情感价值存在的缺陷是,情感对价值的衡量是非理性的,无法衡量价值的社会意义。

D.共情

    人不仅可以体验自己的情绪情感,也可以体会别人的情感或者产生类似于别人情绪的相同情绪状态1-3-13。Gallagher and Frith 发表于《认知科学的趋势》2003年2月的关于“他心理论”的研究报告非常重要。

    所谓“他心理论”,是指我们在解释和预测其他人的行为的时候,具有把其他人的行为归结于其他人身上独立心智的能力,也就是承认有独立于自己的心智,1-3-14。这种能力来源于镜像神经元。脑科学研究表明,“他心理论”的神经元网络,主要包括3部分:
(1) 所谓的“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被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神经元所在的地方。),
(2) 颞叶顶回,
(3) 两侧颞极。

   科学家最近在印度猕猴的大脑里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这类神经元的特点是,如果猴子看到非同类的行为,镜像神经元不会被激活。可是一旦猴子看到同类的动作,镜像神经元就被激活,猕猴开始模仿它的同类的动作。模仿,是学习和知识过程的开端。(29)“他心理论”给“移情说”提供了佐证。

    马丁.霍夫曼认为移情在不同年龄段可以表现为新生儿反应性啼哭、观察到他人情绪而产生的条件作用、与自身过去痛苦经历相关的直接联想、摹仿、从信息描述或标记中产生的代表性联想、涉及想象当事人所处情景时充任角色,有了这样的心理学基础,人可以产生共情,可以与相关人产生相似的情感,同样可以激发类似于自身情感反应行为(30)。共情是重要的人类情感机制,暴力抑制机制是从动物的观察中得到启发的,有一些动物对同类的悲惨状况产生同情,然后就不再攻击了。

E. 欲望

   人的需要[见1-1-23]在情感心理中的反映,形成欲望1-3-15。需要是客观的[见1-1-22],而人的脑生理结构也是客观的,有其客观的生理基础1-3-16。所以“人生而有欲,。。”(31)。但欲望与需要是不同的,欲望是人的情感与意识共同作用,指向并预期占有特定需要物或实现特定目标的情感心理1-3-17。欲望的满足可以降低大脑情绪中指向特定目标的兴奋度和紧张感,而占有特定某物和实现有利目标,可以实现占有感,满足人脑情绪的情感需求,产生生理快感、舒适感,这成为行为的回报,形成反馈,引导人继续寻求欲望的快感1-3-18。欲望有指向性,情感性和主观性。欲望会把客观需要放大、扩展、升级、变形1-3-19,比如,人从一点向另一点的移动是客观需要,但移动采用何种交通工具就更多取决于人的欲望,有的人可能想拥有自行车,而有的人则希望拥有轿车。

    由于欲望的情感特征[见1-3-17],它常常脱离理智的控制,正如《淮南子》曰:“重滋味,淫声色,发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接而悦之,不知厉害,嗜欲也。”(32)主观性导致欲望可能趋向无止境的追求,情感特定生理机制始终兴奋,难于控制1-3-20,这将导致人的变形的欲望追求行为。蔡元培:“情欲如骏马然,有善走之力,而不能自择其所向,使不加控御,而任其奔逸,则不免陷于沟壑,撞于岩墙,甚或以是而丧其生焉。”(33)为避免情欲之害,所以,情欲必须置于理智的节制之下。

注释
18.来源:生物专业名词库——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生物秀网站http://www.bbioo.com/blife/2007/13501.htm
19.参见[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P21。
20.《淮南子》
21.转引自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1910)[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4
22.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p7-8。
23. 参见[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三章,情绪的生理学,p75~99。
24.[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P23
25.同上,p32。
26.参见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p146-147
27.参见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p31-33
28.参见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社会思想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37
29.转引自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1910)[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4,p69
30. 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p397
31.《荀子•礼论篇第十九》
32.《淮南子》
3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1910)[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4,p122

1.4 “理智人”

A. 理智的出现

    人的理智起源于大脑皮质的发育发展,是大脑皮质的一种兴奋性活动1-4-1。人类行为不断演化,促进工具的产生、人手的利用、直立行走、火的应用、社会规模的扩展,这些行为需要消耗大脑物质和能量,带来物质与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促进了大脑的发育1-4-2(34)。

    脑量的增加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活在距今600-700 万年前的托麦人,其脑量与黑猩猩接近。距今 440-15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其颅容量变异范围为400-530毫升左右。距今250-160万年前的能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510-752毫升。距今 170-20 余万年前的直立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600-1251cc,平均为1050毫升左右。距今 20-10 余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颅容量变异范围为1100-1500毫升。距今约10-3万前的晚期智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颅容量变异范围为1300~1750毫升。我国更新世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的颅容量为1300-1500毫升,柳江人的颅容量为1400毫升。”(35)

    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而语言现象是由于社会合作的出现。科学家发现,小团体的平均规模,与大脑皮质对脑的比例,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由灵长目动物的个体构成的“小团体”,由3-5个个体组成。小团体之间的交往,进一步组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构成“社会群体”。们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表明:小团体的平均规模与社会网络的平均规模,二者之间成正比(36)。

B.理智的过程

    理智的出现,使人对环境的反应更为合理有效。在理智出现之前,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不断“试错”(37)后积累有利行为知识的,人取得收益,积累有利知识需要支付大量代价。理智出现之后,人开始逐步学会在完成任务之前进行想象,设想不同的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代价最小,收益最大[见1-2-10,1-2-11,1-2-12]的行为1-4-3,人的理智更好地实现了行为的合理化1-4-4,也更为复杂:

    A人的行为之前,可以对环境进行合理认知和评估;
    B对行为的效果进行预期设想,确定有意识的目标;
    C通过合理的想象并制定合理的对策和计划,制定预期更合理的行为方式;
    D人可以在所有的经验的对策和方法中进行比较,总结;
    E人可以进行高度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工具和方法,创造环境中不存在的事物来提高适应性,获得更确定的收益,提高行为的效率;
    F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手,人可以更精确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的生存条件。
    G人可以选择短期没有收益,支付资源的行为,以获得未来收益;
    H人可以从事审美活动,实现自身理智与情感的整合,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美的情感享受。

    人学会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合理的行为,制造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提高行为的效率i/t。理智活动逐步摆脱了对“试错法”的依赖,提高行为获取收益的成功概率q,行为收益差额逐渐增大,适应性增强,预期生存时间t延长,其种群生存的概率即适存度提高1-4-5。这个进程反过来使人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自然规律和人类本身的意义,积累形成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人类文明演化速度加快1-4-6。理智的出现导致了创造性行为,人从此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自然界本来并没有的事物,使自身的能力和属性得以外化。

    理智也使人的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引导和控制1-4-7(38)。理智可以在大脑皮质形成兴奋区域,有效抑制其它区域兴奋度。人的理智行为也给人带来对自己本质能力的肯定和尊严,并从中发现美,进而发现和环境中的美1-4-8。不仅如此,人类的理智发展出了辩证思维能力1-4-9,超越情感和直观思维的束缚,揭示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表象与本质的联系,事物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1-4-10。可以深入意识到事物中矛盾对立的各个方面,并从这种矛盾对立状态中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有了这样的能力,人对事物的看法就超越了情感的制约,对事物不再只是简单以好坏、优劣、善恶等等简单对立的观点来考察事物,而更全面地认识到事物的状态有许多中间、过渡、分层的状态,也认识到事物的意义与价值有各种利弊。

    理智的出现还使人类获得从整体来考察事物的能力,把个人的得失作为更大的整体的部分,而进行整体的利益得失权衡。这一理智活动表现为人对集体利益的高度关注,达到对大脑自利心理的抑制作用[见1-3-1,1-4-7]。这将表现为,人群中一部分人乐于为整体奉献个体利益和生命的崇高利他行为1-4-11。

