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领导人民的核心力量是共产党!

曹曙 · 2008-04-3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领导人民的核心力量是共产党!

否定共产主义的“学说”和行动一直在全世界游荡。即使是在建立过“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资产阶级也从来没有过地趾高气扬起来,他们已不屑于再说什么,他们口袋里的资本在替他们说:离开我不行。不是吗?被称作“民营企业”的私营企业家们在收购(价格不详的)被称作“国营”的官营企业时最感动人的第一句话是:“我把大家这个月的工资带来了。”不是吗?全世界的媒体都在起劲地颂扬财团或企业家们的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却连“共产党”执政下的媒体也不再问这些财团或企业家们先前攫取这些用来投资的社会财富的行为是否剥夺了劳动者劳动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

总之,这个声音到处宣布:共产主义航班已被取消,我来救大家离开这里;再广播一遍,共产主义航班是谣言,请大家不要相信,我来救大家脱离困境,我来救大家……。结果是全世界都看到的:“救世主”越来越富,人民越来越穷;劳动者的生存越来越依靠“救世主”。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较好地认识和掌握后资本社会的性质。其实在后资本社会里,生产资料并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们所预言和列宁—毛泽东们为之奋斗的那样(以社会的名义)掌握在劳动者手中,而是经过短暂的革命过渡时期后,很快被掌握在新的、变相的、半占有的剥削者手里,他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官僚阶级(即官僚无产阶级),他们所剥削的直接对象是平无阶级(即平民无产阶级)。仅仅在革命的过渡时期,新老剥削阶级被革命的重拳所击昏、生产资料凭借革命者的主观努力暂时地被掌握在劳动者手中时,生产力所获得的空前的、惊人的、远远高于资本主义速度的发展,就足以证明共产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社会主义)的伟力。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在从剥削者公开地、完全地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劳动者以社会的名义真正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还会存在着一个剥削者利用“职权”变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一个官僚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官僚主义社会。

这是因为在这个生产资料被剥削者利用“职权”变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的社会里,剥削者(即官僚阶级)从两个方面逃脱了打击和斗争。

一方面,当他们的恶行败露时,他们就利用列宁-毛泽东们在思想理论上的局限而把自己坦白成“新生的资产阶级”,这些“新生”的家伙全然不顾他们从来没有以个人的名义开办过一家工厂或一家公司的事实——即他们没有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事实。这样,致使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很快偏离了生产力发展的航道,打在了生产力还远没有被提炼干净的小资本身上。蕴含在小资本中的、大量的社会生产力被扼杀了,后资本社会很快便成了贫穷的“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当这些官僚阶级剥削者的恶行还没有公然败露时,他们就戴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面罩、以共产党人的名义和社会主义的名义实施他们的恶行,把劳动人民对贫穷“社会主义”的失望以及对剥削“社会主义”的仇恨、反抗和斗争引向共产党、引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被误解了、被怀疑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被怀疑了、被顺延了、被歪曲了。由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簇拥着,资产阶级反扑了,共产党变成了资本家也可以参加的、通过资产阶级的加入以领导劳动人民摆脱贫穷的“共产党”,社会主义变成了有特色的、富裕的、实际上是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资产阶级的反扑,不如说是无产阶级中一小撮官僚无产阶级(简称官僚阶级)的倒行逆施。

这是因为在这个生产资料被剥削者利用“职权”变相地、不完全地、半占有的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周围,新旧剥削阶级已经勾结在一起。当官僚阶级觉得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可以维持时,就一边在后院不断出卖自己的兄弟去喂养资产阶级,一边戴上面罩跑到前院对反抗的人群咆哮:谁反对我就是反对共产党,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就是反革命!可是当官僚阶级发现反抗者的洪流还只不过是举着资本主义的旧旗帜、而又感觉自己的统治实在难以为继时,他们索性把喂养得肥肥胖胖的资产阶级请到前院来领导人们去“致富”,自己却躲到后院去收受资产阶级的贿赂,过起“退休”发挥“余热”的生活。

这是因为在人类历史后半段的阶级社会中,当社会贫富差距被拉大到毁坏社会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定是一定方式的剥削发展到了过度的程度,必定是相应的剥削阶级占据阶级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反之,当社会贫富差距被减小到挫伤社会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又必定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超越了当时劳动差别的程度,必定是一定的劳动者阶级占据阶级矛盾的主要方面,给新剥削阶级的经济创新和旧剥削阶级的经济复辟开拓了条件。这是由于一些自负的劳动者反对超越劳动差别的“平均主义”的行为过度或被利用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这是由于无产阶级面临理论危机时,其领路人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历史局限造成的;这是由早期幼稚的平无阶级最初幻想借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来消灭官僚制剥削和压迫的历史悲剧造成的;这是由老练的资产阶级一步步用资本剥削排挤官僚剥削造成的;这是由于年轻浮躁的官僚阶级的不自立以致于妖冶的资产阶级勾引官僚阶级右翼与之联姻造成的。

凭借从小资本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经济成绩,资产阶级迷惑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无耻地把资本主义吹捧为发展经济的高手,不遗余力地把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天经地义”地、艺术地、“科学”地塞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植入每一个人的中枢神经。资产阶级的“剥削出效益”比官僚阶级的“‘管理’出效益”高效得多,凭借着榨取血汗的工作能力,凭借着赢利和缴税的优异成绩,资产阶级被官僚阶级统治者奉为上宾;收了资产阶级贿赂的官僚阶级低三下四地附和着资产阶级的一切言行,并挑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迎合资产阶级。他们在共同鱼肉劳动人民之余,时刻不忘向马克思-恩格斯们和列宁-毛泽东们头上大泼脏水,他们鼓动着油腻腻的唇舌,肆意侮辱共产党人、诋毁社会主义、否认共产主义。

