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混淆不清,以为要搞商品经济就必须搞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的概念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商品经济的概念隶属于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与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而市场经济的概念则隶属于对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相对应。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它所具有的经济形态也不同。
产品经济是指社会产品完全不进行交易而由社会统一分配的经济形态,如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指产品在经济组织内部自给自足、基本不在社会上进行交易也不由社会统一分配的的经济形态,如封建社会的农业村社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指产品基本通过交易来流通和配置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的经济形态。我国正处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中,因没有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生产力还较低下,因而还不能取消商品交换,还必须使用货币、价值规律等工具来进行经济核算,来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阶段中,我们还不能取消商品经济。
而市场经济的概念隶属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相对应。
计划经济是由国家依计划来调配资源;市场经济则是个人或单个生产经营组织各自分散地去配置资源。
不论在哪种经济体制下,又都分别有两种经济调节手段,即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计划经济下以计划调节手段为主,市场调节手段为辅;市场经济下以市场调节为主,以计划调节手段为辅。
在这里,牵涉到三个层次的概念:经济形态、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调节手段。它们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自然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社会等
商品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调节手段(为主)
计划调节手段(为辅)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调节手段(为主)
市场调节手段(为辅)
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调节手段
商品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调节手段(为主)
计划调节手段(为辅)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调节手段(为主)
市场调节手段(为辅)
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调节手段
由此可见,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形态依然是商品经济形态,而中国现阶段的的经济体制应当是计划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才是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体制都属于商品经济形态但它们的本质是截然相反的。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以下简称市场经济)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是剩余价值,而计划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以下简称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不是利润)。把利润作为最高目的就会不择手段,不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不考虑社会公平、公正,它只能是和资本主义社会相配套。而计划经济则既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公正,还要把全社会的(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配套,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计划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即计划经济是否排除市场调节手段呢?不仅不排除,在微观上即在日用小商品、饮食食品、服装鞋帽、旅游服务等行业还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当然,在其它领域应以计划调节为主。
当然,计划本身也有优劣高低之分。譬如,拿每年的暖气供应来说吧。过去一般通行的做法是从当年的11月15日开始供暖, 到次年的3月15日停止供暖, 此间即使气温升得很高了也不会停供, 此外即使气温骤降得很低了也绝不会破例供暖, 这就引来许多对供暖计划以至"计划经济"的骂声和埋怨。 试想一下, 假如把这样的供暖方式改为以气温高低来制定计划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计划"本身又何罪之有呢? 我们要反对和防止的应是那种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的不科学的僵死的不能及时微调的计划, 而不是科学的理性的能带来更大效益的计划经济。在公有制条件下, 选举出优秀的并随时受到广大人民监督的管理人员来, 加之现代化的微机联网的计划手段, 科学的、民主的、法制化的计划经济就一定是可以实行好的。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它没有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没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但这些国家的企业、企业集团内部却无一例外地都实行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前之所以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国家实行统一的公有制; 现在不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改变了公有制, 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了___ "什么脚穿什么鞋", 这是不争的事实和逻辑。
更多的人是因为"计划无法覆盖所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反对计划经济的。他们说, 计划经济无法搞, 即便可以计划钢铁、粮食、猪肉或冰箱、彩电, 也无法计划服务性业务和日用品、衣服鞋袜的花色、款式。这是对计划经济的误解。这里所说的"计划经济", 当然只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与经济调节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内, 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市场调节方式, 也可以模拟市场并借用货币、价格等经济工具——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更高阶段的。在现阶段, 服务性业务及日用品、小商品的花色和款式并不必僵死地规定或计划, 可以由服务人员和生产者去发挥创造性。
另外, 还有些人不赞成计划经济的原因是担心统计信息和计划指令不能及时送达、计划难以及时微调等, 那么, 现代化的电脑联网应该能够打消这种顾虑了。