    还必须看到,人类的理智不仅仅可反映外界事物和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头脑以外没有的事物1-4-12。这是理智创造性反映外界的一种独特能力。当然,这些能力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并不平衡。而最关键的是,人类可以根据事物的动态,制定有利于存在和发展的对策,作出一定回应,这比刺激反应的反映模式大大进步,提高了人的适应性。

    综上述,人脑具有对外界辩证的、全面的、深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能力,接受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信息,据此进行记忆、判断、分析、推理、预期、计划、创造,进行价值评估和判断,制订策略,确定行为标准和界限,通过意志意念控制个体情感和行为,以最大限度适应环境、他人和社会的要求、改变环境适应人的需要。这就是人的“理智人”属性1-4-13。

C.理智人≠理性经济人

    这里的“理智人”概念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上提出的“理性经济人”概念。理性经济人是假设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在多种行为选择中,选择经济收益最大的行为(39)。

    艾智仁批评了“利润最大化”假设,他指出,被最大化的,必须是一个标量函数,例如,“总收入与总成本之差”的最大化,即“利润”。但是,艾智仁指出,如果个体的每一行动的后果是不确定的[见1-2-6],那么,就必须使用概率分布才可能描述这一行动的全部可能结果。例如,“总收入与总成本之差”是一连串的可能性,构成了利润的一个“概率密度”函数。我们怎么可能最大化这样的利润呢?无疑,我们只能最大化“期望”利润,也就是把概率密度函数与各密度对应的利润值相乘,得到的概率期望的利润值。(40)

    而且,西方经济学的理性概念是针对经济利益的。然而人的行为不但要满足吃饭穿衣居住的基本需要,因为人是生物人[见1-1-19]、情感人[见1.3节],人的需要还包括健康、休闲、幸福、亲情、归属、安全、知识、创造、尊严、审美等等有形和无形的需要和欲望;理性经济人概念没有确定行为的界限,这很容易将人的客观自利行为夸大为以他人和社会利益为代价的自私行为[见1-2-15]。而且,理智可以全面地认识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可以意识到群体的存在,对群体利益的认知形成的一定大脑皮质的兴奋可以抑制对自我意识的抑制[见1-3-1]1-4-14,因为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同等重要,所以这样的理智同样符合行为的“价值原则”[见1-2-12]。

D.理智的有限性

    固然,人的理智将不断发展演化,但相对于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自然和社会,人的理智是有限的1-4-15。从个体理智来看,人的记忆、计算、分析、创造等理智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人脑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不能掌握所有的环境与社会的信息,这导致人不断犯错1-4-16,只能取次优的策略,而且人的情感因素会影响理智判断[见1-3-8],分散理智需要的能量,使理智难以实现正常功能。人脑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不断提高功能水平,减少犯错误的机会1-4-17。

    从理智的人群分布来看,人群的知识、智能分布是不均衡的1-4-18,这是因为人的智能和情感生理结构存在差异,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也因人而异,知识结构复杂,个体之间人脑的分离使得记忆、判断、感觉、情绪的分享难以实现,人脑的训练程度也不同。人必须采取各种传播手段来相互沟通,获得更大量的信息和方法,增加对环境的认识程度,缩短功能提高的时间,加深潜力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但人要面临的困境是:语言表情等交流无法真正全面表达内心感受1-4-19。而且人际交往还面临信任的障碍;人的群体决策需要支付大量的时间精力代价交换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与恰当1-4-20。

    由人自身的体力、精力的有限性[见1-1-17]和理智、知识的有限性[见1-4-15],导致个人在环境中是难以长期生存的,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中才能获得更长远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相对较大的收益,求得更大的发展。

注释

34. 根据已发现的化石的证据,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至少经历了600万—700万年的历程。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是颅内模。颅内模是从颅骨内表面得到的脑的外部形态。颅内模的来源有三种:第一种来源为天然形成的颅内模,当头骨石化时,脑石化或者颅骨内腔被泥沙充满凝固,日久天然而形成;第二种来源为根据颅骨内面的形态特征人工复制的颅内模;第三种来源为采用计算机三维扫描技术虚拟而成的颅内模。通过对颅内模的研究,使我们有可能了解化石人类脑表面的形态特征,根据脑的结构的变化,探求人类脑的进化过程,为人类的进化和颅骨的形态变异提供证据和功能基础。有学者提出,人脑的扩大可能与使用工具、捕猎和食肉有关。工具的使用和其它文化因素为脑的扩大提供正反馈,有计划地捕猎、设置陷阱、使用棍棒和骨头作为武器猎杀猎物和食肉,使人类的智力提高,脑量增大。另外有学者认为,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人类脑进化的原因。晚更新世时期,从非洲迁移出来的欧亚大陆的早期人类生存在一个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和环境斗争的过程中,脑量扩大。——吴秀杰:《探索人类脑进化的历程》,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612/1_20061208_148486.html
35.吴秀杰:《人类还在进化吗?》,化石网,http://www.uua.cn/Writer/2007/0314/4883.html
3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社会思想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32
37.通过行为尝试,从失败中发现错误、积累知识、达到成功的实践方法。
38.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同样具有生物本质,从而可以被控制。人脑前额叶(profrontal lobe)在人发怒或恐惧时可以工作,控制这些感受,为的是有效对付眼前的情势,或重新评估以做出新的反应。——参见[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P30。情绪商数(EQ)理论认为情商能力包括情绪自我认知和他人情绪认知、情绪控制、自我激励、社交能力等若干方面。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精神状态》一书中提出,人有“多元智慧”,开启了情商学说的新智。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首创“情商”(EQ)一词。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推出《情感智商》一书,一下子使“EQ”一词风行世界。
39. 杨春学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全面的总结,在将经济人假设模式划分为古典模式、新古典模式、广义模式的基础上,把经济人假设归纳为下面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
第二个命题是“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第三个是经济人假设(假说)的核心命题,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杨春学认为,“经济人”(Economic Man)概念由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引入至经济学中。[1]此前,在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学者们很多认为B•弗里赫里奥所著的《精明的管家》(1629)一书中的“管家”这一概念就是“经济人”概念的先驱。[2]贺卫、王浣尘(2000年)对此归纳道,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经济人思想,约翰•穆勒则是依据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确地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
尽管经济人与经济人假设在国内外经济学文献中随处可见,但是对经济人假设作出专门的、直接的、系统的说明的学者尚不多见。据杨春学考证,国外以“经济人”为名的著作有四本,它们是马丁•霍利斯(M.Hollis)和爱德华•内尔(E.J.Nell)的《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1975),莱本斯坦因(Leibenstein)的《超越经济人》(Beyond Economic Man:A New Foundation for Microeconomics,1976),米兹(Gary Meeds)所编的《有思想的经济人》(Thoughtful Economic Man,1991),以及梅尔斯(Milton Myers)的《近代经济人的灵魂》(The Soul of Modern Economic Man:Ideas of Self-Interest,Thomas Hobbes to Adam Smith,1983)。
以上资料来源:经济人假设问题研究,http://hp.shufe.edu.cn/hpthesis/duanyulan.htm
40.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社会思想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190

1.5 “社会人”

A.群体的意义

    动物学家洛伦兹通过大量研究指出,生物世界的各种生物物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群居生活的倾向。形成群居性生活的来源有三:

    “一是物种存在与延续的需要,因为任何物种生命都是脆弱的,他要安全地存在与延续,必须通过群居才能获得1-5-1;二是物种生命对性的需要与满足1-5-2;三是物种生命繁衍、抚育后代的本能要求。”1-5-3(41)。人类也不能例外。