总之,这是因为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前——一个官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渐明显、社会基本矛盾暴露无遗的时代,一个新老剥削阶级紧密勾结、肆意压榨劳动人民的时代;一个官僚主义社会新的否定方面即将形成、新社会的曙光初现的时代,一个新的被剥削阶级——平民无产阶级即将走向成熟,进而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促进社会不断变革直至建立社会主义的时代。

1、我们生活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的工业时代。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狩猎时代、畜牧时代、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并正在经历着工业时代中的产业化时代。在狩猎时代,狩猎技术落后的部落、部族或民族被自然界淘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固守狩猎生存方式的部落、部族或民族被强大的游牧民族和先进的农耕国家所征服、所淘汰。从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时代时,这种先进淘汰落后、富强征服贫弱的法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世界上存在着剥削的情况下,谁不实现自主工业化,谁就贫弱挨打;谁不实现自主产业化,谁就被压在经济的底层或被排挤到经济的边缘。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生产资料变相私有、半私有的时代。这个时代把这样的规则加在社会的每一个人头上:你只要还想生存,你就必须在与生产资料结合之前,先与变相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手中的那个寄生在职权上的私权相结合,连这种剥削者自己也不例外。要么,你就必须在与生产资料结合之前,先与公开而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手中的那个经济权力(资本)相结合,但实际上你与之相结合的,也还是旧式的、用钱买得的“经营管理”职权上寄生着的私权。结果,寄生在职权上的能给生产资料权力拥有者带来私利的私权,成了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我们生活在私权主义时代,通俗地说,我们生活在官僚主义时代。

官僚主义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途中必然遇到的不速之客。从奴隶制的后半段开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劳动力的不断解放。新兴地主阶级首先进行了革命,他们珍爱人类劳动力释放剩余劳动的功能,把保证劳动力能够释放出剩余劳动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接下来,在新兴资产阶级革命耀眼的光芒中,人类劳动力尽量释放出剩余劳动的社会机制被完全打开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人类劳动力中剩余劳动的释放受到了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非社会化的羁绊,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在劳动力充分解放的基础上推动着社会生产资料的不断解放。在这一轮社会进步中,新兴官僚阶级首先进行革命,他们建立起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半社会化的社会——官僚主义社会;与新兴地主阶级相比,人类这一次看得更远:共产主义的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接下来,在劳动阶级的变革洪流的冲刷下,人类生产力释放剩余劳动的社会机制将被完全打开——社会主义必将来到人间;在基层劳动阶层的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全社会在生产资料使用上的平等及非常发达的生产力将导致剩余劳动主宰着全部劳动及整个社会,人类走向更高一级——共产主义。

从资本到私权,官僚主义具有空前的革命性。官僚主义开天辟地地动摇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产阶级需要煞费苦心的论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合理”性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经不是天经地义的了。从资本到私权,现代官僚制对剥削的限制已经不允许其剥削以资本雇佣制那种程度公开地存在了,并且对其剥削行为的“奖励”也不允许像资本增殖那样合法地累进。从资本到私权,官僚主义的优越性让人类初步领教了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社会化的巨大能量。官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经历了起伏,外因是资本主义的反扑,内因是官僚阶级的过度剥削;但官僚阶级的中坚力量终将忠于未来历史,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扑,对平无阶级的斗争让步,直至官僚主义寿终正寝。

官僚主义一旦发育成熟,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反动性。官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会化之间(即私权)的矛盾。在官僚主义的前半段,这一矛盾被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完全非会化之间(即资本)的矛盾所掩盖,并在这一掩盖下渐渐发育成熟,把官僚主义推上顶峰、跌入后半段。也就是说,在官僚主义的前半段,官僚阶级虽然自己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平无阶级,但它尚能抵御资产阶级对旧无产阶级更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也就是说,此时社会的基本不合理尚能抵御以往更大的不合理。而在官僚主义的后半段,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完全非会化之间(即资本)的矛盾被解决,资本矛盾对私权矛盾的掩盖被揭除,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会化之间(即私权)的矛盾独自承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罪责。失去了腐朽的资本的遮挡,历史把这样的事实清晰地显现出来:从生产资料支配和使用的半社会化中获利的官僚阶级始终在竭力维护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官僚主义,甚至不惜用从历史的垃圾堆里翻捡回来的资本主义来加固这块绊脚石。官僚主义,这个社会的基本不合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主要的、最大的不合理了。

官僚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一种思潮和人们的一种主观选择,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存在形式。随着官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人类社会将沿着自身发展的脉络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事实上,在生产资料都是由剥削者占有和被剥削者不占有的前提下,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制社会这三者的根本区别是基于人们与劳动力关系的,即劳动力分别由剥削者占有和被剥削者被占有、剥削者半占有和被剥削者被半占有、剥削者不占有和被剥削者被迫出卖的——即剥削者对被剥削者施行的人身占有、人身依附和饥饿纪律。饥饿纪律把人们与劳动力的直接关系拉平,使社会成员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权力平等,人类进入了“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时代,但是它所肯定的是由于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权力的不平等所引起的对劳动力使用的不平等。资产者的劳动力可以直接使用,故可以完全给自己使用;而无产者的劳动力只能用于出卖即必须出卖,所以在这种法定的买方市场下只能低价出卖。结果是无产者的劳动力只能有一部分归自己使用,而另一部分不得不无偿地供资产者使用——剥削者“通过对物的占有达到对人的奴役”。事实上,在人们与劳动力的直接关系都是平等的前提下,资本制社会、官僚制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三者的根本区别是基于人们与生产资料关系的,即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分别是占有或不占有、变相地半占有或变相地不占有、共同占有。共同占有把人们与生产资料的直接关系拉平,使社会成员获得了对劳动力的使用平等和对生产资料的权力平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在(对劳动力关系平等的前提下)对生产资料关系上的权力平等及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它表现为摒弃剥削但肯定劳动差别的按劳分配、劳动者民主、平等文化和科学思想。

