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的思想
董晔
完成指标任务,在我们当前的各项管理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中极为普遍,最近,国务院转批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也体现了这种管理思想,早在一二十年前,公安机关实施严打也曾制定抓人指标,等等。其实,指标与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依据对目标的分解,设计并制定各方面的指标,目的是为了完成整体的综合性的目标任务。指标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我们借助于各项指标可以真实、可靠和准确地考察认识具体的状态过程,这对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在管理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只看结果不闻过程是官僚。缺乏对现实状态过程清晰明确的认识,是很难产生行之有效的管理。其二,管理借助于限制性的指标进行整体性的协调,比如:玩具的油漆含铅量指标超标,就可以认定玩具的整体质量是不合格,含铅量达标并不能说明玩具质量就一定合格,同样的理由,企业废物排放超标,就可以认定其为社会提供的整体服务是不合格的,不在于其是否完成减排的指标任务。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十分关注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指标增长,把GDP的增长看成经济发展是不正确的,经济发展包含了很多内容,物质生产、消费水平、经济秩序、生态环境等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可以用GDP的指标数值分析经济运行的质量,但绝不可以把GDP等同于国民经济来看待。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国有中型企业里从事电弧炉炼钢的生产技术工作,那时就已经大力提倡节能降耗。我国制定的指标标准:电弧炉炼钢单位耗电量是800度,企业为了申请国家二级企业,对电弧炉炼钢的节能降耗也格外重视。从工艺技术角度讲,由于施行吹氧熔炼工艺,缩短熔炼时间,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耗电量也大幅降低,正常的工艺生产能够达到单位耗电量670度,这也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指标标准。我个人也试图通过加设底电极的办法提高电弧效率来进一步降低耗电量,但是问题的根本并不在工艺技术上,实际生产依然很难完成单位耗电量800度的指标任务。存在很多干扰因素,诸如:设备出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修理;合箱工作尚未完成,钢水无法出炉不得不继续通电熔炼;空压机工作不稳定,气压低导致炉门无法打开;问题最多、频繁发生的就是炉料配比含炭量不稳定波动大,使得熔炼生产为了脱碳或者增碳,延长熔炼时间,等等。正是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不仅耗电量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也十分低。那时企业正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电弧炉熔炼生产进行全程纪录,日积月累,原始信息的记录很多很多,却无法被管理所重视。我们的管理更看重亲临现场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对原始信息的整理分析,获得明确地认识结果,预见性的协调控制。
对于我们各项管理改革,出现最多的话语就是,体制化的改革,制度的完善,规则的建立等等,我时常调侃这样的一句话:美国人能否用运ISO9000的质量认证来构造一个高效的伊拉克政府呢?这显然是很荒唐的,这种荒唐就在于:管理的根本,不是以制度、规则为核心内容。管理的核心在于思想认识,所谓原则就是一种思想认识,一种价值观念的现实体现。对与错,能行与不能行,该做与不该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目标?等等,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把握原则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认识原则 把握原则
还是在那家国有中型企业,那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其中有一项管理就是定置管理,是指对物料实行定点、定人、标示化的管理。负责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质办主任(副厂级领导、正处级干部、高级工程师)的解释是:进入到车间看上去也整洁美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形象工程。定置管理基于对物料的管理对生产起到的作用是:准确、及时的投料。可以说定置管理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生产的先决条件,但是对于当时生产效率很低的状况(至少我认为在当时的设备条件下生产效率翻一倍也是可行的),这项管理的作用就不是很突出了。尽管如此,按照上例所述,电弧炉熔炼生产中的配料问题很突出,由于废钢的来源、种类很多很杂,废钢堆积场所是不可能达到整洁美观的要求,但是,实行定置管理,划分种类、检测成分、准确标示,是会有效地解决准确配料的问题。可是我们的管理并没有关注这一点,关注的是车间的整洁美观和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
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为目标,实施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要与实际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完善何种制度、遵循何种规则为原则,即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管理的改革,也就不难解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效果不佳的结果了。