至此, 还会有人说, 实行计划经济难以提高经济效率, 因为,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动力和压力, 劳动者就不会有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实, 这种担忧是大可不必的。人的"创造本能"、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政策导向及为人民服务的觉悟等等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暂不展开来论述了。其中有个基本理论问题是: 有不少人说,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 精神和觉悟是虚的、靠不住的。可以明确地说,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应该说, 人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很强的、离不开精神活动的动物, 人是可以改造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只是一种意识、品德,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人的本能。一切生命体的本能,是为其生存、发展、繁衍、进化而趋利避害地选择。人,当然也不例外,其本能是永无止境地追求更大的发展、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幸福,是因此而不断地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是选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还是选择先公后私、友好互助?完全取决于外界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这就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存在决定意识”。在远古的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其艰苦,人们只能选择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集体奋斗,团结互助。谁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必将被大家撕成碎片。试想一下,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不必非要很多人在一起生活、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更有利,于是又逐步选择了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私心也就越来越重了。假设未来的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的制度,生产资料公有了,生活资料按劳、按需分配了,消灭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人人平等,互助合作,国家成为每个公民的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还有什么必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呢?即使有人那样,也会迫于大家的公愤、批评而收敛、改正的。被国内外誉为“红色亿元村”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南街村、北徐村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人说,觉悟、道德等是不长久的,靠不住的。首先,不长久的觉悟、道德,不是真正的觉悟和道德;其次,觉悟、道德只有建筑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不解决经济基础问题的“纯说教”当然既不持久又不可靠;再次,并不是一解决所有制等社会问题,人们的意识形态马上就转变了,还要进行思想教育、素质培训,还要健全法制、纪律等等,逐步引导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放弃私有观念,成为一代新人类;又次,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个人的道德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是,人民整体的、集体的道德确是靠得住的____因为公有制已将人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和集体是人们的靠山,人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们会对破坏国家、集体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反对、抵制的。对此,又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也有讲道德的。不错,但它靠的是法制的威慑力和宗教的影响力, 既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道德问题,也不是治本的方法。只有共产主义的社会存在才是治本的方法,才能让所有的人(包括资本家)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两方面)并自觉地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此外, 计划经济不但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避免经济危机、违法犯罪行为大量滋生和贫富两极分化等, 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精神文明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全面发展, 而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所能做到的。 同时, 这也都是符合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 将给所有的社会成员带来福泽。 因此, 计划经济也绝不像有些人诬蔑的那样, 是什么建立在虚幻的纯道德、纯精神上的东西, 它的动力源泉, 仍然是实实在在的人的利益, 但不仅是个人利益, 而且还有公共利益、全民利益, 乃至全人类的利益, 因而,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将必然最终获得全人类的认同, 最终在全球得到胜利和实现。
总之, 计划经济的本来意义是理性经济、科学经济。当然, 实行计划经济要有一些前提, 譬如生产资料公有,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防止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的社会民主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法制健全等等, 否则, 计划经济就容易变为僵化经济、滞后经济, 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过去, 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应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失误和缺陷去改进, 而不应否定和反对计划经济本身。现阶段, 为什么不可以实行"微观搞活"的计划经济呢? 为什么不可以将市场调节限制在小商品、小服务等范围内呢? 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于中国数百年地发展了工业化、现代化, 现今又占尽了资金、技术、设备、资源、市场等优势, 而且霸欲日甚一日, 如果中国再模仿它们的发展模式, 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赶超它们的, 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最终将受它们控制, 为它们服务, 成为"新殖民主义"的事实上的附庸。何况, 中国的发展战略绝不应只是出发于经济上的"赶超", 而应是出发于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目标的迈进上。
南街村实行的就是计划经济, 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神奇的, 各项社会事业也全面发展, 这个样板的说服力难道还不够大吗?
另外,有人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产品经济,这无疑是混淆概念以混水摸鱼的说法,怎么会呢?那时既有商品买卖又有经济核算,还有工资、利润等等……
过去有的国家领导人以什么“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等含混不清的概念和话语来否定和取消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应当批判的。
当然,计划本身也有优劣高低之分。譬如,拿每年的暖气供应来说吧。过去一般通行的做法是从当年的11月15日开始供暖, 到次年的3月15日停止供暖, 此间即使气温升得很高了也不会停供, 此外即使气温骤降得很低了也绝不会破例供暖, 这就引来许多对供暖计划以至"计划经济"的骂声和埋怨。 试想一下, 假如把这样的供暖方式改为以气温高低来制定计划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计划"本身又何罪之有呢? 我们要反对和防止的应是那种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的不科学的僵死的不能及时微调的计划, 而不是科学的理性的能带来更大效益的计划经济。在公有制条件下, 选举出优秀的并随时受到广大人民监督的管理人员来, 加之现代化的微机联网的计划手段, 科学的、民主的、法制化的计划经济就一定是可以实行好的。
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它没有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没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但这些国家的企业、企业集团内部却无一例外地都实行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前之所以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国家实行统一的公有制; 现在不实行计划经济, 是因为改变了公有制, 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了___ "什么脚穿什么鞋", 这是不争的事实和逻辑。