    环境是高度复杂的、不确定的[见1-1-2]。比如,大气环流本身的高度复杂和变动性,河流、地质地貌、生物群落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必须经受雨、雪、冰霜、高温酷暑等等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会遇到火、雷电、地震、泥石流等等各种自然灾害;必须防止来自其他大型生物的攻击和有毒植物的戕害;忍受食物来源不足的困扰;经历各种疾病的打击,同时人类也必须提防来自其他族群的人类的袭扰和掠夺。所有这些外来的威胁都构成了人类个体无法单独应对的生存压力1-5-4。

    人只有在不断战胜或有效回避外界的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发展。于是,早期人类创造出新的工具、方法和策略来对自身进行防护,抵御外来的侵袭。人类发明了衣服来抵御寒冷,防虫防湿;进入洞穴居住,后来发明了房屋和围栏来抵御野兽;种植生物、驯化动物来提高食物来源的稳定性。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见1-1-16,1-4-13]不能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满足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们薄弱的手段。”,“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他动物取得优势。”(42)荀子说:“故人生不能无群……”(43) 人类若企图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劳动剩余,以获得生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必须依赖人的群体力量1-5-5。

    群体活动可以提高人类种群的适存度。群体对于个人的意义来说,至少有:

    1、 群体活动可以通过相互的联系提高对外来威胁的预警,提供对外反应时间,提供安全感1-5-6;
    2、 群体力量可以抵抗和避免大型生物和灾害等外来的侵入1-5-7;
    3、 缩短人与人的时空距离,降低交往的成本1-5-8;
    4、 可以利用群体力量提高狩猎、种植等活动数量、质量,大大提高获取食物的成功率1-5-9。
    5、 有些活动必须在多人合作的情形下才能进行1-5-10;
    6、 群体可以整合所有人的认知和理智,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个体可以借助群体智慧,在人脑之间复制和传播群体的有利知识,提高每个成员的智力和理智判断水平,提高适应性。1-5-11

    群体活动,可以增加食物来源,食物来源更加稳定,才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其它活动。人类的文明才得以进步。爱因斯坦认为:“个人是能够自己进行思考、感觉、奋斗和工作的;但在他的肉体、理智和感情的生活中,他是那样地依靠着社会,以至在社会组织以外,就不可能想起他,也不可能理解他。是‘社会’供给人以粮食、衣服、住宅、劳动工具、语言、思想形式和大部分的思想内容;通过过去和现在亿万人的劳动和成就,他的生活才有可能,而这亿万人全都隐藏在‘社会’这两个小小字眼的背后。”(44)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的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45)

    而社会群体的发展扩大,对人脑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群体活动要求人提高对伙伴的识别能力,科学家发现,小团体的平均规模,与大脑皮质对脑的比例,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见1.4节];在群体的基础上,人之间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了社会1-5-12;

B. 社会关系

    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是人的个体。个体的人具有在“生物人”、“行为人”、“情感人”、“理智人”等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类的共同属性[见1.1-1.4节],于是,在社会中,每个个体人之间是天然平等的1-5-13。但这种平等只是就质的方面而言,在关于人的类本质相同和平等中存在细微的量的差别1-5-14,这些差别与人出生以后的环境、营养、教育、经历、所处的团体、从事的职业等等方面有关。

    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群的区别在于,社会各成员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紧密的,两两联系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1-5-15。这种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社会联系构成了较复杂的组织结构1-5-16;社会具有相对集中统一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并得到成员的基本认同1-5-17。

    人际之间的联系为信息传播、权力作用预置了方式、势能和方向,信息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结构传递、扩散,并引起成员的反应1-5-18。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信息,权力分配是其存在和扩散的条件,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这种已经预置的联系,那么,信息将无法传递,权力也无法执行。信息或权力的有效性和价值是与人与人之间的客观联系直接相关和决定的。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个体的价值得到体现1-5-19;把所有个体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脱离了整体,个体的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46)所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7)这一原理后来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的研究所证实,称为“社会人”假设1-5-20。

C.“社会人”假设的提出

    有人认为,怀特•威廉斯是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用于管理学、并奠定了“社会人”假设的先驱。他曾经深入工人中进行切身体验。在1920年出版的《工人头脑中想的什么》、1925年出版的《人的主要动力》等著作中,已经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工人的心理和人际关系。他提出,工人的工作是重要的,但这种重要性是因为工作影响着他的生活方式、亲友关系、休闲娱乐以及他的内心感受。工作如果从工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剥离出来,那就什么也不是。所以,工作从属于更加广阔的社会体系。工人不见得挣钱越多就会干活越多,甚至金钱也不完全是用来满足工人的物质需要的。工资有一个极大的作用是衡量工人的社会价值,人们往往用比较工资高低的方式来抬高或贬低某个人的社会地位。再进一步,工人的主要动机不是物质和金钱需要,而是希望得到人们对他们作为人的尊敬。工人的社会群体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行为。(48)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群体实验等,他们发现工人不是传统理论中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49)
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可以使能力、技能、知识等等方面各有优势的人相互协同,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可以产生大于个体收益之和的更大收益。

注释
41.参见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P77
42.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580
43.《荀子•王制》
44.参见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
4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P9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24。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6。
48. 参见《管理学的新突破》,原载《管理学家》,http://hr.hbsr.cn/html/20061013/187_1.html
49.参见“MBA智库百科”:乔治•埃尔顿•梅奥, http://wiki.mbalib.com/wiki/George_Elton_Mayo

2、合作

2.1合作关系

   每个人与别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社会关系网络[见1-5-15,1-5-16]。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生物人”、“行为人”、“情感人”、“理智人”的类本质相同[见1-5-13],因此每个人在与别人的合作中的支付具有同质性。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活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等用性和同等意义“(50)复杂的支付可以与简单的支付通约(51)。人的支付并不能因为在社会关系网络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人的合作需要统一指挥和协调个体的作用力,使之产生需要的协同,否则,无法产生大于个体力量的合力以适应任务的需要,于是,在合作中产生了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形成了阶层的分工即社会管理阶层,逐步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层级结构和社会阶层2-1-1。每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位置2-1-2。如同数字在一个数中的位置不等价一样。人在社会关系中拥有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传导效率是不同的,2-1-3。这种不同的效率与个体的属性不同有关,也与社会关系预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中各位置和节点产生不同的传导和联系的方向和能级高度相关2-1-4,各个位置和节点、中枢存在层次差异,涉及面有广狭之分,轻重之别,这决定了能量、物质、信息传导的效率,同样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网络节点产生的它们的效应不等2-1-5。

    一个人的个体及其支付在自身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处于不同的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人际关系能级效应。在这个结构中,对社会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广,得到的反馈更大的社会位置可称为高阶位置;对社会影响较小,涉及面窄,得到的反馈小的社会位置为可称为低阶位置2-1-6。社会位置的高低阶位置差等决定了同样的价值对社会的影响将不同。处在同一级或位置差不大的社会位置的人因为其社会影响和地位的同质性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同质性的同阶社会成员构成阶层或阶级2-1-7。阶层之间可以因为位置差异大和利益差异显著,甚至产生利益冲突2-1-8。

    各个位置会有不同的效应,高阶社会节点上同样的价值更有可能被放大,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中,各位置都预置了一定价值的传导方向和关系属性[见2-1-3,2-1-4],当社会关系在接受收到来自其他位置发出的能量和物质和信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复制或变换,并向该位置的其他方向进行传导。高阶位置的能量和信息可以更多可能被低阶位置进行复制和变换,从而产生与个体价值相差很大的物质和能量效应2-1-9。当价值和支付离开高阶位置,其放大效应就立即消失,原因在于价值放大效应的是社会联系和结构以及各位置内在的利益要求,不在于个体的支付价值本身2-1-10。合于社会成员的要求的能量和信息可以通过社会联系和结构产生放大效应,而不合于社会成员要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将在传导中减缓、削弱、衰减,甚至消失,或导致负效应。