改革开放也有近30年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奉行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处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时又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诸如: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拉大、资源消耗过大、外汇贮备增大、内需长期不足、经济秩序混乱等等。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组织化的经济类型,区别于行政管理的计划经济。需求与供给在市场经济中形影相伴,有了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引导一种供给的产生,有了一种供给的途径也会激发一种需求的产生。长期以来,我们把经济定格在供给的范围内,简单地以生产数量来看待经济成就,最近也有人把经济解释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为荒谬。我们提倡节能减排,强调以自主创新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建设原则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比如:节能减排就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的成本增加,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可能会对市场带来影响;自主创新就意味着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投入产出比不及以消耗大量资源所获得的利润所得,对于一些企业经营者来说就会优先选择后者轻视前者。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二者是相容的;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高瞻远瞩,开发未来需求,立足未来市场的战略选择,其本身就是市场的持久生存之道。如何化解现实中的矛盾呢?我想这不是一家企业、一个企业经营者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整体的价值理念、文化素养的合力体现。所谓经济,就是供需协作,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平衡关系,国外一些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就是以购买力来评价经济的。长期以来,我们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只是关注于生产供给和市场流通,忽视对消费需求的把握。消费需求,可以引导经济建设,良好的消费需求带来良性的经济发展,不好的消费需求只能空耗资源,比如:一次性筷子的消费使用等。市场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均衡的结果,体现正常的市场流通,人为加以限制不合时宜,正像发改委规定了成品油销售价格,而在很多地区最近却无油可供;前些时候,国外铁矿石供应商联合涨价,涨价幅度高达71%,我们的经济管理却没有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加以积极应对与抗争,比如:限制成品钢材的出口,甚至可以针对个别国家,像日本等;近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原本已经面临很大通货膨胀压力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是一个原油消费大国,为何却对此熟视无睹,无所作为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其有效利用,可以说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皆产生于此,在企业管理上,对设备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充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经济建设上,循环经济的建设,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当我们这个社会崇尚于探索自然,崇尚于开发各种资源,崇尚于节约和杜绝浪费地使用资源,用中国一句古老的话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我们把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交流上,体现在我们的制度建立上,体现在我们的信用考察的标准上,成为吸引投资的目标,等等,我们何尝不能创造一个,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一个大同社会呢?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但是,对政府而言,是可以动用各种资源,法制、教育、外交、税收等等,有效调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调整。
近些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突飞猛进,一些专家学者将其归咎于土地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官员明确表示土地供应是充足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带动土地价格的上涨。在市场流通方面,政府出台很多措施,交易税的征收办法、贷款利息的调整、贷款首付的增加等等,但都没有遏制住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势头。一些专家学者也将目光关注到消费需求的改变,提出廉租房建设和征收物业税。廉租房建设由于符合当前的经济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很快被政府采纳,物业税的征收一直处于热议中。我们建造房屋是为了供人居住,这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有相关的表述,无论是购房居住消费还是租房居住消费,都符合这一原则。在实际中,很大一部分的消费需求却是投资消费,他们中有的人缴纳了贷款首付,把房屋出租,用租金偿还贷款,若干年后便完全拥有房产;也有的人出于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求取投资回报。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经济,投资消费起到市场平衡的作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生产供给和不同方面的消费需求。但是,当投资消费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消费需求是不合理的,他们剥夺了其他人的住房权利,增加了市场流通成本,是需要改变的。我们对于不合理的消费,诸如:一次性筷子的消费使用可以采取法制的手段禁止使用,而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消费就只能采取税收的调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取消了房产交易税,我想其目的就是降低市场流通成本,更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但是,对拥有房产,各国都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像美国,以当时市场价格评估为基准,每年征收的不动产税率就高达1%~3%,韩国的物业税甚至高达30%,香港高达12%等等,这大概就是很多国家人们拥有房产比率不高的原因了。最近,据新闻报道,深圳等地也已开始房地产使用税的征收,据说明年中国也将推行物业税。至于物业税的税率,税率低显然不足以调控房地产市场,税率高很多民众也是难以接受,盲目实施物业税就有可能造成:不能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又会让很多民众怨声载道。出于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住有所居,保护人均使用面积,将目标锁定在投资消费和过高消费的群体,物业税的税率也就很好制定了。只是,信息收集与核定的工作同样是在考验我们管理的执行。
