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传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简而言之,主要观点有:
1.关于经济危机的实质。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就像列宁所说,一切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当然,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和广大居民的支付能力相比较而显得过剩,决不是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比较而过剩。
在这一点上,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也认为经济危机(衰退)爆发时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2.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
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缘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占有的资本主义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派生出两个基本后果:
(1)生产和需求的脱节。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代替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之后,就已经蕴藏着这种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危机的可能性并没有演变为现实性,而只是一般的抽象和可能性。只有到了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才会产生广泛的全社会性的生产和需求脱节的现实可能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决定了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必须从全社会的角度来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资源,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必然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的现实状态之间的矛盾有可能造成社会性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脱节,从而埋下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种子。
(2)有效需求的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现实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地现实发生。虽然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危机(衰退)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但是二者在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上存在重大分歧,在此不再介绍主流经济学派关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
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现实发生的原因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效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之中。而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剩余价值(主流学派所言的利润最大化)。激烈的竞争和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一方面驱使资本家不断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这就造成两个后果,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存在一种不顾消费和市场限制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剥削加重和分配关系的对抗性,造成广大劳动群众日益的相对贫困化,从而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限制在一个及其狭小的范围之内。一方面,生产无限扩大,商品堆积如山,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有效需求相对缩小,无钱购买,当生产和消费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必然会爆发。
虽然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是,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改变中国经济运行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具有指导意义。众所周知,多年以来,从需求拉动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尤其从2001年至今,投资拉动的特征尤为明显,2001-2005年,投资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1%、48.8%、63.7%、55.3%和38.1%,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43.6%、35.3%、38.7%和36.1%。如果我国不重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极的力量,一方面,生产能力在高速扩大,而消费需求不能同步增长,最终很可能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问题。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认为,1996-2002年我国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出现的1992-1995年的投资过热。林毅夫在2003以后也做出过这样的预测:由于“非典”之后中国经济投资拉动明显,如果不能有效启动消费需求,在将来必然会再次出现类似于1996年以后的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
其次,对于我国改革现行的分配模式具有指导意义。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下降。以职工工资总额占全国当年GDP为例,1978年和1980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全国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7%和17.1%;而到2003年和2004年,这一比重分别下降到12.6%和12.4%。如果采用经济普查后的GDP数据,这一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到10.9%和10.6%,比改革初期降低了5到6个百分点。虽然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下降既是经济增长的必然效应,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并且,由于中国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向非劳动要素倾斜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无论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运行来看,占人口主体的广大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必然会造成宏观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萎靡不振,从而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并且,在不远的未来,一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本短缺状况得以缓和,消费需求不足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必然得到充分的显现。
虽然笔者对拉美经济没有研究,但是,笔者在此可以大胆揣测拉美经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长期低迷徘徊的原因,除了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之外,拉美病中贫富严重分化的症状造成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是导致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以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之后出现此类问题的。当前,从人均GDP来看,中国已经摆脱低收入国家地位,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7年有望达到2500美元/人)。这一阶段也是一个国家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期,其中,收入分配问题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其不但关系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消费引擎在替代经济发展初期的投资引擎这一交接过程中能否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持久驱动力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个:(1)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制定倾向于广大劳动者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2)鼓励和支持广大居民拥有更多的非劳动要素,增加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3)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目标和根本思想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其实,在资本主义分配中,处于对抗性矛盾两端的二者: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资本家和劳动要素所有者劳动群众也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关系,类似于非洲草原上狮子和羚羊的关系。如果资本家想争取短期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必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其长久的剩余价值来源必然遭受重创,这就象狮子为了眼前的口腹之欲而大肆猎杀羚羊一样属于竭泽而渔,--记得美国影片《狮子王》上老狮子王木发沙曾经给自己的儿子阐述过这个道理。
笔者在网络上曾经看过一位仁兄的帖子,大意是山西的煤老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惜昧着良心赚取挖煤工人的血汗钱,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大肆破坏环境,最后,煤挖光了,工人怀揣微薄的工资回农村老家了,本地的环境破坏了,本地人口凋零,经济社会凋敝,当然,煤老板的财路也就就此断绝了。这就是典型的竭泽而渔。而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则要高明的多,开矿时自己少挣一点,让与工人利益多一些,让这些工人有足够的收入能够在本地生存和生活并能娶妻生子安家置业,然后资本家在开发房地产,发展娱乐等服务业,等矿开采光了之时,本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产业繁荣的城镇,资本家此时不再依靠采矿产业照样赚取大把利润,而广大矿工也能够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此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希望这个故事对我国有关决策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