    合作中形成的交往就会通过成员之间的联系,在成员中实现了知识、信息、规则、技能的交流与传播,这种交流实际上是互动的,促进了人类知识的整理,科学和理性思维的进步[见1-5-18],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类生产和合作中的“试错”(52)成本,减少整体的支付,获得更大的收益;知识和信息通过交流得到整理,形成的知识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所有的成员的结合不能天然地产生效率。个体的力量必须进行分工,按一定的秩序进行组合、配比、凝聚、协调,按一定的规则对合作剩余进行分配。这就形成了合作的规则、程序、道德、制度2-1-11,有了这些合作规则,可以消除人与人在合作中的行为冲突,确保行为的方向一致,可以降低合作内耗,增大集体力,降低混乱造成的损失,产生较大的社会群体收益。

    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社会关系对每个成员的地位和价值确定,也同时提供每个成员相互比较的参照系2-1-12,通过对比,个体将得到其在群体、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反馈。脱离群体和社会,个人的属性和价值将失去比较的参照系,价值也无法得到信息反馈2-1-13。

    合作中必须根据需要对合作机会、收入进行分配,这样就必然产生基于生产合作的生产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2-1-14;

注释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p446
51. 通约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数量比例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劳动的使用价值和形式尽管不同,但它们可以依据一般属性相互通约:“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更广的范围,我们可以在更一般的基础上将各种人类支付进行通约,从而实现相互的比较。
52.“证伪”和“试错”是哲学家波普提出的人类经验思维方法。他将这个方法定义为就是用猜测和反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化成下列公式:
    P1 —TT— EE—P2
    P1 是初始问题,TT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尝试性理论或猜测性的解答。在人文科学中,尝试性的历史解释充当了尝试性理论的角色。理论或解释必须受观察或史料和论据的支持,并继而受到批判讨论。当发现错误时,无论是逻辑错误还是事实错误,都要加以消除( EE)。其特点是留给研究者或解释者一个新的或修正过的问题,于是过程重新开始。 波普还把猜测和反驳的方法称为试错法或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借助于试错法,人类获得常识性的知识,所有的动物也想借助于它获得知识,科学方法只不过是试错法的提炼。(参见江天骥:《可证伪性、可批评性 和科学方法》,段秀芳译 、朱志方校,
http://www.ihns.ac.cn/news/jiangtianji/5.htm

2.2集体力

    合作可创造出大于个体力之和的集体力2-2-1。

    亚当.斯密在分析了制针业后发现,生产别针的作坊把生产工艺分解为18 种由不同的个人分别进行的专门操作,实行个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可以达到人均日产4800个。而如果一个人从事所有的工序,那么,他一天也生产不出一个。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好处有:一、提高技艺;二、免除了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的准备时间;三,可以改进技术,发明专业工具2-2-2(53)。

    马克思则进一步对人类合作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合作创造了一种“集体力”2-2-3:
    合作可使人产生竞争心和热情;

    可以加快速度,他以传砖为例,24只手的传递比12个人来回搬运要快;

    产品的不同的空间部分同时成长。144小时结合工作日完成总产品,比只能比较单方面地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多少是单干的劳动者的12个十二小时工作日要快;

    合作可以应对紧急情况,扩展工作日,比如,一个人只能从一天中分割出一个工作日,例如12小时,但是,例如100个人协作就能把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扩大成一个1200小时工作日;

    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或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

    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等等。

    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54)我们看到这些多人合作产生的能力完全不同于个人的能力之和。马克思据此认为:“这是因为人即使不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55)

注释
53.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M],北京:华夏出版社,p7-12
54.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十一章论协作,《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5.同上。

2.3合作收益

    集体力创造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劳动剩余,使得人类得以繁衍、发展。合作提供比个体单独工作的成果多得多的成果。如果没有这样的成果,人们则不必选择合作。

    我们已知,设定多人共同合作劳动产生出的净收益V,即总收益I扣除了总支付P,
    可记为: 

*2

  

    如果收益支付率λ不变,那么I会随着P的增大而增大。在I不变的情况下,P的缩小可以提高λ,也可以同时改变增加I,缩小P来提高λ。这个比例是变化着的,但由于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手段和技术技能的相对稳定,可以保持一定时间区间内而的相对稳定2-3-3。

    其中,所有成员的个体劳动支付与收益的关系个体收益i与支付之差额p为个体净剩余v,
有:

    v = i-p,2-3-4

    个体收益之和∑i与个体支付之和∑p的差额为个体净剩余总和∑v:

    ∑v=∑i-∑p,2-3-5

    如果合作是有机组织和有效的,那么, 在一定技术技能手段条件下[λ相对稳定2-3-4],正常情形下,总收益I与个体收益i的关系为:

    总收益I = ∑i  +ΔI;其中,ΔI为个体形成的集体力[见2.2]获得的增加的收益,2-3-6;

    总支付P与个体支付p的关系为:

    总支付P = ∑p, 2-3-7。

    如果收益支付率λ不变,那么I会随着P的增大而增大。在I不变的情况下,P的缩小可以提高λ,也可以同时改变增加I,缩小P来提高λ。这个比例是变化着的,但由于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手段和技术技能的相对稳定,可以保持一定时间区间内而的相对稳定2-3-3。

    其中,所有成员的个体劳动支付与收益的关系个体收益i与支付之差额p为个体净剩余v,有:

    v = i-p,2-3-4

    个体收益之和∑i与个体支付之和∑p的差额为个体净剩余总和∑v:

    ∑v=∑i-∑p,2-3-5

    如果合作是有机组织和有效的,那么, 在一定技术技能手段条件下[λ相对稳定2-3-4],正常情形下,总收益I与个体收益i的关系为:

    总收益I = ∑i  +ΔI;其中,ΔI为个体形成的集体力[见2.2]获得的增加的收益,2-3-6;

    总支付P与个体支付p的关系为:

   总支付P = ∑p, 2-3-7。

    I = ∑i  +ΔI

    P = ∑p  ;

    代入6-12,

    V  = I - P

         =(∑i  +ΔI)-∑p

         = ∑i  +ΔI-∑p

         =(∑i -∑p) +ΔI

         = ∑v +ΔI

   ∴ΔI   = V-∑v .

    其中,ΔI就是合作剩余,其来源是为合作的净收益与个体净收益之简单和的差额V-∑v,2-3-8。

    这样我们,可知I与P存在一定对应配比关系2-3-9。对应关系反映了收益与支付的因果联系,一定主体的支付是一定条件下其一定收益的来源2-3-10。ΔV来源于个体的支付总和,因而其等比例的V与个体等比例的支付相关。

2.4  非物质收益

    合作除了生产了大量物质财富,带来了更多物质成果或者收益(设为Im),还可能同步生产出非物质收益(In)2-4-1,它们也是社会的要素:

    a安全:包括社会成员受到社会整体的保护,其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的整体可以抵御外来的威胁;社会也可以产生信用和保障,各种规则以及执行规则的承诺,都给予个体安全,因为社会个体可以减少验证的支付;社会给予个体适当的利益分配的确定性;

    b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合作中必须根据需要对合作机会、收入进行分配,这样就必然产生基于生产合作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

    c制度与秩序:在合作中为了避免冲突形成的规则和方法和社会的有序运行状态[见2-1-11]:

    d教育,即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见2-1-10];

    e文明与道德:知识和信息通过交流得到整理,形成的知识的体系化和专业化,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f归属感:成员之间相互肯定和接纳。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当个体从内心认同群体和社会,认同自己的在群体中的地位,忠实并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时候,就产生归属感。拥有这样的情感,人就不会感觉孤独,人的内心将确信自己被所处的群体和社会接纳,消除恐惧,获得内心的安定,获得信心和力量。这是群体或社会凝聚力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群体社会提供给成员的具体情感价值之一。

    g幸福与尊严:社会不仅会给与人认同,还会给人以正面的情感价值,这里主要包括尊严和幸福感。这是社会给人以人的价值,给以物质和精神的享受,社会可以使人享受到更多的个人劳动无法创造的价值,分享集体力创造的合作剩余。 社会可以对个体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比较,衡量,产生或高于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评价。这将在个体情感中得到反映,引起尊严感。

    h劳动者健康:合作剩余的增加使得劳动者的健康得以保障,寿命得以延长。远古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56),人类的健康也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死亡率很高。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合作剩余的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提供了大量物质生活资料,发展了科技和医学,增强了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促进了人类的健康,增加了劳动者健康福利。

    i 环境质量: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合作的扩展,使得人类可以更加有效地影响环境,创造更大的空间,以适应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类社会需要与环境和谐相处,需要保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