人类将不会停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但肯定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关系上的权力平等,同时也肯定由于社会分工加上社会成员劳动力的差别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使用的不平等。这是因为由(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分工还不能为每一个具有不同劳动力的社会成员提供最适合其使用的(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工作岗位的)生产资料,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劳动力都得到同等的发挥,同时也就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得到相对平等的使用。社会成员的劳动力不能得到同等的发挥使社会劳动力不能得到相对充分的发挥,而社会成员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不能得到相对平等的使用造成社会生产资料不能得到相对充分的使用,这是社会主义的暗疾,为其日后向共产主义发展埋下了种子。

2、人类

人类社会从基础到上层,依次由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体系,是一个10元函数(即4个元素和元素间的6个作用方式);这四个社会元素相互区别但又紧密相联——不存在脱离社会的、“纯粹”的社会元素或社会结构。经济的本质是社会财富;政治的本质是强制和暴力;文化的本质是情感或感性逻辑;思想的本质是逻辑或称理性逻辑。

人类社会的经济体系运动概括为阶级社会。阶级是概括的“经济”——与政治直接相接的最高经济范畴;其它经济范畴是阶级的展开,它们包含着阶级性。新老剥削阶级常常这样来抹煞阶级,为剥削狡辩,抵赖他们的恶行:一方面,他们把阶级说成一种能够与其它经济范畴割裂而单独存在的纯粹的“阶级”,以便让人们在实际中找不到这种所谓的“阶级”,从而也就顺便否认阶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们用片面夸大的其它经济范畴遮挡阶级、替换阶级,直接否认阶级的存在。

阶级的成因有二:劳动差别和剥削。阶级是不同类层社会成员由于其自身劳动力的差异和社会分工对其劳动力发挥的差异,由于其对劳动中所使用的劳动力的关系的对立或不同、对劳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存在——类存在和层存在。

阶级是社会体系中的基础元素,阶级关系是社会体系中的基础结构;阶级和阶级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体系中各层(即政治、文化、思想)体系的元素和结构。

阶级关系是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即阶级社会)的特殊存在形式。社会基本生产关系概括为基本阶级矛盾,社会基本阶级矛盾展开为基本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基本阶级矛盾的最终解决导致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社会基本阶级的更替表现出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的更替。

国家是政治的直接实现,其本质是强制的或暴力的政治。强制和暴力是人类自制的“自然力”,是人类伪造的伪自然力,它经常依仗着(社会职能那)百分之五十的客观和公正,装出一副百分之百客观公正的样子。

国家的特点是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除了有强制和暴力的政治以外,还存在着经济形政治、文化形政治和思想形政治。

国家由硬件和软件有机结合而成。国家硬件就是人们日常所见的警察、法庭、监狱、军队和政府(政权)机关,国家软件则是法律系统。国家硬件是人们为了运行国家软件而制造的,因此在运行不同历史水平的国家软件时,历史上的国家硬件在规模、配置和功能等方面也会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以至于狭义的“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和凝固不变的——它只存在于人类的一定历史阶段。

文化具有经济性、政治性和思想性。文化从政治蒸发而来、从经济升华而来,并穿戴上经济工装和政治徽章去为经济和政治服务。在阶级社会,当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把一个阶级推上领导岗位或统治地位时,这种经济和政治中就会弥漫着这个阶级的情感。这种情感鼓舞着年轻的社会勇猛地向前推进,然后慢慢地变得踌躇满志、保守自恋,沉醉于搂着美貌的社会曼舞,最后则变得脆弱易怒,暴躁地想把受经济引诱和政治胁迫而“跑得太远”的社会拉回来。

思想具有经济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人类社会除了有逻辑的或理性逻辑的思想外,还有说着经济土话的思想、带着政治腔调的思想和说着文化语言的思想。思想不过是人类颁发给一定阶级的最高认证。

我们人类社会,思想总是紧随经济的步伐,走在政治和文化的前面;政治的保守和文化的惰性显而易见。在阶级社会,旧阶级的衰亡总是在经济中开始,经过相应政治、文化和思想的通力挽救无效而逝世;新阶级的两瓣幼芽也总是在经济中萌发,透过政治和文化的缝隙去呼吸新的思想,进而随着阶级思想的成熟和阶级经济的长大把政治和文化彻底改造一遍,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

不存在本质上“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归纳起来,社会变革的途径或手段形式一种是改良(又称为变法、维新、改革等),即社会变革的量变形式;另一种是革命,即社会变革的质变形式。改良的特征是渐变;革命的特征是突变。没有经过充分的改良而就在改良途中遇阻时猝然导入的革命,必定是爆发式的革命;经过充分改良后的革命,必定是非爆发式的革命。革命是否会采取暴力这完全由革命的客体来决定。

改良总是分为建设性改良(或完善性改良)和变革性改良(或维护性改良)这两个历史阶段。建设性改良的形式主体是占统治地位的新兴剥削阶级,而客体(和形式客体)则是残留的旧剥削阶级和各被剥削阶级。变革性改良的形式主体是在这一社会相应的生产关系中利益受损的社会基本被剥削阶级(及所代表的其他被剥削阶级),而客体则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基本剥削阶级和仍与之勾结在一起的旧剥削阶级。以往成功的社会变革,其形式都是由剥削阶级的社会行为决定的、由被剥削阶级在实践中创造的。一方面,当抛开剥削阶级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作用时,被剥削阶级的“创造”总是陷入幻想(即在革命势在必行时总还要幻想着改良、而在改良条件具备时却又时时幻想着革命到来),其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总是具有相应的进步价值的失败。另一方面,当抛开被剥削阶级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时,剥削阶级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性”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主观途径,使人们对社会所谓的“变革实践”演变成意义甚微的改朝换代。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人们往往是看着地图走路;但到了一个社会形态与另一个社会形态的界河岸边时,人们就摸着石头过河了;人们总是一边过河,一边了望,一边勾画新的地图;一踏上新的彼岸,人们就会按照新的地图迅速前进,对地图不断地修改,直至到达新的界河岸边。

