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问题上,理论界一直认为,生产关系具有双重性作用:既有推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过去,笔者也觉得这个观点很正确,能够很好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始终不得而解: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无比的优越,但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根源在哪里?为此,笔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重新研究,苦苦思索,通阅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结果发现,生产关系不具有推进作用,它始终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双重性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斯大林提出来的一种错误观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双重性理论的错误性
1、双重性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双重性理论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没有说清转折点,二是没有指出动力的源泉。生产关系从原来的推进作用转为阻碍作用,或者从阻碍作用变为新的推进作用时,必然存在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双重性理论只是论证了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时出现的转折点,对其它方面的转折点,特别是生产关系从推进作用转为阻碍作用时出现的转折点,就没有办法加以论证。比如说,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统治,从那个朝代开始生产关系发生转折,是秦朝,还是唐朝,还是清朝,还是其它朝代,双重性理论就讲不清楚。没有转折点,就无法确定某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是起推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就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的见解。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起推进作用,理由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很快,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远胜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四百多年的成就;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衡量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是看在这种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快不快。应该说这两个理论前题都没有错,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问题的弊症就在于双重性本身。双重性理论没有把转折点找到,无法论证其具有双重性,或者是阻力,或者是动力,二者必居其一。
那种认为生产关系具有推进作用的,还必须要指出它的推力源泉,在什么情况下推力大,在什么情况下推力小,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生产关系是否存在着一种推力源泉,是双重性理论是否成立的前提。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存在着一种推力源泉,就可以否定双重性的正确性。大家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2]资本家通过无偿地榨取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达到自己发财致富的目的,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有一种推力源泉,那么这个源泉只能来自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推力的大小取决于剥削程度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必然越来越高,那么就是说剥削程度越高,推进力就越大,而不是反抗力越强。这恰恰论证了资本主义是个永恒的社会,永远不存在着一种阻力作用,与生产关系双重性理论相矛盾。
2、双重性理论不符合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的对立面双方又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是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又相互排斥、相互限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毫无疑问,生产力是动力,总是向前发展的,作为对立面的生产关系只能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阻力,阻挡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时候,生产关系的阻力相对较小,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的阻力就会增大,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将减慢,当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这种矛盾关系,才符合唯物辩证法。如果生产关系也有一种推力,与生产力本身的动力一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阻力,作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显然,这样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按双重性理论讲,生产关系的推力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弱,最后变成了阻力。这说明,还有一种新的力在对生产关系起阻碍作用,这种新力大于生产关系的作用力,运动方向相反。以此类推,还有无穷无尽的新力在对前力作用,并且作用力越来越大,这样的作用力也是不存在的。
双重性理论也与质量互变规律相矛盾。按照双重性理论和质量互变规律,生产关系从适合到不适合、又从不适合到新的适合过程中应该发生两次质变,第一次是从适合到不适合,即从推进到阻碍出现的质变;第二次是从不适合到新的适合,即从阻碍到推进出现的质变。但是,事实上生产关系只发生了从不适合到新的适合的质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的生产关系取代了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从适合到不适合,即在中途并没有发生质变,它是属于量变的过程,这点双重性理论也不得不承认。既然是一种量变的过程,也就不存在生产关系从原新的推进作用变为后来的阻碍作用的转折过程,要么是推进作用的力量发生变化,要么是阻碍作用的力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从适合到不适合的过程,实际上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从原来的阻碍作用较小变为后来的阻碍作用很大的量变过程,而不是指生产关系从推进作用转为阻碍作用的质变过程,适合程度高与不适合程度低,或者适合程度低与不适合程度高这两种意思都是一样的,“适合”与“不适合”是一种阻力大小的区分,没有质的区别。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提法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并不等于一定会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适合”与“一定会推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定要适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种趋势跟数学极限中讲到的无限接近意思是一样的,只能接近,不能到达。不管那一种社会制度,不可能存在着与生产力完全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地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不例外。毛泽东指出:“总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3]只要生产关系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的地方,它的阻力作用必然存在。阻力的大小是由适合不适合的程度所决定的,适合程度高或者不适合程度低,生产关系的阻力作用就小,反之阻力作用就大。看一个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合,不能一概而论,要通过与其它社会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才能确定其是否适合。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相对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讲是适合的,相对于更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又是不适合的。而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相对于更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来讲又是适合的。同样道理,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社会制度中不同时期的生产关系适合程度也不尽相同,中国唐朝的生产关系相对于汉朝来讲是更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清朝政府的生产关系相对于唐朝来讲又是不适合的。总之,生产关系的适合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该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管理水平、人的文化素质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绝对适合的生产关系。