    上述各项非物质收益,没有前后排序,都是社会构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那么必然导致社会的危机甚至崩溃。

    非物质收益价值(In)是社会整体收益(I)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收益存在价值无法用货币价值来衡量,不能进行简单数学相加,因此表示为

    I=(Im,In),2-4-2

    非物质收益具有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个要素不可以由其他要素替代2-4-3,比如,一个社会很富有,但成员健康出现危机,再多的金钱也不能补偿;经济发展再快,但不能替代文化的供给;比如一个文化历史城市所提供的文化积淀,金钱、成员的健康等等无法与之相交换;社会中的道德制度也不能用经济发展进行替代;而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无法替代社会成员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环境质量的改善。

    各项非物质收益以及物质收益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进行有条件的转化2-4-4。比如,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成员健康,发展文化设施,改善环境质量等等,而社会的整合、安全、健康、历史文化发展可以促进成员合作发展,扩大交流,增加物质收益,提高效率,增加成员的时间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物质收益增加。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合作效率,减少内部消耗。但这种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中枢是人,通过物质条件改善,提供成员更高的效率,增加时间投入,信息投入等等间接条件和手段实现的,不能直接实现和替代,也不存在数学函数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变量输入社会系统不会自动地改变另一个变量。

    由此,非物质收益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支付2-4-5,比如,经济投入,人力资源,信息输入,制度和秩序提供,信用等等。

    另外,还必须看到,社会合作中各种行为也存在“外部性”[见1-2-15]2-4-6,即行为对社会各要素的影响。影响可能是正价的,也可能是负价的。比如,制售武器的交易行为,可以增加物质收益,但危害社会秩序、成员健康与生命;建设新的房屋,可能增加了社会的物质收益,但也可能破坏自然景观、历史风貌、邻里关系等等;在经济合作中,社会成员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时候,物质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可能损害了成员的身心健康,减少了成员的休闲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收益(Im)和非物质收益(In)可能是正价的,也可能是负价的2-4-7。当我们的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必须支付物质收益或非物质收益,也同时会产生外部性,有的时候是正价的,有的时候是负价的,同样,剩余有可能是正价的,也可能是负价的。更多的情况下,负价的支付是不可逆的,即支付一旦造成,就不能可逆的重现和复制,重新得到2-4-8。比如,文化遗产,一旦支付,就永远不能复原,再也不能挽回,又比如,生物多样性中生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不能再生和还原。在时间性上,也是不可逆的。即某时的收益不可逆,比如,某时的健康不能用以后的健康和物质收益来替代或交换,一旦失去,就没有挽回的余地;还比如和平,当和平失去时,战争的苦难已经产生,战争期间的创伤是其他收益不能补偿的。因为这些支付往往是有存在时间性价值的。故而,与物质收益(Im)和非物质收益(In)相对应,各有物质支付(Pm)和非物质支付(Pn),相对应的两方相权,其物质剩余与非物质剩余有可能为正价,也有可能为负价2-4-9。

    另外,个体的收益之和不等于整体收益2-4-10。个体收益之间可能出现冲突和紧张,彼此可以冲销,因此整体收益并不等于个体收益的简单相加之和。整体收益可以大于个体收益之和,也可能小于个体收益之和。当整体的收益与整体支付权衡,合作剩余(V)可能为正价,也可能为负价。

注释
56. 据考证,各个时代的人类平均年龄分别是: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000年) 18.0岁;公元前5世纪 20.0岁;公元前1世纪 22.0岁;中世纪(公元476-1640年)  33.0岁;1788年 33.5岁;1835-1854年  40.5岁;1900-1905年  49.2岁;1945年  66.7岁;1974年  72.0岁。资料来源:《中老年健身运动》,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http://www.dzty.gov.cn/news/testnews/57360035/2005616170025.htm

2.5 合作收益的性质

    A.合作收益的整合性

    当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合作时,就是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的资源与其他个体人的资源进行融合的过程。这时,所有个体的支付p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收益i,溶解、整合为一体2-5-1。这个过程是总收益公式[见2-3-7]的另一种形式:

    ∑i  +ΔI = 总收益I;

    前两项经过一定过程整合为等号右侧的总收益I。比如,两个人共同担水,两个人都支付了体力,这时,共同的收益就是一定量的水在距离上的移动。我们已经不能区分有多少水的移动是两个人中的谁所为,合作支付的体力以及精力,并且其价值已经整合为一体。人类的合作无不具有整合性,从简单劳动如担水、汲水、打铁,到大规模的生产,而融合在收益的合作剩余也就具有了整合性。

B.合作收益的有限性

    合作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有限的,存在一个定量。合作剩余可以实现极大丰富,比如,目前全世界合作实现的互联网,内容极大丰富,并且可以无限复制,但其信息总量仍然是有限的。

    任何制度下的合作收益不能自动地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因为收益是整合的、并且是有限的,合作收益价值只有经过一定的确认、转换、分割、分配等若干环节才能反馈给成员,使每个成员的支付得到必要的收益,有收益,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才能持续2-5-2。

    而合作收益必须进行计量和确认,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合作收益总量上的计量和确认,另一方面包括对成员个体支付以及作用、效率的计量和确认。在此基础上,在社会成员中进行收益分配。在收益分配中,决定分配方式是三个基本问题:“谁来分配?”——分配的主体;“如何确认收益和支付?”——分配的依据;“如何分配?”——分配的标准。

3  收益分配

3.1 基本预设——不考虑环境支付、概率等因素

    社会分配关系纷繁复杂,对分配机制的研究就需要从合作以及合作收益入手。合作的收益来自于合的共同支付[见2-5-1]。

    我们先假设行为主体为1,2,。。,n-1,n等人,他们的工作性质一致,他们出于生存的压力或合作剩余的期望等等原因进行合作。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暂不考虑行为的成功概率,同时减少环境支付波动的影响,我们暂不考虑环境支付的波动影响。把环境支付因素留待能够把环境因素与人的因素相通约后,环境作为与人同等重要的因素,在复杂的分配分析中体现。

    设每人有行为,其单独实施后,支付为px单位,于是我们可知,支付总额等于各成员支付的总和,可记为:

    P=p1+p2+p3+……+pn-1+pn,3-1-1

    而每个人的支付都会占总支付的一定份额,于是,我们就得:

    1= p1/p+p2/p+p3/p+……+pn-1/p+pn/p,3-1-2

    从该式的我们可看出,任意一个人的支付份额必定在1与0之间:

    即1≥pn/p≥0,3-1-3。

    同样,当支付总和进行整合,与资源进行融合,形成收益时,每个人的支付就被整合到整体收益[见2-5-1]中。在社会合作收益进行分配的时候,各成员的个体收益来自于总收益。

    总分配额不一定等于总收益,因为,总收益需要扣除一定数量收益用作整体的发展。我们可以设定为总分配额为Id,总扣除额为Ip,收益总额等于总分配额与总扣除额之和:

    I =Id+Ip,3-1-4;