社会变革的过程遵循着形核长大规律。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普遍地存在着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成正比;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动力总是存在着不均衡——存在着“动力起伏”,新生产关系总是在一些“动力”较大的局部首先形成一些核心,然后增多并且长大,直至完成对旧生产关系的替代。

从根本上说,人类的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的社会形态;而决定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形态的,除了其生产力状况以外,还有整个人类所拥有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使得社会形态的演进呈现单线演变与多线前进的对立统一。单线演变寓于多线前进之中,是多线前进的概括;多线前进表现出单线演变,是单线演变的具体化。

就整个人类的社会形态而言,诸如奴隶制、封建制和雇佣制等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顺序过程,各种社会形态在其本质上是绝无并列可言的,都是单线演变的。就某一具体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形态而言,向前发展时并非依次经历整个人类的每一种社会形态,而是随时可能“跨越”没有存在理由的整个人类社会形态之中的某一种。由于时代(拥有的先进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由于各自所接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或地区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去,是多线前进的。

在人类的整个存在过程中,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对称性。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共产(社会)主义社会、原始官僚社会、原始雇用社会、原始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和官僚社会这八种社会形态,正要开始经历社会主义,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在奴隶制建立以前是自发的存在过程,从奴隶社会起,人类开始了自觉的存在过程。奴隶社会处于人类各社会形态的对称中心,它不是人类的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它只是人类第一个完整的(即发育成熟的)私有制社会。

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使其与自身以外的那部分自然界区分开来——人类是以社会、劳动和意识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物质。

社会、劳动和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象猿的简单活动转变成劳动一样,人类的劳动、社会和意识必将发展成更高一级的东西,这意味着人类发展成更高一级生灵——新人类。新人类是社会性、劳动性和意识性的否定的产物,其动物性仍然保留其中。

社会剩余劳动(及相应社会和意识)的出现,是人类走向自我否定的开端,是人类向更高一级发展(即实现自我否定)的真正原因。当人类发展至更高一级时,回眸一望,定会有这样的总结:“劳动创造了人”(恩格斯);剩余劳动消灭了人。

3宇宙世界

目前看来,宇宙世界是系统的。人们完全有必要自觉地运用系统法则来改造宇宙世界。

人们早已能够自觉地运用联系的观点改造宇宙世界了,但是却未自觉地并列运用独立的观点来改造宇宙世界。人们似乎还没有注意到:事物如果不是同时具有独立的属性,则无法具有联系的属性。人们似乎忘记了:两个或多个联系着的事物首先是“两个或多个”事物而不是笼统的一团。

并列运用独立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来指导认识和实践,就产生了系统法则。独立的观点是系统法则的一个方面;联系的观点是系统法则中与独立的观点并列的另一个方面。系统是标志着独立与联系并存的哲学范畴,它是从并存于一切事物中的具体的独立和联系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而不仅仅是某种系统实体。

宇宙世界的系统性在不同的范围内各有其特殊性。当事物系统中的元素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并存于事物系统中的独立和联系具有分立和统一的意义——是狭义的“系统”。当系统中只有两个元素、或者对于(具有多个元素的)系统中的任何两个“元素”组成的“特殊的小系统”来说,独立和联系具有对立和同一的意义——是矛盾。这种特殊的系统性就是辨证性。在系统中只有一个元素的情况下,这个“系统”和这个“元素”既不是真正的系统也不是真正的元素,它是笼统的一团,我们应该将其称之为元——表示不分的哲学范畴。元没有矛盾和系统所具有的特性,它是深藏于每一具体事物之中的宇宙世界的一元化的固有属性。

人类对系统的认知先是从系统的实体范畴出发,认知了一些较为浅显的抽象范畴,如“整体—元素—结构”、“层次”等等,然后上升到独立与联系并存这一基本法则。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对系统的这一基本法则及其诸范畴的认知将更加深入下去、更加丰富起来。

系统的基本形式是体系和运动,宇宙世界是体系的运动或运动着的体系。事物的独立包含着与周围事物的分类独立(或简称分类)和与新旧事物的稳定独立(或简称稳定);事物的联系也包含着与周围事物的综合联系(或简称综合)和与新旧事物的发展联系(或简称发展)。分类独立与综合联系的并存,就是体系——系统的空间形式。稳定独立与发展联系的并存,就是运动——系统的时间形式。

系统的基本规定是质和量,宇宙世界的“层次性”(即系统性)造成了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区分为质和量。事物的质是事物系统整体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事物的量是事物内部各元素的质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结构。宇宙世界“层次性”(即系统性)的无限,造成了质和量的相对性。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而言,它的质和量是确定的;对于无限的宇宙世界来说,质和量是相对的。

宇宙世界的系统性在体系运动形式与质、量规定性上的交叉,表现出比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定更加具体的特性。

事物的体系运动呈现为其质的体系运动。一方面,事物的质在空间维表现为与其周围事物的质的独立与联系(即质的分类与综合),这就是质的体系。另一方面,事物的质在时间维表现为该事物与其新旧事物的质的独立与联系(即质的稳定与发展),这就是质的运动。人们习惯地称质的运动为质变。质变是质在时间维的独立与联系——既不仅仅是质在时间维的独立,也不仅仅是质在时间维的联系。

事物的体系运动还呈现为其量的体系运动。一方面,事物的量在空间维表现为其内部各元素(即小事物)的质以及结构的独立与联系(即量的分类与综合),这就是量的体系。另一方面,事物的量在时间维表现为该事物内部各元素(即小事物)及其结构与其新旧元素、新旧结构的独立与联系(即量的稳定与发展),这就是量的运动。人们习惯地称量的运动为量变。量变是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是具有同一质的某一事物内部各元素和结构在时间维的独立与联系。