双重性理论把生产关系适合不适合绝对化,认为适合就起推进作用,不适合就起阻碍作用,割裂了适合不适合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就好比路与车。生产关系是路,生产力是车,车离开了路就没有办法行驶,没有车的运动力,也就没有路的阻力。车在路上能否开得快,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车本身的动力,这是生产力问题;二是路面是否平整、宽畅,这是生产关系问题;三是对不按规定行车的人处理是否及时、公平、适当,这是上层建筑问题。一条新开通的路,路面相对较平,阻力不大,车在路上就可以开的较快。车开久了,造成路面凹凸不平,阻力加大,车速变慢,需要政府出面对路面进行整修。路修好了,车又可以开快。如果政府腐败,对养路偷工减料,甚至放任不管,路就会越来越坏,造成了交通堵塞。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上的车会越来越多,车多了原来的路就不再适合了,需要重新造一条比较宽畅的路与之相适合。这样,旧的生产关系就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人类社会进步了。不同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等级的路,阻力大小相差很大。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条刚开通的路,阻力最大,生产力发展缓慢进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条马路,生产力发展相对快些。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是一条初级公路,只适合拖拉机之类在公路上行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造成了一条又宽又好的高级公路,这样的路阻力相对较小,车就可以开得很快。在这种生产关系条件下,个别资本家为了加速对工人的剥削,不断更新旧车,拼命争着开快车。资本家这种无序的竟争,导致了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即经济危机的暴发,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需要建造一条全封闭的高速公路,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有这种路,才能够保证车俩高速、有序运行。所以说,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完全可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3、双重性理论不符合客观事实
双重性理论认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就起推进作用的主要理由是: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都能得到发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有利形式。这个理由是不是成立?只能用事实来说明。
事实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个时候的生产关系应该说是适合生产力的,但由于秦代在统治期间赋税苛重,兵徭繁多,刑罚严酷,农民怨声载道,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结果仅统治十五年的秦朝被推翻了。这一事实说明,新建立的封建制度生产关系并没有把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起来,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仍然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事实二: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初期,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很快,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大规模地出现了工人捣毁机器运动,这就是有名的卢德运动,仅在1779年,兰开夏就有八万多工人投入捣毁机器这场斗争中,英国国会为了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1769年和1813年先后两次颁布法令,用死刑惩罚破坏机器的工人,但还是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这一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比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有进步,资本家的积极性已经得到发挥,但劳动者的积极性仍然受到抑制,生产工具并没有象双重性理论所讲的那样能够有效地发挥,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依然存在。
怎么理解进步的生产关系却不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是因为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又需要用新的办法加以解决。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象一根绳子,把生产力的主力军—劳动者绑得紧紧的,生产力当然发展不快。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把绳子解开一些,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但没有完全解除,劳动者还是处于被迫的劳动,反抗的力度一点都没有削弱。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虽然把缚在身上的绳子解脱了,但劳动者还不是劳动的主人,积极性仍然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
双重性理论提出生产关系具有推进作用的本意并不是要证明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具有推进力,而是想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以此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关系的双重性实际上就变成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双重性。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否具有这种特殊功能呢?还是用事实来回答。就在这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的理论指导下,苏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可建设了70多年的现代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还是赶不上当代资本主义,结果解体了,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想通过抓革命来捉生产,大搞“一大二公”,先后开展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结果欲速而不达,经济发展还是不尽人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了几十年,还是象老牛拉车一样,生产力慢慢地前进,好象生产力在耍赖皮,赖着不走,生产关系不断革命,使劲地推,生产力才懒洋洋地向前移动了几步,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而是生产力阻碍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双重性理论的出发点的是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归宿点却是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什么生产关系总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呢?只要将阻碍作用的源泉找到,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来源于物质利益。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是社会生产的起点和目的,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全部过程。人类为什么要进行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有了这种欲望,才促使人们去从事生产劳动,从事工具的创造、改革和发明,从事满足此种欲望的其它社会活动,这样也就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环境不同,存在着劳动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还存在着等级差别,得到的财富差异很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物质利益关系。特别是在有阶级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劳动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剥削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些差别,压抑了劳动者对自然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氏族内部中,差别虽然很少,但人们对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差,经济来源很微薄,不能满足原始人最低的物质生活需求,这样的物质条件对生产力的发展阻力很大,使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缓慢进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消灭了三大差别,消灭了阶级,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生产关系的阻力才能最小,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最快。
二、双重性理论并非马克思主义观点
1、马克思主义从未承认生产关系具有推进作用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把生产关系具有推进作用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生产关系从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以及从生产力主要推进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要素之一。”[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曲解,马克思主义在所有的著作中始终没有讲到生产关系有“推进”作用。
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辩证辩证关系,它们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5]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了两个“桎梏”来说明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又与生产力发生了新的矛盾,没有讲到生产关系有推进作用。
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6]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还是只讲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没有提到“推进”作用。