    而同样,我们假设每个成员只从总分配额进行,那么,就有:

    Id=i1+i2+i3+……in-1+in,3-1-5

    我们也可以得到,

    1= I1/ Id +I2/ Id +I3/ Id +……In-1/ Id +In/ Id,3-1-6;

    与支付份额同理,任意一成员的分配份额也在1与0之间,记为:

    1≥In/ Id≥0,3-1-7。

3.2 收益份额

    收益来源于支付,没有支付,就没有收益[见2-3-10]。社会的各种收益来自于人类的劳动支付采用一定方法,经过合理的组合、运用,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施加于物质资源,按人的需要,对物质资源和能量进行变换获得的。从一般意义上看,总收益必与总支付相关[见2-3-9]。但成员的支付份额却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其收益份额,收益份额还受到分配制度、分配者、分配权利分配等等分配关系因素影响3-2-1,合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收益分配中所拥有的份额,在分配关系占优势的合通常可以获得较大的份额。因此我们需要设定一个分配关系系数ω,各方的权重为ω1,ω2,。。ωn-1,ωn。

*3

   

    这个过程表明,成员的收益份额在P,Id等整体参数不可控的条件,在个人支付px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个人的分配额ix导出个人收益分配份额px/P的变化;也可以在ix确定的条件下,调整个人支付px/p份额,导出个人收益分配份额ix/Id;还可以同时控制个人分配额ix和支付份额来px/P导出个人收益分配份额ix/Id的变化。而每个成员的收益支付率的变化都将引起他人收益支付率的变化。

3.3 此消彼长

    我们可设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合作整体。成员数量为n。这些成员的合作中支付总额为:

    P=p1+p2+p3+……+pn-1+pn,

    其收益总额为,在扣除了一定收益为Ip公共使用,可分配收益额Id分配到各人为:

    Id= i1+i2+i3+……in-1+in,  [见3-1-5]

    于是,每人的收入支付比λ分别为:

    λ1= i1 / p1,λ2= i2/p2,λ3=i3/p3,……λn-1=in-1/pn-1,λn=in/pn,3-3-1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其中有两个成员的收入份额和支付份额未确定,设两个成员分别为a,b。二者的支付额分别为:pa,pb,收入额为ia,ib。于是,

    我们得:ia+ib=Iab,pa+pb=Pab,

    我们也设:其余各成员收入份额和支付份额确定,且收入支付比都等于λd。

    我们设成员a的收益支付比λa>λ,见图2,我们看到右图中成员a的收益分割线夹角比左图要大,这显示了a在增加自己的收益份额。

*4

 

*5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λa

λd

λb

3-3-4

λd

λd

λd

    反之亦然。

    这表明,b成员因为a成员的分配关系系数λa/λ提高而降低到平均分配关系系数1以下,就是说,他的收益支付率也将低于平均水平。由于1)a成员与b成员是随机取得的;2)其余成员的收益支付率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合作中任一成员的收益分配系数、收益分配率改变至少引起合作中另一成员的收益分配系数、收益支付率向相反方向改变。任何人的收益份额在收益总额为有限值条件下,与其他成员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收益规模大小并不决定收益份额ix/Id,3-3-5。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收益份额,这种关系反映在分配关系系数ωx上。ωx越大,收益支付率越大,收益越大。

3.4 亚当斯理论

    利益分配关系还可以通过收益支付间的通约来确认。这一通约方式是假设任意一成员与另一成员在从事同一类活动中的收益支付比相等,比如,a,b两人的收益和支付分别为,Ia、Ib和Pa、Pb。那么,

*6

 

    当合作的成员发现这样的差异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地位重新评估,作出相应的反应。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考察了人在发现差异的人的心理变化。他认为:“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工资、奖金、福利、赏识、认可等)和付出(受教育程度,努力程度、工作量、精力等)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每个人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投入和所获得的报酬的收支比率同他人(条件相等)在这方面的收支比率作社会比较,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投入和所获得的报酬的收支比率同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收支比率作历史比较。”不难发现,亚当斯的“获得”、“报酬”两个概念类似于本文的收益,而“付出”和“投入”概念类似于本文提出的支付。“他发现,如果某人对自己的工资报酬作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相等,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待遇,因而心情舒畅、积极努力地工作,如果认为收支比率不等,他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影响他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有的可能通过自找理由,在主观上营造公平假象,以求自我安慰;有的则可能向领导和组织提出意见,要求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收支比率,以实现公平待遇;有的还可能发牢骚、讲怪话、消极怠工、制造矛盾,甚至弃职他就。”(57)

    亚当斯的理论和发现可从生物行为学五项原理[见1-2-10~1-2-14]得到解释。首先,收益支付率的变化将影响人对自身生存的持续性的预期,当收益支付率较大时,功能上可以使得人在生存期延长的安全,而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情况将产生生存期缩短的担忧,形成压力,这势必引起当事人的内心紧张,提高心力支付,寻求宣泄、回避、改变处境的对策;其次,人是社会人,人从他人那里可以获得参照[见2-1-12],获得生存安全的认知,当自己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支付水平时,就会引起对自身收益能力的担忧,而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将获得安全的暗示。于是,低于平均收益支付率的成员将会感受到自己低于他人的痛苦感,甚至产生剥夺感;而高于平均收益支付率的成员将会感受到自己的优越感。这些感受都化作亚当斯发现的各种人的心理反应。当合作成员的收益份额ix/Id与其他成员一样获得与支付份额px/P不等,那么其收益与支付不能形成联系,人与人的收益份额差距不断扩大,那么,他就会放弃这个工作,去寻找更能保持收益与支付与他人等比例关系的工作;而当一个成员暂时无法寻找到更满意的机会,他就会以不合作或降低合作支付效率来保持收益支付率。
而心理反应会进一步化作人的行为动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收益支付比的上升或下降,是在社会收益参照的情况下的动态过程。收益支付比的上升或下降不是随意的设定的,而是伴随着双方的博弈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关系预置,这包括:(1)强制性权力分配;(2)收益分配规则的调整;(3)威胁与压力;(4)欺骗、迷惑、掩盖收益的事实;(5)捐赠和接受。

    但是,无论如何,因为资源的有限性,除了第(5)种情形,如果长期使得合作的一方保持λx<λ的状态,那么,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某一方的收益与支付比例长期低于合作平均水平,会消极对待合作,甚至减少合作的投入Pn,以换取λn的提高。那如果,收益平均分配可否克服这一困境呢?

注释
57.参见阳建国:亚当斯公平理论给我们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1年,第4期,p11-12

3.5 平均分配?

    收益的平均分配及假设了合作各方收益按合中平均分配。我们据此可设a、b两人,在合作集体中两人支付额为Pab,收益分配额为Iab、分别支付了pa、pb,收益分配为ia、ib,其余合的收益支付率为λ。见图3,左图表明a、b两人的支付不等,右图两人收益相等,表明平均分配。

*7

 

    收益在a、b之间平均分配,即 ia = ib = Iab/2,则

*8

 

    于是,λa>λd >λb,3-5-2,在平均分配的情况下,成员b的收益支付率仍小于成员a。

3.6 求无度量分界

    合作中任何人都是行为人[见1.2节],他们能动地对外部做出反应,当他们都是意识到应当增加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化,那么,他们就会采取反制行为,使对方的收益减少而使自己的收益增加,而这种反制行为需要增加支付,因为反制行为需要支付一定智力、情感和体力,乃至生命,需要购买反制的物质资料,比如武器,因此,合作剩余是在减少的。因为可以想象的是,双方的矛盾到冲突,必将殃及基本的生产秩序和生产资料,特别是从事生产的人,将卷入争夺,甚至丢失生命。于是,可能的结果是,合作剩余消失,并丢失一部个体收益。 人类无非从两个方面来改善收益支付率。