因为质和量是并存于事物之中的,所以质的体系运动和量的体系运动也是并存的、不可分割的。从体系上看,事物的量差是质差的基础,质差是量差(在一定层次)的最高界限,超出这一界限,量差便是更高层次的量差了;质差体现着量差,量差决定着质差。在体系上,事物内部的元素表现为各个“方面”。有着质差的不同事物之所以是不同的事物,正是因为不同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和这些“方面”的结构不同,且正是因为这种不同超出了其(在相应层次的)最高界限——引起了事物整体的不同。从运动上看,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质变体现着量变,量变决定着质变。在运动中,事物内部的元素表现为各个“阶段”。任何事物在其存在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任何事物在经历了其全部的“阶段”之后,都必然到达其“阶段”的终点。从来就有和永恒不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有着怎样的“灭亡”,表现出事物曾经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和这些“阶段”有着怎样的结构;反过来,事物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这些“阶段”有着怎样的结构,则决定着事物必然会有着怎样的“灭亡”(和新生)。

当事物的质差和质变是由元素和结构共同构成的量差和量变决定和引起的时候,事物的质差和质变便采取跨越性的质差和爆发式的质变。当事物的质差和质变是仅仅由元素构成或是仅仅由结构构成的量差和量变决定和引起的时候,事物的质差和质变便采取非跨越性的质差和非爆发式的质变。

目前看来,宇宙世界还是辩证的——宇宙世界的系统性在仅有两个元素的条件下表现为辩证性。人们完全有必要自觉地运用辩证法则来改造宇宙世界。

1、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规律,是对立与同一并存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宇宙世界的独立分为矛盾(双方)的对立和非矛盾(多方)的分立;联系也分为矛盾(双方)的联系即同一和非矛盾(多方)的联系即统一。(广义的)系统包含着狭义系统和矛盾:分立统一是狭义系统,对立同一就是矛盾。对立和同一都是普遍的和没有任何依赖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那种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观点,其实是误将矛盾的缓和状态(或平衡状态)当作了矛盾的同一(联系)本身。对立和同一是不可分割的,某种性质的对立存在之处,必定存在相关性质的同一;反之,某一性质的同一存在之处,也必定存在相关性质的对立。

矛盾系统(简称矛盾)既遵循一般系统规律,又遵循矛盾自身的特殊规律。

矛盾有层次大小之分,事物有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规定事物的对立同一区别于它事物的对立同一而成为其自身的那一矛盾是整体矛盾;事物内部交织在一起的规定事物内部这一方面或这一阶段区别于那一方面或那一阶段的矛盾是元素矛盾。整体矛盾是矛盾事物对立同一的综合,贯穿始终;元素矛盾是矛盾事物对立同一的分类,仅存于特定方面或特定阶段。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在事物体系上表现为总体矛盾和局部矛盾,而在事物运动中则表现为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和阶段性的非基本矛盾(阶段矛盾)。整体矛盾决定性质,概括元素矛盾;元素矛盾表现整体矛盾,是整体矛盾的具体化、多样化。

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是相对的。一个矛盾事物的整体矛盾对于包含它的更大的矛盾事物来说是元素矛盾;一个矛盾事物中的某一元素矛盾对于其包含着的更小的元素矛盾来说,又是整体矛盾。

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是固有的、没有任何依赖的(即所谓“客观”的),确定的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既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然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可以在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间不断的“上升”、“下降”和“再上升”的——因而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实践活动。整体矛盾和元素矛盾固有的本性决定着人们面临的矛盾中哪一个会“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那一个会“下降”为次要矛盾。例如,在一个民族中原已激化的阶级矛盾因外族入侵而面临正在激化的民族矛盾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在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中是固有地高于阶级矛盾的整体矛盾而阶级矛盾则是包含于民族矛盾之内的元素矛盾。

矛盾的对立同一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矛盾总是只有两个元素——由对立着的“双方”构成。“三方”可以构成三个矛盾,“多方”也可以构成若干个矛盾(即m方可以构成个矛盾)。矛盾作为特殊的系统,其内部两个元素的相互独立具有对立性(诸如排斥、否定等),而两个元素的相互联系具有同一性(诸如依存、渗透、一致等)。矛盾作为特殊的系统,其内部两个元素的相对地位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总是有一个处于主要地位的元素规定着矛盾的状态;相对而有条件的平衡是暂时的。

矛盾规律从事物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来。

原因是一定层次中某一运动的旧事物,结果是同一层次中这一运动的新事物;原因是时间顺序的前者,结果是时间顺序的后者。可能是一定层次某一体系中的周围事物,现实是其中的某一事物本身;可能是空间维的多样者,现实是空间维的唯一者。

事物的必然性是事物相对于事物本身(层次)的运动以及事物内部的元素运动(即阶段)或更低层次的小事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确定不移的属性;事物的偶然性则是事物相对于高层次或更高层次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不确定的属性。

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质;事物的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结构。本质和表现对象共同决定着现象,不同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事物的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和表现对象共同表现着本质。

“整体—元素—结构”是系统的范畴,而“整体—元素”、“整体—结构”和“元素—结构”则分别是三个矛盾的范畴。

2、肯定—否定规律

宇宙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独立于宇宙世界之中的,它与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有着对立性;同时,宇宙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也都联系于整个宇宙世界之中,它与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有着同一性。这样,宇宙世界中的各个事物都与除其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矛盾——肯定和否定的矛盾。

肯定性和否定性是并存于每一事物之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理由,并且这种理由是唯一的、是独立于宇宙世界之“中”的,这是蕴藏于事物自身的肯定性所在。宇宙世界是没有“边缘”、“开始”和“结束”的,任何事物的范围都不可能企及宇宙世界的“边缘”,任何事物的起止也都不可能企及宇宙世界的“开始”和“结束”,即,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宇宙世界之“中”的,都是有限的和暂时的,这是蕴藏于事物自身的否定性所在。