这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的。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向来是非常认真的,措辞也十分严谨。马克思专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注意:应该在这里提到而不该忘记的各点:”[7]其中第五点就是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他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一种辩证法,它的界限应当确定”。[8]既然马克思主义把这个问题看得这么重要,怎么会没有考虑到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呢?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就表述的很具体,有三种作用:“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9]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这样阐述过。所以马克思主义得出的上述结论是经过反复思考而形成的完整叙述。
也许有人会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10]这里所讲的“促进”就是指“推进”,这也是不确切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个理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有没有写这句话还要进一步的考证。1888年,恩格斯亲自校阅过的《共产主义宣言》英文版中就没有这句话。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恩格斯自己把这句话删去,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恩格斯在他的序言中写得很明确:“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11]另一种可能是有人故意添加上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当时恩格斯是针对社会上出现多种有损愿意的译本而进行校阅的,这点恩格斯在序言中也讲得很清楚。
第二理由是,“推进”与“促进”这两个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替代。“推进”是直接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沿着作用力的方向前进。有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物体本身不动,由于外力的推动,物体才运动了;另一种状况是物体已经在运动,外力以同一运动方向对物体的作用,物体的运动速度加快了。“促进”就是促使物体向前发展,也有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以同一方向对运动的物体作用,与“推进”的第二种状况完全相同;另一种状况是减少阻力作用,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加快了。
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共产主义宣言》里有讲这句话,也是指“促进”的第二种状况,下面还要专门谈这个问题。
2、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是指全过程
斯大林讲,“当马克思主义者讲到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时,他们所指的并不是任何生产关系,而只是已经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因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12]这也是不正确的。对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讲了很透切。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13]恩格斯用了两个“前所未闻”来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成就,而且这个成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取得的,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离不开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按斯大林的说法,恩格斯接下去肯定会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的结论。可是恩格斯并没有这样推论,紧接着笔锋一转,用了一个转折词“但是”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的冲突。“但是,正如从前工场手工业以及在它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的手工业同封建的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14]这种冲突“并不是像人们的原罪和神的正义的冲突那样产生于人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事实中,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这种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15]恩格斯在这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无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多少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不会因生产力的发展而消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初期就已经存在着,“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16]起初这对矛盾表现不明显,“处于隐蔽状态”[17],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8]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19],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20]。对立导致经济危机,对立导致工人罢工,使生产力发展严重受挫。第一次普遍危机暴发时间是在1825年,发生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也就是说,新建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已经构成阻力,这从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力作用与以往的生产关系的阻力作用有所不同,以往的生产关系是对缓慢发展的生产力的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对快速发展的生产力的阻碍。有人觉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这种又发展又阻碍的作用难以理解。马克思用哪简练的语句把这个难题化解了,他说,“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21]。后来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再次阐述适合与阻碍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它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不断的矛盾。”[22]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又发展又阻碍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有一个特殊的东西—资本。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一方面可以促使生产力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这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那里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23],生产与社会福利的这两个杠杆不能相互结合。“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唯独这个必然性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唯独它不允许生产资料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劳动和生活。”[24]这种矛盾发展到荒谬的程度,“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2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就这样从小到大,从隐蔽到对抗,从表现不明显到激烈的冲突,一步一步地使资本主义社会从发展走向灭亡。
三、提出生产关系只有阻碍作用的现实意义
1、能够正确认识当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斯大林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用的认识,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前一个时期完全照帮斯大林的说法,把社会主义制度理想化,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进者,新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凭借着其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在短期内赶英超美,实现共产主义,后来这个幻想被现实破灭了。到了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理论界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认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一种不适合的表现,中国的改革也应象苏联一样,走私有化道路,目前这种看法有上升的趋势。这两种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性极大,如果不及时加以清除,找出新的、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进行下去。