    (1)从各自个体角度出发,欲望地无界限扩展,将迫使社会合作减少,合作收益减少,每个人都试图通过侵害别人的利益来增加收益;

    (2)降低自己的支付,以改变收益支付率。

    这样就必然导致合作整体中,每个成员都努力降低自己的支付,并试图从整体或他人那里取得更多的收益,社会整体支付额降低,支付所转化的收益也减少。正因如此,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58)荀子认为只有建立“礼义”这样的人类关系标准才可以消除纷争和贫困:“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59)意思是说人类的社会合作依赖利益分配,以礼义来作为分配标准才能确保关系的和谐,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强大的超过自然的力量,得到更多的财富,而没有利益的合理分配,就必然导致纷争,混乱,合作的解体,人类力量的削弱,不能取得更多的收益。因此人类是不能没有礼义的。荀子充分证明了合作关系标准对合作的意义,证明了合作关系标准的缺失必然导致效率的降低,使得成员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无法持续。无独有偶,休谟认为“不受某种一般的不变的原则所约束”,那么就立刻会使世界混乱起来,就会“陷于某种非义和暴行”(60)那么,人类应该依据怎样一般不变的原则呢?这涉及到收益分配的根本问题:收益标准及其属性。

注释
58.《荀子•礼论篇》第十九
59.《荀子•王制》
60. 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P573

4  收益分配标准

4.1 一人一义

    人的可能行为集合(可设为A),可以按行为之种类、质量进行等分、界定构成行为谱系4-1-1,正如体温计极端温度之间等分界定的温度谱系。从行为谱系的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的行为是符合目标的,有的不符合目标,必有符合目标的行为集合(可设为a)属于整个行为集合A,a∈A,则必存在某种界限,超出这个界限的行为不符合目标4-1-2。这个界限就是行为标准界限。在行为标准界限内的所有符合目标的行为的集合构成了“应当”行为的值域4-1-3。

    王海明认为:“仅仅‘事实’自身绝不能产生‘价值’;因而仅仅从‘事实’绝不能推导出‘价值’”,他构造了一个道德逻辑的“价值推导法”:

  前提1:行为之事实如何(道德价值实体)。

  前提2:道德目的如何(道德价值标准)。

  两前提的关系:行为之事实符合或不符合道德目的。

    结论:行为之应该不应该如何。(55)

    这一推导给出的思路是,事实本身必须与一定的标准或目的进行对比后,验证行为对目的的满足程度,由此进行价值判断。然而,在这一价值推导方法中,道德目的被当作了道德标准,被放在前提2。我们已知人的理性有限[见1-4-7],个体不能完全理解并控制整体利益走向,各人以个人的收益目标为行为标准,势必造成更多的人在从事对道德的判断中是把个体利益目的作为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的标准。于是,人类陷入了“一人一义”、各“义”冲突的道德困境,其结果就是 “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56)这样的情景表现为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乱象:压迫、剥削、攻讦、威胁、冷漠、背叛、诋毁、欺骗、懈怠、消极,抑或是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贪污受贿、制假贩假,乃至战争。很显然,标准与目的是两个不同范畴和维度的概念。目的可以是标准的一种,但标准未必是目的本身。人类各种行为的目的是千差万别的,同一行为的目的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以个人道德目的为标准,必然导致“一人一义”。

    道德判断过程是从道德行为事实的实体集合A中不断缩小范围,确定其利害价值属性、质量范围,以确认选择合于道德目的应当行为集合a的过程4-1-5。至少包括了下列步骤:

    a、某类行为对客体产生影响和利害关系的确认;

    b、确立此类行为的道德标准,即确定行为的界限;

    c、行为事实的确认。

   d、行为与行为标准的对比以确认是否应当。(图4显示了行为与行为标准的对比关系。)

*9

 

    不同角度和维度下,合于多个行为函数,符合目的利害价值的行为及其行为属性界限就是道德标准4-1-6,但是道德标准不是决定的,因为每个个体有自身的利益价值标准,以个人目的衡量行为必会产生多个标准下不同结论。因此,行为必须依据一个公众认可的行为标准。应当就是行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的属性4-1-8。如果我们不能确定一种稳定的客观的公共利益价值标准,我们就不能确定某一行为是否应当。社会分配关系的处理中,各种收益分配行为是否应当也必须依据社会价值标准。

注释
61. 王海明:《论伦理学的发现和证明方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2.《墨子•尚同上第十一》 
 
4.2 三个原则

    前述已经表明,合作中如果任何一方的收益支付率大于合作整体的收益支付率,必然导致至少一个合的收益支付率降低到整体支付率以下。反之亦然。这一规律不以整个收益规模的变化为转移。而合作中任何一方的收益支付率降低,与其他合作方的收益支付不等,将必然导致合作各方对利益的进一步争夺,也有可能合作中收益支付率低的各方会降低支付份额,以换取收益支付率的提高,达到新的平衡,这样的结果是整体支付总量减少,整体效率降低,导致收益效率的降低。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改变合作方本身的收益支付率,以逐步达到收益份额与支付份额的接近,乃至相等。

*10

 

    此时,合作的各方收益支付率(λx)等于合作整体平均收益支付率(λ),合作各方收益份额与支付份额相等,每个人的收益与支付依据与他人相同的收益支付率相关4-2-1。这时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合作的效率可以逐步提高4-2-2。因为每个成员的收益支付率与合作的任意一方是相同的,每个人都不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或高人一等,不会感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或自己的支付不能获得相关的收益,不需要作其他的合作选择。

    也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可以推断各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为:

*11

 

    每个成员的分配关系系数ωx相等,即每个人的分配权利相等,这种权利分配关系就是平等,4-2-4。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的支付Px按整体收益支付率λd获得收益Ix,

    Ix= Px×λd,4-2-5

    社会关系中,依据每个成员的支付,按社会同一分配比例来分配收益的原则,使得其分配收益份额等于其支付份额,可以称为“相关原则”。

    但是,任何合作都是有风险的,合作必须确保最低的底线收益(可设为μ),这个底线是对各方同一普适的。这个底线收益必须确保满足任何人的生存基本条件,如饮食、睡眠、安全、服装、教育、健康等等,这些收益随着社会发展有逐步提高的过程,有些需要曾经是享受的需要,可以逐渐演变为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人的基本人性基本假设[见第一章]决定的,是人的基本种属尊严决定的。所以,必须对合作成员按同等的标准分配一定收益,以确保其基本生存,能够凭借这些收益补充精力体力和其他消耗,增强支付能力,达到与他人相似的支付潜力,这个原则就是“底线原则”4-2-6。

    同时,社会从总收益扣除了一定份额Ip,这一全体成员提供的共同积累部分,将转化为合作整体可以共同享受和拥有的利益。包括公共安全、环境收益、公共生活设施、公共行政服务、卫生与健康系统、能源、通讯、交通、社会保障等等。这种条件原则上是社会合作各方分享的。比如,国防系统的收益是对任何人都有效的,每个人都享受了国防安全。因此,在每个人的收益中还包含了从整体收益中分享其需要的部分。这个原则就是“共享原则”4-2-7。在这个原则下,成员共同享有的收益,原则上不能由个人参与分配,因此这部分收益是无形的,以确保合作的不断创新发展,但是这个部分包含了成员的基本权利,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将从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这样人类社会合作中每个成员的个体收益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Ix= μ+ Px×λx+ (Ip-μ×n)/n,4-2-8

    其中,(Ip-μ×n)/n 意为公共积累扣除底线收益后余额在成员中分享。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整体,不能相互替代4-2-9。

    “底线原则”下的底线收益μ确保了个体的基本生存与保障,“底线原则”如果被取消,那么,成员的基本保障将全部依赖“相关原则”进行分配,而不能获得实际的收益,势必导致缺乏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弱的成员失去生存基本条件,难以获得提高素质、技能的机会,更难以生存;

