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西方经济学的三大悬疑
西方经济学有用吗?
在我看来,西方经济学在目前看来,完全是一门无用的伪科学。为什么这么说?还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假如你是一个司机,要送一车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好意思,我也假如了一回;当然,看完了这个例子,就没有人会说我是在“假如”了)。为了正确无误而又快速的到达目的地,你需要一个向导。什么样的向导才算符合条件呢?第一,认路,不能让你把车开到沟里去了,把货洒一地;第二,不能绕弯路,那样多耗油;第三,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加速、什么地方应该减速、走多远应该把货加固一下免得掉了货,既要尽可能快的到达目的地又要避免出车祸。
现在,把上面“假如”换成现实:司机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开车就是管理经济,向导就是做顾问的经济精英,不把车开到沟里去就是避免经济危机,不多耗油就是避免通货膨胀,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加速就是知道经济应该如何增长、知道何时应该加固货物就是知道应该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看一下,做向导的精英们称职不称职:无论是经济危机的成因,还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及防治,还是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都吵的一塌糊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你是司机,你敢用这个的向导吗?在路上,你问他:“现在路上人少,前面有个拐弯的地方,我可不可以不减速?”向导说:“假如……你就可以加速。”结果你一加油门,冲过去后才发现,前向是个180度的大拐弯,不好!开沟里去了!”你又问他:“现在前面没人,路又平,可以加速吗?”向导回答:“假如……。”结果你一加速,前面突然窜出一条狗,你刹车不及,把狗撞死了——原来这个地方有个养狗的。结果赔了几百块钱人家才放你过去。接下来,有问题你还敢问这个向导吗?这样的向导有什么用?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经济学这样的科学,就更是为了替一国的老百姓谋福利了。可是,西方经济学能做到这一点吗?要说解决问题,经济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果避免经济危机?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经济学家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可是,恰恰是这三个问题,他们一个都没解决!
现实中,这三个问题真的那么难解决吗?下面一一解决之,只希望解决后经济精英们都改行吧,不要再糊弄老百姓了。
1、经济危机的原因:
在人民创造了相当数量的财富上,银行家们通过央行恶意的制造通货紧缩,资金链断裂引发大量企业破产、大面积的工人失业,失业人数太多引发需求下降,进而造成更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原因。至于银行家们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以超低价收购已破产或者陷入困境的优质的企业资产,扩充自己的实力。
2、通货膨胀的原因
是因为纸币的过量发行造成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着痕迹的掠夺人民的财富。
3、经济增长的原因:
如果看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的话,又该迷糊了:哈罗德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模型……又是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理论,每种理论都是一大堆的公式和图表。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一句话:经济学理论就象比基尼,暴露的都是重要的,隐藏的才是致命的。在对于国家经济政策没用的地方,经济精英们总能达成一致,可一到关键的地方,每人一套理论,看看谁的都有道理,再仔细想想,哪个都有缺点。就象上面的经济危机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成因,都是有大堆的理论,再仔细想想,谁的都有错误。现在又冒出一大堆的经济增长理论来。我们该听谁的?谁是对的?
看看他们得出结论之前的那一堆假如吧,把现实世界抽象成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比如哈罗德模型中的一个假设,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种高水平的玩笑也只有经济精英们都开的出来)。在不可能基础上做分析得出的结论靠的住吗?他们全都是错的。听他们哪一个我们都会被带到沟里去。我就搞不明白,分析经济问题真的那么麻烦吗?我还真不信这个邪。下面是一个比方,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个经济体就象一个人,经济增长就象人长个子。人的个子是如何长高的?动力在哪儿?恐怕有人会说:“傻瓜都知道,多吃饭呀。”对经济体而言,“多吃饭”意味着什么?增加供给!当然了,有人会说,供给增加要靠需求增长来拉动的,否则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消费也没用。其实,供给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供给增加意味着工人工资会增加,即需要会增长。所以,供给增加就意味着需求增加——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合理的。
当然,出于全面考虑问题起见,再从需求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需求包括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个人消费品,大都靠轻工业企业提供;集体需求比如国防安全、修桥铺路、电力电信、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等等,主要靠重工业企业提供。当然,轻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厂房等本身就需要重工业企业提供(注:在此,实际上把农业和建筑业都划到了轻工业里面了,不太符合原来的产业划分,这样分析只是为了明确产业间的因果关系,不涉及其他)。所以,从整体来看,经济增长的真正起点和拉动力首先在重工业。如果重工业不发展,轻工业就无法发展——不要说可以进口,重工业不发达的国家肯定不是一流国家,我们中国是世界三大强权之一,没有理由靠进口却不发展自己的重工业。轻工业不发展,个人消费品都无法增长——经济增长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过的更幸福吗?
当然,重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发展有个合理比例的问题,企业的积累和给工人发的工资也有个合理比例的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只有调整好了这个比例,才能保证供需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才能保持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就象一个人,新陈代谢是全身都在进行,但需要一个过程,有这么一个数据: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细胞的组成部分七年就会全部换一次,也说是说七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从物质层面讲已完全不是一个人了。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婴儿的头占身体总长的三分之一,成人则只有七分之一了)。经济体也是一样,也有个新陈代谢的问题,也有个结构如何调整的问题。
当然了,我的分析中没有那一大堆的假如,也没有一大椎的公式,好象不够科学,希望精英们不要笑话。再简单说一下上面提到的“合理比例”是如何确定的:注重历史数据,系统编制预算,随时调整偏差。根据过去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计划,在执行中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偏差及时调整,这样就足够了。
当然,我这种分析思路和精英们是完全不同的。我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的,精英们是从“追求个体最优”的角度出发的。因为只一个“全国”,所以,按照我这种思路分析,只有一种合理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而“个体”就太多了,不同的精英代表不同的资本家(或者资本家组团,至少有的资本集团是专做重工业、有的专做轻工业),他们的理论自然统一不起来——都想搭着经济体总体增长的便车自己实现最优。
再简单说一下如何调整偏差和比例的问题:对于需要优行发展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国家可以直接投资或者采用低利息贷款吸引民间投资,国家也可以增加采购额度以刺激投资;对于出于经济结构调整考虑应该限制规模的行业,则可以采用贷款高利率、提高征税比例、设置进入门槛(比如投资额低于多少多少不给批);对准备淘汰的行业,甚至可以设置关停期限、强令关停。为了刺激需求,国家可以采用设置最低工资标准、年工资最低增长速度、有针对性的现金补贴等到,为了平衡收入,可以对高收入者高比例征税等等。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一场战争,只不过不见血而已(不要说什么双赢,打不过你才和你“双赢”,打的过你谁和你“双赢”?);但是,这样的战争后果往往不次于流血的战争。比如当年的苏联经济崩溃,如果不这经济崩溃了,苏联也不会解体。这样的结果,靠战争都实现不了——当年有谁敢进攻苏联?所以,经济政策是不容出错的。如果用那些通过一大堆的“假如”才搞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经济运行,结果只能是家底赔光,给人家当孙子!
最后,再强调一遍,现实不容“假如”!整天靠着“假如假如”的纸上谈兵式的逻辑骗人的精英们,你们应该改行了!求求你们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