事实上,只有产生没有灭亡的所谓“事物”和只有灭亡没有产生的所谓“事物”都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所谓“事物”要么是人们的臆想,要么是人们忽略了它的产生或误判了它的灭亡。就某一特定的质来说,相关意义上的否定总是有两次,确立这一质的一次否定和消灭这一质的二次否定。由于任何否定都是旧质的灭亡和新质的产生的统一,所以“否定”、“逆否定”、“一次否定”和“二次否定”都没有绝对的意义,都是相对的。

构成矛盾质差的事物,其反面的反面是正面(即事物本身)。这是矛盾的质差规律。

宇宙世界中经历相关意义上的两次否定之后,其第三阶段的事物总是与第一阶段的事物有着基于宇宙世界的统一性的类同、基于前后两次否定之间的事物的特殊本质的类同——否定的类同,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某种”、“形式上”、“回归式”的类同。这是矛盾的质变规律。

质变的过程遵循着形核长大规律。质变过程第一定律:事物质变的动力普遍而永恒地存在着。第二定律:事物质变的动力与其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间的差距成正比。第三定律:在事物的内部,事物质变的动力不均一、不平衡;动力大的局部将首先质变,形成一些新事物核心;事物的质变由新事物核心的增多和长大来实现整体完成。

3、对称规律

对称是宇宙世界所固有的本性,它寓于每一事物之中。就事物的整体和外部而言,事物的肯定(即事物本身)与其否定(即除事物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的并存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它表现为除事物以外的那部分宇宙世界关于事物本身的对称,即否定关于肯定的对称。就事物的内部而言,事物元素的肯定与其否定的并存,也存在着这种对称性。

对称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规律”,它是元素的肯定和否定、小元素的肯定和否定以及更小的元素的肯定和否定综合而成的规律。事物内部小事物的“否定—肯定—(新)否定”还只是肯定和否定规律在事物内部的表现,但是事物内部的小事物和更小事物的“否定—(小)否定—(小)肯定—(小重新)否定—(重新)否定”则完全是对称性了。

对称规律是矛盾量的体系运动规律,它分量差(即量的体系)规律和量变(即量的运动)规律。

事物的内部充满着小事物,但只有一个或一类小事物是与事物存在的理由密切相关的,这个或这类小事物的质差和质变会带来事物存在理由的体系运动,这个或这类小事物就是事物的核心小事物或转折事物。核心小事物或转折事物在事物体系上表现为转折方面,在事物运动中则表现为转折阶段。

总之,事物量的体系运动总是在事物内部呈现出关于其核心小事物(转折事物)的对称。

目前看来,宇宙世界的根本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人们完全有必要自觉地运用一元(或元)的物质思想来改造宇宙世界。

物质是没有任何依赖并系统地存在着的一切存在。即:物质是从一切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哲学范畴;它没有任何依赖,呈体系地运动着。

物质分为客观物质与主观物质。客观物质与主观物质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客观物质对主观物质的决定作用和主观物质对客观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客观物质的可知性和主观物质的可拟性。由于客观物质与主观物质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历史上的人们误以为抓住了这两者之一便是抓住了宇宙世界的本原,并且误以为另一者是派生的。历来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实是唯主观物质主义(无论其依托于神还是依托于人),而以往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其实是唯客观物质主义(尽管其自称是唯物主义)。这两种宇宙观各自所包含的对宇宙世界本原的一部分正确认识使它们都长期存在下来,而各自对宇宙世界本原的认识中(片面夸大主观物质或片面夸大客观物质)的片面性又使两者长期争论不休。现在应该暂时地结束争论了。

主观物质与客观物质不但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物质存在于实践的一端,相应的主观物质存在于这一实践的另一端。实践是主观物质与客观物质之间的结构,主观物质通过这一特殊的结构而与各种各样的客观物质联系在一起。通过实践,客观物质与主观物质形成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这好比是一个“空间网架结构”,在每一实践活动的一端都联结着相应的客观物质,而另一端则联结着相应的主观物质;无数的客观物质形式之间则由其自身的客观结构联结着,不同的主观物质形式之间也由其自身的主观结构联结着。那些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与主观物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客观物质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已知”;那些与主观物质还没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已知”之间的客观结构而与主观物质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客观物质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未知”。随着实践的发展,“未知”将不断地转化为“已知”,这个“空间网架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稠密”;随着实践的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未知”和“已知”将会失去本来的意义(或融为一体),这个“空间网架结构”也会变得我们无法想象(亦或融为一团)。

我们不能把主观物质等同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识只是主观物质在“人类”阶段的存在形式。物质世界分裂为客观物质和主观物质是一个自然的、特殊的且在我们人类看来很漫长的过程。由于人类的意识包含了所有低级动物的脑的简单活动,所以在人类存在的整个过程中,主观物质以人类的意识为代表。

意识从(低一级的)动物简单的大脑活动发展而来,将来还必然发展到比人类更高一级的形式中去——主观物质脱离人类意识的形式。“客观物质—实践—主观物质”系统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系统方面,它从“非实践系统”发展而来,又必将发展到“更高级的非实践系统”中去。

时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且是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空是从各种具体的体系运动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本质内容。人类已经从几何体系和机械运动中抽象出了一些本质内容——空间上两处事物“同时”的相对性和时间上一处“先后”事物的绝对性。它印证出社会体系运动中两处社会形态“同级”或“不同级”的不确定性和一处“新旧”社会形态的确定性。按照整个人类的社会形态演变顺序过程中的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去比较两个(或几个)具体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两个(或几个)社会形态的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等等,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就同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来看,比较其先后经历的两种社会形态的高级和低级、先进和落后,才有真实的意义。