    “相关原则”下的收益保证了成员的支付及其效率相关,成员支付多则收益多,效率高则收益多,可以激励成员多投入精力,从而推进合作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收益。“相关原则”被取消,则要么导致绝对平均主义[见3.5节],要么导致两极分化,有成员必然利用较小的支付获得较大的收益,助长“不劳而获”,更有成员较大的支付只得到较小的回报,从而减少支付,偷工减料,消极怠工来夺回支付,整体合作剩余减少,效率下降。

    “分享原则”则确保了整体的健康发展,可以确保合作成员在合作的条件手段环境等各方面不断改善,合作效率不断提高。如果,所有的合作收益都被个体分配完毕,合作需要的所有资料都将化为私有,那么,合作的共同基础就不复存在,公共资料将无法积累,每次合作都必须重新进行组合,每个个体都必须自己解决所有公共问题,导致合作的混乱。

    因此,三个原则是合作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当然,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三个原则的权重会发生一些变化。在个体收益公式中的各个部分的确认和计算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值,它们只能在人类的生产关系博弈中不断改进完善。

    在生产力较低的阶段,合作的方式比较简单,劳动的差别不大,合作剩余本身就很少,不足以对效率高的人进行公平分配,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底线原则”,主张平均分配合作剩余;在生产力逐渐发达,合作剩余较多,生存底线可以得到确保的情况下,对利益争夺日趋激烈,人们出于更大发展的欲望会倾向于公平分配,但是这时,按何种标准进行公平分配成为争夺的焦点;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底线收益μ可以忽略不计,生活资料已经大大超过人们的客观需要,整体收益值极大,那么,分享收益将占据更大的权重。比如,大自然每年的制氧量很大,可以充分供应人类生存需要,因此,这时,人类不必对氧气进行相关分配。同样,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其私有已经没有更大意义,人们会更多地分享其中的工作机会和工作乐趣等非物质性合作剩余,分配将更多以按需分享为主。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三个部分中任何一部分不会完全被其他方面取代。

    当社会关系表现为:以公开程序得到社会成员各方认可,在确保成员进入或退出合作的权益和基本生存价值(底线原则)基础上,依据相同的衡量尺度和分配标准,各成员对物质、非物质支付确认、计算并对称分配社会整体收益(相关原则),根据需要适度分享共同积累收益(分享原则),从而实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过程的社会关系属性就是公平;

    但是,底线原则、相关原则和共享原则在人类社会关系中,时刻受到文化、观念、利益、财富、权力、地位、等级、种族、肤色、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职业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实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三个原则如果可以成为合作收益分配的标准,还必须具备成为标准的一些条件。

4.3 标准的属性

   事物是在与其它事物的比较中显现自己的属性的4-3-1。属性都是相对的,例如确定一个事物长度必须与另一个事物的长度比较后得到确定。但是,假如一个长度与另一个长度比较后为长,但与第三个长度比较为短,而如果在更多的事物中进行比较,那么这种就更加繁琐和复杂,也无法确定属性。比较的个体越多,属性将越难确定。于是,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的一般等价物,将需要度量的任何事物的属性与此等价物的可比属性进行比较,就可以确认其属性。一般等价物的等分、可比属性就是标准4-3-2。

    标准必须具有以下属性:

    A 普适性,它包括排他性,在一定领域和范畴,标准只有一个,标准在相同领域具有统治地位,在逻辑上同一,没有其他标准与之抵触4-3-3; 守恒性,即标准在时间序列上是同一的、稳定的,不会随时间流转产生变化4-3-4。

    B客观性:即不受合作群体中部分人的利益和意志为转移的属性4-3-5。假如标准可以因为主观主观意志而改变,就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中不具备唯一守恒的属性,而不能称为“标准”,失去作为标准的价值。如果合作群体中,一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确定标准,那么在合作中会出现多个标准,每个标准之间相互冲突,无法衡量行为的应当性。

    只有符合客观性、普适性的尺度度量才是有意义的、可比的。对标准的上述性质施加影响,使得度量尺度变化、偏离、失去时空和普遍比较属性的作用就是干涉4-3-6。

    以时间标准为例,人们经历了太阳观测、日晷、水钟、机械钟、石英钟、铯钟和实验室大铯钟(PRIMARY CLOCK)作为基准时间的各个阶段。1967年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铯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此定义一直延用至今。(63)任何时间的比较都是与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时间持续时间长度进行的比较。在1983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了现行“米”的定义: 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程的长度”光的行进速度就是光的属性之一,而对它的等分即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程的长度就是米。任何长度都是与光在这个1/299792458秒的时间中行进的距离进行比较。(64)这两个标准都同时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类意志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方可以成为标准,历史上使用的其它标准都或多或少地可以受其它因素影响而改变。
普适性与客观性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失去任一属性, “两只手表”的两难境地都将出现。英国心理学家萨盖发现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

    人类在处理与他人之间、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时,同样需要依据一定标准来确定行为的范围、界限,进行行为的度量,确定实施行为是否“应当”。这种标准实际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属性4-3-7。作为人类社会的收益支付分配关系的标准也必须具有客观性、普适性。也就是说,底线原则、公平原则、共享原则被作为人类合作关系的标准必须同时具有客观性、普适性——就是“一般不变”的属性。

   客观普适要求合作必须:

    a.)开放,即合作的关系向社会成员平等开放的机会,这使得合作可以出现,合可以进入或退出,合中各成员具有同等的权利,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权利系数ω;

    b)整体收益和各自支付的确认后都必须公开,得到合作所有各方认可,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对收益和支付有欺骗和隐瞒,都将导致λ的计算和确认有利于其中一方;

   c)μ、λ、ω具有唯一性。合作各方共同确认收益分配准则、计算规则、公式、监督方法,并共同遵循;

    d)μ、λ、ω的确认具有历史性,合作各方共同使之不断地趋向全面和完善。

    这时,人类的社会合作体中,作为合作关系准则的权利与收益确认和分配标准在被成员执行过程中所具有的普适、客观,不以合作整体中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志和利益为转移的属性,就是公正(65)。

注释
63.在此定义中,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震荡是一种属性,而对它定义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就是等分的分割尺度。这个事件的发生持续时间长度就是一秒。资料来源:http://www.time.ac.cn/time/norm.htm
64.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各自规定长度单位,很不统一。18世纪末,法国科学院受法国国民议会委托,提出“米制”概念。它将通过巴黎天文台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米”。以后,不断改进了”米”的定义方法和复现方法,先后用铂金“阿希夫米尺”、铂铱金属阿希夫米尺、镉红线光波长、氪-86的辐射光波长来定义“米”。
65.公正的定义繁多。公正的“公”与“私”相对,“正”与“邪”相对,与平等、正义都有联系,不是公平与正义的缩写,本文的定义更趋于通过对关系标准属性的描述,来阐述公正的独特内涵。有人认为它是乌托邦理想。我们应注意到,理想是现实的尺度和参照,这就仿佛是公路的各种标志线,车辆不一定压着线行驶(完全贴切地实现),但是脱离它太远就必然面临灭顶之灾。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191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从晓峰、刘溪等:《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
2.陈正炎、林其錟:《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
3.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2005;
4.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
6.[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耿文秀、查波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7.[德]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林志阳、吴彤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9
8.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
9.[美]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等:《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
10.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赖泽民:《人类历史科学原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
12.里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13.李难编著:《进化论教程》,第二章,生命及其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6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1——自然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2——社会思想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2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2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
25.[美]亚历山大.J.菲尔德:《利他主义倾向——行为科学、进化论与互惠的起源》[M],赵培、杨思磊、杨联明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5

附记:2006.11~2007-6-27初稿,2007.10完成二稿。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