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由资本与劳动两种基本要素构成,劳动是财富的最终创造者,也是唯一创造者,而资本的作用在于为劳动创造财富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但资本本身并不增殖。资本为社会生产提供必要条件(生产设备,厂房等),可以肯定它的存在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但由于资本与劳动在生产中的关系是先后关系(即先由资本组建企业,再由劳动创造财富),使资本在合作中占据优势,形成了传统的以资本作为企业所有权的唯一标准。这是现代社会日趋贫富分化严重,劳资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剥削的根源。在中国由于特权阶级的官僚资本化,工人争取自身权利的自由被限制,致使工人的权益任由官商践踏,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
只有改变劳资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弱势群体权益遭到任意践踏的社会焦点问题。应以“劳资合作模式”取代传统的“资本雇拥关系模式”。具体操作:整个企业劳动的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拥有一部分股份,而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拥有一部分股份。
首先,劳动作为一种与资本同等地位的生产要素要求分享企业的所有权是完全合理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也是最终创造者,但应承认资本在价值创造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是由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共同组成,两者是合作关系,是平等的。资本的本身是不增殖的,而劳动只有在与资本结合后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劳动作为一种最关键的要素与资本一同构成一个企业,应与资本一起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利润分红权,管理权。工资是劳动者生存的基本经济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吃饭睡觉之后才可能工作。而吃饭需要粮食,睡觉需要房子,这些所需的钱就是工资。如同机器会损坏,须要维修,要耗能需要交电费一样。由此可认为工资是一种生产的必要损耗,应算入生产成本中,而不是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因此工资不应是劳动者无权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分红的理由。除工资外,劳动者应拥有企业部分所有权,及其附带的管理权,分红权。
其次,劳动作为一种与资本同等地位的生产要素要求分享企业的分红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导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分红有利于财富按一定的合理比例分配于积累(投资生产)和消费(产品的消费)。使生产投资与消费能良性循环,有效的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危机或是经济停滞。
资本主义国家每个一定的年间就会出现一次经济萧条,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来没能摆脱过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大量商品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价格下跌,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信用制度严重破坏,许多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等。在经济危机中呈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中,生产过剩是最基本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将大量的商品,食物抛进大海;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排队等待救济面包。
这些现象的根源便是消费与生产的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任何商品的生产都有四个环节构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然后才有再生产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缺失,再生产就无法进行。而传统的雇佣关系使资方利用优势在生产率增长时没有同步增加工资。大量的利润投入生产扩大,产品增加,而工资却没有同步增加,消费增长赶不上产品增加,出现生产过剩。于是工厂的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消费进一步锐减,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经济全面崩溃。应认识到经济危机只是生产-------消费失调的极端表现,只有若干年才会出现一次,而在正常情况下则表现为消费不足,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或是导致经济停滞。我们不能完全肯定日本,美国,欧洲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9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低速增长与此无关。
另外当生产减少,而工人工资不变(即消费不变)时,就会出现供小于求,通货膨胀。
新生产关系-------合作关系施行后,劳动拥有企业的分红权,这样劳动者的收入将与企业的生产同步增长(或减少),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企业盈利与否,及盈利多少都决定了他的收入水平。如此一来,工人会更加努力的生产,以期收入的提高。
很多人多无法认识到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技术设备。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自80年代后,从美国开始出现了一股“管理就是生产力”的社会思潮。即通过科学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足以见证劳动积极性对生产的影响。
这种通过利益刺激提高生产积极性,其效率更是不言而喻。在历史是,更曾是社会变更的标志。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正是通过将土地租与自由奴隶耕种,使劳动者的收入与粮食的产出正相关,调动劳动积极性。春秋时代,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变更彻底的国家便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如,第一个废除井田制的国家--------齐(齐恒公)便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三,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传统的雇佣关系中,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刚性的,即无论企业状况如何,工人的工资基本稳定。在企业低迷时的工人工资与企业繁荣时的工人工资基本持平,这无疑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也是很多企业最终破产的直接原因。实施新生产模式-------合作关系后,可适当降低工人的基本工资,而将收入的重点移至分红,增加了工人工资的弹性。而原来是固定工资,不能或很难减少工人的收入(工资),这样很多企业可能因入不敷出而破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分红的话,工人工资是弹性的,企业在低迷期就可以自动调节对工人的支出部分,减轻企业在低迷时期的负担。实质工人与资本家一起承担了企业的风险,更能激发工人在企业危难时生产救厂的责任感。这些都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稳定。
再次,劳动作为一种与资本同等地位的生产要素要求分享企业的管理权既是现代民主发展的要求,也是必然趋势,还是民主政治的延伸。民主的准确含义是:人们有权参与(直接或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和决策。
企业是一个社会生产团体,不是某一个人的,是属于社会的,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它的存在不仅关系到资本家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全社会利益,企业工人的利益。比如说破产就会产生失业,工人丢掉饭碗,社会生产减少,整个社会的财富减少。作为利益相关者,工人、社会、资本家有义务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也有权力共同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共同承担风险表现在:一旦企业盈利减少,资本家的分红减少,国家的税收减少,工人的收入也会减少。共同管理表现在:资本家通过资本股权干预企业的决策,而国家通过政策调节参与企业的管理。原来的资本所有制里利益相关方中只有国家、资本家有权利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人却没有权力参与。这是对民主的亵渎和曲解。如果未来的民主体制剥夺了工人的这一基本权力,便可认为是资产阶级专制下的伪民主。
综上所述,劳动作为一种与资本对等的生产要素要求拥有部分的企业所有权既是合理的,又是经济良性循环的要求,还是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设想,在若干年后,我们将建起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所有的企业都采取合作模式的新生产关系。工人通过选举出工会代表行使劳动所拥有的企业股权,通过董事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人除基本工资外还将参与企业分红。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企业的一部分股权,这些股权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劳动的整体,它是不可以买卖的,一旦劳动者离开企业他就丧失股权,不再参与分红和管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