一个真正的而不是名称上的进步政党,必定由当时社会中的利益受损者阶级(即被剥削阶级)组成;一个真正的而不是名称上的革命政党,则必定由当时社会最先进的、基本的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受损者阶级(即被剥削阶级)组成。因为只有这样,所谓进步和革命的政党才会属于这个社会的新否定方面,它才会真正属于社会制度向前发展的动力,它的进步性和革命性才具有宇宙逻辑上的保证。

再目前,在现今这个新的时代,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简称,其实质性的全称是平民无产阶级共产党,以区别于马克思时代创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共产党以及当代一些所谓的“共产党”。“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消灭资本私有制、消灭官僚私有制、消灭劳动差别(及私有观念)。在第一阶段,消灭生产资料完全而公开的私有制度(即资本)的任务首先是由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来领导完成的;然后,由于人类社会各部分发展的不均衡,确切地说是在1989年以后,这个任务就只能由平无阶级共产党人来领导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已经由旧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到了新无产阶级革命——由平无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中间步骤为消灭资本而终端目标为消灭私权的革命。在第二阶段,消灭生产资料半占有的、变相的私有制度(即私权)的任务则不得不先由平无阶级共产党人来领导完成;随后,确切地说是在人类的部分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这个任务又只能由基层劳动者共产党人来领导完成了。在第三阶段,消灭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度及其全部私有观念(即劳动差别)的任务则必将由基层劳动者共产党人来领导完成。历史和未来赋予了无产阶级共产党、平无阶级共产党和基层劳动者共产党不同的生产关系环境、不同的阶级基础及其不同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赋予了这三者共同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有新旧之分?这是由于人类社会各部分发展的不均衡和时代的不同造成的。当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地使人类的部分社会成员与“产”的公开而直接的关系拉平以后,你所看到的这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及其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不平等就必定与他们和“产”的公开而直接的关系无关了。事实上,这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及其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不平等是由他们与“产”的变相而间接的关系造成的——即官僚们对生产资料的私权造成的结果。这种不平等一经展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各个角落的无产阶级革命便会朝新的历史方向蜕变——没有人为了逃离虎口就甘愿送入狼窝,人们要逃脱虎口则必定会奔向理想的营寨。在平无阶级成熟起来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就会由仅仅是要建立公有制(实际是官有制)的旧无产阶级革命质变成不仅仅要建立公有制、并且还要消灭公有制中令人望而生厌的官僚制剥削和压迫的新无产阶级革命。

为什么新无产阶级革命只能由平无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呢?这首先是因为在由官僚阶级、平无阶级和旧无产阶级混合而成的无产阶级内部已经失去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已经分裂为根本利益直接或间接对立的官僚阶级和平无阶级、旧无产阶级。这样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但失去了引领历史方向的一致性,而且形成了引领历史方向的对抗性(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形成了敌对矛盾)。这其次是因为官僚阶级及其把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既得利益地位和剥削本性使其坠入了社会发展(即无产阶级革命)的保守面和反动面——对资本主义的容留和复辟;同时也因为旧无产阶级仅仅有消灭资本的诉求而没有进一步消灭私权的诉求的局限性。这最终是因为平无阶级的诉求涵盖了现时人类社会一切被剥削阶级的诉求而成为现时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否定因素,它的先进性及其日益成熟使人类现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或民主革命(即新无产阶级革命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避免重走历史弯路而具有谱写(而不是誊写)历史的意义,使无产阶级革命或民主革命(即新无产阶级革命或新民主主义革命)重新具有了人类理想的感召力。“地球人都知道”:旧民主主义革命先是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的作用,然后便显现出消极的、历史停滞意义的作用;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在民主主义革命固有的积极和进步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后,却能够摒弃旧民主主义革命那种由过熟的资本带来的、消极的、历史停滞意义的作用。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类似,新、旧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别也正在于:由平无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无产阶级革命在其无产阶级革命固有的、建立公有制的积极和进步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之时,还能进一步消灭公有制中的官僚制剥削和压迫——从而摒弃旧无产阶级革命那种由过熟的私权带来的、消极的、历史停滞意义的作用。

平无阶级共产党人生活在整个官僚主义时代——即从资产阶级的统治被终结而“无产阶级”的政权得以确立到官僚阶级的统治被终结而劳动者政权得以确立的历史阶段。

共产党人将不但把自己、而且将把自己所代表的整个平民无产阶级(简称平无阶级)组织起来;这共产党将帮助旧无产阶级(即被资产阶级直接剥削的无产者们)恢复和建立他们自己的组织,将引导个体劳动者团结起来,将在今后一定历史阶段内和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小资产阶级和小官吏联合行动。也就是说,这共产党是平无阶级的政党,是旧无产阶级利益的代理者,是个体劳动者阶级的朋友,是小资产阶级和小官吏在今后一定历史阶段的伙伴。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共产党真正的继承者,故不得不摆脱所谓的“共产党”中那些共产党的背叛者及其日益增多地吸纳进来的共产党的敌人。

共产党人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并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彻底的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共产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际运用是目前人类对唯物主义最好的继承和真正的发展。这个唯物主义认为引领现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占有的半私有化之间的矛盾——官僚阶级与平无阶级的矛盾,我们生活在官僚主义时代;认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以一定的结构形成的体系,人类从产生到消亡,其社会形态要经历一个发展着的对称的历史过程;认为宇宙世界是物质的体系运动,表现出系统性、辩证性和一元性,物质不过是没有任何依赖的、系统的、标志一切存在的哲学范畴。