更多的人是因为"计划无法覆盖所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反对计划经济的。他们说, 计划经济无法搞, 即便可以计划钢铁、粮食、猪肉或冰箱、彩电, 也无法计划服务性业务和日用品、衣服鞋袜的花色、款式。这是对计划经济的误解。这里所说的"计划经济", 当然只是指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与经济调节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内, 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市场调节方式, 也可以模拟市场并借用货币、价格等经济工具——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更高阶段的。在现阶段, 服务性业务及日用品、小商品的花色和款式并不必僵死地规定或计划, 可以由服务人员和生产者去发挥创造性。
另外, 还有些人不赞成计划经济的原因是担心统计信息和计划指令不能及时送达、计划难以及时微调等, 那么, 现代化的电脑联网应该能够打消这种顾虑了。
至此, 还会有人说, 实行计划经济难以提高经济效率, 因为,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动力和压力, 劳动者就不会有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实, 这种担忧是大可不必的。人的"创造本能"、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政策导向及为人民服务的觉悟等等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暂不展开来论述了。其中有个基本理论问题是: 有不少人说,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 精神和觉悟是虚的、靠不住的。可以明确地说,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应该说, 人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很强的、离不开精神活动的动物, 人是可以改造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只是一种意识、品德,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人的本能。一切生命体的本能,是为其生存、发展、繁衍、进化而趋利避害地选择。人,当然也不例外,其本能是永无止境地追求更大的发展、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幸福,是因此而不断地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是选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还是选择先公后私、友好互助?完全取决于外界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这就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存在决定意识”。在远古的原始社会,生存条件极其艰苦,人们只能选择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集体奋斗,团结互助。谁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必将被大家撕成碎片。试想一下,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不必非要很多人在一起生活、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更有利,于是又逐步选择了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私心也就越来越重了。假设未来的人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共产主义的制度,生产资料公有了,生活资料按劳、按需分配了,消灭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人人平等,互助合作,国家成为每个公民的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还有什么必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呢?即使有人那样,也会迫于大家的公愤、批评而收敛、改正的。被国内外誉为“红色亿元村”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南街村、北徐村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人说,觉悟、道德等是不长久的,靠不住的。首先,不长久的觉悟、道德,不是真正的觉悟和道德;其次,觉悟、道德只有建筑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不解决经济基础问题的“纯说教”当然既不持久又不可靠;再次,并不是一解决所有制等社会问题,人们的意识形态马上就转变了,还要进行思想教育、素质培训,还要健全法制、纪律等等,逐步引导人们改造世界观、人生观,放弃私有观念,成为一代新人类;又次,在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个人的道德有可能是靠不住的,但是,人民整体的、集体的道德确是靠得住的____因为公有制已将人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和集体是人们的靠山,人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们会对破坏国家、集体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批评、反对、抵制的。对此,又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也有讲道德的。不错,但它靠的是法制的威慑力和宗教的影响力, 既不能解决所有人的道德问题,也不是治本的方法。只有共产主义的社会存在才是治本的方法,才能让所有的人(包括资本家)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两方面)并自觉地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此外, 计划经济不但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避免经济危机、违法犯罪行为大量滋生和贫富两极分化等, 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精神文明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协调、持续、全面发展, 而这些都不是市场经济所能做到的。 同时, 这也都是符合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 将给所有的社会成员带来福泽。 因此, 计划经济也绝不像有些人诬蔑的那样, 是什么建立在虚幻的纯道德、纯精神上的东西, 它的动力源泉, 仍然是实实在在的人的利益, 但不仅是个人利益, 而且还有公共利益、全民利益, 乃至全人类的利益, 因而, 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将必然最终获得全人类的认同, 最终在全球得到胜利和实现。
总之, 计划经济的本来意义是理性经济、科学经济。当然, 实行计划经济要有一些前提, 譬如生产资料公有,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防止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的社会民主监督机制较为完善, 法制健全等等, 否则, 计划经济就容易变为僵化经济、滞后经济, 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过去, 中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应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具体失误和缺陷去改进, 而不应否定和反对计划经济本身。现阶段, 为什么不可以实行"微观搞活"的计划经济呢? 为什么不可以将市场调节限制在小商品、小服务等范围内呢? 西方发达国家已先于中国数百年地发展了工业化、现代化, 现今又占尽了资金、技术、设备、资源、市场等优势, 而且霸欲日甚一日, 如果中国再模仿它们的发展模式, 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赶超它们的, 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最终将受它们控制, 为它们服务, 成为"新殖民主义"的事实上的附庸。何况, 中国的发展战略绝不应只是出发于经济上的"赶超", 而应是出发于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目标的迈进上。
南街村实行的就是计划经济, 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神奇的, 各项社会事业也全面发展, 这个样板的说服力难道还不够大吗?
另外,有人说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产品经济,这无疑是混淆概念以混水摸鱼的说法,怎么会呢?那时既有商品买卖又有经济核算,还有工资、利润等等……
过去有的国家领导人以什么“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等含混不清的概念和话语来否定和取消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应当批判的。
写于1995年3月,修改于2008/01/3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