早在五十年代末,我国理论界就已经发觉到双重性理论不能解释在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生产力仍能不断发展的情况,于是就提出了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理论。这个理论依据了内、外因的哲学原理,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除了生产关系的外力作用外,还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是由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决定的,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只有在它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相适合的时候,才能够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强大的推进作用。这个理论弥补了双重性理论的不完整性,对今后如何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内在动力论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它仍然承认生产关系具有推进和阻碍的两种作用,与双重性理论的提法是一样的;其次,仍然不能论证在先进的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力发展不快的原因,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加生产关系的外在推力不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动力(生产力)加一个阻力(生产关系)的现象;最后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分成两种力,即外力和内力,容易导致用力的大小来认定事物的性质,反映不出内力起决定性作用。比如,一只船在海上行使,内力是船本身的动力,外力是风。这两种力都能够决定其航行的方向,都有可能起主导作用,谁是内因,谁是外因,难以分清,而船能够航行的外部条件是船必须要浮在水面上。这说明外力作用与外部条件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生产力的内在动力论本身的不完善性,再加上受当时的“左倾”思潮的影响,这个理论就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打入冷宫。
只有既承认生产力具有内在动力,同时又承认生产关系只有阻力作用,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才能解释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如资本主义这个极不正常的现象。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应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合,资本主义的私有企业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但与它的私有经济相冲突,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力要小得多。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把生产力简单化,人为地扩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总想通过生产关系的推力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在生产关系身上兜圈子,匆视了生产力人与物的内在作用,特别在“用人”的问题上,没有按才录用,出现了“用人唯亲”现象,使国有企业的“优化组合”变成了“亲化组合”,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人才和国财的严重流失,社会主义生产力内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相反,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中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腐朽性,一方面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想方设法遏止生产关系这种阻力的增大,以延长其统治地位,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执政期间实行的“新政”,使美国经济暂时摆脱了危机;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促使人才向资本流动,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生产力的提高。于是就出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如资本主义的不正常现象。
2、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要体现在生产关系的阻力作用比资本主义小,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比资本主义大。在生产力的内部矛盾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物的因素只有与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效果。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把人才使用最佳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否超过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可以使资本得到高效的运转,人才投靠资本,但是不可能把人才使用最佳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财定才、认财不认人的,不管这个人是奇才还是庸才,只要它拥有巨额财产,就可以当大老板,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决策权和指挥权,这与封建制度的权力世袭制没有根本的区别。股份公司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种很典型的按资排位的例子,股份制的形成,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使资本使用高效化,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资本主义不是真正重视选拔人才,以才录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私有制度压制了人才的自由发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最佳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实现人才使用最佳化,促使资本向人才流动。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割断了企业财产与企业经营人员的裙带关系,消灭了企业财产与个人之间的继承关系,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按资论定。国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做到按才录用,以才定人,充分发挥它们的聪明才干,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全有能力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
3、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双重性理论很容易使人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种是依靠生产力本身的动力来发展生产力,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作用;另一种是依靠生产关系的推力作用来发展生产力,强调生产关系的适合性作用。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作用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发展很快;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生产关系的推进作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存在着阻力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很快就会超过资本主义。这个看法现在觉得幼稚可笑,但是事实上我们还是按照这种思维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
提出生产力是动力,生产关系是阻力的意义就是要使过去那种主要依靠生产关系的作用来发展生产力转变为主要依靠生产力的内在作用来发展生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前面讲过,路面的好坏对车速影响很大,而决定车的运行速度还是车本身的动力。一辆拖拉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但速度不快,而且还破坏了路基,阻碍了其他车辆的运行。只有制造出高质量、高速度的车,才能在高速公路上大显身手。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建立,已经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能否快速进行,最终还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本身。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26],如何通过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26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25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4页。
[4]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61年版,第4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2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3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27页。
[8] 同上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701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277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259页。
[12]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61年版,第4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18页。
[14] 同 上。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18、619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1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5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1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2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53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463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759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7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95年版,第627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