认识原则就在于我们对自然的探索,对人和社会的认识,把握原则,很多时候就是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管理的目标制定就好像制造机器,把很多零部件按照一定方式,系统地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作用的一部机器。在我们实际的管理中,很多管理者习惯于制定自身目标,把目标的实现寄希望于他人目标结果的实现上,这就是所谓的目标考核制,目标责任制。这种目标中的目标是不可靠和不合理的,就好像在沙堆上建高楼大厦,这不及在坚实基础上来建造房屋。管理目标的合理制定,是基于真实可靠地考察稳定条件的存在,目标也是一种理想,即使是这样的考察,在现实中,目标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无法实现,尽管它很合理。但是我们却能够借助于目标理想的追求,考察到我们实际中的各种问题,改正错误,实现发展,获得我们真实状态水准的改变与提高,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不在于目标实现的结果。
控制论原理
1940年,美国军方请维纳去阿伯丁实验场重新制订火力表,为了打击空中目标,防空火炮在开火的一刹那必须瞄准目标前方某一点,要想提高火炮的命中率,这个提前量必须迅速而准确地计算出来, 凭借对预测问题的研究基础,维纳提出了将防空火炮与雷达结合使用的方案:雷达获得的目标数据经过数学运算生成瞄准数据并送往炮塔马达,由炮塔马达自动完成瞄准。他发现,防空火炮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与生物体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者均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反应。”计算机是通过数学运算程序进行信息处理,人脑是借助于形式逻辑,通俗的讲就是原则性的判断,来处理信息。
1943年,维纳和他人合作撰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中心思想是:一切控制行为,都是一个从原因到目的之间的随机试探、反复调节的曲折过程。并明确提出了后来成为控制论基本概念的词汇“反馈”——信息处理后的反应。控制论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干扰”——干扰普遍存在。
雷达很早就发现目标,防空火炮如何在有效射程范围选择最佳时机开炮,就取决于控制系统对目标的跟踪,适应目标的变化所做出相应的判断调整。正像我们今天所发明的导弹,精确确立目标、制定有效打击目标已不再成为问题,问题的核心就是:跟踪目标,保持目标,接近目标,不偏离目标。
有一家工厂新购进一台设备,这台设备每小时的生产能力是100件产品,每天工作8小时制,就能生产800件,每月工作日22天,这样就是17600件产品,管理目标:每月产值17600件产品。这样的管理目标,在实际中很难实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存在很多的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设备无法正常生产,偏离管理目标。但是,企业生产管理是可以制定这样的管理目标,借助于目标,考察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不断排除干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管理水平,接近于目标的实现。这显然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比起打折扣的目标实现要好;比起依靠加班加点突击生产,这会消耗更多能源,浪费更多相关资源;这种管理更能体现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
所谓控制论的管理模式就是:信息收集→信息的整理分析→信息反馈。这种管理模式广泛存在于现代管理制度中,尤其是各类质量管理。中国的企业曾经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现在又在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但是质量管理的效果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原因就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理念是质量预防,ISO9000的质量理念是持续改进,这两种质量管理都是基于控制论的管理模式,我们的质量理念是质量把关。以这种质量把关的管理理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质量认证,也就不难解释效果不佳的原因了。这种质量把关的管理理念不仅广泛存在于企业管理中,在各类行政管理上也是比比皆是。
近些年中国矿难发生的报道非常频繁,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每次矿难发生后,省部级的高官都会出来讲,存在权钱交易,相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监督不力,把关不严等等。为何不能自问一下,矿难发生前,为什么相关的预见信息没有传到自己手里呢?为什么会失去控制呢?
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以往还依赖下达抓人指标,完成任务。现在则非常重视各类信息的收集,110报警,各种举报等等,几次重大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抓捕,都是借助于广泛的信息收集,迅速而有效地完成任务。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在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中,长期贯彻执行病历制度,病历记录了患者的患病情况,诊断方式及结果,还有用药情况等。各家医院都有各自不同的病历,病历保管在患者手中,病历的作用通常是在患者连续治疗时供医生参考,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价值了,尤其是对患者来说,大多数医生的字迹很潦草以及大多数患者不懂医学术语。病历是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完成的原始信息,对公共医学研究和公共医疗管理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各种病历的收集可以去做各种不同类型的统计分析处理,公共医学研究据此收集各种病例,分析比较诊断方式和研究治疗方法。在当前,医疗价格是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要求医生将治疗价格及医药价格写入病历中也是合理的。对于医疗行政管理来说,当我们的卫生部长能够确知哪一家医院、哪一个医生为哪一个患者看了哪一次病,出现违规现象,我想他会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医生,出于对医生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污点记录在案的,医院也不会轻易失去信用。这就是基于真实、准确、可靠的信息收集,所产生的严格管理,这样的严格管理是能够杜绝肆意涨价、乱开处方的现象。出于对病历收集问题的考虑,以我们当前的科技水平,实行统一的电子病历制度,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这包括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利。