在现时代,共产党的直接目标是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逐步消灭资本的和官僚主义的社会,建设劳动者阶级(即半阶级)性质的和谐社会,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逐步建设不带有任何阶级性的、客观的和谐社会,即实现共产主义。在现时代,共产党人一经组织起来,首要的任务便是接收并保护无产阶级革命的遗产,“不许再卖”(左大培)。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思想,不许再卖、不许再改、不许再腐、不许再修。这个任务是通过全面的斗争来完成的——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组织普遍的罢工和自主经营、普遍的抗争和自治、深入的批判和自我教育以及冲破禁锢的鸣放和践知。共产党人一经组织起来,主要的任务便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任务也是通过全面的斗争来完成的——它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组织以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公有政治、无私文化和无私思想取代资本主义或官僚主义的私有经济、私有政治、自私文化和自私思想的革命。共产党人一经组织起来,最终的任务便是把整个社会护送到社会主义。这个任务也还是通过全面的斗争来完成的——它是社会上经济利益相对“吃亏”的大多数人时时警惕社会上经济利益相对“占便宜”的少数人实现复辟倒退的斗争行动。总之就是,新、旧被剥削阶级组织起来用自身对劳动力的垄断来免遭剥削和压迫,铲除剥削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所引发的恶行,消除一切生产力元素的无序运用,实现人类大同。

用什么来体现社会主义?人类的实践只会使问题越来越清楚,而不会是越来越“搞不清楚”,除非别有用心。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组织单位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至少是以下四项。

1、生产组织单位经营(财务)的公开制。在生产组织单位全体成员范围内公开,对外还只能暂时保密。

2、管理人员产生和罢免的普选制。这是辩证法在生产组织单位健康发展上的体现。

3、劳动报酬和学习条件分配的全员评议制(或称工分制)。用基层生产劳动组织单位全体劳动成员的评议来称量劳动者付出的一般劳动量,这大概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较好的一般劳动的计量工具。

4、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教育制。这是从主观上使人性(无私程度)自觉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形式。

共产党人认为从奴隶社会衰落时起,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就开始了不断削减剥削的历史,并为此主张按生产力发展要求逐步消灭剥削。第一步,共产党将领导全体被剥削阶级并联合个体劳动者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官僚阶级,始终以垄断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为敌,直至其垄断利润和腐败利润被彻底消灭为止;其后则将通过斗争促使官僚阶级逐步放弃对资产阶级的支持,联合官僚阶级逐步消灭资产阶级。第二步,共产党将领导全体被剥削阶级联合个体劳动者阶级并在今后一定历史阶段联合小资产阶级和小官吏阶级与官僚阶级统治者作斗争,促使其接受并实行不断的社会改良,以实现官僚阶级剥削利益的最小化;然后领导平无阶级和个体劳动者阶级终结官僚阶级的统治,建立起劳动者“执政”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只在前半段允许官僚阶级以残留的形式存在,以便提炼官僚制中尚存的那些生产力供新社会使用。

平无阶级共产党一旦领导人民终结官僚阶级统治的社会、确立起劳动者“执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将吸取历史的教训,将共产党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基层劳动者共产党(简称基层共产党)手中。这首先是因为平无阶级作为社会进步的领导阶级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其次是因为一个革命的、具有社会先进性的政党必然要由处于当时社会新否定方面的阶级或阶层的政党来充任。这首先是为了防止失去统治地位的、残留的官僚阶级盗用共产党的名义欺骗世人以达复辟其统治的目的,然后是为了防止劳动者中处于社会劳动差别中上层的阶层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盗用共产党的名义赖在原地不动——不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变革社会。总之就是,由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共产党不但会通过一次次革命建立新的社会,而且将领导一代一代的革命阶级或阶层不断地对新的社会实施变革直至最后对这个曾经的新社会实行更新的革命——继续革命。

资本主义在全线反扑。思想上,他们先唯心地神化革命领袖,然后慢慢造成共运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似乎是革命领袖发起的主观道德运动的错觉,最终用种种庸俗荒谬的理由取消共运;他们静止地鼓吹永恒不变的绝对人性——自私,鼓吹公营经济不合人性,否认人性从原始的无私到阶级社会的自私再到(社会化大生产时不得不逐渐变得)无私的客观变化过程,强烈否认公营经济的必然性。文化上,他们高尚得教所有的人将国家、集体的公事当作自己的私事一般殚精竭虑地去办,在感性上把“私”高高置于“公”之上;用无缘无故的爱恨塞满人们的感官,疲劳人们的是非神经;甚至不惜用他们起家时强烈反对过的“贵贱”“天命”等等制成“机遇”胶囊,来麻醉人们。政治上,他们竭力否认阶级,用超阶级的所谓民主中的“民”来骗人,他说他们大资本家、大财阀是民,所以他们要主——所谓的民主不过是“资”主;他们耍弄街头普选秀掩人耳目,到处推行资本统治。经济上,他们有了思想、文化和政治来庇护他们的鬼把戏,就到处去晃动地球,制造经济波澜、制造敛财的机会,靠把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搞得混乱无序而发财。

本应该统领人民积极进行抵御的官僚阶级及其政党,其左翼在彷徨,其中间在投降,其右翼在出卖。官僚阶级及其政党在瘫痪,在落伍,在走向衰落,在走向反动。官僚阶级的旧共运失败了,这是唯物主义宇宙逻辑的胜利;资本主义的反扑不仅无法剽窃这一胜利,反而会催生唯物主义宇宙逻辑的新胜利——共产主义从旧共运的失败走向平无阶级新共运的胜利。真正能领导人民反击资产阶级疯狂反扑并荡涤官僚阶级污泥浊水的平无阶级,正在觉醒、在自觉其历史使命,正在成熟、在走向历史舞台的主宰。共产党人理直气壮,站过来!

在资产阶级和官僚阶级反动派联合的进攻和出卖下,无产者的城堡在陷落,人民的城堡在陷落,人类进步的城堡在陷落……;共运危急!人民危急!人类进步危急!一切真共产党人联合起来!

领导人民解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共产党!

谨呈同志们讨论、修改并完善。一稿、二稿、三稿……,直至它能够被用来改造世界。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金刚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