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并不只是严格管理的问题,当然,只有基于管得住的前提条件,也才能够涉及各种医疗政策的实施。
尽管我们能够借助行政管理的手段管住医院,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就能提供一种更好的医疗服务,就像我们曾经所作的那样,可以为一个病人不计一切代价的进行救助治疗,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生命无价。只是这样的救助又能够救助多少病人呢?医院需要经济效益,这样才可能会给更多的病人看病,才可能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但是,当医院把给病人看病当成一种方法途径,而不是目标,实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时,这样的态度也就变质了。行政管理借助很多规章制度、处罚条例来限制医院的商业行为,却依然防不胜防,医院与药品生产商联手将一些低价药变换包装与名称,再以很高的价格出售给患者,表面上并没有违反规定。其实,以商业市场的原则看待的话,很多事情的发生,实在不能称之为是问题。当我进入一家商铺打算买一件商品时,产生一丝疑问(只有1%的怀疑并不确定),不论是对商品还是对店铺,决定去别的地方再看看,店主就会以200%的诚恳态度来消除我1%的怀疑。如此这样,怎么可能会出现明目张胆的违规,接二连三的巧立名目呢?我们可以把医院与患者看成供需关系,现实中,患者只能在看病与不看病之间选择,绝大部分患者只能选择看病,而在如何更好地看病的问题上,完全取决于医生,这就使得医院的私欲膨胀了。究竟形成怎样的供需平衡呢?我曾经设想,由患者购买商业保险,这样患者与商业保险公司就形成利益共同体,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准确、可靠的信息收集,考察医院商业行为的信用情况,就赔付问题与医院进行讨价还价,这样就会形成稳定的供需平衡,行政管理只需依法维护良性平衡关系。当然,也有别的途径达到供需平衡,比如:医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虔诚的事业心等等,只是这些与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有直接关联,好的价值理念发挥作用,患者享受充分而有效的选择权利,有效需求就起了主导作用,像质量好、价格低的药品选择;每次看病需要多少就开多少,不会整盒、整瓶地开等。
我们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杜绝浪费、有效利用好药品资源和各种医疗设备、人员等,通过医学研究、医疗指导和疾病预防,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创造力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我不太理解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保险也是一种福利性质的保险,购买保险的人,看病时可以享受到福利补贴,于是就能够看得起病。看得起病是基于目前医疗费用很高的前提条件,降低医疗费用正是我们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所在,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降低了医疗费用就可以使更多的群体看得起病,其意义远比我们提供有限的福利补贴要大。在医疗保险缺少制衡的因素时,经济学上有这样的一条规则,需求增加就会带来价格上涨,患者看病,医生却掌握着看病消费多少的需求,医保病例常常被开大处方,好像我们的医疗保险又进一步促进了医疗价格的上涨。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医院提供大部分经费,各单位也为患者报销医疗费用,因此形成很多弊端,如:特权,营私舞弊等等,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政府逐渐减少经费投入(或者说经费相对不足),各单位也将报销医疗费用改为分发医疗补助给个人,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后,个人医疗福利就是由单位和政府共同承担。在国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国都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实行各种不同的医疗福利制度,一些欧洲国家崇尚高福利的社会管理,实行免费医疗制度,针对有限的医疗福利来说,究竟是公共医疗福利还是个人医疗福利呢?在印度,有很多公立医院,价格低廉但卫生环境差,医疗水平不高,相对比的就是,私立医院尽管价格较高,但服务质量较好。不难看出,由公共医疗福利所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缺乏持续改进的精神,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质量要求。因此,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个人医疗福利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与此同时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医疗救助制度,政府的救助,民间慈善机构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个人医疗福利也只能局限在有效的管理范围内,偏远地区的人们以及城市里众多的流动人口,他们医疗福利的缺失就是极大的不公平。
最近,在北京一家医院,一位农民工带着怀孕的妻子看病,医生诊断后决定紧急手术治疗,这位农民工却拒绝在手术责任书上签字,最终导致妻子及腹中的胎儿死亡。这件事引起社会很大反响。
其一,这位农民工显然对医院抱有怀疑、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我想很多人都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举出实证,不信任就意味着缺少信用,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缺少信用就会丧失市场中的生存。
其二,这位农民工显然囊中羞涩,无力承担昂贵的手术费用。如果我们有了完备的救助制度,如果有人清楚地告诉他,可以申请到免费医疗救助,我想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2007年12月29日
于 天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